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近代史所組織結構之嬗變

近代史所的組織架構,以研究組為基本單位,經歷了逐步建立、因時嬗變的過程。研究組的設置實際上沿用了中央研究院的組織方法。

1949年4月,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遷抵北京。9月后,文管會交來3萬斤檔案,范文瀾將人員分成兩組:(1)通史簡編組,共5人,由范文瀾領導,其主要工作為修改《中國通史簡編》;(2)近代史組,共15人,由王可風領導,主要負責整理近代史檔案資料。此外還成立資料室,由劉桂五領導,成員有李達、駢炎龍。主要負責清理及借還一切圖書資料,并將大部分書籍予以編目。[135]

1951年10月3日,近代史所召開研究工作會,決定分為兩組,甲組為革命史組,乙組為反革命史組,“兩組分工,同時并進”。[136]這一分組看似尋常,實則體現了范文瀾之見地。“革命史”與“反革命史”乃一體之兩面,二者不能截然分割,二者各有側重,并行不悖。

1952年1月9日,近代史所成立資料委員會,以丁名楠為主任,榮孟源、錢宏、沈自敏、樊百川、予拔、李瑚為委員。1月17日成立《進步日報》之《史學周刊》編委會,由榮孟源、錢宏、漆俠、何重仁組成,榮孟源任主編。[137]

1952年,范文瀾親自將聶崇岐延攬入近代史所,聶崇岐與燕京大學舊人孫瑞芹、張雁深等人組成近代史所資料編輯室,主要負責“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編纂工作。

1953年是全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年。近代史所的工作及機構設置,已然直接受中宣部指示而進行。因中宣部要求近代史所加強近代史專題研究,近代史所乃決定成立經濟、政治、外交三組(通稱近代史一組、二組、三組)。經濟史組組長劉大年,干事謝璉造;政治史組組長榮孟源;外交史組暨帝國主義侵華史組,邵循正兼任組長,沈自敏任干事(沈在1953年“反小圈子”中受批判,改以丁名楠任干事)。此外還有通史組、近代史資料編輯組。其中,近代史資料編輯組主要負責編輯《近代史資料》,由榮孟源任主編。[138]自此,近代史所的組織結構格局初步奠定,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正規化軌道。

1954年6月12日,中國科學院第23次院務常務會議通過《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暫行組織規程》,對院、所、組(室)的組織架構予以規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關于所務會議的規定:“研究所設所務會議,由所長主持,副所長、各研究室主任及研究組組長、辦公室主任(目前尚未設辦公室者,由所務秘書)參加,每月舉行一次,有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所務會議討論下列各事項:(一)本所工作計劃及工作報告;(二)所內獎勵事項;(三)所內出版事項;(四)本所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及高級行政干部加薪晉級及任免事項;(五)本所概算、預算、決算;(六)重要圖書儀器的購置事項;(七)所內各項規程;(八)國內外有關本所的學術聯絡事項;(九)其他由所長交議事項。”[139]

1954年近代史所新設兩個組:(1)現代史組,負責1919~1949年這30年歷史之研究;(2)地震資料編輯組,由金毓黻負責,成員主要有王其榘、王會庵、李育民等人。其余各研究組不變。

1955年,中國科學院設立學部,是為向蘇聯科研體制學習的一大舉措。5月31日公示233位學部委員名單,近代史所范文瀾、劉大年被推為學部委員。6月10日,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成立,郭沫若兼學部主任,劉大年任學術秘書。同年11月,在中科院統一部署下,近代史所成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有王崇武、田家英、劉大年、劉桂五、何干之、羅爾綱、邵循正、金燦然、胡華、胡繩、范文瀾、榮孟源、黎澍,共13人。[140]學術委員會定位為“研究所學術領導的核心”,[141]其職責為“制訂研究計劃,領導學術討論會,審查科學論文及培養研究生等”。[142]

1956年1月30日,近代史所決定調整機構,以服務于范文瀾主編、劉大年協助的100萬字的多卷本《中國近代史》編寫工作。具體做法為:將通史組成員與近代史3個組整合起來,以近代史的3個時間段,分成3個編寫組。由于編寫工作未能順利進行,組織結構不久后又恢復舊觀。

