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國城市社區及其類型與特點

隨著近年來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步伐的加快,城市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社區層面,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市社區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發凸顯;二是隨著“單位制”的消解,城市社區類型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而在這一過程中,社區矛盾沖突難以避免,不斷增多,如社區鄰里糾紛、社區居委會或業主委員會選舉換屆問題、社區因物業管理而引發的物權沖突、社區鄰避沖突以及社區間的競爭沖突等。然而,城市社區沖突作為城市社區治理乃至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影響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變量之一。

一 中國城市社區概述

中國現轄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013年底,中國共有地級區劃數333個,其中地級市數286個;縣級區劃數2853個,其中縣數為1442個;鄉鎮級區劃數40497個,其中鎮數為20117個,鄉數為12812個;街道辦事處共計7566個。[5]城市社區居委會則數十萬計。

表1.1 中國內地特大城市人口一覽

按照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規定,將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分別界定為市轄區常住總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和在100萬~500萬之間的城市。在此,本書對特大城市的界定也采用這一標準。同時,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按市轄區(現行行政規劃口徑)常住總人口測算,中國共有17座特大城市,其中包括1座20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上海;人口在1000萬~2000萬之間的特大城市6座,依次為北京、重慶、廣州、天津和深圳;人口在500萬~1000萬之間的大城市10座(詳見表1.1)。由此可見,中國特大城市與大城市的數量與人口規模不僅世界罕見,而且其城鎮數量特別是城市社區居委會的數量在全世界也是最多的。

二 中國城市社區類型與特點

目前國內學界對城市社區的研究大都不分類型,只是就社區而談社區。[6]其實,不同類型社區之間的差異很大,如高檔別墅小區與城市邊緣社區或“城中村”社區之間的差異可謂是“天壤之別”。所謂社區類型,通常是指一定分類標準下社區所凸顯的社會屬性。[7]關于對社區進行分類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提出“社區”概念的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但由于社區內涵的豐富性和標準的復雜性,一直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共識標準。[8]

滕尼斯曾將“社區”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地區社區,也稱“地理的或空間的社區”,如村莊、城鎮、鄰里等;二是非地理社區,也稱“精神社區”,如由共同信仰而形成的宗教團體或由相同職業聯系起來的群體,但其不同于組織;[9]三是親屬社區,也稱“血緣社區”,如原始社會的氏族、后來的宗族房長等。[10]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西方城市更新過程中,甘斯(H.J.Gans)、馬勒(Penny Long Marler)、懷特(Jonathan M.White)等對城市社區類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內城和郊區兩個人口、社會和經濟變化相對較為劇烈的區域。[11]隨著西方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推進,到20世紀80~90年代,社會學家亨特(A.J.Hunter)、沙托斯(G.D.Suttles)、弗拉納根(W.Flanagan)等依據社區規模及居民的認同度,把社區類型劃分為面對面的街區、受保護的鄰里社區、有限責任的社區及其擴大社區四個層次,[12]并對這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區分。[13]

奧利弗·威廉斯(Oliver Williams)和查爾斯·阿德里安(Charles Adrian)根據社區居民對社區政府在地方事務中應起作用的不同看法與選擇,將社區劃分為四種類型:擴張型(Promotion)社區、舒適型(amenities)社區、看守型(caretaker)社區、仲裁型(Arbiter)社區。他們認為,擴張型社區和舒適型社區具有目標單一、共識廣泛的性質,采用權力集中、職業化的結構模式運轉較好,而看守型社區和仲裁型社區,由于存在著多元化的利益,采用權力分散的分散化結構較為適宜。此外,克拉倫斯·斯通(Clarence N.Stone)于1993年也提出一套將社區劃分為四種類型的分類方法。第一類是維持型制度(maintenance regime)(類似于威廉斯和阿德里安的看守型社區),此類社區注重維持傳統狀態,極少引入變革。第二類是發展型社區(development regime),其主要通過改變土地的使用,來促進地方增長或者抑制經濟衰落,這很像擴張型社區。第三類是中產階級進步主義制度(middle-class progressive regime),其關注的重點在于“環境保護、歷史保護、可負擔的住房、藝術品的質量、反歧視的弱勢群體保護和為實現各種社會目的建立的聯合基金”,這與舒適型社區相類似。第四類是擴大下層社會機制的制度(the regime devoted to lower-class opportunity expansion),其主要通過“豐富多樣的教育和職業培訓、改進運輸道路、擴大掌握企業和家庭所有權的機會”等方式來擴大下層社會的機會和權利。盡管符合上述界定的情況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曾經出現過,但斯通仍把第四類社區看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設性的”,這與威廉斯和阿德里安提出的存在許多競爭性利益的仲裁型社區不同,因為后者并不特別強調擴大下層社會階層的機會這一特定的政策取向。[14]

