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特大城市社區治理:基于北上廣深津的調查作者名: 原珂本章字數: 15653字更新時間: 2019-10-21 15:03:10
第四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書以中國特大城市為例,通過采取“城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受訪者”多階段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實證調查研究方法,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混合研究方法等分析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現狀,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治理策略,提出“因勢利導,分類治理,精準化解”原則下的多元沖突化解與治理策略,并構建出可行的沖突治理改進機制或路徑。技術路線圖如圖4所示。
圖4 技術路線
二 研究方法
本書堅持將歸納與演繹的邏輯相結合,將理論的建構與經驗的檢驗相融合。因為“沒有理論,經驗性社會研究的工具的使用就是經驗主義;而缺少經驗性的檢驗,關于社會的理論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或輕率的意識形態”。[181]具體來講,本書的研究方法既涉及理論的建構,也包括以大樣本數據進行經驗檢驗的實證研究。
(一)理論建構的方法
本書主要通過對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現狀進行觀察與反思,對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治理的實踐進行歸納與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社區沖突與治理方面的理論假設。在進行假設之后,研究再回到經驗的觀察與分析中,以此檢驗假設。[182]在此部分,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獻分析法,即通過查閱與搜集跟城市社區沖突和治理相關的各種專業學術期刊、著作、政府文件(包括內部文件與讀物、工作總結、組織規則、會議記錄、統計報表等重要資料)、報刊報紙以及網上資料等,然后,對這些相關資料進行細致篩選、分析、整理,從中挖掘寫作素材,為本書的撰寫做好理論鋪墊。
(二)經驗研究的方法
理論研究要經過經驗的檢驗,因此在本書中經驗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書所采用的經驗研究方法如下所述。
問卷調查法。在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本書設計了針對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五大城市社區居民的調查問卷——“中國特大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研究調查問卷”,并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發、回收、審查、錄入數據及統計分析”等工作,得出相關數據及結論。
深度訪談法。與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五大城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進行面對面的深度訪談,了解這五大城市在社會轉型期的社區沖突與治理狀況,并對訪談得到的資料進行整合、分析。本書設計了針對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五大城市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訪談提綱——“中國特大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研究訪談提綱”。
案例分析法。本書更多的是從宏觀層面來剖析當代中國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的現狀,具有整體性把握的優勢,但也容易使問題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深入分析。而案例研究則具有檢驗理論、創造理論、辨識前提條件、檢驗前提條件的重要性、解釋具有內在重要價值的案例等五方面優勢。[183]因此,結合個案的分析將會更加形象和深入地認識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的現狀,從而更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本書所選案例均為一線、二線大城市社區所發生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研究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的代表性案例。
比較分析法。本書結合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的實際狀況,一方面,對不同類型的城市社區(如傳統街坊式社區、單一單位式社區、綜合混合式社區、過渡演替式社區和現代商品房式社區等)進行分類比較研究。另一方面,對不同屬性的城市社區沖突(如根據沖突屬性,將社區沖突劃分為社區利益沖突、社區權力沖突、社區權利沖突、社區文化沖突、社區結構沖突等)也進行分類比較研究。之后,根據比較研究的結果,按照“因勢利導,分類治理,精準化解”等原則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化解與治理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具體策略。
混合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指研究者以實用主義為基礎(如效用傾向性、問題中心主義和多元化)建構知識觀。這種研究方法通常運用順序法或并行法等進行資料收集,具體來說,包含數量信息(如調查數據、工具數據等)和文本信息(如訪談數據、文獻挖掘數據等)兩個層面,以使最后的數據庫既能代表定量研究,也能代表定性研究。本書通過調查問卷收集數據信息,通過深度訪談挖掘深層原因,并將二者結合起來,以期使最終的數據、模型、案例更具說服力。
三 調研方案與基本數據分析
(一)方案設計
1.調研內容與問卷設計
針對當代中國城市社區矛盾、糾紛或沖突及其治理的狀況,確定本調查課題為“中國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研究”。具體調研內容主要由三分部分構成:受訪者背景;對社區矛盾、糾紛或沖突的認知情況;社區矛盾、糾紛或沖突的化解與治理。同時,根據調研內容分別設計了“中國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研究調查問卷(社區居民卷)”和對相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的訪談提綱。
2.調研時間、范圍及對象
