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變遷:基于主體互動的視角
- 王成程
- 10112字
- 2019-10-21 17:21:45
第三節 有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
前文從人口老齡化、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兩個方面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運行的背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簡要回顧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下文將針對研究問題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過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的多元互動關系進行梳理和分析,并試圖發掘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在此之前,首先對國內外有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助于明確學術領域其他學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評論和看法,進一步發現已有文獻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改進的方面,從而使研究問題更加清晰和明確,對研究方法的選擇也有一定幫助。
一 國內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術界在早期的研究中大量討論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還有很多學者從微觀層面就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狀況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和定量分析,以上的研究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變遷和發展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由于以上幾方面的研究已相對成熟,而且多數為早期的學術成果,在此筆者將不再贅述。下文將從以下與本研究相關的幾方面來回顧近幾年來國內學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和觀點。
(一)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性
由于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建立和發展一直滯后于城鎮。學者們普遍認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其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別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跨越式發展,在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險制度的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楊燕綏、趙建國、韓軍平(2004:32~50)認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不是專為富裕農民提供的保障,而是為全體農民擺脫貧困而提供的公共政策之一。由于土地和家庭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農村人口快速老齡化、失地農民養老保障亟待解決和城鄉收入水平差距大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緩。他們通過國際比較的方法,提出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已不再是制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負擔的因素,指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僅可以使農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使農村老年人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子女、家庭和社會,而且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手段。
林義(2009:15~16)認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在我國的社會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新農保制度緩解了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農村養老問題;可以拉動內需,從而有效應對金融危機;提升了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價值;是我國建設統籌城鄉的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個重大舉措。
鄭功成(2011b)認為相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試驗過的完全由個人負責的農村居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一種新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其實質在于政府為農民建立退休制度并承擔起相應的直接責任,包括為達到退休年齡的農民提供基礎養老金,并分擔參保農民的繳費責任。它不僅使世世代代依靠子女養老的農村居民具有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退休資格及相應待遇,也是我國邁向全民養老保險的關鍵性一步,從而具有劃時代意義。
席恒認為,新農保在制度設計、規定和功能等方面都體現了人性化、科學化的特點。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有效結合,體現“為民”;政府對個人賬戶和基礎養老金的補貼體現了“惠民”;新農保填補了長期以來農村社會養老的空白,體現了“利民”。[15]
盧海元(2009:3)認為,新農保制度全面走向實踐,標志著中國特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基本破解了覆蓋8億農民、進而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的世界性難題。新農保制度的意義不局限于中國,這項制度對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甚至全世界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影響。
