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安徽書院研究
- 張曉婧
- 2377字
- 2019-10-11 15:45:22
內容摘要
書院是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機構,在中國教育史、學術史、文化史等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過重要作用。安徽古代書院歷史悠久,在千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宋元時期的肇興階段,明代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至清代達到了全面繁榮的鼎盛。清代安徽書院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制度成熟,呈現出普及化、層次化、學術化和藏書豐富等特點。清代安徽書院的教學內容經歷了清初、清中葉和晚清三階段的變化,從崇尚程朱理學到重視經史考據再到漢宋兼采,每個階段都呈現出時代特征和自身特色。雖然每階段教學側重點不同,但是重視科舉是教學中的共同特點。清代安徽書院和學術變遷有著緊密的聯系,其進程也凸顯了書院與官學最明顯的區別。
本書綜合運用歷史學、統計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清代安徽書院的建置數量、時空分布、教學內容、組織管理、學術變遷、綜合個案和晚清書院改制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全書分導論、正文(共六章)和附表附錄。
導論明確了本書的選題意義,回顧了書院史、書院制度、區域書院及安徽書院研究的學術史進程,在充分肯定前人既有研究成果及所取得成績的同時,對其不足部分進行了檢視,認為清代安徽書院研究的系統性、專門性不足,尚有進一步深入研究之必要。同時還對明清時期安徽的行政區劃,皖北、皖南、皖中三個文化區的劃分及書院、講會等定義與分類問題做了討論。
第一章,清代以前安徽書院的歷史淵源。安徽書院歷史悠久,始于北宋時期。安徽書院在千余年的發展中,其數量始終位于全國前列。本章考證了兩宋、元代和明代安徽書院設置的具體數量和地理分布。從時間分布來看,北宋時期,安徽建立的書院數量不多。自南宋起,安徽書院出現了勃興。南宋安徽書院與理學發展關系密切,以徽州地區最為典型。元代是安徽書院發展的嶄新時期,程朱理學仍為書院教學和學術研究的重點,不少著名的程朱理學家在安徽書院留下足跡。但是,自元代開始,安徽書院官學化和科舉化傾向增強。明代是安徽書院發展的特殊時期,在整個安徽傳統書院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十分重要。明代安徽書院的時空分布均呈現新特點,并且講會的繁榮是這一時期突出的特征,徽州府甚至形成了書院講學的網絡,在全國影響頗大。明代安徽書院南北差距較大,本章選取徽州府和鳳陽府做一對比研究,從中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
第二章,清代安徽書院的地理分布和區域差異。盡量系統搜集原始資料,包括嘉慶《大清一統志》、乾隆《江南通志》、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民國《安徽通志稿》,清代安徽省各府各縣志,清代安徽鄉鎮志、鄉土志,新中國成立后編修的安徽省志、各市、縣志,以及碑刻、筆記、文書、書院志等資料,考證出清代安徽書院的總數和建置詳情。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清代安徽書院地理分布的狀況、區域差異的特點及其原因。清代安徽書院的絕對發達地區為皖南文化區,其中徽州府書院尤為突出;皖中文化區和皖北文化區書院的發展較皖南文化區相對落后,但是,皖中的桐城縣書院在全省縣域書院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清代皖北文化區書院發展較明代有了明顯進步,一些州縣實現書院建置零的突破。清代安徽書院區域不均衡現象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區域文化背景、區域經濟水平、區域學術水準和區域地理環境的差別是幾種主要影響因子。
第三章,清代安徽書院的辦學經費及組織管理。書院作為一種教育機構和科研場所,為了保持良好的運行和發展,需要經費的保障和系統的管理。通過系統爬梳地方志和書院志,分析清代安徽書院辦學經費來源的類型和支出運營狀況。清代安徽書院內部的組織管理,主要仍是山長負責制。除了山長負責制之外,還包括董事會主導下的負責制、學長和齋長負責制等等。清代安徽書院的組織結構呈現出系統性,有教學系統、教輔系統和后勤保障系統等等。清代安徽書院的組織管理系統有序,并且還配有完善的監督機制。
第四章,清代安徽書院的教育教學與學術變遷。作為教學機構,書院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體現出與以等級特權為本質特征的官學教育的極大不同,具有獨特之處。本章討論清代安徽書院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特色,以期為當今學校教育改革提供可參考的有益經驗。清代安徽書院的學術變遷經歷了“清初程朱理學-清中葉皖派漢學-晚清漢宋兼舉,重經世致用”的發展演變。清代安徽書院中的講會促進了學術交流與學術傳播,對學派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選取清代安徽書院與桐城文派的傳衍及安徽學政朱筠與清代安徽書院學風的變遷為例加以研究,以期管中窺豹,從個案中更加細致地把握清代安徽書院的學術傳承與變遷。
第五章,清代安徽書院的綜合個案研究。選取安慶敬敷書院、洋川毓文書院和徽州府屬紫陽書院,分別從不同角度予以剖析,以期從不同側面更生動地展示清代安徽書院發展的多樣性。安慶府敬敷書院是清代全省教育學術活動之中心,集全省優質教育資源于一身,引領其他府州縣書院的發展。桐城派大師姚鼐在敬敷書院長達十余年的講學活動,使得敬敷書院成為傳衍桐城派的大本營。旌德縣洋川毓文書院是清乾嘉時期安徽講求漢學書院之翹楚。通過對毓文書院的個案研究,可以有力地觀察書院與學術之間的血肉聯系,揭示兩者互動之影響和意義。徽州府紫陽書院是徽州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傳播組織,同時對徽州鄉村社會也起到重要的文化控制作用。紫陽書院通過教學內容、祭祀儀式、講會制度以及與徽州地方勢力的緊密結合具備了區域社會控制的功能,成為區域社會文化控制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六章,晚清安徽傳統書院的近代轉型。全面梳理晚清安徽書院改制的歷程,考證晚清安徽書院改設學堂的具體情況,并分析安徽傳統書院改設學堂的成效。晚清安徽書院改制的效果并不理想,新舊教育沖突嚴重,多地甚至發生“毀學”現象。反思書院改制的進程和效果,我們認為有積極意義,但更多的是負面影響,尤其是書院精神并未得到保留和傳承,這也是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