回顧中國,吳縛龍最早根據社區屬性將中國的城市社區分為傳統式街坊社區、單一式單位社區、混合式綜合社區和演替式邊緣社區四種類型。[15]隨后,朱健剛、盧漢龍等根據社區建成時間又劃分出改造社區、舊宅保留社區、近建社區和新建社區四種類型。[16]進入21世紀后,張鴻雁鑒于中國城市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城市社區的變異與分化等因素,在上述分類基礎上又提出兩類新型社區:新型房地產物業管理型社區和“自生”社區或移民社區。前者指住房市場化改革后新生成的商品房小區,后者特指城市社會變遷中形成的過渡性社區,如“城中村”等。[17]

之后,仍有不少學者如方婉麗、藍志勇、李東泉等從不同方面對社區進行分類,但依然尚未有所超越或創新。[18]如藍志勇等根據地理區位的差異將城市社區的劃分為舊城社區(Historical Area)、單位社區(Work Unit)、城中村(Urban Village)和城鄉接合部的邊緣社區(Urban-rural Fringe Community)四類,[19]并認為后兩類社區比較相似,因為現在的城鄉接合部邊緣社區很可能就是未來的城中村。但這并沒有太大創新。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和城市規劃管理的逐步發展與完善,城市社區也呈現一些新特征、新類型。王勝本等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城市社區的發展歷程系統梳理,劃分出當前較為契合實際的五種社區類型:傳統街坊式社區、單一單位式社區、綜合混合式社區、城市擴建式社區和新型物業式社區。[20]綜上所述,本書結合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城市社區建設的實際狀況,將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區類型根據其歷史演變、發展形態、社會關系及主要特點等劃分為五類:傳統街坊式社區、單一單位式社區、綜合混合式社區、過渡演替式社區(主要涉及“城中村”社區、“村改居”社區和城郊邊緣社區三種類型)和現代商品房式社區[21](詳見表1.2)。

(1)傳統街坊式社區。主要指城市老城區、老舊街區的市民居住與生活的社區,它是城市社區中形成最早、歷史最悠久的一類社區,一般處于城市傳統的中心區域,屬于典型的地緣型社區。通常,這類社區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共同體”特征,社區居民長期互為鄰里,交流相對頻繁,鄰里守望與互助精神相對較好。但是,當前部分這類社區因居民職業構成相對繁雜,社會紐帶關系也較為復雜,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城市村落”的些許特征。[22]

(2)單一單位式社區。一般來說,是指由一家或多家單位建設的供本單位職工及其家屬居住、生活的社區。這類社區內有自設的各類較為完備的生活服務設施,如以大企業、高校、政府部門等為核心而形成的附屬家屬住宅區,現實中各部委等政府機關的家屬大院、各高校的教職工住宅區以及各大型企業的職工生活區等都是如此。嚴格來說,這類社區是計劃經濟時期“單位辦社會”體制的產物或延續,具有社區居民整體構成相對單一、居民之間互助性較強、社區功能較為全面等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單一單位式社區根據不同的屬性、規模等因素又可以劃分出不同類型,如按其屬性可分為企業、行政事業、公用事業、教育事業、醫療事業等單位型社區;按其與城市的地域關系遠近,城市內部所屬的單位社區可分為城市內部單位型社區、城市近郊單位型社區、城市遠郊單位型社區等;按其規模的大小可分為單位城市[23]、單位城區、大型單位社區和小型單位社區等。[24]對此,本書不作嚴格區分。