唐鈞(2009c:13)認為,新農保制度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為農村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承擔全覆蓋的基礎養老金,具有明顯的福利性,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的進步,對我國走向“全面小康”“和諧社會”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合理性
1.政府財政投入的合理性
學者們一方面認為政府應當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相應的財力支持,但是對政府財政投入水平有不同的觀點和論證。
鄭功成(2002b)提出,各國強調政府責任的結果是要建立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制度,應體現其社會化。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實施和財政兜底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并且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政府應適時調整各項制度的項目和水平。
梁鴻(2008)在對我國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國民個人儲蓄養老賬戶+中央公積金養老計劃”的養老模式,認為農村的老年人應當享有政府提供的普惠制養老金。
徐強、王延中(2012:41~49)以農民基本生存、生活需求為下限,以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政府財政負擔能力為上限,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分別計算出政府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補助水平的適度區間,并對個人繳費的適度區間和地方財政的補助比例進行了測算。他們建議政府補貼基礎養老金額度為每月130元,其中,東部地區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補貼,中西部地區由中央財政補貼。對個人賬戶的補貼,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補貼標準分別為個人繳費額度的90%、30%和10%,以適應和滿足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農民的不同需求。
華黎、鄭小明(2010)建議不再實行中央財政出口補、地方政府入口補的政策,應由中央政府按照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15%、地方政府按照本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5%進行出口補貼,這兩部分構成基礎養老金;對中西部地方政府財政負擔較重的地區,中央財政實行專項轉移支付。
米紅、項潔雯(2008)認為政府以每人每年1020.5元的標準發放養老金,按照2.5%的利率增長率,到2015年我國新農保的財政補貼總額為937.62億元,到2030年這一數額為5541.34億元,在財政能夠負擔的范圍內。
另外,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的前期,有的學者認為政府的財政能力不足以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補貼。馬利敏(1999)認為鑒于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和城鄉二元結構的特點,我國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資金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補貼,在實踐上也沒有能力制定相應的制度。楊翠迎、庹國柱(1999)認為要為我國農民建立政府補貼的養老保險在1999年時是不可能的,至少要15~20年后政府才有能力。梁鴻(1999)認為我國的政府財政資金有限,城市是經濟改革的中心,不能不給予財政支持;同時福利國家的財政危機對我們也是一個警醒,因此我國當時不能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區的社區保障代替。
對于新農保激勵機制的效果,多數學者認為新農保的政府入口補能夠激勵農民積極參保繳費。楊翠迎認為,如果地方財政不實行梯度型財政補貼,農民將更愿意參加100元的繳費檔次,以獲得相對較高的地方財政補貼。[16]這樣不利于參保居民選擇較高檔次的繳費,最終會影響養老金的待遇水平。梁鴻(2001)在對蘇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社會養老保險面臨較大的風險和難以克服的技術性障礙,使人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穩定性、長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產生疑慮,因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財政支持可以消除農民的疑慮,增強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安全性的信賴,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在穩定、長久、安全、可靠的基礎上,以此提高農民的參與率。
2.“捆綁制”的合理性
新農保制度規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可直接享受養老金,但其符合條件的子女應參保繳費,因此這項規定又叫作“捆綁式”繳費。學者們對這一機制進行了較多的討論,形成了幾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始終堅持捆綁政策,因為這是社會保障制度強調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另一種觀點認為應取消捆綁政策,因為這種做法剝奪了農民享受養老金的本有權利。另外,還有觀點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不否認捆綁政策執行成本高而導致一些老年人不能享受養老金的問題。這也是一些學者提出應該把新農保的“自愿參?!备臑椤皬娭茀⒈!钡脑?。
鄭功成(2011a)認為,捆綁制的初衷是好的,體現了制度中責任和義務的對等。但是如果是為了片面地追求參保率而讓捆綁制存在,就會扭曲新農保制度的發展方向。在農村已經有子女不參保而導致老年人無法領取養老金的情況發生,老人很無奈,卻無法爭取自己本該有的利益。他認為這種損害農民享受養老福利的短視規定應該立刻停止。
李珍(2011)認為,新農保制度是以自愿參與為基礎的制度,而捆綁式參保的規定違背了自愿性原則,在理論上,子女參加新農保帶有條件性和目的性;在實踐上,新農保制度的受歡迎程度大大降低。
崔紅志(2012:51~54)認為,要使普惠制的新農保制度落到實處就必須取消捆綁政策,原因是: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是新農保產生的內在基礎;農民享受養老金的權利是一種不附加任何條件的絕對權利;捆綁政策執行成本過高,效果不一定好;捆綁政策將子女也極度貧困的老年人和兒女不孝的老年人排除在制度之外,引起新的社會不公;放棄捆綁政策有利于增加新農保受歡迎的程度,也有利于還地方政府和干部清白;等等。
鄧大松、薛惠元(2010:164~171)認為應強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功能,新農保制度規定年滿60周歲且沒有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老年人可以不用繳費,直接領取基礎養老金,只要求其子女按規定參加新農保。這一捆綁規定正體現了家庭保障的重要性,是子女贍養老人的指向性規定。這個規定是正確的并應該繼續倡導和堅持。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金管理運營
