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以洞庭湖濕地為例
- 鄺奕軒
- 3115字
- 2019-10-21 15:10:28
第二節 基本問題和主要內容
我國面臨實現轉型發展的艱巨任務,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推動湖泊濕地利用轉型需要回答四個問題:經濟發展過程中,湖泊濕地利用形態是如何變化的?湖泊濕地利用結構變化有何階段性特征?影響湖泊濕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因素是什么?應當如何謀劃發展戰略、選擇發展路徑、既快又好地推動湖泊濕地利用轉型,實現經濟增長和湖泊濕地保護的協調進行?
要回答這些問題,一是需要研究者從歷史上認識湖泊濕地利用形態變化歷程;二是需要研究者從理論上認識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的本源、方向和目標;三是需要研究者從實踐上回答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的路徑選擇。
對上述四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的邏輯框架:歷史溯源→本源、方向和目標→路徑選擇。
在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的歷史溯源方面,鑒于湖泊濕地利用轉型不只是純粹的生態問題或經濟問題,筆者將綜合集成生態學、資源環境學科、水文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知識,描述人類利用湖泊濕地的歷史,提出經濟發展過程中湖泊濕地利用結構轉型的經濟學命題,作為本研究的邏輯起點。
在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的本源、方向和目標方面,運用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方法,建構基于湖泊濕地資源系統不同資源類型的演化模型,刻畫經濟發展過程中湖泊濕地利用演化過程,并對湖泊濕地利用結構演變特征和演變機理進行科學解釋。
在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的路徑選擇方面,加快湖泊濕地利用轉型務必回答如何實現湖泊濕地利用的高效、可持續性問題。本研究正確認知洞庭湖濕地利用轉型與環洞庭湖濕地區域轉型發展耦合關系,從環洞庭湖濕地區域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和生態建設四個方面來回答。其中,環洞庭湖濕地區域新型工業化研究梳理區域工業化現狀,提出區域工業化包容性增長策略;環洞庭湖濕地區域新型城鎮化研究梳理區域城鎮化現狀,提出基于城鄉統籌視角的新型城鎮化策略;環洞庭湖濕地區域現代農業研究梳理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現狀,提出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的現代農業發展策略;環洞庭湖濕地區域生態建設研究分析生態建設現狀,評價區域生態安全,從自然資源監管、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生態補償等方面提出發展對策。
基于上述基本思路,本研究立足經濟新常態背景,對中國湖泊濕地利用現狀進行描述,比較中外湖泊濕地利用存在的差異;以典型湖泊濕地為研究對象,依據湖泊濕地可持續利用總目標,將湖泊濕地保護和利用納入區域發展大格局,梳理湖泊濕地利用歷史,基于發展經濟學框架,探尋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的理論根源,并探索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和生態建設的策略,以推動湖泊濕地利用轉型;歸納本研究結論,并對中國湖泊濕地利用轉型提出展望。由此,本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1.經濟發展過程中典型湖泊濕地利用歷史描述
以洞庭湖濕地為樣本,刻畫歷史時期洞庭湖資源利用歷史,描繪經濟發展過程中洞庭湖濕地食品利用、水資源利用、圍墾利用、環境功能利用和生態利用等多種利用形態,總結洞庭湖濕地不同利用形態誘致的資源變化特征,闡述洞庭湖濕地不同利用形態演變特征。
2.典型湖泊濕地利用結構模型構建及分析
進一步分析洞庭湖濕地水面變化的驅動力,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構建洞庭湖濕地水面變動模型,定量分析洞庭湖濕地水面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洞庭湖濕地水面變化驅動因子貢獻率展開分析。進一步分析洞庭湖濕地水質變化的驅動力,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構建洞庭湖濕地水質變動模型,定量分析洞庭湖濕地水質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洞庭湖濕地水質變化驅動因子貢獻率展開分析。進一步分析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變化的驅動力,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構建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變動模型,定量分析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變化驅動因子貢獻率展開分析。構建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分析洞庭湖濕地利用結構演變的理論根源,借此提出推進洞庭湖濕地利用轉型的關鍵、共識和理念。
3.典型湖泊濕地利用轉型導向下的路徑選擇
