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大城市社區治理:基于北上廣深津的調查
- 原珂
- 10288字
- 2019-10-21 15:03:08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 關于沖突和社會沖突的研究
沖突,理應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演進而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它卻從未消失過,反而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進程,成為探討不同時代主題時都不可回避的重要議題之一,這也正是中外學界對沖突理論進行持續研究的根源所在。譬如,從對古代城邦之爭的探究到對當今國際和平與沖突等的研究,都莫過于此。其中,社會沖突,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一直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關注。
(一)國外關于沖突與社會沖突的研究
1.關于沖突的研究
何謂沖突?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Lewis A.Coser)認為,沖突是關于價值、信仰以及對稀缺地位、權力、資源等分配上的爭斗。[8]而管理學界對沖突的定義較側重個人和組織層面的分析,如羅賓斯(Stephen P.Robbins)、西蒙(Herbert A.Simon)以及國際沖突管理協會原主席喬斯沃德等都認為,沖突是因互不相容的目標認知或情感而引起的個體或組織之間一種相互作用的緊張狀態。[9]由此可知,盡管不同學科對沖突的詮釋略有差異,但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即沖突雙方或多方因意識到不相容的價值、目標、利益等而導致的對抗性互動。
關于沖突的劃分,福賽斯(D.R.Forsyth)從沖突起源的視角把沖突劃分為對稀缺資源的競爭、采取競爭性的影響策略、沖突參與方的人格特質與行為類型三類。斯托克(Gerry Stoker)區分了可分割的沖突和不可分割的沖突。[10]多伊奇(M.Deutsch)根據沖突主體及相互作用對象的不同,劃分了自我沖突、人際沖突、群際沖突、組織間沖突和國家與民族間沖突五級沖突層次。[11]伍德曼(R.W.Woodman)等將沖突劃分為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次的沖突[12](見圖1)。
圖1 沖突的不同結構層次
關于沖突的成因,科塞指出沖突起因于社會報酬的不均分配和人們對社會合法性的質疑或否定。[13]達仁道夫(Ralf G.Dahrendorf)認為沖突主要源于人們對權力或權威等稀缺資源的爭奪。[14]斯托弗(S.A.Stouffer)、默頓(R.K.Merton)等認為沖突源于“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的產生等。[15]總之,沖突作為廣泛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成因多種多樣,但學界對此的探究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對有關價值、目標、稀有地位的要求;二是對權力、權利、信息、空間等稀缺資源的利益爭奪或斗爭。
關于沖突的發展和升級過程,托馬斯(K.W.Thomas)把沖突發展過程劃分為沖突覺知期、情感反應期、沖突認知期、沖突白熱化期四個階段。[16]美國行為科學家龐蒂(Louis R.Pondy)把沖突的產生和變化的歷程劃分為五個可以辨識的不同發展階段,即潛在的沖突、感知到的沖突、感受到的沖突、顯現的沖突和沖突的后續五個階段。[17]托馬斯和龐蒂的沖突發展模型相對來說都較為宏觀,缺乏對沖突行為的升級過程進行具體的分析。而格拉索(Friedrich Glasl)則對沖突的行為階段進行了更為具體的分析,區分了沖突行為升級的九個階段,并分析了各個階段的特征。[18]之后,伯頓(J.W.Burton)[19]、科爾曼(Herbert Coleman)[20]、普魯伊特和奧爾科扎克(D.G.Pruitt & P.V.Olczak)[21]、熊彼特(J.Schumpeter)[22]等人對沖突升級的“結構轉換”模型進行了研究,認為沖突的這些轉化會導致沖突的持續或反復出現,包括心理轉化、團體轉化、社群轉換等,這些轉化都影響著沖突雙方的策略選擇。這種結構轉化的觀點正好契合了多伊齊(M.Deutsch)所說的沖突發展“原始律”(Crude law):“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引起的特有的過程和效果,傾向于引起相同類型的社會關系。”[23]由此可知,沖突的升級過程主要體現為沖突各方對抗方式的增強和破壞程度的提升。前者主要表現為沖突方所采取手段的升級,如從協商、談判、調解到仲裁、訴諸暴力對抗等;后者主要體現為從沖突規模擴大、議題擴散到情緒升溫、認知惡化直至停止交流等。