(3)綜合混合式社區。主要是指一種多類型、多功能型的綜合式社區。在中國這類社區大多源于20世紀70~80年代為改善城市居住條件,在城市獨立地段或者城市邊緣興建起來的大型生活居住區。這類社區通常環境相對較好,基本配套設施較為齊全,且具有多功能的綜合商業中心。在本書中,為了便于跟其他類型社區區分,在綜合混合式社區的界定中,特指出在該社區居委會所轄區域內的社區類型至少要包含本書所劃分的五種社區類型中的三種。然而,這類社區因其發展歷史相對較短、居民構成混雜、外來人員相對較多且公共空間有限或不足等特征,居民之間雖具有聯系,但異質性相對較大,溝通交流程度一般,互動性并不是很強。

(4)過渡演替式社區。這一類型的社區具有過渡性、演替性等動態特性,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特有的社區演進樣態。過渡演替式社區以城市擴張和鄉村向城市的滲透、演替等為特點,既包含著城市社區空間形態的特征,又延續著一定的農村社區屬性,[25]“非城非鄉,亦城亦鄉”是此類社區的重要特征。因此,過渡演替式社區往往是當今城市社區中最為活躍但又最為混亂的社區。通常情況下,過渡演替式社區主要涉及三種類型的社區:一是“城中村”社區,又稱為“都市里的村莊”,如北京的浙江村、新疆村,南京的無為村,廣州的石牌村等;二是“村改居”社區[26],如天津北辰區雙街鎮雙街村、武清區的東蒲洼街道,深圳寶安區的大部分社區等;三是城郊邊緣社區,如北京昌平、大興等的社區,廣州花都、從化等周邊的社區。

(5)現代商品房式社區。這類社區主要以房地產開發為主體,包括企業開發、政府開發、政企合作開發建設等多種形式。可分為高檔社區、中檔社區和福利小區等。當前,中國大城市的現代商品房式社區集中體現為由開發商主導建設的新型物業化管理式的住宅小區或社區。這些社區根據檔次不同,又可分為三類:一是封閉型的高檔住宅社區,居民主要由高收入者組成,且整體素質較高,同質性較強,如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及重慶的桃源居社區等;二是封閉型的混合性生活社區,居民主要由城市中產階級及以上群體組成,居民職業構成較為復雜,但收入穩定,整體素質相對較高,如天津的陽光100小區、廣州的五山花園小區等;三是中、低檔的經濟適用房整體型物管社區,居民主要由城市一般收入者群體或者低收入群體組成,但居民整體素質并不低且同質性較強,如很多城市中的普通住宅小區。[27]對此,本書在涉及現代商品房式社區時,若不作出明確說明,一般不作嚴格區分。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商品房式社區中,雖然居民素質、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都相對較好,但人際關系相對冷漠,經常有“相鄰一年竟不知鄰居是誰”的尷尬,因此,此類社區也常常被人們戲稱為“夜晚的睡城”或“臥城”。

縱觀表1.2中不同類型城市社區的不同屬性及特點可知,不同類型的城市社區之間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只有在對城市社區進行分類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對不同類型社區內的矛盾沖突等問題進行更為具體化、精細化地描述、分析與研究,這樣才有可能相應性地提出更契合社區實際的沖突解決方法或治理策略。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大都市社區建設與發展中,整體來看,主要呈現以綜合混合式社區和現代商品房式社區為主體的兩大社區形態,而其他三種類型的社區建設與發展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不論以何種方式對社區進行分類,在實踐中,有一點必須明確,即社區在發展導向上確實存在著重要而顯著的差異,但任一變量都不可能孤立地去解釋這些社區間的重要差異,因為現實中的社區往往是不同類型社區的綜合混合體。

