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單音詞的語素化研究
- 陳練軍
- 1685字
- 2019-10-21 17:31:39
4 研究的理論取向
我們以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語言研究模型來探討漢語的詞匯演變問題。[5]
自索緒爾提出語言和言語區分以來,語言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傾向是把語言使用和語言結構割裂開來。與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和生成語法強調語言結構的思路不同,功能主義語言學家如Givón(1979)、Hopper & Thompson(1980)、Bybee(1985)等歷來重視語言使用的研究。尤其最近二三十年,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1987)、Lakoff(1987)、Fillmore(1988)、Goldberg(1995)、Croft(2001)等明確提出語言知識來自語言使用,語言研究必須在考察語言使用的基礎上進行。
功能語法的代表人物Hopper(1987)發表了《浮現語法》,明確區分了“語法先于用法”和“用法先于語法”兩種語法觀。前者把語法看作先于經驗的邏輯性的結構,后者把語法看作動態的、在使用中逐漸成形的,更加明確地把動態的觀點跟“句法自主”的觀點區分開來了。語法的“浮現觀”不認為語法結構的變化是一種內在的、自發、結構內自主的現象,認為語法不是事先就存在的,而是在語言的動態使用過程中一些經常性的用法通過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產生或“浮現”的。與其將“詞”“短語”等語言單位看作固定的狀態,不如看作動態的過程;那些看似穩定的狀態不過是語言在不停地進行系統重組過程中任意一個截取點而已。語言從來不是鐵板一塊,沒有什么凌駕于一時一地具體使用過程之上的所謂“自足的”“句法、音系”等語言現實;相反,語言是大量異質的“構式”(construction)的集合,每個構式都是跟其使用的語境密切相關的,且總是根據實際的使用來調整和改造著自己的形式。“動態復現”的觀點特別關注語言使用的頻度,關心使用頻率是如何影響了語言形式的,在活的、現實使用中的語料中觀察語法結構頻率影響下的變化(劉丹青,2005)。
Langacker(1987、2000)提出的“基于使用的模型”(usage-based model)可用來概括具有功能主義傾向的語言理論,包括功能類型研究取向、社會語言學、語法化研究、語料庫語言學等。基于使用的語言觀認為,語言知識是在人的生理條件、認知機理和語言事件高頻率出現的基礎上建構的;語言知識庫由大小不一、復雜和抽象程度不同的符號結構構成;這些符號結構都具有形式和意義兩極,是在使用中浮現的,并互相聯通,構成聯通網絡上的節點;語言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從詞匯到語法是一個連續統。Langacker(2008:222)把語言描寫成規約性語言單位(conventional linguistic units)構成的庫藏(inventory),該結構與語言的使用緊密相關,在使用中形成結構,通過結構形成語言(轉引自嚴辰松,2011)。
Goldberg(1995、2006、2013)、 Croft(2001)、Langacker(1987)等的研究都是將語言使用優先于認知能力,語言被看作符號系統,各層級的單位(從語素到從句)都被看作形義匹配體,即構式。Goldberg(2013)的構式語法堅持4條宗旨(ⅰ-ⅳ),(ⅴ)為多數構式語法研究者所遵守:(ⅰ)語法的基本單位是構式,是規約化的形-義結合體;(ⅱ)語義結構直接映射到表層句法結構,無派生形式;(ⅲ) 語言同其他認知系統一樣,是節點網絡和節點的連接,節點間的聯系是承繼結構(inheritance hierarchies),即分類關系,下層構式的特征可從更高一級的構式中預測出來;(ⅳ) 跨語言(和方言)的變異可從多種角度來解釋,包括局部—普遍的認知過程(domain-general cognitive processes),以及變體—特定構式(variety-specific constructions);(ⅴ) 語言結構在語言使用中形成。Traugott & Trousdale(2013)基于語言使用模式,以構式語法理論為基礎,將語法化和詞匯化等歷史語言學研究的論題納入新的理論框架,提出了兩種類型的變化,即構式演變(constructional changes)和構式化(constructionalization)。構式化就是形新-義新(結合)符號的產生,在說話群體的語言學網絡中形成新的類型節點,新節點有新的句法(或形態)和新的編碼意義,伴隨有圖式性、能產性和組構性的程度變化。需強調的是,變化不需要發生,語言變化(包括符號變化)不是憑自己而存在,變化是否發生取決于人們如何使用語言的功能,以及人們如何評價某種表達功能。
基于上述理論觀點,本書對漢語單音詞的語素化有三點基本認識。
ⅰ.從單音詞到構詞語素的演變是在動態使用中實現的,是人們語用選擇的結果。
ⅱ.發生變化的不只是單音詞本身,單音詞是在更大的結構中發生語素化的;語素化是一種構式化,形成了新的形-義匹配體。
ⅲ.語素化是演變的結果而非演變的機制,語素化是詞匯化、語法化、構式化等語言演變的附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