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德國的新經濟法

經濟恐慌已經延長了五六年之久,各國執政者無論是屬于左派或右派,他們都覺得這是一種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德國自希特勒登臺以來,尤其重視這個問題,時時研鉆解決之道,最近新經濟法的公布就是為著這個緣故。這項新法律施行的一切權限完全委諸德國經濟部去處理,自這條法律公布后,即把全國組成十二個經濟集團,以便利于全國經濟的管理,但國家社會黨用這種方法究竟能否解決各國感覺最難解決的唯一嚴重的問題,殊屬疑問。

1934年2月27日德國所公布的《德國經濟建設法》單單規定了這些范圍:此后德國經濟繁榮將在這些范圍里面演進的。按照一部分法令,為得此后要陸續應用這些范圍,所以這項法律規定了一些原則,該項法律類似近來德國所訂定的許多法規。這項關于一般經濟組織法乃系委托握有極大權力的德國經濟部去辦理的,經濟部特別規定下列幾項:

(一)承認唯一代表各地支會的經濟團體協會;

(二)設立、解散或合并一切經濟團體協會;

(三)改訂并補充經濟協會的規則和會章,特別是采用經濟協會領袖的原則;

(四)任免經濟協會代表;

(五)命令企業家或企業加入經濟協會。

最后,該項法律預先制裁一切犯罪行為,并事先以“不受理”的理由來制止一切利益損失的要求,這要求是會妨礙該法律的應用的。

同時加入這樣一項新法規,全德國的實業和商業組成十二個職業團體,所有的企業須強制地加入與它的活躍相等的團體。這些職業團體(Fachgruppen)以后即將代替原來擁護職團利益的舊協會。所謂實業界,即是這些團體中的七個,而其余五個則屬于職工、商業、銀行、保險和運輸界。所有的組織都根據協會領袖所提出的主張,不待言這樣便會集合一班領袖和副領袖(在這個地方,我們證明不久德國就會把人口三分之二給與任何名義的領袖資格……)。

卜林鶴爾巴哈(Gustav Krupp von Bonlen und Halbach)[1]被任命為這七個實業團體的領袖,至于電氣工業職業團體前主席克斯勒氏(M.Philipp Kessler)要放棄全德國的經濟指揮權。無論用什么方式,根據這個方案所組織的德國經濟縱然不受經濟部管理,但是卻要盡量與它作密切的合作。2月27日的法律所成立的制度顯然地是要使德國前經濟顧問會宣告結束的,最近該顧問會解散就是為這個緣故。

當法律公布的時候,德國經濟部長史密特氏(M. Schmitt)曾宣言這條法律并沒有建議解決經濟集團的組織問題,然而大家所聽到的史氏的演說和德國的一些統治者對于“團體的組織”,卻沒有下以一種正確的界限,這是可惜的事。同時,在今日的德國狠[2]常使用“職團”(Corporatif)這個字,似乎沒有給它規定一種特別正確的意義。在這經濟的和社會的條件與封建時代絕對不同的狀態之下,實際上無論采取任何形式都難得創造一個世人所稱為職團的國家(état Corporatif)。“職團理想”(Idéal Corporatif)站在階級斗爭理論的面前,很顯然地不過是一種觀念論的反動:職團理想超過了這個范圍的限度,這只能把必然地能夠使之實現的全部趨勢掩蓋了……

根據最近的解釋,這項法律的實在目的,并不是要為德國的現組織所要改良的經濟組織或經濟職團的建設造成一條道路。就全體而言,事實上德國的經濟乃是在利益集團的形式之下組成的,其活躍乃以異常高昂的和部份[3]的不生產的一般經費為條件的,而其盲目的競爭會妨礙全體的發展。因有這條新法律,大家希望大大地減少妨害率。此外,尤其是這條法律所規定的范圍,應當有利于整個經濟所擔負的以及適合于它的全體利益的業務的施行。因此,才產生了輸出的系統組織,種種不同的市場狀況的研究,信用的有組織的管理,然后從事投資的監督。因為經濟恐慌才有這樣的力量的集中——但是這樣豈僅德國而已。目前的情形好像一個被圍攻的要塞,所以謀怎樣能夠順應這種情形呢?