本書的主要調研時間從2014年4月開始一直持續到2015年9月,其中包括2014年7~9月在天津的試調查階段。關于調研范圍,本次調研主要以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五個特大城市為主,同時結合本人正在研究的其他課題。此外,還走訪了國內其他一些二、三線城市,如浙江溫州,廣東佛山、潮州、清遠、云浮,湖北武漢,山西運城,黑龍江牡丹江等城市。關于調研對象,主要涉及各大城市的社區居民及相關部門或組織主要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其中對相關部門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的深度訪談一直持續到2016年3月。
3.調研樣本及結構設計
一般來說,影響大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彼此相關的因素有三個:基礎總體的性質、樣本規模、抽樣技術。根據中心極限定理[184]假設,如果所研究的現象呈正態分布,那么一個從總體中隨機抽取的由30個觀察值組成的樣本是具有代表性的。如果總體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或者自變量彼此密切相關,那么就需要大量的觀察值。即使是非常大的樣本也可能遺漏罕見事件,而只需要相對較少的觀察值即可充分代表極具同質性的總體。這就是科學抽樣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礎上,根據樣本估量理論,確定本調查每個類型的社區發放問卷50份,每個城市共計250份問卷,樣本總量為1250份(見表5)。
表5 中國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研究調查問卷樣本結構分布
續表
樣本結構設計:首先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選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五個特大城市,其次根據每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產業類型、人口構成、社區居民居住狀況等特點,將樣本按表5結構分配。
受訪者結構設計:根據人口學變量分析理論,關于受訪者的結構設計,本調查問卷(社區居民卷)主要從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戶籍、居住社區類型以及居住時間等基礎背景方面進行了結構性的設計,詳見調查問卷。
4.抽樣方法
為了更好地使調查對象能夠覆蓋所調查城市的不同類型的社區和社會各個階層,保證研究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本書主要采用“城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受訪者”的多階段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調查樣本[185]。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被調查的社區在所在城市社區具有代表性,被調查的居民在所有住戶中具有代表性。調查基本步驟如下。
第一步,依據所調查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選取與所調查城市社區類型(傳統街坊式社區、單一單位式社區、綜合混合式社區、過渡演替式社區、現代商品房式社區)相對較為接近的市區,如以廣州市為例,依次選取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云區和番禺區。其他城市類同。詳見表5。
第二步,在每個城市所選的五類社區里,選取與調查社區類型較為接近的典型街道(如老城區、單位社區、綜合性社區、城中村或城郊邊緣區、高檔社區等)。如以廣州市為例,依次選取荔灣區的昌華街道、海珠區的新港街道、天河南街道、三元里街道和鐘村街道,其他城市類同(詳見表5)。
第三步,在每個城市所選的典型街道中選取2~3個典型社區[186]。如以廣州市為例,依次選取昌華街道的XGDW社區、新港街道的ZD社區、天河南街道NYL社區、三元里街道的ZMG社區與SYLDY社區、鐘村街道QFXC社區等。其他城市類同(詳見表5)。
第四步,依據每個城市最終確定的2~3個社區,主要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每個社區隨機抽取15~25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187]同時,在部分城市(如深圳)社區,也依據社區居民名單,按照PPS方法進行入戶調查。總之,每種類型的社區發放50份問卷,每個城市共發放250份問卷(詳見表5)。
表6 中國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研究調查問卷有效樣本分布
實際調查中,本書共發放問卷1250份,回收問卷1227份,其中有效問卷1210份,[188]問卷回收率為98.16%,問卷有效率為98.61%,完全符合社會調查的基本要求(詳見表6)。
(二)基本數據分析
基本數據分析是整體數據分析與運用的基礎和前提,其信度與效度的高低或好壞直接決定著整個樣本的可信度與有效性。在本次調查的所有回收有效樣本數據[189]中,基本數據分析集中體現在對整體問卷信度與效度的檢驗和人口學變量的分析上。
1.信度與效度的檢驗
針對回收有效樣本,通過SPSS21.0統計軟件對問卷整體信度的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Alpha)檢驗和對問卷整體效度的KMO和巴特利特(KMO & Bartlett)球形度檢驗分析可知:社區沖突認知情況部分的整體信度系數與整體效度系數分別為0.882和0.915(詳見表7和表8);社區沖突的化解與治理部分的整體信度系數與整體效度系數分別為0.627和0.655(詳見表9和表10)。[190]此二者的克朗巴哈信度系數均在0.6以上,說明調查問卷的整體可信度較高;Bartlett球形度檢驗結果的P值均小于0.01,同時,KMO值也都在Kaiser所給出的度量標準范圍之內,這既說明本調查問卷整體具有良好的效度,也表明調查問卷中各項題目的設計都是合理的。因此,原有變量完全符合社會調查的基本要求。
表7 社區沖突認知情況部分的整體信度
表8 社區沖突認知情況部分的整體效度
表9 社區沖突化解與治理部分整體信度
表10 社區沖突化解與治理部分的整體效度
針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訪談問卷,筆者走訪了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社區參與服務行動中心、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昌平區社會矛盾調處中心、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紅橋區民政局、天津市業主委員會協會、廣東省人社廳、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城市青年工作部、廣州市天河區民政局、深圳市福田區福保街道辦事處、深圳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桃源社區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上海浦東區華城國際社區物業服務企業、武漢市武昌區民政局及其相關街道、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社區社會組織,并對部分相關領導、負責人或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度訪談。
