- 孩子們喜愛的民俗故事
- 毛曉青
- 1660字
- 2019-09-12 19:12:52
小孩頭上為啥畫個“王”

端午節的時候,江南的很多人家會在門上掛菖蒲劍、大蒜錘、艾葉旗,大人還喝雄黃酒。爺爺喝雄黃酒的時候,總喜歡用筷子蘸蘸酒,在孫子的額頭上畫個“王”字。
孩子們腦門上頂著個“王”字,戴著用艾葉扎成的花環,一手拿著菖蒲剪成的劍,一手舉著蒜頭,玩打仗的游戲,嘴里還唱起童謠:蒲劍蒜錘艾葉旗,點起煙堆迎黃爺。這個黃爺啊,就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老百姓苦不堪言。亂世出英雄,黃巢在山東揭竿而起,很快發展到十萬大軍。看著沿路的窮苦百姓紛紛投奔而來,黃巢心中義憤難當,提筆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然后把筆一擲,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渡過長江,向江南地區進發。
這年端午前一天,起義大軍經過淳安、臨安,逼近衢州府。黃巢騎一匹黃膘戰馬,飛馳在前方探路的隊伍前面。
起義軍先鋒隊沖進城,官兵們早就逃得不見了蹤影。只有一些驚慌的百姓,拖家帶口、扶老攜幼,想逃離這戰亂之地。
黃巢勒住韁繩,傳令義軍停止沖殺,不要去驚擾逃難的百姓。他騎在馬上,靜靜地守護著這些驚慌逃命的老百姓。突然,他注意到逃難的人群中有個年輕的婦人,肩上背著一個十多歲的大孩子,手里卻拉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連拖帶拉地往前奔。那孩子跌跌撞撞的,一邊跑一邊哭叫:“娘,我實在走不動了,我要回家……”
黃巢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心想,大的背肩上,小的讓他自己走,肯定不是親生的。好歹毒的婦人啊。不行,我得去打抱不平。黃巢一拉韁繩,趕到婦人面前,大聲質問:“這位大嫂,為啥你要背大的,卻讓小的自己走呢?小的是不是你親生的!”
年輕婦人看看面前這位騎在高頭大馬上的威武將軍,連忙辯解說:“大人啊,你搞錯啦。我手拉著的,才是我的親生兒子。背上這個是我的侄兒。他父親準備參加黃巢義軍,卻被官府殺害了。他母親也被逼上吊自盡了。他家就剩下這棵獨苗苗,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怎么對得起他爹娘啊。”
黃巢一聽,大為感動,連聲夸贊道:“難得啊,難得啊!那你家男人呢?”
“官府怕男人們參加義軍,亂殺人,我家男人山上避難去了。我這不也打算帶著孩子去娘家躲兩天嘛。”
婦人說著,彎下腰,用衣角擦去孩子的淚水,嘴里哄著:“乖孩子,到了外婆家,娘親挖葛根磨粉做糊糊給寶寶吃。”
小孩子懂事地點點頭,背上的大孩子也哭著懇求:“嬸嬸,你背弟弟吧,我自己會走。”
黃巢看著這情景,大為感動。他跨下馬來,從路邊隨手拔了一株蒜頭,又割了一把菖蒲和艾葉,交給婦人說:“大嫂,不要再逃難了,快回家去。你把這菖蒲插在門上,把艾葉、蒜頭掛在門頭上,明天午時三刻,黃巢大軍進城,見到門上的菖蒲和蒜頭,就不會傷害你們,就會保護你們一家的。”
黃巢又從馬兜里掏出幾個玉米餅,塞在孩子手里,愛憐地摸摸他的頭,然后躍步上馬,飛身而去。
婦人回家后,趕緊把菖蒲、蒜頭、艾葉在自家門上插好,又告知了左鄰右舍。頓時,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一夜之間,衢州城家家戶戶門上都插上了菖蒲,掛上了蒜頭和艾葉。眼看午時三刻馬上到了,老百姓還點起了一堆堆火,接應義軍進城。

黃巢進兵衢州府這天,剛好是端午節。義軍們不僅沒有傷害百姓,還分給他們糧食和燒酒。老百姓就把雄黃泡在燒酒里,喝酒吃肉,開開心心地過了一個端午節。
婦人的丈夫回家后,也參加了黃巢義軍。他在痛飲雄黃酒的時候,還蘸著酒在兩個孩子的頭上寫了個“王”字,說:“孩子們啊,長大后,也要跟大王那樣,去闖天下。”
從此,衢州人在端午節這天,都要家家門上插菖蒲,戶戶門上掛蒜頭、艾葉,處處點起火堆,人人歡飲雄黃酒。漸漸地,便形成了風俗。后來,這些風俗又流傳開來,傳遍了浙江各地。
小鏈接
頭上寫“王”字,蛇蟲不敢近
其實,端午時節,人們在門上掛菖蒲、蒜頭、艾葉,喝雄黃酒,都是為了驅蚊蟲。端午前,驚蟄后,百蟲開始蠢蠢欲動,而菖蒲、蒜頭、艾葉、雄黃,都能散發出強烈的氣味,這些氣味可以驅蟲辟邪;用艾草煙熏,可以驅逐過冬的蚊蠅;小孩子頭上抹點雄黃酒,可以利用雄黃的藥力,避免蛇蟲叮咬。至于為何要寫個“王”字,那是借老虎頭上的“王”字額紋,來顯示小孩子的威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