關于沖突化解與轉化的研究,休·米埃爾(Hugh Miall)等指出西方社會沖突化解研究存在三種基本范式,即主觀范式、客觀范式和結構范式,且它們分別對應著“沖突三角(conflict triangle)”[24]中的態度、行為和矛盾三個點。[25]這三種范式基于不同的理論預設,關注焦點各不相同,其所專注的沖突化解方法與適用領域也各有側重:主觀范式主要受心理學和解釋學研究的影響,集中研究“有控制的溝通”(controlled communication)和各種“問題解決方法”(problem-solving approach),代表性學者有伯頓、科爾曼、米歇爾(Chris Mitchell)、布爾?。‥lise Boulding)等;客觀范式主要受博弈論和勞資關系研究的影響,特別關注理性談判、調解和仲裁方法,代表性學者有扎特曼(William Zartman)、伯科維奇(Jacob Bercovitch)、德魯克曼(Daniel Druckman)、普魯伊特(Dean Pruitt)、魯賓(Jeffrey Rubin)等;結構范式主要受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和話語分析的影響,特別強調沖突轉化和話語轉化方法,代表性學者有加爾通、施密德(HermanSchmid)等。三種范式在各自的發展中相互批評又相互影響,構成了西方社會沖突化解研究的生動格局。[26]到了20世紀末期,沖突轉化研究獲得了蓬勃發展。尤其是《博格霍夫沖突轉化手冊》(Berghof Handbook for Conflict Transformation)(包括2004年、2011年兩個版本)這一代表性著作的出版,標志著相對系統性的沖突轉化理論的初步形成。[27]同時,米埃爾指出沖突轉化理論已成為區別于沖突管理理論與沖突化解理論的另一種獨特的沖突干預理論。[28]克里斯伯格(Louis Kriesberg)也指出,沖突轉化作為一種新的干預理論,既包括轉變到相對非破壞性行為的過程,也包括沖突雙方由競爭性的關系轉變為非競爭性的關系。[29]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沖突轉化是對沖突管理與沖突化解的一種超越,它應當被置于一種更為廣闊的話語體系或語境下進行研究。
2.關于社會沖突的研究
關于社會沖突問題,早在20世紀初就引起了西方學界的重視。美國社會學會在其成立之初的1907年就將“社會沖突”定為年會主題。當時主要的社會學家卡弗(Terrell Carver)、吉丁斯(F.H.Giddings)、羅斯(E.A.Ross)、沃德(L.F.Ward)、海斯(C.J.H.Hayes)等人都參加了這次討論并一致認同社會沖突問題研究的重要性。1930年,美國社會學會第26屆年會又一次將“社會沖突”作為主要議題,甚至有學者提出:“社會沖突是一個尚未被社會學探索的領域?!瓫_突社會學必將問世?!?a id="w030">[30]但自此以后,至20世紀上半葉末,社會沖突理論研究卻一直發展緩慢,起色不大,甚至社會沖突問題作為一個研究領域被遺忘了。這個期間,社會學家關注的焦點從注重沖突轉向了“一致”“共同的價值取向”等方面,如以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些社會學家才開始重新關注社會沖突現象,并從馬克思、齊美爾(Georg Simmel)、韋伯(Max Weber)等古典社會學家的著作中尋求啟發,批評和修正結構功能主義的片面性。直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國家各種社會問題日漸突出,沖突理論獲得了“再生”,并逐漸形成了一支頗有影響力的社會沖突學派,代表性人物有達仁道夫、科塞、米爾斯(C.Wright Mills)等,并于20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社會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理論之一。之后,基于對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的反思與批判,出現了以反對結構功能主義而著稱的現代沖突理論?,F代沖突理論更為重視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并以此解釋現實中的社會變遷。[31]現代沖突理論產生后,在西方社會學界引起巨大反響,并逐漸形成諸多流派,如個人特征理論、社會過程理論、社會結構理論、博弈論以及功能沖突論(Functional conflict)、辯證沖突論(Dialectical conflict theory)等具體沖突理論,主要代表性人物有美國的科塞、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英國的達仁道夫、賴克斯(J.Lax)。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的一些學者如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等也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沖突進行了較為系統性的研究,并且他們的研究范式很接近由馬克斯·韋伯開始的,經由法蘭克福學派繼承與發展了的社會沖突分析范式。