湖泊濕地利用轉型應跳出湖泊濕地思考轉型。洞庭湖濕地利用轉型與環洞庭湖濕地區域轉型發展是耦合的。因此,筆者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和生態建設四個維度去探索推進洞庭湖濕地利用轉型的路徑。在新型工業化方面,描繪環洞庭湖濕地區域工業化發展現狀,評述環洞庭湖濕地區域工業化進程,對環洞庭湖濕地區域新型工業化發展進行SWOT分析,提出基于包容性增長視角的區域新型工業化發展理念和策略。在新型城鎮化方面,描繪環洞庭湖濕地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環洞庭湖濕地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態勢,聚焦主要問題,借鑒他國經驗,優化發展理念,有針對性地提出策略。在現代農業方面,透視環洞庭湖濕地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概況與難點,分析環洞庭湖濕地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新機遇,提出環洞庭湖濕地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和重點,提出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的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策略。在生態建設方面,基于生態足跡視角評價環洞庭湖濕地區域生態安全狀態;分析環洞庭湖濕地區域自然資源監管狀況,提出自然資源監管路徑;分析環洞庭湖濕地區域農村生態環境狀況,明確區域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取向,提出基于項目導向的、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策略;準確認知生態修復,優化生態修復路徑;分析人類福祉、生態補償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聚焦環洞庭湖濕地區域生態補償政策實踐的成效和問題,分析環洞庭湖濕地區域生態補償需求,提出優化區域生態補償的政策建議。
4.中國湖泊濕地利用轉型展望
基于洞庭湖濕地的利用轉型研究,為中國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提出具有一定科學性的思考范式,表明在更大尺度范圍內探討湖泊濕地利用轉型是有必要的。為此,本書采用文獻計量方法,整理出研究熱點,形成基于文獻計量視角的中國湖泊濕地利用轉型展望成果。在文獻計量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水質變動視角,篩選包括太湖、洞庭湖、滇池、博斯騰湖等湖泊濕地在內的60個樣本湖泊濕地的截面數據,擬合湖泊濕地水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依據湖泊濕地富營養化程度進行分類分析。
[1] S.P.Shaw,C.G.Fredine,“Wet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Their Extent,and Their Value for Waterfowl and Other Wildlif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U.S.Department of Interior,Washington,D.C. Circular 39,1956,p.67.
[2] Sanefuku Sasano、許嘉:《歐美的酸雨問題》,《世界環境》1985年第12期,第22~24頁。
[3] 沈百鑫:《德國湖泊治理的經驗與啟示(下)》,《水利發展研究》2014年第6期,第86~92頁。
[4] 苑基榮:《水資源危機助長非洲恐怖主義威脅》,《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4日。
[5] Eric O.Odada,Daniel O.Olago,Kassim Kulindwa,Micheni Ntiba,Shem Wandiga,“M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Lake Victoria,East Africa:Causal Chain and Policy Options Analyses,” Ambio,Vol.33,No.2,2004,pp.11-18.
[6]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內部資料。
[7]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內部資料。
[8] 參見王蘇民、竇鴻身、陳克造等《中國湖泊志》,科學出版社,1998,第5~7頁;王圣瑞《中國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管理》,科學出版社,2015,第23頁。
[9] 王鳳珍:《城市湖泊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以武漢市城市湖泊為例》,博士學位論文,華中農業大學,2010,第36~38頁。
[10] 總氮、總磷參見水質評價;2001年之前采用GB 3838-88標準,2001年之后采用GB 3838-2002標準。
[1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內部資料整理。
[12] 楊桂山、馬榮華、張路等:《中國湖泊現狀及面臨的重大問題與保護策略》,《湖泊科學》2010年第6期,第799~810頁。
[13] 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經濟學》(季刊)2001年第1期,第19~44頁。
[14] 依據湖泊濕地概念,洞庭湖濕地是在水體運動過程中,借助各種動力,由沖積物、沉積物和堆積物形成,處于水生生態系統和陸生生態系統的界面及其延伸區域,受水、陸兩種生態環境的作用,是一類特異于水、陸兩種生境,具有自身生態特征的生態系統。本研究涉及對象包括洞庭湖濕地純湖區和尾閭區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