1957年,近代史所結構設置又有所調整。是年1月增設翻譯組,以承擔翻譯任務,配合研究工作。是年9月,邵循正建議近代史一、二、三組合并為一個大組,由劉大年任組長,以集中力量編寫《中國近代史》。此外,于反右之后組建了工具書組(全稱為“近代史資料與工具書組”,一般通稱“工具書組”),以聶崇岐為組長,王秀芳任干事。

1958年10月,此前研究成果豐碩的帝國主義侵華史組迫于壓力宣告撤銷,其人員轉至近代史組。[143]1959年3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組。

1960年3月,近代史所領導小組著手進行組織調整,決定設立工作機構:

(一)學術秘書處,負責所內外的學術組織工作和學術情報工作,學術秘書劉桂五。(二)干部培養處,負責培養干部的具體組織工作,主任汪士漢。(三)圖書資料編譯委員會,負責研究資料的編譯工作和圖書資料搜集工作中的有關方針性的重大問題,主任曲躋武,委員七人中黨員四人,非黨員三人。(四)辦公室,主任程宏宇。領導小組成員的分工,劉大年多照顧學術秘書處、干部培養處和各研究組的工作;張維漢照管辦公室、圖書資料編譯委員會和政治思想工作;汪士漢、曲躋武、劉桂五分管干部管理處、圖書資料編譯委員會和學術秘書處的工作。

設立研究組:

(一)近代史第一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組長劉桂五,副組長丁名楠。(二)近代史第二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組長李新(借調),副組長汪士漢、董其昉。(三)現代史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副組長王晶堯(組長暫缺)。(四)對外關系史組,副組長丁名楠。(五)工人運動史組,組長曲躋武。(六)中國通史組,范文瀾兼組長。(七)資料書編譯組(將原來的工具書組、近代史資料組和翻譯組合并),組長聶崇岐,副組長姜克夫。(經濟所經濟史組撥歸我所后再設立中國近代經濟史組)[144]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史所從中國人民大學借調李新(1962年正式調入),任近代史第二組組長,其加強當時所謂“現代史”研究之意相當迫切。

1961年10月5日,近代史所制定《關于精簡機構的意見》,將近代史資料編輯組、工具書組、翻譯組合并為史料編譯組,以聶崇岐為組長。設干部培養處。

1962年增設中國近代思想史組,黎澍任組長,丁守和任副組長,并著手編寫《中國近代思想史》。

因“反修”工作之需要,也因中蘇邊界談判之需要,1964年4月20日,近代史研究所申請成立反修歷史一組和反修歷史二組(研究中蘇邊界問題)。后實際成立了以研究中蘇邊界問題為中心的“中蘇邊界歷史組”,近代史所同人稱之為“西郊組”,對外使用“中國近代史討論會”名目,并以此刻制公章。中國近代史討論會負責人為金應熙(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李龍牧(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和余繩武。

以上大體梳理了近代史所研究工作的結構之演變。不難看出,十余年間其組織機構多有變化,各研究組并無確定的人員編制,研究組之分合及名稱變換較為頻繁,缺少持續穩定性。這與其“歷史研究為現實服務”的基本導向有關,且因此導致一些研究人員難以長期沉潛深入從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不過也須看到,研究編纂近代史、現代史,編譯整理出版近代史資料,修改《中國通史》,這幾項主要工作則大體上一以貫之,并不因研究組名稱的變化而興廢。

因近代史所的主持者范文瀾、劉大年等人極重視近代史料編譯工作,并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上予以保證,史料編纂翻譯方面成績斐然可觀。

近代史所成立初期即明確表示:“本所之主要工作任務,為協助范文瀾同志編寫中國近代史,一俟通史簡編之修改工作完成,全體同志即可參與近代史工作。”[145]可見在范文瀾的設想中,通史組的設立具有過渡性。但是,在“十七年”間,通史組卻成為相對穩定的一個研究組,[146]其學術成就也較突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神池县| 保定市| 武川县| 绍兴县| 四会市| 钟山县| 凌云县| 乐昌市| 蓬莱市| 河南省| 波密县| 布拖县| 英德市| 隆子县| 新津县| 连州市| 城口县| 柘城县| 连州市| 屯留县| 泸州市| 大安市| 祁连县| 郑州市| 石泉县| 土默特右旗| 阜宁县| 沿河| 祁门县| 鄂托克旗| 开远市| 靖远县| 普陀区| 潍坊市| 洪江市| 香格里拉县| 鱼台县| 津市市| 边坝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