2.人口學變量分析
性別。在全部回收的有效樣本中,男性占47.5%,女性占52.5%(詳見表11)。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91],截至2015年底,中國常住人口約為13.7億人,其中,男性為70414萬人,女性為67048萬人,男性占51.2%,女性占48.8%,與樣本的性別結構高度接近,樣本具有代表性。
表11 調查樣本基本信息統計
年齡。根據中國常住人口總體年齡分布制定合理的比例,設計4個年齡段:18歲以下、18~40歲、41~60歲和61歲及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在全部回收的有效樣本中,“18歲及以上”的受訪居民占總樣本的96.9%,“18歲以下”的僅占3.1%,完全符合對本調查問卷的作答要求(詳見表11)。
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在全部回收的有效樣本中,受訪居民的整體受教育程度分布情況為:“初中畢業”到“研究生畢業”的受訪者占總樣本的97%,而“小學未畢業及以下”的受訪者僅占3.0%。其中,“初中畢業”與“研究生畢業”的受訪者分別占14.3%和8.3%,“大中專畢業”的受訪者占74.2%(詳見圖5)。由此可見,樣本分布相對較為合理,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狀態,與社會轉型期中國“橄欖形”的社會形態相對較為接近。
圖5 調查樣本的受教育程度
職業。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的相關職業分類,結合當代中國城市人口的從業特點,本調查劃分出十大類從業人群,并給出“開放式選項”。從調查結果可知,受訪居民的職業遍布本調查的十類行業。其中,除選擇“其他”之外的受訪居民共占96%,企事業從業人員占到45.5%,黨政機關人員、離退休人員、自由職業人員和進城務工人員所占比例均為7%~13%,下崗失業人員、在校學生及農民共約占10%,樣本整體職業結構趨于合理(詳見圖6)。
圖6 調查樣本的職業分布
戶籍。調查樣本的整體戶籍分布主要體現為,本市城鎮居民占63.7%,本市農村居民占6.0%,非本市戶籍常住人口占19.1%,非本市戶籍流動人口占11.2%,這與所調查的五個特大城市2014年統計年鑒中的戶籍分布相對較為接近(詳見表11)。
居住社區類型。由于采取相對較為嚴格的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調查樣本的整體社區類型分布相對較為均衡,其所占比例均為20%左右,能較好地代表所調查城市社區的整體狀況(詳見表11)。
居住時間。本調查問卷根據受訪者入住本社區的時間以及對本社區的熟悉程度,將受訪者在本社區的居住時間劃分為四個層級:1年以下、1~5年、6~10年、10年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在回收的有效樣本中,受訪者居住時間分布的比例依次為7.6%、34.9%、28.7%、28.8%(詳見表11)。其中,92.4%的受訪居民在本社區的居住時間超過1年,這充分說明樣本整體較為合理。
[1]1998年,原建設部發布的《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中,規范了有關“城市化”術語方面的使用標準,明確將“城市化”又稱為“城鎮化”、“都市化”。另外,在學界,城市化和城鎮化雖提法略有不同,內涵外延有所差異,但本質上都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區不斷轉化為城市地區的過程。為方便表述,本書對此不作嚴格區分,故將城市化、城鎮化和都市化視為同一概念。
[2]《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 stats.gov.cn/。
[3]《人民日報社論:讓城市和諧宜居更美好》,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15-12/22/c_1117545863.htm。
[4]原珂:《廣州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3。
[5]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321~322頁。
[6]〔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領21世紀的美國社區》,孫柏瑛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第28頁。
[7]關于“社區是社會的微縮模型或縮影”這一觀點,國外學者亨特和達爾等在研究美國亞特蘭大和紐黑文的社區時,曾指出其有趣之處并不在于社區本身,而在于它們可以被看作是更大的(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國內學者費孝通、沈關寶等也都對此有過專門的論述。費孝通曾指出,社區是人們日常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區研究是直接研究社會的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沈關寶認為,作為社會之基的社區,“是一個袖珍的社會,折射出個人與社會以及制度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實實在在地展現了一個空間單位,一個社會實體是如何運行的。”然而,在此需注意的是,他們當時所論述的社區主要是指鄉村社區,但是,隨著城市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實踐中的城市社區“麻雀雖小”,但也“五臟俱全”,甚至一些學者提出了現階段應積極探索“社會管理社區化,社區管理社會化”的基層治理新模式。例如,當前中國部分城市街道社區(特別是實行“大社區制”的城市社區)的職能機構直逼一級政府建構,幾乎涵蓋了一級政府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政、司法、治安、教育、交通、衛生、計生、服務等區域性、綜合性和社會性的工作。此外,針對城市社區沖突與社會沖突的關系,卜長莉等通過對東北24個城市社區的沖突進行分類研究后也認為:“幾乎所有的社會沖突都可以在社區這一微觀場域中找到相對應的、具體的原型,社區沖突比社會沖突表現得更為直觀、具體和明朗。”具體參見〔美〕艾倫·哈丁《社區權力理論的發展史》,載〔美〕喬納森·S.戴維斯、〔美〕戴維·L.英布羅肖主編《城市政治學理論前沿》,何艷玲譯,格致出版社,2013,第36頁;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戴可景譯,商務印書館,2001;沈關寶:《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第23頁;卜長莉等:《社區沖突與社區建設:東北城市社區矛盾問題案例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10頁。
[8]Lewis A.Coser,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6.
