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奈教授一直強調自己是軟權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的研發(coin,develop)者,當約瑟夫·奈教授在2003年回首這一“初創”往事時,距離這一術語的創造已有十多年之久(原文分別為“I had coined the term ‘soft power’ a decade or so earlier.”“I first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in Bound to Lead,a book I published in 1990 that disputed the then-prevalent view that America was in decline.”)。[13]今天的大多數學者對這一說法表示接受,認為“軟實力概念最先由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14]的學者,不在少數。但是也有一些學者相繼提出了不同看法,將這一概念的誕生或萌芽時間大大推進在約瑟夫·奈教授之前。劉德斌教授認為,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政治學家的前輩已經討論了關于“權力的兩張面孔”問題和權力的“同化”(co-optive)屬性等問題。[15]鄭永年教授等認為,“第一個提出并系統地討論軟力量但沒有使用這個概念的是意大利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安東尼·葛蘭西”,約瑟夫·奈教授僅將葛蘭西“軟力量”的概念從國內的作用探討擴展到了國際政治層面,但是對于“軟力量”效用的探討仍舊停留在葛蘭西已經論證過的在霸權地位的意識形態與文化的作用上。[16]葛蘭西指出,資產階級不僅依賴公開的暴力進行統治,而且也依賴社會意識,他特別強調理性和文化對構成社會霸權的基礎作用。葛蘭西的文化理論和政治哲學思想成為新葛蘭西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新葛蘭西主義還將葛蘭西的霸權概念引入了國際政治經濟學和國際關系研究,并發展出一套新的理論。[17]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約瑟夫·奈教授的研究不可能脫離學術界既有的成果而憑空創造,他的軟權力理論肯定受到過前人研究的啟發與影響。約瑟夫·奈教授也承認自己的軟權力概念借鑒了皮特·巴克拉克(Peter Bachrach)和莫頓·巴拉茲(Morton Baratz)兩位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18]。所以筆者不再考證約瑟夫·奈教授是否也借鑒了安東尼·葛蘭西的思想,還是與安東尼·葛蘭西的學說不謀而合,而是把這種重視權力無形資源的研究傾向,看作學術界對傳統權力理論的反思與發展,并把約瑟夫·奈教授看作這一學術潮流的主要代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