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阿文化交流發展報告(2018)
- 王輝
- 3117字
- 2019-10-11 15:36:03
二 中阿經貿文化交流的特點
(一)能源合作縱深發展
在中國與阿拉伯各國經貿合作的諸多領域中,能源合作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7年中國原油進口數量為41957萬噸,同比增長10.1%,進口金額為1623億美元,同比增長39.1%。[9]2017年,中國從阿拉伯各國進口原油613億美元,占中國當年原油進口總額的38%;2016年中國進口原油數量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中,阿拉伯國家占據五席,分別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曼、科威特和阿聯酋。中國從上述五國合計進口原油高達15079.91萬噸,約占全年進口總量的40%[10],顯而易見,阿拉伯國家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原油供應方。
雖然自2016年起,沙特作為中國原油最大供應國的地位被俄羅斯取代,但2017年全年,中國從沙特進口原油達5218萬噸,同比依然上漲2.31%。[11]目前,除在原油范疇的密切合作外,中國和阿拉伯各國以及地區已經將能源合作拓展至天然氣、電力、和平利用核能、技術轉讓、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等領域。未來,除能源合作外,中國與阿拉伯各國的經貿往來將會進一步向縱深發展以適應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中阿戰略合作的需要。2008年起,作為中阿經貿合作與交流尤其是中阿能源合作的優質平臺,“中阿能源合作大會”(參見表2)的連續召開在中阿雙邊經貿總量的增長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12]
表2 中阿能源合作大會概況
進入21世紀,在各項不斷完善的合作機制的推動下,作為構筑互利共贏中阿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石,中阿能源合作在互有需求的基礎上將繼續向縱深發展,尤其是要抓住共建“一帶一路”的大好機遇,承前啟后,夯實安全可靠的中阿能源戰略合作關系。
(二)中阿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1.中阿合作論壇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阿拉伯國家奉行的外交策略是支持并擁護阿拉伯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開創中國在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外交新局面。1956年5月30日,中國和埃及發表《聯合公報》,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埃及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阿拉伯國家,翻開了中國與阿拉伯世界外交關系的新篇章。自此之后的10年間,中國陸續與10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90年7月21日,中國與沙特正式建交,完成了與所有22個阿拉伯國家正式外交關系的建立,2004年1月,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埃及,在會見阿盟秘書長穆薩時提出了建立中阿新型伙伴關系的建議,阿拉伯各國積極響應。隨后,中國和眾多阿拉伯國家共同宣布正式成立“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簡稱“中阿合作論壇”)。
自此之后,在中阿雙方長期友好交往歷史的基礎上,在新時期“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國和阿拉伯各國的關系跨入了一個全新階段。中阿雙方共同致力于構建以政治、經貿、文化合作為主,統籌兼顧各個領域共同發展的中阿交流新范式,既推動了雙邊的互利合作,又建立了有效的雙邊對話機制,增進了中阿傳統友誼。[13]
至今,經過中阿雙方十余年的共同努力,中阿合作論壇架構和機制已逐步建立并完善,對中阿雙方的深度合作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促使中阿雙方在中阿合作論壇框架范圍內達成的有關決議得以順利實施,有效推進了全方位的中阿合作與交流。[14]作為中國與阿拉伯各國全覆蓋、多渠道的關鍵體系,2013年9月,基于前期的成熟發展,中阿合作論壇升級為“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以“傳承友誼,深化合作,共同發展”為宗旨,以“立足寧夏,面向世界特別是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服務全中國”為定位,以“豐富和完善中阿多邊交流協商機制和互動合作機制”為支撐。截至目前,中阿合作論壇已成功舉辦15次高官會、8屆部長級會議、6屆文明對話研討會、5屆能源合作大會、3屆企業家大會暨投資研討會、3屆新聞合作論壇,以及環保、高教科研合作、藝術節、人力資源培訓等十余項合作交流活動,真正成為構建和完善中阿戰略合作的堅實平臺。[15]
作為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互利共贏、團結合作的典范,中阿合作論壇極大地促進了雙邊經貿文化關系的發展,從而在地緣親近的基礎上推動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經貿范疇的協作,為維護中國“和諧周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和阿拉伯各國之間既有現存的共同利益,又將面臨共同的、全新的發展機遇,這就決定了中阿雙邊的深度合作與交流不會因為短期的困難和挫折而解體,而是有著必然的良好發展前景。
2.構建中國—海合會自貿區
近現代史上,中國和阿拉伯各國都經歷了滄桑巨變,走上了民族復興的道路,當前,雙方也都面臨著同樣的使命,這就為雙邊的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歷史積淀和現實平臺。近年來,中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兼顧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市場;而海合會在其自身機制完善和一體化進程中,也需要維護與世界主要大國和集團的和諧關系。中國與海合會及其成員國為了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在全面調整各自發展戰略的同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對方作為自己未來發展進程中的戰略合作伙伴。中國當今已經成為有著世界影響力的大國,而目前作為區域性政治、經濟組織的海合會,其在地理、民族以及跨境宗教等范疇有著特殊性,中國—海合會雙方深度交往的內在需求不斷顯現,現實的訴求推動中阿雙方必須從機制和制度層面建立日益緊密的聯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和海合會在應對金融危機等全球性問題中的戰略合作就是基于雙方發展階段中的互補性,中國當前堅持的“向西開放”與阿拉伯各國的“向東看”都是在當今紛繁復雜的全球環境中的順勢所為,雙邊的全面合作也將水到渠成。中國與海合會的合作既有超越意識形態之上的強大動力,又是建立當代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有機構成。[16]
表3 中國-海合會自貿區談判進程一覽
續表
中海自貿區談判始于2004年7月,2009年以后暫時中止,2016年1月重啟,迄今為止,已舉行九輪談判(參見表3)。進入21世紀,尤其是黨的十七大以來,以經貿能源運作模式為主的中國與海合會關系逐步升溫,但2010年末,一些北非、中東國家局勢動蕩,海合會國家也受到波及,中阿雙方戰略合作的迫切性進一步顯現,在現有切實合作基礎之上,中國與海合會恪守雙邊傳統,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一系列領域著手,加快談判進程,既可以化解當下全球范圍內諸多不穩定因素造成的困擾,又能夠有效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潛在風險。
(三)“一帶一路”倡議助推中阿經貿文化交流
2013年9月至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同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中國—東盟博覽會”時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阿拉伯各國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其豐富的能源儲量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相契合,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天然的合作伙伴。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9個阿拉伯國家簽訂了共建“一帶一路”協議。
“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是重中之重,2013年10月中國政府提出開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倡議,包括阿聯酋、埃及、科威特、阿曼、伊朗、沙特、土耳其、以色列、約旦、卡塔爾在內的眾多國家積極響應,陸續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廣過程中,中國的許多企業都參與了阿拉伯國家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覆蓋電力、水利、交通、建筑等,并積極推動中阿博覽會、金融貨幣合作以及中國-海合會自貿區談判。一方面,中阿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為經貿文化交流打下堅實基礎,有利于中阿雙方實現有效的能源需求互補、資金優勢對接;有利于應對全球經濟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有利于在探索共同發展的道路上推進合作,實現共贏。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阿經貿合作也面臨諸多問題,如一些阿拉伯國家內外環境不夠安定、雙邊貿易結構不夠多元化等,需要中阿雙方革新合作范式、拓展合作領域,助推中阿經貿文化務實合作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