國務院新農保試點《指導意見》中指出,“試點階段,新農?;饡簩嵭锌h級管理,隨著試點擴大和推開,逐步提高管理層次;有條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實行省級管理”。在新農保制度運行過程中,個人賬戶中的基金貶值風險主要由農民承擔,基金是否能夠保值增值直接決定了農民的收益,從而影響農民的參保意愿,制度的可持續性也受到質疑。目前學術界關于新農保基金管理運營問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應提高基金統籌層次,向有穩定收益的項目投資等;另一種提出由商業保險公司接管新農保基金,將基金投資于收益穩定的項目,從而使商業保險公司發揮其優勢并降低成本,但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不多。
桂世勛(2012:3)認為,如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不能合理投資運營,個人賬戶增值利率如果小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對個人的補貼資金,新農?;饘⒚媾R貶值風險,會使制度的持續性和可信度下降,農民參保的意愿也將受到影響。建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單獨列支、核算,去除兩個月的支付額,其余的基金結余委托省級的社會保險機構管理,不能與其他形式的養老保險基金混合擠占,按照國家統一的規定進行投資和運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基金的安全性。
何文炯等(2001)認為有多種渠道能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保值增值。例如,中央政府可以發行針對新農?;鸬膬灮輦?,或者專門為新農?;鹬贫ㄝ^高的銀行利率。此外,可以將部分基金投入經政府批準的投資風險小、收益率高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求得穩定的高回報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監督更要引起重視,完善外部審查、監管制度,防止基金被貪污挪用,確?;鸬陌踩?。在適當時期由新農保經辦機構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常務委員會匯報基金的管理和運營狀況,并接受外部監督和審查。
唐鈞(2009d:26~27)認為,新農保規定:“個人賬戶儲存額參考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計息?!倍陙砦覈r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已經遠遠高于銀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據測算,年利率平均超過4.8%時,個人賬戶養老金才能做到保值增值。新農?;鸬谋V翟鲋抵苯雨P系到制度的吸引力和持續性,因此基金的管理運營尤為重要。國家可以讓養老保險基金投入有穩定收益的項目中;征收國有企業、國有土地運營收益的特別稅,將這部分資金直接撥入社會保險基金(唐鈞,2011a:17)。另外,新疆呼圖壁縣對參加新農保的農民實行“保險證質押貸款”政策,7年間使基金規模翻了一番,這個做法既能使基金保值增值,又能切實為農民所需提供資金支持,受委托貸款的銀行也能夠盈利,為基金的管理運營問題探索出一條新道路(唐鈞,2009:14)。
鄧大松、薛惠元(2010:86~92)用保險精算的方法對新農保養老金替代率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選擇農民人均純收入作為繳費基數,實行比例費率制是更優的選擇。新農保制度實行之初,以縣為單位組織實施,新農?;鸨环指畹?800多個縣,會對基金運營的監督和管理提出挑戰。隨著制度的逐漸成熟,新農保應實現省級統籌,并可以參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的運營方式,投資于資本市場以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
鄭功成(2011)建議新農保個人賬戶采取名義賬戶的方式計提。因為采用實賬制,個人賬戶中的基金將面臨貶值的風險,農民的養老金將受到損失。采取名義賬戶制能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只要按照個人賬戶的記賬金額在農民達到一定年齡或身份變化時計提即可,不再有基金保值增值的壓力。在農民的權益得到保障的同時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體現了代際的平衡。
(四)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銜接
學者們普遍認為,新農保制度要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孤立運行,必須與其他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統籌接續、有效銜接,創造一切條件為建立城鄉一體的養老保險制度而努力。有的學者認為由于各地的新農保政策規定和實施效果不一,因此新農保與其他制度進行地方性的銜接將更為有效。
褚福靈(2009:22~23)認為,不應將新農保看作一個孤立的制度。它應當統一于城鄉養老保險制度,是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他建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一卡通”加“兩翼”為實現機制,即在土地流轉制和戶籍制改革的配合下,以全國聯網通行的“養老保險一卡通”的形式,實現從城鄉割據到城鄉統籌的養老保險新機制。
鄧大松、劉遠風(2011:71~77)對新農保制度的現實問題進行了規范化分析,認為新農保制度實施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與其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關系,并有效地與其他制度相銜接整合,只有這樣,新農保才能有更加明確的發展路徑。在制度整合過程中要按照幾個原則進行權衡與協調:養老利益原則、行政簡化原則、適應性原則、城鄉統籌原則以及有效激勵原則。新農保制度的普惠性和較完整的體系框架優于其他各項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可以作為農村養老保障的核心制度,通過對繳費水平和待遇標準作相應調整,把其他個別群體的相關保障和補貼等納入新農保的整體框架,為消除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碎片化做出貢獻。
曹信邦(2012:19)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認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是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建議國家盡早研究并制定城鄉一體化制度方案,使制度統一可行。
