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17輯)
- 王思斌主編
- 2098字
- 2019-10-11 15:36:21
[學術論文]
實踐研究的兩種可能:治愈與關顧的選擇
何國良[1]
摘要 本文只帶著一個簡單的目的:說明若要理解社會工作知識,就要回到實踐,回到歷史。本文希望再次理解一下“社會”這個詞語的歷史意義,然后檢視這種“社會”的真義又是否能夠幫助勾畫出社會工作的工作范圍及權責。本文指出,“社會”存在于“國家”與“國人”之間、“公共”與“私人”之間,它有自身運作的邏輯及法則。這個歷史發展,可稱為“社會的發明”(the invention of the social)。社會工作本質存在著兩種取向:“關顧”(care)及“管控”(control)。這兩種取向互相矛盾,卻又無法回避。社會工作者是通過一種“非官方形態”(informality)(或非正式性)與案主或受助人建立關系。社會工作者進入案主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通過建立一種“關顧”(care)的關系,以得到案主的信任,令案主接受社會工作者的意見。社會工作者在處理介入時,亦以“商議”(negotiation)作為重要手段。為加強社會工作的客觀性及合法性,科學為本的“治愈”(cure)功能卻成為主調,社會工作學者大量引用社會科學知識幫助社會工作塑造專業形象。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社會工作的“治愈”功能又再受到挑戰。有學者希望發展及采用“實踐研究”證明社會工作的介入效果。在這方面,“關系為本論”和“批判實在論”的努力得到關注;與此同時,亦有“詮釋論”和“人文關顧論”推廣“人文關顧”在社會工作中的原義,要以研究實踐的成果重拾社會工作的“關顧”本質。本文的目的是希望社會工作重視這四個理論背后的實踐使命。
關鍵詞 實踐研究 關系為本論 批判實在論 詮釋論 人文關顧論
本文只帶著一個簡單的目的:說明若要理解社會工作知識,就要回到實踐,回到歷史。
回顧英美社會工作的過去,社會工作在“社會”這個空間維護個人的生存位置及公共生活的融和,占據一種獨特的專業地位。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發展卻見于社會工作這個專業的名字中,“社會”這個詞語失去了明確的意義。在近年來更是變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希望再次理解一下這個詞語的歷史意義,然后檢視這種“社會”的真義又是否能夠幫助勾畫出社會工作的工作范圍及權責。希望這方面的工作,可重新對社會工作的身份、角色及權責進行檢討,更希望這些問題的答案能夠提供一些啟示,讓大家知道社會工作需要什么類別的知識,要追求什么樣的社會工作實踐理論和方法。近十年,依然有學者呼喊著社會工作危機重重。悲觀者認為社會工作會最終難以阻擋其他專業的蠶食,特別是當心理治療流行、醫護工作對人際關系的重視等情況出現,社會工作的工作重心更顯模糊;樂觀者則認為社會工作只是缺乏科學基礎,如果這個專業能夠努力引進實證主義及“循證為本”的實踐研究方法,危機自會化解(Longhofer & Floersch,2012; Brekke,2012; Brekke,2014)。近年來社會工作在學術發展中,在悲觀與樂觀之外,多了一份期望。社會工作實踐開展了更多理論及個案上的探索工作,有些學者看到了“實踐研究”的貢獻(Ruch & Julkunen,2016),看出這類研究特別針對社會工作實踐處境的獨特性及不肯定性的特質,提出了不同的生產知識的方法(Sheppard,1995; Anastas,2012; Fouche,2015; Trevithick ,2012)。這方面的發展一方面發現科學絕不是靈丹妙藥,另一方面亦看到不同地方的社會工作者進行“實踐研究”后,能夠呈現社會工作在面對獨特性及不肯定性的個案處境時建構了有趣的知識的生產過程,這些經驗為這個專業的真義及專業任務帶來了新的可能性(Marthinsen & Julkunen,2012; Fouche,2015; Longhofer,Floersch & Hoy,2012)。
“實踐研究”的出現,與不同地域的社會政策及福利事務的發展歷史有很大的關系。在近三十年的社會福利發展的進程中,英美社會對“實踐研究”開始重視,不僅再次集中討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而且開始研究實踐與知識的關系。一直以來,西方社會工作較少重視“研究”。當社會學、心理學及政治科學強調“理論與研究”之間的相互支持關系時,社會工作則強調“實踐”這一要素的自身屬性,將學科發展的焦點放在設計不同的服務安排上。如果以粗略的“純粹科學”(Pure Science)和“應用科學”(Applied Science)的二元劃分來看,很自然社會工作會將自身歸于后者。因此,在社會工作的發展初期,“研究”這一范疇處于一種“似有還無”的狀態之中。薩奇曼(E.A.Suchman)的《評估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一書于1967年出版,可算是二戰后一本較為接近“科學研究”的社會工作專著。但對社會工作有系統地總結并出版社會工作研究方法的專著,要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才出現,這些片斷已經反映出社會工作這個學科并不重視“研究”工作。到了20世紀80年代,因社會工作專業地位再次受到質疑,社會工作又企圖大量采納心理治療理論來塑造社會工作的科學形象,結果,社會工作的專業特性變得模棱兩可(Specht,1990; Wakefield,1992)。面對這種狀況,“實踐研究”開宗明義為社會工作專業特質及效用而創造相關知識,它“包括與專業實踐直接相關的知識生產,并因此通常包含來自實踐本身直接產生的扎根性知識”(鄧鎖,2017:211)。
本文先從“社會”二字談起,說明“社會工作”中“社會”二字為歷史產物,而這段歷史也衍生“社會工作”的本質及工作手法。之后,再討論社會工作實踐研究如何回應社會工作這些獨特的專業任務及介入手法。通過這樣的歷史分析,社會工作的特殊性質得到確認,而本文中介紹的四種實踐理論亦是最能回應社會工作本質而提出倡議的“實踐研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