[9]N.M.Fraser and K.M.Hipel,“Conflict Analysis:Models and Resolutions,”North-Holland,1998(6).轉引自〔美〕S.P.羅賓斯、M.庫爾特《管理學》第5版(英文版),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第388頁。
[10]Gerry Stoker,“Distributing Democracy:Seeking a Better Fit for All Tiers of Government,”Working Paper,at www.ipeg.org.uk,2004.
[11]M.Deutsch,“Sixty Years of Conflict,”The Internationals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1990(1),p.237.
[12]D.Hellriegel,J.W.Slocum & R.W.Woodma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eventh Edition,New York: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3]〔美〕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孫立平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第22頁。
[14]〔英〕拉爾夫·達仁道夫:《現代社會沖突:自由政治隨感》,林榮遠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第205頁。
[15]P.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7,p.62.
[16]K.Thomas,“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in M.Dunnette,e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hicago: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1976.
[17]Louis R.Pondy,“Organizational Conflict:Concepts and Model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67,12(2),pp.296-320.
[18]Friedrich Glasl,Konflict Management,Ein Handbuch fur Fuhrungskra fte,Beraterinnen und berater,Bern,Paul Haupt Verlag,1997.該書英文版為:Confronting Conflict,Bristol,Hawthorn Press,1999.轉引自常健等編著《公共沖突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第48~52頁。
[19]J.W.Burton,Peace Theory,New York:Knopf,1962.
[20]J.S.Coleman,Community Conflict,New York:Free Press,1957.
[21]D.G.Pruitt & P.V.Olczak,“Beyond Hope:Approaches to Resolving Seemingly Intractable Conflict,”in B.B.Bunker,J.Z.Rubin and Associates,eds.,Conflict,Cooperation and Justice:Essays Provokes by the Work of Morton Deutsch,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5,pp.59-92.
[22]J.Schumpeter,The Sociology of Imperialism,New York:Meridian,1955.
[23]M.Deutsch,“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in M.Deutsch & P.T.Coleman,eds.,The Handbook of Conflict Resolution:Theory and Practice,San Francisico:Jossey-Bass,2000,p.29.
[24]被譽為“和平學之父”的約翰·加爾通(Johan Galtung)在分析沖突時,指出沖突包含三個維度,即矛盾(不相容的情境)、態度和行為。對一個現實的沖突來說,三者缺一不可,它被稱為“沖突三角”(conflict triangle)。參見J.Galtung,“Violence,Peace and Peace Research,”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69,6(3),pp.167-191。
[25]Hugh Miall,Oliver Ramsbotham and Tom Woodhouse,Contemporary Conflict Resolution:The Prevention,Manag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adly Conflicts,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pp.51-52,63.轉引自常健、原珂《西方沖突化解研究的三種范式及其發展趨勢》,《中國行政管理》2014年第11期,第115~119頁。
[26]常健、原珂:《西方沖突化解研究的三種范式及其發展趨勢》,《中國行政管理》2014年第11期,第115~119頁。
[27]其實,從1998年起,德國的博格霍夫建設性沖突管理研究中心(Berghof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就相繼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沖突轉化方面的研究成果。關于《博格霍夫沖突轉化手冊》,參見其網站: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轉引自常健、張曉燕《沖突轉化理論及其對公共領域沖突的適用性》,《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46頁。
[28]Hugh Miall,“Conflict Transformation:A Multi-Dimensional Task,”http://www. berghof-handbook.net/documents/publications/miall_handbook.pdf.
[29]Louis Kriesberg,“The State-of-the-Art in Conflict Transformation,2011,”http://www. berghof-handbook.net/documents/publications/kriesberg_handbook.pdf.
[30]Howard W.Odum,Folk and regional conflict as a field of sociological study,Publications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1931,XV,pp.1-17.
