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時代公共政策評估的變革:理論、方法與實踐
- 王建冬 易成岐 童楠楠
- 2497字
- 2019-10-21 17:24:47
前言
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又一次飛躍。隨著A+B+C+D(即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和人類生產生活深度交匯融合,全球數據已呈現爆發增長、海量積聚的特點,這不僅深刻影響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重塑了國家治理的生態環境。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梢哉f,當前充分運用大數據手段全面提高政府政策研究、制定、執行效率,已經成為推進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牛鼻子”。
大數據賦予了人類對數據認知的創新能力,也進一步打開了人類在數據利用方面的想象空間,加速了政府決策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正如聯合國發布的《用大數據推動發展:挑戰與機遇》白皮書指出的那樣:“大數據為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政府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通過利用海量數據資源,實時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趨勢,能夠協助政府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運行。”在數據成為重要戰略資源的背景下,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思維有效應對和解決不斷變化、日益復雜的公共問題,是當代政府管理部門面臨的難題。西蒙提出:“管理就是決策?!痹诖髷祿r代,政府公共決策需要從傳統的依靠直覺判斷和主觀經驗的模式向大數據驅動決策模式轉變,實現政府治理的現代化,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當前,大數據對于政府公共決策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首先,大數據是一種全新的公共政策研究和評估方法。大數據不僅強調數據量大,而且重視海量數據背后的價值信息。從本質上說,大數據是應對人類數據量劇增挑戰而產生的一種新技術。據統計,全球約90%的數據產生于最近兩年間,目前每天新增數據量達到2.5百萬兆字節。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40ZB,其中文本、視頻、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占比將達到75%,地球上人均數據量達5247GB,其中我國擁有數據總量在全球的占比將從當前的13%左右上升到2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數據增長極,中美兩國的數據總量之和將超過全球的50%。巨大的數據資源,已經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加強政策研究、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和行業監管的有力抓手。
其次,大數據是一種由數據驅動的新型決策機制。Gang-Hoon Kim等認為,大數據技術屬于第五代決策分析技術。在大數據時代,小到商業機構的營銷分析,大到公共領域的政府決策,開始越來越多地依靠數據做出。這種基于數據驅動的新型決策機制,表明了大數據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理念創新和模式創新。公共政策的目標是改變社會行為,大數據恰恰提供了理解人們需求和偏好的工具,能夠幫助政府更好理解人們對于公民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對立法變動的態度等。Margetts等指出,大數據使理解哪些刺激行為、什么樣的環境以及哪些政策和監管的改變會更加現實、合法和有效。
最后,大數據還是一種數字時代下的新型治理模式。大數據不僅僅是政府管理的一種新手段或新工具,其將帶來政府管理改革的一個全新階段。隨著大數據在政府管理和公民社會生活的深入,政府部門內部及其與公民社會的關系將被重新建構。技術、組織、關系和行為的再造呼喚全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現,這種新的管理模式就是數字時代的治理。這種治理模式不只是政府自身內部的一種數字化變革,還是一種廣泛深遠的社會變革和管理方式的創新。
總之,大數據很忠誠,它真實記錄經濟社會運行的每個細節,深藏功與名;大數據很任性,它的分析有根有據,拒絕流言蜚語;大數據很友好,它提供各種權威政策參考,讓社會治理更有效。無論了解深淺、接受與否,我們已經全面進入由數據主導的全新歷史階段,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已成為公共管理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原則。
大數據與政策科學理論、方法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從學術研究的范疇看,兩者屬于不同的學科,兩者的交匯地帶仍然存在諸多待開發的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海量的全樣本數據資源分析評估政府決策過程與決策本身的效果,尤其是為政府前瞻性預測決策、苗頭性的關鍵問題研判做出相應支撐。同時,實現公眾參與和有效決策的前提在于既能在所有關鍵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暢通的信息獲取和交流渠道,又能快速準確地進行信息溝通。任何時代的信息溝通都依賴于特定的信息技術,傳統基于網絡的電子政務實現了初步的政務信息公開,大數據的出現意味著政府政策信息的平等交流與共享。借助全樣本生成能力和分析技術,大數據正在與決策制定的智能化融為一體。在政策研究中,大數據是一種促進公共政策科學、有效制定、分析和執行的方法,屬于政策科學的研究范疇——促進政策過程的理性。
公共政策過程被認為是政策問題從議程設置、實施到評估反饋和修正等一系列政策循環周期的總和。針對“政策評估”這一政府公共政策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一直延續至今的傳統政策評估模式,將會因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發生改變,同時其內涵也會得到進一步擴充。無論從政策科學發展的需要還是從政策評估理論指導政策評估實踐的現實看,大數據與公共政策評估交叉研究的重要性都無須贅述。本書主要關注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問題,屬于多學科的交叉型研究。全書主要內容包括理論篇(上篇)和實踐篇(下篇)兩部分。
理論篇分為五章,主要是對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理論問題進行系統闡述,具體內容包括:分析大數據和公共政策評估的理論內涵與發展歷程,對當前國內外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探索進行回顧,對運用大數據開展公共政策評估的必要性、風險點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進行研究,論述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階段模型,對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技術路徑、分析方法、數據體系進行闡述。
實踐篇也分為五章,主要是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數據中心自2015年以來圍繞“雙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數字經濟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十三五”規劃、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政策問題的評估實踐進行了系統介紹,并從培養“循數決策”理念、建立數據歸集機制、突破核心技術問題、完善配套制度體系等方面對下一步開展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提出若干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