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金融治理的制度邏輯:一個風險轉化的分析視角
- 向靜林
- 4014字
- 2019-10-21 17:25: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一 資料需求與研究類型
前述研究問題已經較為明確地顯示了本研究的目的與旨趣,即本研究并不是對地方金融治理中的現象進行簡單描述,而是試圖解釋一組復雜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結構原因和內在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引發更為一般意義上的關于市場治理中政府角色問題的社會學討論。所以,本書重在分析解釋,而不是經驗描述。不過,前者實際上對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深入的描述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解釋。換言之,解釋前述現象,需要深入了解地方政府與地方金融市場主體行為選擇的真實邏輯及其互動機制,這就對資料性質和研究類型提出了要求。
第一,資料的深入性。對于政府選擇何種治理結構、為何介入糾紛以及風險分擔規則如何難以確定等問題的分析,需要相當細致和深入的經驗資料。只有對多個相關主體的行為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對其賦予自身行為的意義進行深入的理解,厘清這些主體互動的過程,才能對地方政府為什么這樣選擇、市場主體為什么那樣行動、規則為什么呈現某種狀態等提供解釋。而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理解,通常需要通過個案研究工作才可以實現。
第二,資料的歷時性。風險分擔規則的變動過程分析需要歷時性的資料。理解規則的擺動不定的狀態,不能進行截面研究,而需要考慮多個關鍵時間節點上不同參與主體的行為選擇和互動過程,需要關注導致規則變動的關鍵事件的演進脈絡,需要注意不同參與主體行動的先后順序。這樣的資料需求,也只有長期追蹤式的個案研究才可以滿足。
第三,資料的豐富性。風險分擔規則的變動過程分析需要非常豐富的資料類型。理解規則的擺動不定,單靠參與主體的訪談資料是不夠的,還需要收集相關事件的具體過程資料,以及反映規則變動的正式文本資料。最好是能夠實際觀察各參與主體互動過程,不僅觀察他們的行動方式,還要觀察他們的話語表達,尤其是觀察行動與話語之間不一致的地方。這些不同類型的資料,需要長期深入的個案研究才能進行系統收集。另外,長期深入研究所面對的時間和資金約束,使本研究采用個案研究,而沒有同時涉及多個地方的案例。
二 個案選擇:越融市[4]民間借貸服務中心
在我國,民間借貸是地方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地方政府對于民間借貸市場的治理,常常作為民間金融風波之后的應對措施而出現。2011年,溫州、鄂爾多斯等地爆發民間金融危機,出現很多企業老板因資金鏈斷裂而“跑路”或跳樓的現象。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批準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這一方案確定了12項主要的改革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制定規范民間融資的管理辦法,建立民間融資備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間融資監測體系”。2012年4月26日,作為此項任務主要試點內容的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后改名為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以此為起點,全國多個地方先后成立了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目前共有100多家。本研究關注的越融市民間借貸服務中心(以下亦簡稱“服務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越融市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是越融市政府推動的以公司形式運營的一個信息服務平臺,由越融市14家民營企業和8個自然人共同投資設立,經營范圍涉及信息登記、信息咨詢、信息公布、融資對接服務等。服務中心吸引民間資金供求雙方進場交易,由入駐服務中心的各類融資服務機構(包括P2P融資信息服務中介機構[5]和相關配套服務機構)為資金供求雙方提供交易撮合、合約公證、資產評估、法律咨詢等服務,并由服務中心對成交的借貸合約進行登記備案。這意味著民間金融領域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微妙變化,即政府開始承認民間借貸的合法性,并試圖進行規范。作為政府規范民間借貸市場的制度探索,服務中心的設立和運行過程為我們觀察地方金融治理中的政府行為和秩序形成提供了契機。
在對服務中心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前文提到的反差現象。一方面,服務中心雖然是政府推動建立的信息服務平臺,但是各地地方政府都不直接成立和運營服務中心,而是選擇以企業形式來成立和運營服務中心;地方政府在宣傳過程中,始終強調企業是運營服務中心的主體,而政府只是服務中心交易規則的制定者和市場監管者。另一方面,在服務中心的長期實際運行過程中,最初超然于外、宣稱自己為交易規則制定者的政府,有時卻會卷入借貸糾紛而成為交易規則變遷的實際參與者;各方主體事前正式約定的風險自擔(放款人自己承擔借貸風險)規則,實際運行中卻難以確定,常常在風險自擔與風險共擔(地方政府、中介機構和放款人共同分擔借貸風險)之間擺動,換言之,風險分擔規則事實上會因人、因事、因情境而有所不同。
