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養老資源供需動態平衡:以快速老齡化為背景
- 胡耀嶺 劉娜娜 王媛
- 3557字
- 2019-10-18 16:34:14
第一節 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分析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在原有企業職工退休金制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通過二十年來的實踐和發展,基本形成了資金來源多元化、管理社會化、覆蓋多種所有制、為參保人提供基本收入保障的退休金制度,在對養老資源供需平衡加以研究之前,有必要首先對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及其運行情況進行分析。
一 實質上仍然是現收現付制
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社會統籌體現的是公平,個人賬戶體現的是效率。從功能定位上看,社會保險屬于再分配范疇,理應將公平放在首位,但此時的公平絕非普通意義上的大鍋飯,而更加強調多繳多得,實現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上的精算公平,并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精算平衡原則相吻合。1997年以來,個人賬戶空賬規模呈幾何級數式增長的根本原因,并非僅僅是統籌基金不能支付當期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造成的,而是政府沒有完全承擔相應的轉制成本,指望由養老金制度本身來自然消化歷史遺留問題是不現實的。
如此大體量的個人賬戶空賬規模如何彌補呢?歷史遺留問題理應由國家財政承擔兜底責任,這需要政府從財政資金中拿出3.6萬億元用于彌補個人賬戶空賬或赤字問題,這些資金占2015年GDP的比重為5.3%,占全年財政收入的比重為23.7%,各級政府不可能擠出本就十分緊張的財政資金而使之“趴”在個人賬戶上。為解決個人賬戶空賬規模逐年擴大問題,2001年中央決定由遼寧省來開展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并于2008年擴增到13個省份,但此后再也沒有新的省份愿意加入,各地做實個人賬戶的積極性并不高,從而大大影響了個人賬戶做實的進程。即便是完全做實個人賬戶,又存在做實后的基金如何管理運作的問題。按照基本養老保險管理規定,個人賬戶基金按一年期銀行利息計息,做實后的基金不能進行市場化運營,只能存入銀行。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個人賬戶資金如何保值增值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2010年通過的《社會保險法》沒有提及基金的市場化配置事宜,即便是實行基金市場化運營,也未必能夠保證個人賬戶制度絕對有效,如果不能跑贏通貨膨脹率抑或工資增長率,就不能真正體現效率,這將進一步影響政府做實個人賬戶的積極性。
關于基金投資收益率問題,Aaron提出了被學界廣泛引用的“艾倫條件”,這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將之作為進行養老金籌資模式選擇的重要依據。概括而言,老年人退休金收入可以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當前勞動年齡人口的供養,與之對應的是現收現付制;二是個人賬戶資本的增值收益,與之對應的是基金積累制。如果人口增長率和人均工資增長率之和大于市場實際利率,現收現付制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將優于基金積累制,可以有效改善人們的福利狀況,也就是說,當人口增長率與人均工資增長率之和大于實際市場利率時,應該采用現收現付制,否則,應該轉向基金積累制。[1]1995~2014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率為13.03%,人口增長率為0.66%[2],兩者之和為13.69%,如果賬戶收益率低于13.69%,做實賬戶的結果就是低效的,這就猶如將寶貴的資金沉沒在無效的池子中。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對當前的統賬結合制度進行改革,打破原有的繳費確定型完全積累制和待遇確定型現收現付制等常規模式,采用繳費確定型現收現付制,在融資方式上采取現收現付制,在給付方式上采取繳費確定型,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繳費確定型,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相似,可將其稱之為名義賬戶制。
二 宜盡早向名義賬戶制轉型
從本質上講,名義賬戶制是現收現付制與基金積累制、待遇確定型與繳費確定型的一種混合模式,從融資方式來看,名義賬戶制是建立在現收現付制基礎上,但又不同于傳統待遇確定型的現收現付制。雖然個人賬戶中的資產是名義性質的,但可以作為未來養老金計發依據,并將在退休時變得具有實際意義。目前,實行名義賬戶制養老金制度的國家包括瑞典、意大利、波蘭、拉脫維亞、俄羅斯、蒙古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其中,瑞典執行名義賬戶制度最為成功,基本完成了從現收現付制向名義賬戶制平穩過渡。
