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Droit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es Recht)與國內(nèi)法(National Law,Droit national,Nationalrecht)為相對的區(qū)別,實則國內(nèi)法中,亦有國際法,如私國際法所根據(jù)之《法律適用條例》(Rul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ws)[7]是。此英美學者,以私國際法認為國內(nèi)法之理由也。考國際(International)二字之語源,最初所以表示國家與國家之關(guān)系。至近世社會主義發(fā)達,凡事物不限于國內(nèi)人民者,通以國際二字形容之,為現(xiàn)代最時髦之形容詞。于是有所謂國際社會運動;有所謂國際智識合作運動。以國際社會運動言:因從事運動者,立場各有不同,主張因而各異,遂(1)有所謂社會主義者國際運動:如1864年馬克斯、恩格爾[8]所組成之第一國際(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1889年法國急進派與漸進派聯(lián)合所組成之第二國際。1919年俄國布爾塞維克[9]派所組成之第三國際。1922年法之浪格,奧之包愛羅,德之獨立社會黨,英之獨立民主黨等,在維也納所組成之第二半國際(International Socialists Federation),俗稱桃色國際。1921年德之共產(chǎn)勞動黨于柏林所發(fā)起之第四國際是。(2)勞動組合之國際運動:如1897年歐洲各國,在瑞士楚利克(Zurich)所組成之保護勞動者之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the Protection of Labourers[10])即后之國際勞動組合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俗稱阿姆斯德國際(Amsterdam International)[11]或黃色國際。1920年歐陸“加特力”教徒,于海牙組成國際基督教勞動組合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Christian Trade Union)。1920年6月英俄意三國左翼勞動組合的代表,于莫斯科組成之赤色職工國際。(3)勞動立法之國際運動,如1900年瑞士、法、比等國代表于巴黎所組成國際勞動立法協(xié)會(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 Législation du Travail)1901年在巴塞耳(Basel)開第一次大會。及大戰(zhàn)后,根據(jù)對德和約第13編第427條所規(guī)定而產(chǎn)生之國際勞動總會(General Conference)。以國際智識合作運動言,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前后,已不下數(shù)十種。則應世界之潮流,按現(xiàn)代之需要,應于國際法(即舊日所稱之平時戰(zhàn)時國際公法)、私國際法以外,而將關(guān)于以上國際社會運動,國際智識合作運動之派別、緣起、宣言、組織、章程等等,為有系統(tǒng)的研究,成一獨立學科,稱曰“國際團體法”(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Law),分三大部以研究之,即第一部為國際社會團體法;第二部國際職業(yè)團體法(尤其是國際勞動法);第三部國際智識團體法是也。抑更有言者,如上所述等等,雖用國際名稱,然其會合(尤其是國際社會運動)不但不是代表各國主權(quán)者,且與國家主義為敵人。故國際二字,若照從前觀念,解為規(guī)定國家與國家之關(guān)系者,為國際法,則大謬也!申言之,除國內(nèi)法外,即國際法也。必欲強為分曰:若者為公,謂之國際公法。若者為私,謂之國際私法,殊覺名不副實。不過國際法之范圍太大,不能不劃為各部分以研究之,故凡從前認為屬于國際公法之范圍者,仍照原來International Law之名稱而稱曰:國際法(并分和平法、戰(zhàn)爭法二部)。從前認為屬于國際私法之范圍者,則今日宜擴大之,用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12]之名稱而稱曰:私國際法,除國際民法、國際商法、國際破產(chǎn)法、國際民訴法外,尚須加國際勞動法(International Labour Law)、國際海法(I. Maritime Law)、國際空法(I. Air Law)。國際團體法,可獨立為一科,或加于私國際法之中,而將國際勞動法并入亦可。至國際刑法,意大利學者以為宜獨立為一科。費利克斯(Foelix)[13]、布洛席(Brocher)、聶令(Laine)以為應包含于私國際法中者。余以為刑法一科,由五種治權(quán)中之司法權(quán)而生,治權(quán),公權(quán)也,當然為國際法。且近來研究私國際法之學者,多不涉及國際刑法,韋斯(Weiss)、亞塞耳(Asser)、羅連(Rolin)、德拔嗟(Despagnet)亦主張之。從前所謂國際公法,均為保護世界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實行侵略主義者而設(shè);如凡爾塞會議,競將馬基頓[14](Macedonia)瓜分之,南斯拉夫取其五,希臘取其四,布加利亞取其一。此等新興之帝國主義,其對待馬基頓,一如法國之對待阿爾塞斯、羅倫[15],對所征服人民,務壓抑之,或使之同化,此實為現(xiàn)在巴爾干半島各國共同政策,而此種政策,反受國際法上所謂“國際聯(lián)盟”之保護。可見國際法表面,所謂平等互惠,皆是欺人之談;如軍隊軍艦,非得主權(quán)國許可,不得侵入其領(lǐng)土以內(nèi),為國際法所規(guī)定,而各帝國主義者,未得我國許可,動輒派遣多額之軍隊軍艦,侵入我國,則所謂國際法者,不是為保護世界全體民族的利益,而為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支配榨取之一種工具也!故余所謂國際法,不僅如從來學者所稱之平時國際公法,戰(zhàn)時國際公法,而帶有研究為全世界民族謀利益之國際法也。申言之,即今日之國際法,非僅指國家與國家之關(guān)系而言,而為一種團體的法規(guī)也。故國際團體法,為國際法的重要的精神。蓋世界經(jīng)濟之發(fā)達,促進國際的分工,同時促進各國法律、文化、學術(shù)的國際同化,所謂為帝國主義或國家主義而設(shè)之平時戰(zhàn)時國際公法,已漸有減殺之趨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