表1.2 中國超大城市社區的五大類型

鑒于上述中國城市數量龐大、類型繁多,本書選取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深圳五大城市作為樣本,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第一,根據城市規模,這五大城市都屬于特大城市,同時也是超大城市。[28]不僅城市人口眾多,面積寬廣,而且城市社區數量較多,社區居委會總量龐大,社區類型也較為多樣與豐富,均涉及上述所劃分的五種不同類型的社區(見表1.3)。

表1.3 京滬津穗深五大城市基本概況

第二,在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所選五個特(超)大城市都屬于一線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因為一線大都市社區中往往容納了龐大人口并成為變化的熔爐,其城市社區發育水平也相對較高。然而,當前以北上廣深等為代表的特大城市,已邁入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臨界點,集中體現為城市社會各種矛盾凸顯、多元利益沖突加劇、社會凝聚力不斷下降、各種不穩定性因素持續增加等。基于此,這些城市內的各種社區矛盾、糾紛或沖突通常也都會較為全面地顯現出來。

第三,示范效應的存在。基于上述兩點,這五大城市不僅人口眾多,社區類型較為齊全,而且作為一線城市,社區發育程度也比較成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五大城市的社區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可以代表中國其他城市的社區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中國城市發展在地域分布上與經濟發展呈現一致性特征,但是,這卻導致了中國城市社區發展與治理水平在整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不均衡的現狀。在地域上的明顯表現出東部、中部、西部城市間社區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在空間上大、中、小城市間社區沖突治理的失衡。即東部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的社區治理發育程度較高,但社區沖突也很多,而且沖突程度整體較強;而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如石家莊、西寧、銀川、運城等)的社區治理進程相對較為緩慢,發育程度較低,但社區沖突相對也較少,并且沖突整體較弱。這樣,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東部發達地區大都市社區里的沖突與治理績效往往具有“示范效應”,當傳導給正在演進、發育過程中的中西部中小城市社區時,勢必包含著多層次、多維度的沖突(如不同社區類型間的社區價值沖突、利益沖突、權力沖突、權利沖突及結構性沖突等)與治理的較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這五個超大城市在社區建設、發展與治理過程中所經歷的階段,可能是國內其他二、三、四線城市在未來城市化過程中也將經歷和遇到的。

一般來說,在中國行政體系結構中,每個街道下轄10個左右的社區。然而,在京、滬、津、穗、深這樣的超大城市里,街道所轄社區數量往往相對較多,且單個社區人口與規模也相對較大。根據表1.2可以推知,除上海外(40個左右),北京、天津、廣州和深圳四大城市每個街道平均所轄社區居委會數量一般為15個左右(見表1.4)。

表1.4 五大城市各街道平均所轄社區居委會的數量

總之,由于城市發展歷史、城市規劃、社區建設以及社區管理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城市社區在總體上呈現不平衡的發展態勢。從全國范圍來看,因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性,東部城市的社區建設與發展相對較好,而中西部相對滯后。從城市發展來看,因各城市及市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城區規劃建設、社區管理體制及社區治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不同城市之間的社區建設與發展也存在差異,即使在同一城市,也存在著不同區域之間社區發展程度不盡相同的狀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江津市| 淳化县| 女性| 汝阳县| 崇明县| 泸定县| 塔城市| 赣榆县| 冷水江市| 巴林右旗| 奉新县| 利津县| 内江市| 镇安县| 奎屯市| 潼关县| 江孜县| 措美县| 永福县| 石门县| 随州市| 卓尼县| 东至县| 佛冈县| 西平县| 定远县| 固阳县| 基隆市| 明溪县| 仪陇县| 准格尔旗| 罗定市| 沿河| 西充县| 阿巴嘎旗| 九龙县| 陵川县| 公主岭市| 英吉沙县|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