以鄭秉文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贊同并呼吁國家實行名義賬戶制,認為名義賬戶制既有傳統的現收現付制的優點,體現社會互濟的國家責任,又具有基金積累制精算特征,通過名義賬戶制從根本上體現企業職工的財產權和社會養老權,解決做實個人養老金賬戶所出現的效用損耗問題,化解養老金貶值風險和支付危機,在降低單位投保費率的同時提升社會養老保險的待遇標準,在收支相抵的情況下還有一定的基金積累,并且結余資金能夠自動調節社會養老保險短期財政平衡,有效解決繳費搭便車和逆向選擇問題,提高繳費比例和擴大保險覆蓋面。但是,以李珍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堅持進行養老保險制度參量改革,反對實行名義賬戶制,認為名義賬戶制是統賬結合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倒退,名義賬戶制在解決財務可持續性問題和勞動力市場效率損失方面并沒有表現得更具優越性,不僅混淆個人賬戶的產權性質,還將降低對企業繳費的監督制約,最終導致制度混亂和政府信任危機。
當前養老保險制度處于非正常運行過程中,一是國家財政沒有付清養老保險制度轉制成本,個人賬戶持續處于空賬運行中;二是名義上采取的是統賬結合制,而實質上實行的是現收現付制。在這種背景下,政府財政難以也不應該擺脫對養老保險的兜底責任,在做實個人賬戶長期無果的情況下,隱性債務越來越大,財務不可持續性凸顯。其實,國家沒有必要做實個人養老金賬戶,即便做實個人賬戶,個人擁有賬戶所有權,也不能改變個人賬戶資產貶值的命運,極端情形是將個人賬戶資金交由個人自由支配,那將失去養老保險的“保險”意義。由此可見,提高個人賬戶資金增值能力是需要關注和重點考慮的問題。
綜合分析認為,名義賬戶制具有以下三大優點:一是體現多繳多得原則,按照精算模型進行計算,退休金與繳費年限、繳費金額掛鉤,多繳多得;二是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政府財政無須一次性支付轉制成本,雇主或個人繳納的保險費統一歸集到養老基金賬戶,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三是養老基金由專業機構負責投資運作,國有資本劃轉社?;鸷?,采用被動投資策略可望實現保值增值目標,這也是我們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初衷之所在。因此,本著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需要盡快將養老保險制度向名義賬戶制轉型。
三 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準進行系數化
養老保險待遇需要一個合理的待遇確定機制。[3]目前,退休人員養老金確定依據不一,缺乏統一性和可比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差異較大,歸納起來,共包括三類:一是以退休前工資為基礎,參考工齡或服務期限長短,按照一定比例計算養老金;二是以生活費或最低工資收入為基礎,按照統一數額或加成一定比例計算養老金;三是以個人基礎工資為基礎,再附加上一定比例的企業年金計算養老金。養老金計算方法和確定依據不一致,會阻礙養老保險制度健康發展,迫切需要引入系數基準制,以個人積累和社會統籌基金相對繳費率來確定退休人員養老金,并給就業參保者一個相對確定的未來養老金收入預期。社會平均工資可以作為衡量就業者參保繳費情況的合理標準,相當于是用以衡量參保者每年繳費情況和退休人員領取退休金的標尺。
社會平均工資是指當年所有參保者的平均工資,用以對不同參保個體繳費情況進行橫向比較,將個體繳費額與當年社會平均工資相除,所得系數(或比值)可以反映個體對養老基金收入的相對貢獻度。以社會平均工資為標準計算個人繳費系數和養老金系數,其本質上就是保持和實現同一代人在就業和退休兩個時期的縱向平衡。以金融衍生品概念來表達,相當于參保者在就業時獲得了一份期貨合約,參保者可以在其退休后享有一份合約式財產收益權利。該權利是以其工作期間繳納養老保險費后而有條件獲得的,專用于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基本養老保障。該權利既要維護參保者利益,保持貨幣購買力水平不變,與物價水平漲幅基本一致,實現一生收入消費平衡,即個人精算平衡;同時,還將個人養老金資金積累按照社會平均退休余壽進行年金分配,保持不同參保個體之間的統一性,消除代際參保投入水平差異和代際退休余壽差異,就業一代能夠提供退休一代所需產品和服務,實現養老保險精算平衡。
當前,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工資增長速度較快,如果讓養老金仍然盯住退休前收入,不僅不符合經濟發展趨勢,而且還會降低養老金對老年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對于養老保險參保者來說,其工作期內的繳費系數累加值是其對養老基金的貢獻量,在其退休之后應該能夠得到與此相對應的產品或服務,縱向上實現一生收入消費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平均工資不僅是衡量繳費情況的參照標準,還是日后計算和發放養老金的主要依據。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曾引入過退休前工資、終生平均工資、部分年份平均工資等作為養老金計算基礎。與之相比較,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礎計算的養老金是動態變化的,可與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同步。將基本養老金替代率轉變為社會平均工資替代率,可使養老金收入與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長同步,保障退休人員生活水平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