[31]卜長莉等:《社區沖突與社區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30~31頁。
[32]付少平:《對當前農村社會沖突與農村社會穩定的調查與思考》,《理論導刊》2002年第1期,第37~38頁。
[33]張康之:《在政府的道德化中防止社會沖突》,《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第80頁。
[34]李瓊:《轉型期我國社會沖突的研究綜述》,《學術探索》2003年第10期,第52頁。
[35]彭勃:《社會沖突困局與地方發展主義》,《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第2期,第132頁。
[36]黨國英:《非正式制度與社會沖突》,《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2期,第54頁。
[37]畢天云:《論社會沖突的根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9期,第6~8頁。
[38]陳恢忠:《論社會分層的功能及社會沖突》,《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第58~59頁。
[39]賈林祥:《社會偏見:制約和諧社會構建的社會心理因素》,《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18頁。
[40]丁建定、孫健:《從社會分層到社會沖突》,《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79~83頁。
[41]楊建華等:《沖突與彌合:社會群體沖突及調節機制的實證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30~31頁。
[42]張東偉:《有效化解當前我國社會沖突的思考與探索》,《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第12~13頁。
[43]李云新:《制度模糊性下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社會沖突》,《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年第6期,第1頁。
[44]褚松燕:《論政府沖突管理能力的強化》,《中國行政管理》2010年第2期,第50~51頁。
[45]許堯:《中國公共沖突的起因、升級與治理》,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第93~108頁。
[46]原珂、齊亮:《“旁觀者”現象:旁觀者介入公共沖突的過程分析及破解策略》,《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1期,第93頁。
[47]韋長偉:《沖突化解中的第三方干預研究綜述》,《甘肅理論學刊》2011年第3期,第109頁。
[48]趙伯艷:《公共沖突治理的三類干預角色分析》,《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第54頁。
[49]趙伯艷:《社會組織在公共沖突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理論探索》2013年第1期,第97頁。
[50]徐祖迎、常健:《公共沖突管理中行政權力介入的效果及其限度》,《理論與現代化》2012年第1期,第32頁。
[51]畢天云:《社會沖突的雙重功能》,《思想戰線》2001年第2期,第110頁。
[52]高勇:《重讀〈社會沖突的功能〉》,《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2月14日,第A8版。
[53]常健等編著《公共沖突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第5~6頁。
[54]畢天云:《社會沖突的雙重功能》,《思想戰線》2001年第2期,第110~113頁。
[55]張春顏、許堯:《公共領域沖突控制與沖突化解耦合模式研究》,《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第64頁。
[56]徐祖迎:《論沖突化解方式的可選擇性》,《新疆社會科學》第2011年第5期,第1頁。
[57]殷向杰、張桐:《協商:化解公共沖突的一種基本方式》,《理論與現代化》2013年第6期,第17頁。
[58]李婷婷、李亞:《人民調解實踐:動向、問題和對策》,《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第57頁。
[59]常健:《簡論社會治理視角下公共沖突治理制度的建設》,《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第79頁。
[60]張東偉:《有效化解當前我國社會沖突的思考與探索》,《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第12頁。
[61]褚松燕:《論政府沖突管理能力的強化》,《中國行政管理》2010年第2期,第50頁。
[62]楊建華等:《沖突與彌合:社會群體沖突及調節機制的實證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3~4頁。
[63]常健、許堯:《論公共沖突管理的五大機制建設》,《中國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第63頁。
[64]傅達林:《法治是化解社會沖突的正途》,《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7日,第5版。
[65]常健、張曉燕:《沖突轉化理論及其對公共領域沖突的適用性》,《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第46頁。
[66]劉成:《轉化而不是解決:和平學范疇內的沖突化解》,《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第24頁。
[67]張曉燕:《地方政府應對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困境及對策》,《理論與現代化》2014年第4期,第37頁。
[68]James S.Coleman,Community Conflict,Glencoe:The Free Press,1957,p.32.
[69]〔美〕桑德斯:《社區論》,徐震譯,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第405頁。
[70]張菊枝、夏建中:《城市社區沖突:西方的研究取向及其中國價值》,《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12期,第61~63頁。
[71]原珂:《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及化解路徑探析》,《中國行政管理》2015年第11期,第125頁。
[72]卜長莉等:《社區沖突與社區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4~11頁。
[73]于麗娜、聶成濤:《社區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第54~65頁。
[74]金世斌、郁超:《社區沖突多極化趨勢下構建合作治理機制的實踐維度》,《社會人文》2013年第6期,第59~60頁。
[75]原珂:《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及化解路徑探析》,《中國行政管理》2015年第11期,第126~127頁。
[76]陳幽泓主編《社區治理的多元視角: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第2頁。
[77]楊波:《從沖突到秩序:和諧社區建設中的業主委員會》,北京社會出版社,2006,第1頁。
[78]陳建國:《業主選擇與城市社區自主治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第1頁。
[79]張菊枝、夏建中:《城市社區沖突:西方的研究取向及其中國價值》,《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12期,第63頁。
[80]于麗娜、聶成濤:《社區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第67~70頁。
[81]卜長莉:《當前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矛盾的新特點》,《河北學刊》2009年第1期,第128~131頁。
[82]金世斌、郁超:《社區沖突多極化趨勢下構建合作治理機制的實踐維度》,《社會人文》2013年第6期,第60頁。
[83]于麗娜、聶成濤:《社區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第72~76頁。
[84]閔學勤:《社區沖突:公民性建構的路徑依賴》,《社會科學》2010年第11期,第61頁。
[85]卜長莉等:《社區沖突與社區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10頁。
[86]原珂:《網絡虛擬社區在城市社區沖突化解中的作用與功效》,《中國社會報》2016年2月1日,第2版。
