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春江水暖:蕭山改革開放40年訪談錄作者名: 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中共杭州市蕭山區委黨史研究室本章字數: 3879字更新時間: 2019-10-18 16:49:56
蕭山私有經濟發展歷程
——金雄波口述
口述者
金雄波(曾用名:金云波),1946年12月1日出生,漢族,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中共黨員。1965年9月參加工作,他曾擔任小學教師、部隊衛生員、地方醫院醫生,先后在區衛生局、區環保局和區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等政府部門工作,自2003年7月起,擔任《蕭山市志》副主編,至2013年《蕭山市志》出版。他至今仍在繼續從事地方志書的編撰工作。工作期間,他曾撰寫反映蕭山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新聞報道和研究文章幾十篇,其中研究個私經濟發展的《好大一棵樹》獲得杭州市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獲論文評選第一名);《抓住機遇、改善環境、提高素質、加快個私經濟健康地發展》被杭州市蕭山區工商行政管理學會評為1997~2002年度優秀論文。
私有經濟[1]的興衰,都是隨著國家政策變化而變化的。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蕭山私有經濟開始恢復、發展,至今40年的時間內,蕭山私有經濟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是恢復階段(1978~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蕭山有手工作坊881家、私商3 606戶。解放初期,有所增加。1952~1957年,蕭山先后對個體手工業、私營工業、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分別建立社(組)、公私合營等。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時期,私有經濟又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受到批判、取締,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的登記發證停止。至1976年,蕭山私有經濟蕩然無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們的思想被逐步解放,蕭山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才得以恢復登記發證。
1980年9月3日,個體工商戶的登記發證工作恢復。至1984年末,蕭山發證的個體工商戶9 724戶,比1982年增加8.83倍。
198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定了私營經濟地位。6月,國務院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6月16日,蕭山恢復私營企業的登記發證工作,首次向蕭山寧圍化學助劑廠(浙江傳化化學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等20家私營企業核發《營業執照》。至1988年末,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18 936戶,比1984年增加94.73%;辦理開業登記的私營企業553家,年內增加533家。
1984~1988年,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經濟過熱出現了,蕭山突出表現在紡織織造行業的發展中,如有一批紡織工業戶未經工商行政部門登記,擅自開工生產;不少個體工商戶購入外地淘汰織機,組織生產;還有一些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挖集體企業“墻腳”,高薪聘請集體企業的機修工和擋車工等。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經濟秩序。
第二個是治理整頓階段(1989~1991年)。1989年6月24日,為貫徹中央提出的“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 的指導方針,市政府的《批轉市鄉鎮工業管理局、市工商局、市財稅局〈關于加強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管理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規定,對國營和城鄉集體企業的技術人員、供銷人員、管理骨干及其家庭成員辦廠的不批,私自招用國營和城鄉集體企業在職職工的不批,能耗高、占地多和長線產品的項目不批。由于控制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發展,出現了個體、私營業主以集體名義登記 “假集體”企業(1989~1991年,全市 “假集體” 轉辦為個體、私營企業的有1 072家)。當時,這些限制政策對私營經濟發展沒多大影響,對個體工商戶發展影響大一些,個體工商戶發展減緩。1989年末,私營企業925家(其中包括“假集體” 轉辦的私營企業),比1988年增加67.27%;個體工商戶19 156戶,比1988年增加1.16%。
1990年,蕭山市繼續對私營企業開業登記采用限制政策,對商業網點集中地段、綜合性商業、能源耗費大、加工能力過剩等15種情況和離休退休人員、停薪留職人員、鄉鎮企業“跳槽” 人員,在登記中予以限制;對已經注冊的私營企業,進行清理整頓。同時蕭山市又重點清理整頓個體化纖織造戶。1990年9月24日,市政府的《批轉市工商局、市財稅局〈關于加強個體、私營織機戶管理的暫行辦法〉的通知》規定,制止個體、私營化纖織造企業低水平重復發展,不允許國營和集體工業企業職工、村“兩委” 成員、鄉(鎮)村企業行政管理人員和市、區、鎮鄉機關工作人員及其親屬經營和參與個體私營化纖織造的經營活動。1990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清理義蓬、瓜瀝兩區的化纖織造戶,對個體化纖織造中招用鄉鎮集體企業的業務骨干、技術人員及機修工和擋車工的重新辦理登記,甘露鄉重新辦理登記的個體、私營化纖織造企業196家,同時引導化纖織造戶轉行和歇業的260家。1990~1992年,登記的私營企業分別為799家、770家、660家,連續三年減少,分別比上年減少126家、29家、110家。
第三個是推進發展階段(1992~1997年)。1992年鄧小平南行講話發表后,個體私營經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各級政府把個體私營經濟作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并將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各鎮鄉黨委、政府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1993年和1994年,市政府印發鼓勵、促進、加快私有經濟發展的文件有三個,允許機關、企事業單位編余和富余人員及企業待業、留職停薪、辭職、除名、解除勞動合同、離退休、保養人員憑單位證明申辦個體私營企業,經企業同意,可發給國營、集體企業富余人員有期限的營業執照。除國家明令禁止外,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均可經營。1993年后,私營企業數量開始回升。