上述反差現象構成了一幅亟待解釋的治理圖景。本研究將以越融市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為例,討論如下問題:宣稱為規則制定者和市場監管者的地方政府為什么會介入交易糾紛?政府制定的風險自擔規則在實際運行中為什么難以確定?具體而言,這一問題存在以下三層含義。第一,政府既然已經明確宣稱自己作為交易規則制定者和市場監管者的角色,為什么常常面臨被卷入借貸糾紛的情境?這與服務中心的組織特征是否存在聯系?如果存在,政府是如何選擇服務中心的組織形式的?第二,政府為什么有時會選擇介入借貸糾紛?第三,政府介入借貸糾紛之后,風險分擔規則是如何在各個主體的互動過程中往復擺動的,這些互動過程受什么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將分別對這些問題進行細致探討,并嘗試對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提供一個內在一致的解釋框架,以此分析地方金融治理背后的制度邏輯,進而討論政府的市場角色以及影響這一角色的社會機制。
本研究之所以選擇越融市民間借貸服務中心作為研究個案,是因為它是全國各地服務中心之中成立較早的,能夠反映大多數服務中心在設立和運行時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第一,越融市民間借貸服務中心作為這個領域的先驅之一,具有典型性,其他服務中心的組織模式、運行機制,以及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與它高度相似。第二,越融市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成立時間較早,因此對它的研究更能滿足本研究對于時間跨度的要求,由于時間跨度相對較長,因而它在實際運行中遇到的關于風險分擔規則的問題更為全面,有更為豐富的事件過程可供本研究進行分析。第三,越融市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的資料更易獲取,因為相關課題研究工作的需要,筆者得以接觸到服務中心成立之前、成立過程和成立之后實際運行的系統性資料,這為本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三 具體的資料收集方法
(一)參與觀察法
為了理解政府選擇何種治理結構、為什么介入借貸糾紛,以及風險分擔規則如何變動等問題,本研究采用參與觀察法獲取一手資料。越融市下轄的永澤區金融辦以課題立項的方式委托筆者的一位師兄研究服務中心的風險防范和法律問題,這給了我們深入觀察和分析服務中心實際運作情況的機會。服務中心雖然屬于越融市市級層面在地方金融治理中的制度創新,但越融市政府卻將其實際的籌備工作和日常管理等任務交給越融市下轄的永澤區金融辦。永澤區位于越融市較為中心的地帶,是越融市內部較為發達的轄區,越融市的各類地方金融組織多數集中在永澤區,所以永澤區的金融治理任務在全市各區縣中通常也是最重的。2012年,越融市永澤區金融辦委托筆者的師兄負責“越融市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的風險防范與法律研究”課題。作為課題組成員,筆者參與了服務中心的實地調研和課題報告的寫作。
2012年,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不久,筆者就開始進入服務中心進行實地調研。具體而言,2012年6~8月,2013年1月、8月,2014年6~7月,2017年10月和2018年1月,筆者先后6次進入服務中心進行參與觀察,累計達到近6個月的時間。特別是2012年服務中心成立的初期,由于筆者在服務中心的監管辦公室和綜合辦公室承擔一些助理工作,參與了服務中心的日常管理和各種會議的籌備工作,因此能夠較為深入地了解永澤區金融辦在治理過程中的主要思路、困惑和顧慮,同時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參與借貸交易的各方主體,身臨其境地觀察一些借貸糾紛事件的發生、發展、解決或平息的過程。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筆者對于服務中心的外部環境、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各參與主體的實際態度、行為方式和話語表達,以及風險分擔規則的制定和變動過程有著較為詳細的了解。
(二)訪談法
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筆者同時對服務中心涉及的各個主要主體,包括市區兩級金融辦的相關負責人、服務中心的主要負責人和工作人員、服務中心內部入駐的各個中介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和業務員、在服務中心進行借貸交易的放款客戶(特別是遭遇到借貸糾紛的放款人)、市區兩級法院金融庭庭長,以及入駐服務中心的公證處和律師事務所等配套服務機構的相關負責人等進行了深度訪談,總共接近100人次。對于其中的一些訪談對象,筆者進行了多次訪談,以求追蹤服務中心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運行情況。
通過對這些主體的深度訪談,筆者可以從當事人的角度理解政府選擇治理結構、介入借貸糾紛以及風險分擔規則為何難以確定的實際緣由。同時,多主體和多角度的訪談,可以讓我們理解不同主體賦予服務中心這一制度創新,特別是政府介入糾紛和風險分擔規則等問題的不同意義。再者,通過對同一主體(比如放款人)與其他主體的互動方式首先進行參與觀察,而后進行深度訪談,然后比較這一主體在與其他主體互動時的行為、話語和他對于筆者的述說、闡釋,可以看出當事人微妙的行動和話語策略。總之,多主體和多角度的深度訪談可以使不同資料相互檢驗或印證,讓我們盡量逼近復雜治理現象背后的真實邏輯。
(三)文獻法
此外,筆者還對服務中心成立以來涉及的法律條例、政府政策文件、相關會議紀要,服務中心運行過程中的操作流程、基本數據、會議記錄和日常辦公材料,涉及服務中心與中介機構、借貸雙方之間關系界定和實際互動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典型借貸糾紛案例中的交易合同資料及其事后處置過程的詳細材料等文獻檔案資料,進行了系統性的收集。這些文獻資料真實地記錄了各參與主體的互動方式、行為選擇和話語表達,以及風險分擔規則的變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