總之,國外對沖突的研究起步較早,且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他們對沖突及其類型、沖突產生的原因、發展與升級過程、沖突的化解與轉化等都從不同學科進行了相對較為系統的專門性研究,并形成了諸多流派。其中,對社會沖突特別是現代社會沖突的研究成果甚為豐富,這對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與繁榮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國內關于沖突與社會沖突的研究
沖突,作為一個亙古恒新的話題,在國內學界也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一議題更是受到國內學界的青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深化,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與轉型,社會結構處于不斷分化、調整、重組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矛盾、沖突頻發。這一現象很快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整體來看,目前國內學界對社會沖突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社會沖突的類型、根源、特點、功能及其調控與化解等方面。
在社會沖突的分類研究方面,有學者按照沖突的主體、規模、性質、方式、強度、手段和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對社會沖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類型化分析,[32]還有學者從學理化視角將社會沖突分為結構性的和行為性的社會沖突。[33]
在社會沖突的根源研究方面,宏觀層面上,李瓊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對轉型期不同的社會沖突產生的根源進行了分析。[34]彭勃研究了代理型地方發展主義模式的影響,認為代理型的制度安排引發的各種治理問題是構成社會沖突的重要根源。[35]黨國英則把非正式制度看作一個社會的文化狀態,并以中國農村地區為背景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包括宗教、禮儀、道德、經典符號、宗法關系等)對社會沖突的影響。[36]畢天云認為社會沖突的根源具有多樣性,其基本根源包括:利益差別和對立、權力爭奪和濫用、社會不平等、不正當的社會競爭、價值觀念的差異、社會誤解等。[37]在微觀層面,陳恢忠認為社會沖突發生的根源在于人的進取精神和社會分層結構除了存在統一的一面外,還存在矛盾的一面,多數情況下,二者無法整合。[38]賈林祥認為心理因素——社會偏見是引發社會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39]此外,丁建定和孫健從社會分層和社會沖突的關系視角,從三個方面指出社會轉型期中國社會沖突頻發的原因:中國階層結構不合理、社會沖突積蓄嚴重;社會資源分布不合理,強化了社會沖突;社會流動緩慢,缺乏社會沖突調節機制。[40]楊建華等認為社會沖突的產出與社會結構、利益、權利、制度、心理等因素有關。[41]
在社會沖突的特征研究方面,張東偉從政治、經濟、社會、道德文化等層面上分析了社會轉型期中國社會沖突的主要表現及特征。[42]李云新認為轉型期中國的社會沖突整體呈現類型雜、數量多、頻度高、強度大、擴散性廣,且關聯性緊密等特點。[43]褚松燕認為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沖突主要是圍繞經濟權利、社會分配公平以及社會結構不合理而展開的經濟利益沖突。[44]
在社會沖突升級及其過程研究方面,許堯以群體性事件為例對社會轉型期中國公共領域社會沖突的起因、升級與治理等進行了系統性研究,認為社會沖突升級的相關致因主要涉及宏觀環境、具體情境、沖突參與方、沖突事項以及沖突化解體系等,并提出了沖突升級的“四元素互動對抗性三階遞增模型”,即價值、認知、情緒與意志四元素及和平抗議、有限阻礙與暴力對抗三個階段。[45]原珂等對“旁觀者”介入公共沖突的升級過程進行了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旁觀者基于不同的行為動機而圍觀沖突事件,并通過聚集圍觀、言語評論、情緒積累三個階段漸次介入到沖突升級過程中。[46]
