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村調查與社會科學的中國化:費孝通“江村調查”80周年紀念文集
- 周曉虹 張靜 樂江
- 463字
- 2019-10-18 16:58:57
本土化問題意識與文化自覺
——從費孝通江村調查談起
李建新[1]
2016年是費孝通先生江村調查80周年,在新世紀,中國社會學已然從篳路藍縷的重建過程中逐步穩健地發展起來,學術專業性和社會影響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上,重新回顧和認識費孝通先生的開創性的工作仍然能夠給予我們以深刻的洞見和長久的指引。如何認識江村調查的學術價值和意義?不同學術背景或相同背景,讀出一樣或不一樣費孝通都很自然,任何“所見略同”或“見仁見智”的解讀都在情理之中。本文與許多學者一樣從費孝通江村調查開始,從費孝通導師高度評價與同門批評質疑入手,來重新認識江村調查以及由此帶來的爭論對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首先討論了費孝通的導師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對其江村調查的定位和評價;接下來介紹同門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對中國學者的中國研究包括江村調查的兩個質疑與費孝通對此的初步回應;然后重新梳理費孝通后期的兩部分主要學術活動,即“行行重行行”的學術實線和晚年的學術反思。而這些持續的實踐與反思對我們當下的社會學研究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