丁建定、郭林(2010)認為,新農保制度是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只有協調好與其他相關制度的關系,才能節約成本,有效發展。[17]如果“五保戶”農民在領取待遇的同時又享受直接領取新農?;A養老金待遇,會因待遇偏高而影響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因此需要整合這兩項制度。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制度也應被納入新農保制度,以保證計劃生育家庭與非計劃生育家庭的老年生活水平持平。為有效維護返鄉農民工的養老權益,應盡快出臺農民工參加新農保的接續政策,推進城鄉養老保險一體化進程。
楊翠迎認為,“地方新農保”模式特色鮮明,各地政策規定差異較大,新農保的實施效果有區域差別,因此不易形成“國家新農保”。[18]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相銜接也面臨困難:基礎養老金的承擔者、繳費標準、待遇標準等計算方法不統一,銜接成本較大,有待于進一步思考。
二 國外的相關研究
國外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大陸,隨后向其他國家蔓延。因為發達國家的農村人口比重較低,所以大多數國家并沒有獨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而是城鄉混合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中國家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滯后于發達國家,發展緩慢且不完善。因此,國外專門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并不多見,針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下文中筆者將從下幾個方面回顧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農村養老保險的政府責任、養老保險籌資模式及運行機制、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投資與管理,以及國外學者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研究。
(一)關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府責任的研究
國外大多數學者認為政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投入適當的資金。喬納森·格魯伯和大衛·懷斯(Gruber & Wise,1999:114)認為,從公平理論看,城鎮和鄉村的居民應享受同等的養老保險待遇,應該建立全民統一的養老保險體系,而這一體系的建立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所在。杜麗·波塞爾和丹妮拉·卡薩萊(Posel & Casale,2003:455)認為,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應在國家統一的制度框架下,并在繳費、給付水平和基金管理上的設計和運營,國家財政應當予以補貼。彼得·斯文森(Swenson,1991)指出,政府有多種理由向農民提供包括養老金在內的社會福利,如糾正市場失靈、有效控制社會。彼得·戴蒙德(Diamond,1998)認為,政府應供給養老保障體系,原因是在規定統一的退休年齡的養老保險中,政府比私人更能夠實現規模經濟而減少管理成本,從而使養老保險的實施更有效率。
在發展中國家政府繳費補貼方面,杰西卡·約翰遜和約翰·威廉姆森(Johnso & Williamson,2006)認為,發展中國家受人口老齡化和計劃生育的影響,農村居民對養老保險的需求日益增大,用數理模型分析建立城鄉一體社會養老保險的可及性,闡述了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資金的合理性。拉里·威爾莫(Willmore,2007)認為養老保險應該覆蓋全民,而政府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應當提高中央財政投入比例,完善和發展養老保險制度;倡導實施將社會保障覆蓋到所有社會成員的全球行動綱領,鼓勵發展中國家擴大政府財政支出,深化農村養老保障改革;在農民中開展養老保險非常困難,但在中等收入特別是低收入國家,有必要促進微型保險方案將非正規經濟中某些有繳費能力的群體吸納進來(轉引自崔紅志,2012)。
(二)關于養老金籌資模式運行機制的討論
各國學者對現收現付和基金積累兩種籌資模式優劣的爭論是建立在薩繆爾森迭代模型(Samuelson 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的基礎上的。保羅·薩繆爾森(Samuelson,1958)認為,在沒有生產和投資的純儲蓄的社會里,當這代人能夠為上代人做出貢獻,同時下代人會贍養這代人時,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會有福利產生,人們的養老儲蓄利率將與人口增長率持平,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即可實現。亨利·艾倫(Aaron,1966)將生產和投資引入迭代模型,結合帕累托效率的相關標準,指出現收現付制能夠增進所有社會成員福利的前提條件是人口增長率與工資增長率的和大于實際利率。后來這被稱作“艾倫條件”(Aaron Condition),并由此判斷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的效率。艾倫認為基金積累制不能增進社會福利,不具備再分配效應。艾倫和羅伯特·賴肖爾(Reischauer,1998)認為現收現付制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人口規模的變化,還能實現代內的收入再分配,相比之下,積累制要應對以上挑戰必須有諸多復雜的前提條件。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檢驗,現收現付制的弊端逐漸顯現:無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儲蓄和經濟發展有效率損失等。馬丁·費爾德斯坦(Feldstein,1974)提出現收現付制具有兩種效應,即“資產替代效應”(擠出儲蓄)和“退休效應”(擠入儲蓄)。前者是指當個人預期公共養老金的收益較好,可以滿足未來的養老需求時,會減少儲蓄;后者是指當個人預期未來公共養老金將面臨資金危機,無法提供足夠的養老保障時,人們會選擇增加儲蓄以備后患。因此,儲蓄流入和流出的凈效應是兩者的力量對比。通過對美國的實際分析,馬丁·費爾德斯坦發現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使個人儲蓄值下降30%~60%,對個人儲蓄存在“擠出”效應。羅伯特·巴羅(Barro,1976)的“中性理論”認為,現收現付制是代際間的轉移,抵消了“擠出”效應。喬治·考皮茲和帕德瑪·高特爾(Kopits & Gotur,1979)、伯恩海姆·道格拉斯(Bernheim B.Douglas)和約翰·卡爾·肖爾茨(Scholz,1993)、史蒂芬·斯萊特(Slate,1994)也認為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對儲蓄沒有太大影響。
世界銀行(1994)指出,基金制能夠有效避免實行現收現付制國家的政府功能失效的問題,在規避世界性的老齡化危機方面也有明顯優勢,但前提是有良好的資金運營市場??藙谒埂な┟芴亍ず詹疇枺℉ebbel,1999)通過對智利養老金保險私有化改革的實踐分析,認為私有化改革有效解決了現收現付制下的政府財政問題,對緩解養老危機、促進經濟高速發展有著顯著作用。