在社會沖突的第三方干預研究方面,韋長偉針對第三方及其特征、第三方干預的原因與條件、第三方的角色功能與干預方式、第三方干預的影響因素、第三方干預成效以及國際沖突中的第三方干預等進行了系統化的綜述性研究。[47]趙伯艷根據第三方在社會公共沖突治理中的干預角色不同,劃分出“輔助型第三方”“化解型第三方”“保障型第三方”三種類型。[48]此外,她還針對社會組織在公共沖突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進行了探究,指出社會組織應做好“促進者和調解者”“辯護者”“輔助者”“監督者和低度管理者”等角色。[49]常健等對行政權力介入社會公共沖突管理的效果及其限度進行了研究,指出在“守約困境沖突”“對抗困境沖突”“隔絕困境沖突”中,作為第三方干預的行政權力介入應有所差異,并提出“威信介入”可以彌合行政權力介入的局限性。[50]
在社會沖突的功能研究方面,畢天云從沖突功能的層次視角、性質視角、沖突后果的表現形態視角三個維度區分了社會沖突的整體與部分功能、正反功能以及顯性與隱形功能等。[51]高勇在重讀科塞的《社會沖突的功能》后,認為科塞所述社會沖突還具有四大潛功能,但不應誤以為這四大潛功能是普遍準則,其背后有著當時社會結構情境的支撐。[52]現實中很多學者更多傾向于對社會沖突作用的研究。他們大都主張應辯證地看待沖突的消極功能與積極功能。如常健等就認為社會公共沖突具有五方面的積極功能:有助于防止社會的整體分裂、防止社會的大規模破壞、促進新機制的產生、平衡機制利于社會的維系、創造關系聯盟形成共同利益。[53]
在沖突調控與化解研究方面,關于社會沖突調控,畢天云針對社會沖突的反功能,提出了社會沖突調控的方法,并將調控分為協調與控制兩個層次。[54]張春顏等對社會公共領域沖突控制與沖突化解的耦合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控制式耦合模式和交互式耦合模式。[55]關于社會沖突化解方法,徐祖迎對社會沖突化解方式的可選擇性進行了研究,指出行政方式和社會方式是兩種最基本的手段,并對這兩種手段各自的優劣進行了比較研究。[56]殷向杰等認為協商是化解社會沖突的一種基本方式。[57]關于社會沖突的化解機構制度,李婷婷等研究了中國的行政調解制度和人民調解制度,并針對人民調解委員會在中國社會矛盾沖突化解中的基礎性作用進行了專門的研究。[58]常健從社會治理的視角出發對中國公共沖突化解與治理的制度建設進行了研究。[59]從更宏觀的層面來說,張東偉認為若要有效化解社會轉型期中國社會沖突應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構建中華民族普遍的價值認同;二是建立公平法治社會;三是構建創新型社會治理機制;四是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養,鞏固社會共同思想道德基礎。[60]褚松燕從政府立場出發,在戰略、組織、制度和個體四個層面論述了政府應正確認識社會沖突的雙重功能,提高沖突管理能力。[61]楊建華等提出了彌合社會沖突的系統建構,具體包括社會沖突的利益彌合、階層彌合、社群彌合、制度彌合和文化彌合五個方面。[62]常健和許堯提出了社會公共沖突治理的表達、交流、整合、裁決和制動五大機制。[63]傅達林認為法治是化解社會沖突的正途。[64]
在社會沖突轉化研究方面,常健等對西方沖突轉化理論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指出西方沖突轉化理論對中國社會公共領域沖突的適用性。[65]劉成則從和平學范疇對沖突轉化進行了深入探究,指出沖突轉化的過程就是消除直接暴力和轉化結構性暴力的過程[66]。此外,張曉燕對地方政府在應對環境群體性事件中的困境及其破解策略進行了研究,并針對環境沖突的政策情境轉化進行了具體分析。[67]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學界對社會沖突的研究相對較為豐富,涉及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各個方面的沖突,但研究視角相對狹窄,以社會學視角研究居多,而結合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以及國際沖突學等跨學科視角的研究相對不足。具體來說,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大多數研究停留在規范性的理論分析或個案研究方面,缺乏大范圍的實證研究;在研究領域上,當前研究領域相對集中,如大多學者聚焦于對貧富分化問題、干群矛盾、社會階層沖突、勞資沖突、環境沖突、征地拆遷等群體性沖突的研究,而缺乏對城市社區沖突、醫患沖突、社會焦慮與個體心理沖突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內容上,很多研究大都局限于顯性層面的歸納總結,缺乏對社會沖突發生機理及其化解機制的深層次挖掘。為此,本書以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為例,嘗試從公共沖突管理學視角對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基層社會沖突進行大范圍的實證研究。