1996年8月26日,市委、市政府專門為私有工業發展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個體、私營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決定成立蕭山市個體私營工業領導小組,由分管工業的副市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各鎮鄉也成立相應組織。同時,開始組建私營工業企業強隊,每年評定私營工業企業20強,并給予20強私營工業企業優惠政策。1997年末,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25 558戶,比1992年減少6.28%[2];私營企業4 624家,比1992年(最少年份)增加6倍。
第四個是發展壯大階段(1998~2018年)。自1998年起,隨著國有、集體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并實施“兩個置換”[3],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革,這為私有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不但使私有經濟的隊伍迅速擴大,而且實力很快增強。其間,僅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兩個置換”,就有250家左右企業轉為私營。
1999年5月22日,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的《關于鼓勵、引導、促進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下崗和城鎮失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從事個體私營經濟,支持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干部和工人及具有專業技術職稱任職資格的專業人員申辦個體私營企業或到個體私營企業單位就業。同時,該意見規定新辦個體私營企業安置下崗職工、城鎮失業人員達到本企業從業人員的60%的,經稅務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免征所得稅3年;私營企業當年安置下崗職工、城鎮失業人員達到本企業從業人員的30%的,經稅務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免征所得稅2年,不足30%的按每安置1人,每年減免所得稅額1 500元。這一年,一批實力較強、產品較新、質量較好、品牌較響、信譽較高的創匯私營企業涌現了,蕭山有8家私營企業獲浙江省百強創匯私營企業,其中蕭山柳橋羽絨有限公司出口創匯3 330萬元,居全省榜首。
進入21世紀后,蕭山區已建成比較完整的鼓勵、支持和引導私有經濟發展的政策與規定,私有經濟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逐年跨上新臺階,并向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方向邁進。自2000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開始施行。1月1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個人獨資企業登記管理辦法》。3月6日,蕭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陶永新向投資人許興銓頒發首家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至2000年末,按個人獨資企業法登記的個人獨資企業74家。登記在冊的私營企業6 291家、個體工商戶261 875戶。至2017年末,蕭山區有私營企業66 426家,個體工商戶72 511戶。2001~2017年,年末在冊私營企業數年均增長14.87%、個體工商戶年均增長6.17%。
2018年8月15日,浙江省工商局、省工商聯、省民營企業發展聯合會聯合公布的“2017 年度浙江省民營企業百強榜單”中,蕭山區除萬向集團外,有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恒逸集團有限公司等13家私營企業入圍該榜單,入圍數位列全省各區(縣、市)第一。
[1]“私有經濟”與“私營經濟” 是有區別的。1998年8月28日,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共十五大精神,全面反映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調整和完善經濟結構的進展情況,以我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企業登記注冊的實際類型為依據,并以登記注冊的各類企業為劃分對象,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制定《關于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同時,根據《關于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國家統計局又制定了《關于統計上劃分經濟成分的規定》,將經濟成分分為:公有經濟(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非公有經濟(私有經濟、港澳臺經濟、外商經濟),其中私有經濟中包括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此后國家統計部門統計的“私有經濟”就包括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兩個部分。中共蕭山市委宣傳部、蕭山市統計局編印的《蕭山五十年巨變——新中國成立以來蕭山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文獻》中,為方便讀者使用、前后比較,已將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合并為“私有經濟”。
[2]1995年,對未驗照戶、舊城拆遷戶等逐戶調查核對,對名存實無的個體工商戶,公告注銷了11 696戶,年末實有個體工商戶22 556戶,比1994年減少24.64%。
[3] “兩個置換”:即國有、集體資產置換、職工身份置換。資產置換,即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轉讓企業國有(集體)資產。職工身份置換,即解除職工原有勞動合同,發給一次性經濟補償費,職工就業市場化。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的職工可辦理退養手續,不發經濟補償費。退養期間的待遇,按市社會保險管理局的規定享受。已離休、退休、退職的職工和退養職工及符合國家規定享受定期補助的人員,按市社會保險管理局規定的繳費標準,連同養老、醫療等待遇一并移交給市社會保險管理局,由市社會保險管理局實行社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