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機制解析:關于感覺、思維、情緒和意志的思考
- 陳少鳴
- 2346字
- 2019-10-21 15:01:36
前言
2015年,我寫了一本叫《人類行為機制研究》的書,通過鷺江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對人類心靈和行為的關系做了粗淺的研究。它廣泛涉及了心理學和哲學的許多最基本的概念,包括認知、知識、情緒、語言、思維、邏輯、真理、理性等。書中不僅對它們提出全新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嘗試提出了一個對人類心靈工作原理的猜想,以解釋人類軀體行為如何在心靈的引導下開展各種活動。
研究生階段,我在導師洪謙先生的指導下,攻讀和研究了現代分析哲學中邏輯實證論的基本理論,尤其是重點攻讀了A.J.艾耶爾的《語言、真理與邏輯》。此后,還翻譯了J.A.沙弗爾的《心的哲學》[1]一書。因此,日后盡管出于健康原因毅然辭去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的教職,我依然保持著對知識理論研究的濃烈興趣。也許是為了應對生活的壓力,我后來對心理學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可是,當我拜讀了很多心理學書籍后,我驚奇地發現,心中的謎團不僅無法解開,而且越讀越糊涂。我發現,連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學概念也經常是各說各話,甚至前后矛盾。由此,引發了我對理論心理學研究的興趣,而這和哲學研究的知識理論又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畢竟,很多人文科學,包括心理學本來就是脫胎于哲學。
另外,幾十年的生活使我經常發現,在生活的十字路口,自己內心的情緒感受,認知和行為經常相互矛盾,甚至激烈碰撞,盡管收獲了許多開心和歡樂,但也產生了很多無奈、掙扎、痛苦和迷茫。由此,不由得讓喜歡哲學的我經常地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怎樣才是一種幸福的人生,究竟應該如何引導自己的行為,以獲得合適自己的快樂人生。就是這些平常人也有的喜怒哀樂和內心困惑,把我進一步推入了研究人類心靈和行為規律的大門。因為我深信,唯有得到關于人心的知識和真理,我才懂得如何去更好地生活。而只有懂得更好地生活,快樂的人生,終究才不會成為虛話。我想,這樣的心靈知識,對每一個人來說,應該同樣彌足珍貴。
主動辭去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的教職,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內心存有一個心結:我所從事的研究,好像除了象牙塔里極少數人感興趣外,對社會或對一般普通人估計是百無一用,而我喜歡學以致用。據說這是中國文人的傳統,就是秉承學以致用的精神,我開展了人類行為機制的研究。
《人類行為機制研究》一書里的理論框架只是一個雛形,其中難免有很多錯誤和含糊不清,書中使用的概念經常是既生硬又生僻,還很抽象。這些錯誤,在這本《行為機制解析》里已經得到了盡量的清算和更正。
比如我將原來“大腦黑箱”的概念改為“無意識心靈”,將原來認為的情緒和理性的對立關系去掉,等等。另外,在文字表達上也盡量通俗化,力求深入的科學研究和通俗的語言表達能夠相結合。目的只有一個,讓盡量多的人能夠有興趣、能夠讀懂,并且能將書本的知識用于自己日常的生活。
《行為機制解析》可以說是《人類行為機制研究》的升級版。盡管基本理論觀點和文風作了很大的改動,但其內容還是圍繞人類心靈如何引導軀體行為的工作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人類心靈如何進行認知,如何獲得知識,如何進行語言邏輯思維,如何進行情緒感受,如何實施意識意志,如何組織和執行軀體行為任務。由此來解釋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是如何工作,以引導自我開展日常的軀體活動。
在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就必須面對理論心理學和哲學認識論的許多基礎概念和觀點。重新審視這些概念和觀點,并依據自己的思考,盡量給它們下內容清晰、邏輯連貫的定義,而后進行嚴格的邏輯推演。在反復推演中,經常又得回頭修改那些原定的基礎概念,然后又進入新的一輪推演。就這樣反反復復,終于得出了自己對人類心靈工作原理的基本猜想。然而,其中得出的許多觀點和結論,甚至讓我自己都感到吃驚。因為這些自己演繹得出的觀點和概念,和當前主流學術觀點,甚至和某些常識都離得太遠。
比如,我在《行為機制解析》中大膽提出了如下幾個觀點。
人類有意識的心靈,即我們日常所說的心靈,絕不是心靈的全部,有意識的心靈之所以能夠開展各種心理引導活動,是因為還有一個無意識的心靈活動在作支撐。有意識心靈支配語言思維和意識意志的活動,而無意識心靈支配感覺認知和情緒活動。有意識心靈開展的是可選擇性的活動,而無意識心靈開展的則是自動化的活動。
人類所有的知識,歸根結底,就是心靈中形成的大腦神經形式(盡管它們也可以轉換為物理形式)。它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就是“事物的類型”,用于分辨不同的事物,以及它們的性質、狀態和關系。另一部分就是“不同類型之間的轉換等式”,通過這些轉換等式的心理運用,心靈就可以產生對自我和事物未來關系的預測。
有了認知,還必須有認知-行為動力的轉換機制,只有在這種轉換引導下進行的軀體活動才稱得上是行為。情緒和意志是認知-行為動力轉換的兩個相輔相成的環節。
判斷某個陳述(或陳述組合)是否為真理的標準,首先是這個陳述是否表達了某種道理,其次就是這個道理刺激起的心理信息,與通過感官感知相關客觀事物刺激起的心理信息比對是否相符,如果相符,那就是真理,否則就不是。盡管如此,實踐是親身感知行為干涉下相關事物發生實際變化,獲得客觀信息的唯一渠道或方法。只有獲得有關的客觀信息,真理的檢驗過程,即主客觀信息的比對過程,才能得以實現。
當我面對這些結論時,不得不反復審視書中的推論邏輯。當我認定沒有大的瑕疵,而且還進一步感受到這個推論邏輯的簡潔和超強解釋力時,我終于選擇堅信邏輯推理的力量,盡管它導致產生了許多“離經叛道”的觀點和解釋。
這個關于人類心靈工作原理的理論必將富有強大的生命力。使用這個理論,你就能比較容易去理解人們,包括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為,以及內心中那些蕩漾的情緒。由此,你也就能很快猜中,生活中的人們為什么會這樣或那樣做,以及他們這樣或那樣做時,懷揣的各種企圖。
[1] 〔美〕J.A.沙弗爾:《心的哲學》,陳少鳴譯,三聯書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