二 關于城市社區沖突的研究
(一)國外關于城市社區沖突的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對城市社區進行研究,并逐漸形成了諸多學派和理論成果。19世紀末,西方社會理論家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城市社會的大量涌現,也隨之將關注重點轉移到城市社區這一具體問題上來,且以研究城市與社區間的緊張關系問題居多。如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有關社區與社會的對立、迪爾凱姆(émile Durkheim)對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的區分、韋伯對城市市場交換中人的理性假說以及對社會組織科層化的論說等,無不傳遞著城市和社區問題二者間緊張的關系。進入20世紀后,特別是隨著西方國家在20世紀中期以后新一輪的都市大變遷與城市更新發展,社區愈發成為城市社會變遷的“縮影”,各種矛盾沖突集中爆發于城市社區這一區域中,這樣社區沖突迅速上升為西方國家突出的社會矛盾問題之一。自此,城市社區沖突研究才成為西方社區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此時國外對社區沖突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探討沖突的成因、沖突與社區發展的關系、沖突之于社區的功能等,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有科爾曼(James S.Coleman)、葛木森(William A.Gamson)和桑德斯(Irwin T.Sanders)等。
1957年,科爾曼《社區沖突》(Community Conflict)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社區沖突正式作為西方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學科。為此,西方學界一致認為科爾曼開創了社區沖突研究的先河??茽柭赋?,社區沖突是包括經濟、政治、價值觀爭端等在內的各類社會結構性問題的真實反映。[68]20世紀60年代,葛木森對美國新英格蘭地區18個社區的54起爭端進行分析后,提出社區常規性沖突和積怨性沖突,并分類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之后,桑德斯對社區沖突進行了較為系統性的研究,并出版了《社區論》一書,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西方社區沖突研究已逐步走向成熟。[69]近年來,國外學界在城市社區沖突相關方面的研究雖有所進展,但還未彰顯出形成新的研究方向或范疇的跡象。
綜上可知,國外對社區沖突的研究,主要是從社會沖突的研究視角出發,大致形成了兩種分析方法:一種是將社區沖突置于社會結構的大背景下研究其如何折射出整個社會的變遷,并在此基礎上對社區沖突的具體類型、頻度、成因及擴大等進行研究,如以科爾曼為代表的學者就屬于這種類型;另一種是基于社會整合度不夠而通過對各類社區沖突具體場景的觀察分析來研究社區沖突,如以葛木森為代表的學者就屬于這種類型。自此之后,西方學者才逐漸將研究視角從宏觀轉向微觀,提出從社區沖突視角對社區進行研究,如以桑德斯為代表的學者屬于這種類型,從而徹底將研究視線轉向社區沖突中的個體或組織。但是,上述研究都未關注到社區沖突中公民自主性的成長,這或許與西方社會業已形成的公民社會培育有關,但這應是西方社區沖突未來研究的關注點所在。
(二)國內關于城市社區沖突的研究
國內學界對城市社區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最早關注城市社區沖突大約是在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中國“單位制”的解體、社區建設運動的興起以及20世紀末推行的住房制度的市場化改革,中國城市社區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矛盾、糾紛和沖突等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20年間,國內對城市社區的研究較多關注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社區自治以及社區治理等方面,卻忽略了對社區沖突方面的研究,直到近年來,學界才逐漸開始關注城市社區沖突,其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社區建設、社區參與、社區權利、社區自治等方面產生的社區沖突關系以及對城市社區沖突類型的劃分等,其中涉及對社區沖突形成原因、沖突解決方法等問題的探討。
