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漢語語素化研究概況

3.1 對“語素化”的認識

Morphemization這一術語被認為是由Eric B.最早提出來的,指利用現有的語言材料構造新語素的過程。也有人認為是Silver(1976)較早用morphemization來表示將詞或短語詞(phrasal words)融合成專有名詞(proper noun)的過程。Lee(1998)、Kim(2010)用morphemization來描述語法化和詞匯化中的共同現象,即通過重新分析(reanalysis)、融合(fusion)、聚結(coalescence)、單詞化(univerbation)而產生了新語素(Brinton & Traugott,2005)。比如英語的want to、going to通過語法化形成了wanna、gonna;for ever、non the less通過詞匯化形成了forever、nonetheless。由于wanna、gonna、forever、nonetheless不能被分析為更小的單位,構成成分的意義總和不等同于詞項的整體意義,所以wanna、forever等的形成過程被稱為語素化(Wikipedia,2013)。可見,Lee(1998)、Kim(2010)所說的語素化是被當作語法化或詞匯化的附帶現象(epiphenomenon)來看待的。

詞法學中還有morphologization一詞,中文譯作詞法化或形態化。Fortson(2006:290)將由非詞法成分變為詞法成分的過程定義為詞法化,并援引了Joseph(2003)所舉的德語例子:古高地德語中的短語*hiu tagu‘on this day’演變為現代德語中的heute ‘today’。又如Trips(2009:1-2)把英語中的單音詞hād 演變為派生詞綴-hood 的過程看作詞法化,即:Hād (古英語,自由語素)→ child hōd (中古英語,復合詞)→childhood (現代英語,派生詞綴)。

Fortson(2006)所定義的詞法化與Lee(1998)、Kim(2010)界定的語素化同中有異。相同之處是二者都與語法化或詞匯化有關,演變的結果都產生了新的語言成分。不同之處是,經由語素化產生的新成分是語言系統中原本不存在的,是一個新的、不可再切分的音義結合體,即語素,如英語的wanna、gonna等;而經詞法化所產生的詞項(如childhood )通常仍可被再切分(child、-hood ),切分出的成分源自原有的自由詞(childHād ),演變后成了黏著性成分(如-hood ),但仍然是個最小的音義結合體(語素),換句話說,由詞的外部成分變成了詞的內部成分。

現將語言系統中非語素成分轉變為語素的過程稱為語素化。語素化可做兩種理解:一種是廣義的語素化,指各種非語素成分向語素的轉化,形成的語素既包括成詞語素,也包括不成詞語素;另一種就是狹義的語素化,指從獨立的成詞語素變成了黏著性的構詞語素。本書要討論的是狹義的語素化,即古漢語中自由的單音詞如何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黏著性構詞語素,確切地說,這種演變現象屬于Fortson(2006)定義的詞法化,而不是Lee(1998)、Kim(2010)界定的語素化。那為什么我們還要將漢語史上自由單音詞演變為黏著性構詞語素的現象稱為“語素化”,而不是“詞法化”?原因有三:一是漢語學界通常不嚴格區分上文所界定的詞法化和語素化,將語言系統中非語素成分轉變為語素的過程都稱為語素化,所形成的語素既包括成詞語素,也包括不成詞語素;二是“語素化”先入為主,學界較早使用“語素化”來稱說產生新語素的相關語言現象,至今已使用了一段時間,形成了一定的慣性思維,且較少有人提及“詞法化”;三是將黏著性構詞語素的形成稱作“語素化”,是基于產出(production-orientated)的視角來觀察問題,用“語素化”更能凸顯本書研究的主旨,明確提示了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跟新語素的產生有關。在本項研究的早期階段,并未認識到“語素化”和“詞法化”作為術語有什么區別。隨著研究的深入,對“語素化”和“詞法化”的涵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認為在界定術語時應當從嚴,將二者區別對待;但實際研究中不妨采取折中的辦法,可沿用學界已熟知的“語素化”來稱說漢語史上單音詞演變為黏著性構詞語素的現象,但音譯時譯作morphologization。

國內學者王文斌(2005:334)論及morphologisation,并將其譯作“詞素化”。他給出的定義是:原是能獨立運用的單詞,因語言表達的需要在構詞時表現出詞綴的行為,能與許多詞組合構建出許多新詞,具有很強的構詞力。王文論及的詞素化主要是類詞綴的形成,通過類推可大量成詞,如“-門”“-熱”“-族”等。王文強調此類詞素化不同于復合構詞的區別在于詞素化可類推構詞,這一點顯然與本書要研究的語言現象并不完全一致。我們認為,漢語史上由單音詞演變而來的構詞語素,大多是經由復合成詞的,僅有部分復合詞是根據詞法模式類推成詞。本書討論的語素化,大多不是通過類推成詞,所以本書中的“語素化”不等同于王文所說的“詞素化”。