這條法律所造成的工作條件,成為德國報紙的許多解釋的對象:這是一種“自由組織的經濟”,這種經濟系綜合自由放任主義的和大眾利益重于私人利益的原則的。實際上,新經濟組織既帶著資本主義的特質,而同時又確實地表現出集產主義的特質,于是使第一計劃的統制經濟有成立的可能性。這兒我們想就一般的組織加以觀察,也許不是完全無益的事情。歐洲的其他各國似乎不能以與蘇聯的同樣條件去把資本主義改為集產經濟。歐洲各國的資本主義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經濟制度,在任何意義之下,都可以自由改造的;它同樣地表現出某種精神和心理的特征,這些特征在歐洲各民族性中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之故,西洋人很不容易放棄世人所周知的個人主義,那么當要變更現經濟組織時,須斟酌歐洲人的性格。換言之,一種統制的經濟,在歐洲只有以合理的措置,同時適合于迄今在資本主義的結構的核心所施行的個人企業,才可實現。過去的大革命始終都能夠利用舊制度的生產力的。

新經濟法無論它的實際重要性如何,最低限度要替私有資本主義的利益和集團利益創立一個均衡的范圍。如果對此要下以批判,應須引證立法官自身的旨趨。[4]這班人既不主張,同時也不想排斥私有資本主義的經濟;恰恰相反,他們公然地承認私有資本主義的原則的。德國經濟部長史密特氏在他宣布經濟大綱時,甚至這樣宣言,雖然依照時間的嚴重性,不希望“加迭爾”的存在,然而他卻承認從市場價格的管理和分配看來,就是將來他也覺得這種公司的制度是不能避免的。在這種意義之下,他公開地肯定他是獨立企業和自由競爭的贊成者,這兩項乃系證明他們所鼓勵的事業乃系個人最大的努力。所應當改良的乃是競爭的習慣方法。這就是從職業團體謀“誠實競爭原則”的被采用,也可以說是提高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環境中的商業道德。

下面所記的,就是正式的綱領。但是我們要知道的乃是這項新法律實際上究否適合社會學的分析。這項新法律顯然地有兩個立足點。

第一,這項法律是因環境而產生的。我們在上面曾用被圍攻的要塞以比喻它:實在說,這不僅是一個比喻而已——世界市場的情況,輸出的低落等已把這個比喻造成為一種實在性。就是在本國經濟的利益之下,德國的現狀必須采取組織的措施,這些措施乃系引用大戰時所適當地施行的。無論是在大戰的四年中間或在今日,經濟力量的集中不必根據理論,但是要避免整個的崩潰。實際上絲毫不必用大眾利益超過國社黨一切的方針來調和自由放任主義,寧謂自今而后,經濟恐慌自身就會自動的排斥自由主義,據企業領袖的眼光看來,今日私人利益臨時的擴張,但卻是屬于國家的權力的。

第二,這項法律是限制最重要的經濟勢力的優越權的。舉一個例吧,我們只要看一看卜林鶴爾巴哈氏領導七個實業團體就夠了。同樣的,在各團體中沒有什么比此更正當的了,這就是同樣地保持大部分勢力的重要企業的領袖。這是說這項法律對于資本主義的“橫行”沒有加以絲毫的限制;完完全全相反,這項法律反而使它能夠成功。真的,這是自由組織的經濟啊!但是其組織是為重工業服務的,同時促進資本的集中。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很容易明了“開誠競爭原則”(Principes de concurrence loyale)不應該恰恰便利于少有抵抗的企業。

根據實驗的結果,這同樣地乃系一大堆無從衡量的因素,我們自然對此不能妄加臆測。如果經濟狀況能緩和的話,所有私人利益會盡量地向著集團的利益前進。如果繼續不景氣的話,德國的經濟組織無疑地更會永遠采用戰爭的經濟。現在有許多風聲,按照這些風聲,德國快將施行極端嚴格的分配制度,同時,德國會實行統制經濟的初步。最后,在內政組織遇著某種難關時,那么這項法律中所包括的集產趨勢就會被采用。


[1]原稿誤作:Krupp von Bonlen und Halbach。編校者注。古斯塔夫·克虜伯(1870~1950),克虜伯家族第四代掌門人,德國的大工業資本家,軍火大王。著名的克虜伯大炮名震世界。

[2]同“很”。編校者注。

[3]同“分”。編校者注。

[4]同“趣”。編校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陵市| 汉沽区| 凤阳县| 绩溪县| 昌平区| 新泰市| 多伦县| 寻乌县| 丁青县| 鄱阳县| 那曲县| 鄱阳县| 绿春县| 九龙城区| 定陶县| 大荔县| 四平市| 天水市| 泰来县| 芜湖市| 昌邑市| 万年县| 闽侯县| 剑阁县| 雅安市| 长宁县| 台江县| 米泉市| 商南县| 南城县| 句容市| 灌南县| 常熟市| 鞍山市| 门源| 梁平县| 胶州市| 山阳县| 蓝田县| 清远市|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