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17輯)
- 王思斌主編
- 1718字
- 2019-10-11 15:36:22
四 總結
戈德庫爾認為實踐研究有三個重要觀點:①從個案的實踐經驗出發,建立與研究個案有關的理論;②從個案的實踐處境出發,認定實踐中所處理的問題及需要,利用在地的處境研究并產生相關知識;③從個案中提煉出抽象水準較高但可應用的知識,然后,將其再轉化為概括的知識,以供相關的實踐研究社群作參考(Goldkuhl,2011:7)。本文所討論的四種理論,完全符合這三個觀點。這四種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在于,注重個案的“獨特性”(uniqueness),正如范·梅南(Van Manen)所追求的“獨特個案論”(a theory of unique)?!瓣P系為本論”的“獨特性”可見于實踐個案中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關系上;“批判實在論”的目的在于整理出個案中社會工作介入的“解釋機制”(explanatory mechanism);戴比思的“詮釋學”分析找尋案主的新身份認同;陶德拉斯和高爾文的“人文關顧”到最后建立一種帶著無限可能的“存在性理解”(existential understanding),研究是讓案主的“日常世界”(lifeworlds)暫時呈現在文本方式的詮釋上。
這四種理論中,“關系為本論”及“批判實在論”依然對實踐研究有著堅持,沒有放棄創立“解釋性”知識的信念。這種取向較為容易找到支持,容易與現存仍受實證科學觀影響的研究社群進行對話溝通。換言之,社會工作在面對政府質疑其實踐效用時,相對容易做出回應。這類理論在那些較為重視社會工作的“治愈”(cure)及“控制”(control)功能的地方(例如英國的社會工作在政府中的法定地位相當清楚,在政府問責的強烈要求前不得不重視),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是較為寬廣的。相對而言,強調“關顧”(care)的理論,生存條件會較為缺乏。究其原因,可以說,跟理論的抽象水準較高有關,亦可能會因為“關顧為本”的理論沒有產生太多為實踐工作者直接用作指導的規條而令人卻步。
然而,除“關顧為本論”依然采用“心理動態論”(psychodynamic theories)為分析及實踐的框架外,其他三種理論皆傾向于建立“后設理論”(meta-theory)(Bhaskar & Danermark,2006)。事實上,這四種理論都強調實踐(或者介入工作)必須與“處境分析”并行,不如傳統的“理論指導實踐”的想法那樣以介入理論(如敘事治療、簡易治療等)作提綱挈領。相反,介入方法要適應“處境分析”(Goldkuhl,2011; Goldkuhl,2012),在地的理論工作得到階段性成果后,才由社會工作者(或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共同參與)構思下一步的介入方式。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是介入工作,還是研究工作,壓根兒就是一種“實踐”。這兩項工作是否要將“研究”與“介入”分工,亦應該因不同情況而做出選擇。所以,社會工作的工作方式需要很大程度上的靈活性?,F時社會工作的團隊設計,以“介入”為主,鮮有重視“研究”的整合。如果參照以上四種理論,社會工作的組織及訓練亦應該重新檢討。以“關系為本論”為例,社會工作者會將自己的個人經驗帶進與案主的關系中,另外,“社會工作者-案主”關系也會產生一些特有效果而影響社會工作者的心理狀態及專業行為。要發掘出這些細致的效應,就需要社會工作者的團隊參與,包括團隊中成員幫忙分析,或者為一線工作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援等。這些考慮需要不同團隊適當地重新搭建團隊的架構及選擇工作方式。另外,“關顧為主”的各種理論需要社會工作者進行不少質性研究。例如將面談及觀察中取得的原材料轉成文本,或者面對文本記錄,需要較長時間“浸泡”在文本當中而獲得“感知”(felt sense)。這些研究工作需要不少時間及訓練。至于“關顧”實踐的前景,赫(Hay)曾經批評:“雖然從一開始就把‘關顧’定位為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價值,但隨著新自由主義理性的影響越來越大,‘關顧’卻處在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的邊緣?!保℉ay,2017)如何在現時的社會工作課程及訓練中加入“關顧為本論”的相關學說,是非常值得探討的。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及關注,社會工作的“關顧”功能更容易被忽略。不過,需要正視的情況是,不同的研究已有發現,社會工作者在實踐當中,已經常常不知不覺地以“關顧”作為決定工作取向的主要考慮(Greenslade,McAuliffe,& Chenoweth,2015; Gregory,2010; McDonald & Chenoweth,2009; Stanford,2008; Thomas & Davies,2005; Vonk,1999)。社會工作的實踐如果已經重申“關顧”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功能,那么在這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Dybicz,2012; Weick,2000)。
因此,社會工作實踐研究不單需要關心發展研究方法(Julkunen,2011),也需要回顧社會工作的初心。缺乏對“初心”的彰顯,社會工作很可能淪為心理治療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