尼古拉斯·巴爾(Barr,2000)對基金制的優點持懷疑態度,他認為,只有在良好的投資運營、避免通貨膨脹造成貶值的前提下,基金制才能抵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否則通貨膨脹造成的基金貶值同樣會使老人陷入貧困狀態。還有學者認為,基金制的養老保險并不必然導致社會凈收益,只有將現收現付制轉變為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時,才能增加國民儲蓄,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總之,關于現收現付和基金積累兩種籌資模式的優劣問題,各國學者并未達成共識,農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基金管理也成為學界討論的焦點問題。
(三)關于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研究
1.關于政府對個人賬戶繳費補貼的問題
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行配套補貼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轉變,體現了中央政府對農民老年生活的關注,意識到政府補貼對農民的重要性。這一制度趨向在許多經合組織國家或中等收入國家都有涉及,多數學者都支持政府為農民的養老保障提供繳費補貼。
發展中國家的非繳費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幫助國民改善生活,擺脫生存困境。杰西卡·約翰遜和約翰·威廉姆森(Johnso & Williamson,2006)對薩摩亞等六個發展中國家的非繳費型社會養老保險進行了研究,Madhurantika Moulick等(2009)對尼泊爾的非繳費型社會養老保險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都表明,盡管這一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但是其對發展中國家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有效地解決了老年貧困問題,且政府對老年人的補貼費用還沒超過GDP的3%。這種制度模式也得到了國際勞工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的肯定,學者們通過對相應國家和地區的實地考察就非繳費養老保險制度的內容、條件、效果和改革方向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關于MDC(供繳費補貼的繳費確定型養老保險制度)的政府補貼比例,學者們認為配套補貼比例的適當性取決于多種因素,例如參保率、需求量、其他政府轉移支付制度與養老保險繳費補貼的關系。考慮到公平性、政府財政能力和補貼的激勵效果,選擇合適的補貼比例是制度持續有效運行的關鍵所在。羅伯特·帕拉西奧斯和戴維·羅瓦利諾(Palacios & Robalino,2009)經過對數據的處理,認為只有符合兩個條件,MDC才能經濟有效的這兩個條件:一是參保率對補貼比例的彈性低于0.15,二是個人繳費低于收入的5%。只有在這兩個數據不過高或過低的情況下,這一制度才能帶來凈福利。這一結論為補貼比例對年輕人繳費激勵程度的影響提出了可供參考的依據。
2.關于個人賬戶投資與運營的建議
在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運營方面,一部分學者建議基金入市,以得到較高的回報率。艾倫(1998)認為美國的社會保障基金應轉為私人證券。馬丁·費爾德斯坦和安德魯·塞姆維克(Feldstein & Samwick,1999)認為把社會保障工薪稅中的一部分投入資本市場,能夠緩解財政壓力。一部分學者認為,與現收現付制相比,將養老基金投入股市不一定能產生較高的回報率,反而有投資失敗的風險。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養老保險基金是否入市取決于資本市場是否完備。
(四)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
在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方面,針對老農保,D.蓋爾·約翰遜(Johnson,1999)通過分析我國1990年農民的調查數據,認為我國1993~1997年的基金投資收益為負,農民繳納的保費一直處于貶值狀態,養老保險制度無法持續,且我國農民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土地保障功能較弱,呼吁政府對養老保險進行相應補貼。彼特·戴蒙德(Diamond,2006)認為我國城鄉二元的養老保險制度對農民來說有失公平,應逐步擴大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建立社會化的養老機制,并提出政府應對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加大財政投入,以保障老年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路茲·雷瑟林和阿特·侯賽因(Leisering & Hussain,2002)通過分析我國養老保險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認為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政府的責任。
三 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總結和思考
國內學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義,政府責任與財政投入和理性、新農保基金的管理運營,捆綁制是否合理以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養老保障制度相銜接的問題上,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仍存在需要探究和深入分析的地方:一是學者們往往對農村養老保險的理想狀態展開討論,缺乏以實地調研為基礎的實證研究;二是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變遷過程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的“角色”和互動關系的變化缺乏研究,而這三者的互動關系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骨架”,支撐并決定著制度能否健康持續地發展;三是學者們大多站在宏觀立場看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和問題,卻忽略了農民對制度的評價和建議。
由于國外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大都覆蓋于整個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之中,國外學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比較少見,只在農村養老保險的政府責任、養老保險籌資模式、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投資與管理等方面有所涉及,國外相關研究對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巨大的農村人口規模和嚴峻的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決定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必須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