不少研究漢語的學者將詞內成分稱作“詞素”,如劉叔新(1990/2005)、葛本儀(2001)、孫銀新(2003)等,理由是語素是語法單位,詞的構成成分應當是“詞素”,歷時視角下黏著性新構詞成分的產生應當稱作“詞素化”。我們不贊同這種“詞素化”的觀點,理由有三:一是“語素化”指稱的范圍比“詞素化”要廣,如成語、慣用語、諺語、名言等熟語的構成成分有的大于詞,也有小于詞的黏著性成分,如果將所有熟語的構成成分都稱作“詞素”是不可取的,但稱作“語素”是說得通的,因為語素包括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語素化”可用于指稱熟語內黏著性構成成分的形成和演變,如“置之度外”的“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的“行”和“師”,等等。二是用“語素化”更加凸顯了語素作為語法單位的本質特性。漢語的語法層級是“語素—詞—短語—句子”,單音詞在發生語素化前是個成詞語素(詞),語素化之后就變成了黏著的、不成詞的詞內成分(語素),這是說話者在語言使用中將不同層級的語法單位(語素和詞)進行了轉換。三是使用習慣的問題。實際上就單音詞到黏著性構詞語素的演變來說,其實質就是“詞法化”,“語素化”“詞素化”都不是個準確的術語。考慮到研究者已經形成的表達習慣,我們不打算為相關語言演變現象特意標注一個多數人不太熟悉的術語,所以本書沿用“語素化”一詞。

3.2 漢語語素化的共時研究現狀

現代漢語中多種非語素成分都有向語素轉化的用例,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音節轉化為語素。比較多見的是漢語外來詞中的記音漢字由音位層向語素層轉化,如“的士”中的“的”“網吧”中的“吧”等,起初只是音譯詞中的記音漢字,只表音不表義,但隨著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的擴大,“的”“吧”等逐漸取得語素的資格,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如“摩的”“面的”“的哥”“網吧”“茶吧”等,有時還能單用,如“打個的”“叫輛的”等(周洪波,1998;蘇新春,2003;周有斌,2005;王峻嶺,2004;麻彩霞,2006;楊曉紅、姜艷艷,2007;王和瑪玨、楊焱元,2008;馬顯彬,2015,等等)。這類音節語素化非常契合上文Eric有關語素化的定義,音譯詞的部分構成成分原本是有音無義的音節,后來被賦予了特定含義,變成了有音有義的結合體,從而取得了語素的身份。有研究者稱這種變化為(無義)音節語素化,如段朋朋(2009)、劉蘋(2007)、李軍華、郭敏姿(2009)、徐婷婷(2010)、董曉敏(2003)、孫繼善(1995)等,也有研究者將其稱作非語素音節的語素化(王鑫,2007)、無義漢字語素化(姜琳,2010;李叢,2010)等。相關研究還討論了音節語素化的類型(楊錫彭,2003;周洪波,1995;李軍華,2007)、語義變化(徐婷婷,2010;郭立萍,2008)、形成機制(蘇新春,2003;周有斌,2005;孫繼善,1995)和演變動因(董曉敏,2003),等等。高燕(1998)、邱艷萍(2012)、張維友(2015)分別從范疇化、概念整合、單音化縮略等角度對音節語素化現象進行了理論解釋,秦炯靈、胡常熟(1997)討論了聯綿詞的語素化現象,論及“蝶、蛛、駝、蟻”等。

二是縮略詞(簡稱)構成成分的語素化。原本是幾個詞組合而成的短語,抽取其中的部分要素組成新詞,新詞中的語素從原來獨立的詞降格為構詞語素,如“女子排球>女排”“男子排球>男排”“沙灘排球>沙排”中的“排”、“黨委辦公室>黨辦”“校長辦公室>校辦”中的“辦”等。

三是出于命名的需要,幾個獨立的詞組合成一個復合詞,該復合詞的組構成分在詞法規則的作用下,由起初獨立的詞降格為一個構詞語素,盡管該復合詞包含不同的結構層次,可能包含“合成語素”,如“絆腳+石=絆腳石”等(葛本儀,1988)。相關研究還有劉力堅(2005)等。

以上幾種語素化主要是從詞形結構的變化過程來觀察的,其中外來詞音節字的語素化比較普遍,近年來發展更加迅速。新詞語的語素化對漢語詞匯系統產生了重要影響,劉曉梅(2005)對此進行了討論。

3.3 漢語語素化歷時研究現狀

語素化和詞匯化的關系密切。詞匯化是一個從非詞到詞的變化,由大于詞的單位發展成詞;而語素化恰恰相反,是一個從詞到非詞的變化,由詞發展為小于詞的單位,兩者發展的方向相反,但都和詞緊密相關,因而詞匯化和語素化之間也就有了關聯。董秀芳(2002/2011)對漢語詞匯化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未討論漢語單音詞的語素化問題。陳寶勤(2011)對漢語史上的音譯詞語素化問題有所論述,可資參考。當前還鮮有人從歷時角度對漢語單音詞的語素化問題進行專門研究,這正是本書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福县| 永德县| 千阳县| 赫章县| 普兰店市| 香格里拉县| 牟定县| 张家口市| 视频| 兴隆县| 福安市| 定日县| 扎赉特旗| 新沂市| 南雄市| 河池市| 兴安县| 惠来县| 精河县| 顺义区| 胶州市| 夹江县| 湖南省| 汉川市| 扶沟县| 宜宾县| 天峨县| 天等县| 泰顺县| 来凤县| 奈曼旗| 墨竹工卡县| 交口县| 山丹县| 青岛市| 沙雅县| 江陵县| 海淀区| 余庆县| 铁力市|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