在城市社區沖突價值取向研究方面,張菊枝和夏建中系統地分析了西方城市社區沖突研究的五種價值取向及其對中國的理論啟示與實踐價值。[70]原珂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研究的五種價值取向,并提出了具體的社區沖突化解與治理路徑。[71]
在城市社區沖突類型研究方面,卜長莉等以東北城市社區沖突為例,劃分了七種類型的社區沖突。[72]于麗娜和聶成濤將社區糾紛的類型概括為鄰里民事糾紛、家庭糾紛、物業糾紛和拆遷糾紛四類。[73]金世斌和郁超依據沖突訴求內容的不同,劃分出社區物質利益沖突、權利沖突、文化沖突三種類型。同時,他們還依據沖突主體的不同,劃分出個體間、組織間以及個體與組織間的社區沖突;依據沖突強度的不同,劃分出低度、中度、高度社區沖突。[74]原珂依據沖突的不同屬性,劃分出社區利益、社區權力、社區權利、社區文化和社區結構沖突五種類型。[75]此外,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城市社區差異日益向縱深化發展,新型社區不斷涌現,如現代商品房社區,將面臨更多新的社會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因新型社區的興起而引發的物業沖突已成為社區沖突的焦點之一。近年來在社區物業沖突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陳幽泓的《社區治理的多元視角:理論與實踐》[76]、楊波的《從沖突到秩序:和諧社區建設中的業主委員會》[77]、陳建國的《業主選擇與城市社區自主治理》[78]等。
在城市社區沖突特征研究方面,夏建中發現,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區沖突以社區經濟利益沖突為主導,且沖突具有主體重疊性、根源交叉性三方面的特征。[79]于麗娜和聶成濤將社區糾紛的特征概括為四點:一是瑣事引糾紛;二是數量多、類型廣;三是解決方式單一;四是非理性因素增強。[80]卜長莉認為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具有四方面的新特點:一是沖突類型增多,但仍以物質利益沖突為主;二是沖突主體具有矛盾重疊性特征;三是沖突產生根源呈現多元化和復雜性特點;四是沖突的解決出現許多新方法。[81]金世斌等也指出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三個新特點:沖突主體日益多元、利益問題成為焦點和沖突程度不斷升級。[82]
在城市社區沖突產生原因研究方面,卜長莉認為引發社區沖突的總根源是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相對短缺低效的問題,最基本的根源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與摩擦,重要根源是社會制度化結構的快速轉型和持續性變動所導致的新舊因素并存、摩擦與碰撞,思想根源是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標準和快速轉型的社會之間發生錯位而出現混亂等狀況。于麗娜和聶成濤認為社區糾紛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區居民的利益受到侵犯卻又無法相互溝通交流,最終形成糾紛或沖突,具體成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社區居民素質不高;二是社區服務管理水平不高;三是社區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不健全;四是社區法律服務工作薄弱。[83]
在社區沖突的功能研究方面,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如閔學勤、卜長莉、原珂等都認為化解好社區矛盾沖突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積極作用。如閔學勤認為城市社區沖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公民性建構的重要路徑依賴。[84]卜長莉等通過對東北24個城市社區的沖突進行分類研究后也認為,社區沖突是社會沖突的一種具體、明朗的微觀表現,化解好社區沖突對解決社會沖突和維護社會穩定等都具有積極作用。[85]此外,原珂還研究了網絡虛擬社區在城市社區沖突化解與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與功效。[86]