[87]于麗娜、聶成濤:《社區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第173~174頁。
[88]金世斌、郁超:《社區沖突多極化趨勢下構建合作治理機制的實踐維度》,《社會人文》2013年第6期,第58頁。
[89]陳幽泓、劉洪霞:《社區治理過程中的沖突分析》,《現代社區》2003年第6期,第40~41頁。
[90]黃建宏:《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的概念、缺失與路徑重構》,《老區建設》2009年第16期,第27~29頁。
[91]宋黔暉:《社會資本視野下的社區調解》,《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第62頁。
[92]張衛、劉艷敏:《社區沖突治理視角下的城市社區治理》,《唯實》2013年第8期,第62頁。
[93]閔學勤:《社區沖突:公民性建構的路徑依賴》,《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第67頁。
[94]李正東:《城市社區沖突:強弱支配與行動困境》,《社會主義研究》2012年第6期,第90頁。
[95]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辭書部編《外研社·現代漢英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第1227頁。
[96]〔美〕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編《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177頁。
[97]〔美〕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編《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177頁。
[98]宋心然、沈亞平:《“轉型”范疇的源流及其在政府改革研究中的應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第94頁。
[99]亢世勇、劉海潤主編《新詞語大詞典(1978—2002)》,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第1578頁。
[100]宋心然、沈亞平:《“轉型”范疇的源流及其在政府改革研究中的應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第95頁;任維德:《社會轉型與政府管理創新》,《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35頁。
[101]〔美〕大衛·巴拉什、查爾斯·韋伯:《積極和平——和平與沖突研究》,劉成等譯,南京出版社,2007,第27頁。
[10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179頁。
[103]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第363頁。
[104]〔美〕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孫立平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前言。
[105]Niklas Swanstr?m,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Uppsala University,2002,p.31.
[106]Clinton F.Fink,“Some Conceptual Difficulties i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68,12 (4),pp.412-460; Hubert M.Blalock,Power and Conflict:Toward a General Theory,Newbury Park,CA:Sage,1989;〔美〕戈登:《沖突處理(中英對照)》,李立蓓譯,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第4頁;〔美〕喬納森·特納:《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范偉達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第245頁;D.D.Cahn,Conflict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New York:Guilford,1992;Ralf Dahrendorf,“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in R.Serge Denisoff et al.,eds.,Theories and Paradigms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Itasca,Illinois:F.E.Peacock Publisher Inc.,1974,p.325; Ralf Dahrendorf,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p.135.
[107]〔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吳良健等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第49頁;Joseph Himes,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Athens,G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0;Brickman Philip,Social Conflict:Readings in Rule Structures and Conflict Relationships,Lexington,MA:D.C.Heath,1974;George Levinger and Jeffrey Z.Rubin,“Bridges and Barriers to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Conflict,”Negotiation Journal,1994,10 (3),pp.201-205; W.W.Wilmot and J.L.Hocker,Interpersonal Conflict Resolution,Boston:McGraw-Hill,1998;〔美〕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孫立平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前言。
[108]常健等編著《公共沖突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第2~3頁。
[109]D.Weeks,The Eight Essential Steps to Conflict Resolution,New York,G.P.Putman's Sons,1992,p.7.
[110]D.Weeks,The Eight Essential Steps to Conflict Resolution,New York,G.P.Putman's Sons,1992,p.X.
[111]“創造性地”(creatively)一詞,有多重含義。在狹義層面,通常是指沖突解決方案本身的創造性;在廣義層面,則是指一整套沖突解決理念、方法和程序相較于傳統沖突處置方式的創造性。一般來說,在沖突解決中,創造性越強,共贏的可能性越大。創造性的沖突解決思路有很多,較常用的有:1)做大“蛋糕”;2)改變“蛋糕”;3)交叉幫助;4)滿意者補償;5)在某項措施實行的時間、空間和前提條件上引入靈活性;6)保存“面子”;7)在改善關系、轉化關系上想辦法;8)通過發現新的或更高的共同目標、提供更吸引人的共同機會、尋找共同敵人,使當事方忽略眼前的爭議;9)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來解決兩難問題;10)組織或機制創設,即考慮設立某種管理沖突的機構、組織或機制。例如,在京津冀區域霧霾治理中,不能只是千方百計地想著如何關停或搬遷污染企業、如何“單雙號”限制車輛上路以及如何“設計”限制外地車輛進京等,這些“治標不治本”的“飲鴆止渴”式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創造性地幫助數十萬污染行業的從業者想辦法、找出路,考慮如何使待治理區域的政府官員和民眾能夠自愿地、主動地改變生存或發展方式,以實現源頭治理,綠色、共享式發展。在國際沖突解決特別是國際發展援助領域,有很多這樣的創造性的沖突解決辦法。參見李亞《創造性地解決公共沖突》,人民出版社,2015,第76~77頁。
[112]J.W.Keltner,Mediation:Toward a Civilized System of Dispute Resolution,Annandale,VA: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1987.
[113]沖突與“矛盾”“糾紛”“危機”“競爭”既密切聯系,又有所區別。但在社區沖突這一研究視域下,社區矛盾、社區糾紛和社區沖突只是沖突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并無實質性的差別。因此,本文基于遵循慣習且便于表述的考慮,對“社區矛盾”、“社區糾紛”和“社區沖突”不作嚴格區分,切換運用。
[11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第693頁。
[115]于麗娜、聶成濤:《社區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第2頁。
[116]何兵:《現代社會的糾紛解決》,法律出版社,2003,第1頁。
[117]J.Burton,Conflict Resolution and Preven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0,p.2.
[118]〔美〕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賀衛方等譯,法律出版社,1997,第155頁。
[119]孫志明:《對危機概念和危機屬性的哲學思考》,《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第26頁。
[120]張芳杰主編《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第三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84,第280頁。
[121]吳春華、溫志強:《政府公共危機處置的階段劃分與管理對策》,《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15頁。
[122]陳于:《我國企業組織沖突的成因分析及其管理對策》,《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第4頁。
[123]Niklas Swanstr?m,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Uppsala University,2002,p.20.
[124]Michael S.Lund,“Early Warning and Preventive Diplomacy,”Managing Global Chaos:Sources of and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Conflict,ed.,Chester A.Crocker & Fen Osler Hampson with Pamela Aall,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1996,p.386.
[125]常健等編著《公共沖突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第16頁。
[126]袁秉達、孟臨主編《社區論》,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第2頁。
[127]張康之、石國亮:《國外社區治理自治與合作》,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第17頁。
[128]Gesellschaft,在西方往往被理解為“公民社會”,而不是中文所翻譯的“社會”。顯然,“公民社會”與“社會”的含義相差甚大。
[129]〔德〕斐迪斯·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9,第77頁。
[130]一般認為,1887年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首次提出“共同體”(Gemeinschaft)概念,并做出解釋。20世紀初,羅密斯(C.P.Loomis)首次把《共同體與社會》譯為Fundamental Concept of Society(《社會學的基礎概念》)。此后,羅密斯再次把書名改譯為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區與社會》)。自此,德文單詞“Gemeinschaft”也就變成“Community”這一英文表達形式,從此,“社區”這一專業詞語便產生了。
[131]蔡禾主編《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3頁。
[132]蔡禾主編《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3頁。
[133]原珂:《廣州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3。
[134]何肇發主編《社區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第3頁。
[135]蔡禾主編《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4頁。
[136]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第368頁;蔡禾主編《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1頁;王勝本、張濤:《社區發育視域下的城市治理問題研究》,《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第11頁。
[137]主要指國內一、二、三線城市的社區,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武漢、蘭州、西寧等。
[138]2000年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城市社區的范圍,即“目前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改革后做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的轄區”。
[139]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1)從社區構成要素特征來看,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具備社區的基本構成要素和基本特征;2)從區域范圍來看,將社區定位于居民委員會轄區這一層面,使社區從根本上區別于城區和街區;3)從空間上看,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城市社會最小的地域組成單元,但非行政區域;4)從規模上看,2000年民政部關于社區體制調整后的社區居民委員會比單個居民小區大,但比街區小,介于二者之間;5)從性質上看,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城市基層群眾性的自治組織,不隸屬于政府性質管理系統。這就決定了社區作為社會及其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和自下而上的自治力相互作用的交匯點,是居民個體和居民群體相聯系的聯結點,是實現城市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的著力點。
[140]趙毅旭:《城市社區治理路徑》,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第17~24頁。
[141]何海兵:《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制的變遷:從單位制、街居制到社區制》,《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第22頁。
[142]蔡禾主編《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37頁。
[143]卜長莉等:《社區沖突與社區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343頁;張菊枝、夏建中:《城市社區沖突:西方的研究取向及其中國價值》,《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12期,第61頁;張衛、劉艷敏:《社區沖突治理視角下的城市社區治理》,《唯實》2013年第8期,第62頁。
[144]原珂:《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及化解路徑探析》,《中國行政管理》2015年第11期,第125頁。
[145]陳剩勇:《政府創新、治理轉型與浙江模式》,《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第35~41頁;趙毅旭:《城市社區治理路徑》,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第97頁。
[146]夏建中:《治理理論的特點與社區治理研究》,《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第129頁。
[147]原珂:《廣州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3。
[148]謝建社、朱明:《社會沖突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6~23頁。
[149]謝建社、朱明:《社會沖突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40頁。
[150]常健等編著《公共沖突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第3~4頁。
[151]常健等編著《公共沖突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第14~15頁。
[152]常健等編著《公共沖突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第324~326頁。
[153]〔美〕桑德斯:《社區論》,徐震譯,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第309頁。
[154]〔美〕桑德斯:《社區論》,徐震譯,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第321頁。
[155]轉引自Niklas Swanstr?m,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Uppsala University,2002,p.21。
[156]Fred Tanner,“Conflict Preven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Limits of Multilateralism,”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2000(9).