在城市社區沖突化解或轉化研究方面,于麗娜等提出了自助性的、民間性的、行政性的和司法性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87]金世斌等研究了社區沖突多極化趨勢下構建合作治理機制的實踐維度,認為要有效防范和化解社區矛盾,應著力推動社區合作治理,并提出了在治理主體、治理方式與沖突應對三個層面上的轉變。[88]陳幽泓等認為社區糾紛的解決機制應有以下幾個由淺到深的梯級層次:溝通渠道、調解、仲裁和訴訟。同時,陳幽泓等還認為,加強社區公民參與意識、提高維權意識、學習維權技巧和專業知識,提高社區各參與主體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增強社區認同感對減少社區沖突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培育企業文化、制定行業規范約束物業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行為,利用社會信譽減少社區沖突;依靠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作用以及專家學者等知名人士的力量,增強解決社區沖突的外部支持;促進各社區互相學習,傳播解決沖突的經驗等都對解決沖突很有幫助。[89]此外,黃建宏等學者還探討了社會資本在社區沖突化解與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黃建宏指出因種種原因,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的社會資本嚴重缺失,亟須從社區意識、志愿服務、社區組織及鄰里關系等方面積極改善。[90]宋黔暉認為,應通過提升社區資本與信任來提高社區沖突化解與治理水平,維護基層社會穩定。[91]
此外,在與城市社區沖突有關的其他研究方面,近年來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在城市社區沖突與社區治理研究方面,張衛和劉艷敏研究了社區沖突治理視角下的城市社區治理,認為社區沖突不僅是衡量社區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還是實現社區和諧治理的動力與基礎。[92]在城市社區沖突與社會轉型、市民社會構建關系研究方面,閔學勤研究了社區沖突對社區居民自主性、公共精神等的培育,并指出社區沖突是社區居民轉向社區公民的必經之路。[93]李正東以上海P區M風波事件為例,從國家與社會在微觀層面上的城市社區生活中勾勒出“強國家—弱社會”關系之外的“隱國家—顯社會”關系格局,并從微觀的社區私人生活和公共事務實踐視角探討了基層政府、社區居民委員會與社區居民互動的宏觀社會機制邏輯與結構譜系。[94]
整體來看,國內學界對城市社區沖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領域,且更多地側重探討社區沖突的產生和類型、沖突之于社區的功能、沖突和社區建設與發展、社區自治、社區治理等方面的關系。一方面,當前國內對社區沖突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且較為分散,呈現碎片化的特征,而對城市社區沖突的相關理論、生成原因、產生條件、擴大及升級過程、化解策略、方法或路徑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則相對較少,還未形成系統化的專門研究,例如目前幾乎很少有關于城市社區沖突擴散和升級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國內學界對社區沖突的大多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某類特定沖突進行微觀層面的探討,即圍繞某類特定沖突產生的根源、特點以及化解等方面而展開,而很少從更宏觀的角度進行系統性研究,這樣很難發現不同沖突在邏輯上的內在聯系,更難以找到可以解釋所有沖突行為的一般性基礎理論。為此,本書從公共沖突管理學的視角系統地探討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現狀及其特點、社區沖突產生的緣由、擴散過程、升級機制,以及社區沖突治理的策略等,并期望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上找出其內在的邏輯、歸納出一般性的理論,以期為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鑒價值。
目前,國內關于沖突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并不多,即使有,也大多局限于宏觀層面的社會沖突領域(如近年來對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等的研究),而對微觀層面上的沖突研究則依然很少,特別是對社區沖突方面進行專業性、系統性研究的成果更是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