[157]William I.Zartman,“Toward The Res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William I.Zartman and Lewis J.Rasmussen,eds.,Peacemaking in International Conflict:Methods and Techniques,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1997,p.11.
[158]Niklas Swanstr?m,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Uppsala University,2002,p.24.
[159]劉俊波:《沖突管理理論初探》,《國際論壇》2007年第1期,第38~39頁。
[160]〔法〕讓-皮埃爾·戈丹:《何謂治理》,鐘震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4頁。
[161]〔法〕讓-皮埃爾·戈丹:《何謂治理》,鐘震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第14~15頁。
[162]〔瑞典〕英瓦爾·卡爾松、〔圭〕什里達特·蘭法爾:《天涯成比鄰: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報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163]該報告認為治理是在管理一國經濟和社會資源中行使權力的方式。
[164]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19頁。
[165]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第23頁;轉引自原珂《廣州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3。
[166]〔美〕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與變革》,張勝軍、劉小林等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5頁。
[167]〔英〕R.A.W.羅茨:《新治理:沒有政府的管理》,楊雪冬譯,《政治學研究》1996年第154期,第47頁。
[168]G.Stoker,“Urban Governance in Britain,”Socilolgie du Travail,1995(2),pp.301-316.
[169]〔美〕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與變革》,張勝軍、劉小林等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5頁。
[170]Helen Sullivan,“Modernisation,democratisation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Local Government Studies,2001(27),p.2.
[171]〔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對策》,曹沛霖等譯,東方出版社,2007,第12~13頁。
[172]俞可平:《中國的治理改革(1978—2018)》,《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48頁。
[173]韋朋余:《治理視域下我國城市社區自治與政府管理的邊界研究》,載《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理論研討會暨首屆城區論壇課題報告》,內部資料。
[174]追溯“元治理”的起源,它是西方學者為解決治理失靈的問題而采用的特殊詞語。本質上,“元治理”只是因重視政府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在治理理論中所使用的另一種表述而已。
[175]Cordula Reimann,Assessing the state-of-the-art in conflict transformation—Reflection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Berghor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
[176]常健等:《中國公共沖突化解的機制、策略與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第115~122頁。
[177]吳曉林認為當前國內對社會沖突的研究初步形成了“沖突解釋學”和“沖突治理學”,前者主要是解釋沖突發生和演變的過程,后者則著眼于提出治理沖突的對策。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沖突解釋學與沖突治理學各說各話,存在“原因與對策兩張皮”的現象。參見吳曉林《國內社會沖突研究的述評》,《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第87~92頁。
[178]夏建中:《治理理論的特點與社區治理研究》,《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第129頁。
[179]Mike Richardson,“Community Governance:Resource Kit,”Christchurch City: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 Paper,1999(12),p.1.
[180]原珂:《廣州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3。
[181]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第32頁。
[182]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第32頁。
[183]〔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學研究方法指南》,陳琪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53頁。
[184]中心極限定理假設基礎總體為正態分布。根據中心極限定理,我們將主要分析單位的觀察值為30或30個以上的樣本定義為大樣本研究。盡管對于觀察值為30個結果分布來說,正態假設的意義并不明顯,但30個粗略的觀察值提供了一個有吸引力——且相對容易獲得——的參考點。轉引自〔美〕艾米·R.波蒂特、馬可·A.詹森、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共同合作:集體行為、公共資源與實踐中的多元方法》,路蒙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第63~64頁。
[185]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在進行正式調查之前,本書已經按照此方法于2014年7~9月對天津市的不同類型社區進行了預調查,并根據預調查的數據結果對調查問卷進行了調整與完善。在此,非常感謝天津市民政局的協助。
[186]根據某一類型的社區中,若同質性的居民或住宅超過3/4,即視該社區為這一類型社區的代表樣本。
[187]為了保證樣本的有效回收率,個別社區采取集中座談并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
[188]針對回收問卷,依據兩個標準進行篩選,剔除不合格問卷:一是受測者所有題目均選同一選項,未認真填寫;二是問卷填答不完整,缺漏過多。
[189]關于調查數據的處理,問卷調查完畢后,通過統計軟件SPSS 22.0建立數據庫,并采用“雙人錄入”方式,進行一致性檢驗,同時剔除邏輯錯誤。之后,利用統計軟件SPSS 22.0和EXCEL軟件進行相關統計分析。
[190]本調查問卷共分三部分,因第一部分為受訪者的基本信息,故不需對此部分進行信度與效度的檢驗。
[191]《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6 02/t20160229_132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