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江水暖:蕭山改革開放40年訪談錄
- 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中共杭州市蕭山區委黨史研究室
- 3154字
- 2019-10-18 16:49:55
蕭山鄉鎮企業變遷
——陳興康口述
采訪者:曾富城、雷玉平 整理者:曾富城
采訪時間:2018年7月25日 采訪地點:蕭山區人民政府
口述者
陳興康,1958年6月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1977年12月到1992年4月,他先后任蕭山市(縣)許賢鄉工業供銷公司會計、鄉政府工業辦公室經營管理員、鄉政府財政總會計,蕭山市許賢鄉黨委委員、副鄉長;1992年5月到2003年3月,任蕭山市戴村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鎮長、黨委書記、人大主席;2003年4月到2007年10月,任杭州市國土資源局蕭山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黨委書記;2007年11月23日到2011年12月15日,任杭州市蕭山區經濟發展局黨委副書記、局長、黨委書記,鄉鎮企業局局長;2011年12月到2016年12月,任杭州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2017年1月至今,在蕭山區人大任職(保留副區級)。他曾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堅持走節約集約用地之路:確保蕭山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蕭山產品“破繭重生”》《蕭山工業發展活力充分展現》等多篇文章。
蕭山鄉鎮企業發展得比較早[1],我在許賢公社工作初期叫社隊企業。社隊企業都是集體企業,集體企業有兩種:一種是隊辦企業,另一種是社辦企業。當時創辦社隊企業主要是為農業服務,擺脫貧困、增加經濟收入,隊里、公社里有什么樣的條件就辦什么樣的企業,辦企業的資金的主要來源是農業積累,資金不足則向農村信用社借款。企業的廠長,都是分別由公社任命的,如果覺得你干得不好,就可以把你換掉。職工除聘請技術人員外,都是本社、本隊的農民,其中招收農村困難戶的家庭人員。企業規模都比較小,規章制度方面也很簡單。
1979年后,社隊企業異軍突起。1979年12月26~29日,為貫徹國務院《關于發展社隊企業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精神,中共蕭山縣委、縣政府召開“促富大會”,對發展農業提出“一個主體(農業)兩個翅膀(社隊企業與多種經營)”的指導思想,號召全縣農村興辦社隊企業?!按俑淮髸焙?,公社辦、大隊辦、合作經營和個體經營“四個輪子”一起上,社隊企業崛起。1981年11月,中共蕭山縣委召開專業戶、重點戶代表座談會,要求大家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帶動群眾致富。
1984年以后,隨著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建制后,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那個時候,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們那邊的企業主要實行“聯利計酬”的經濟承包責任制形式。就是在年初企業和集體簽訂一個承包合同,這個企業有多少利潤,可以分配多少工資,要支出多少費用,都是事先算好的。到年底,搞結算,誰的利潤高,企業職工收入就多;誰的利潤低,企業職工收入就少。這種做法也是比較符合當時企業的發展情況的。實行“聯利計酬”后,職工的積極性高了,企業效益好了,職工得到的報酬相應地增加了。那個時候,大家是非常規矩的,集體的利益誰也不敢隨便分,年終會有審計算賬的。當時承包企業的廠長,都分別由鄉、村任命。1985年,我所在的許賢鄉工業總產值1 480萬元,比1983年增長1.10倍,年均遞增44.99%。
鄉鎮企業發展的同時,私營企業業主以集體名義戴“紅帽子”的假集體企業出現了。當時“姓資姓社”這個思想斗爭很激烈,盡管思想已經開始解放了,也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但社會上對所有制這個問題的看法還很不一致,個人要辦企業是沒有辦法的,只能借助集體的名義戴個集體“帽子”把企業批下來,實際上它就是個體私營企業。1989~1991年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期間,這些戴 “紅帽子”的假集體企業都被清理掉了,分別轉辦為私營企業或個體工商戶。
1988年,國家開始實施緊縮性宏觀調控。1989~1991年,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其間,許賢鄉的鄉鎮企業開始出現資金短缺,產品銷售疲軟,工業增長速度回落,經濟效益下降,虧損企業數量和虧損金額增多,也有企業倒閉了,但因倒閉企業的投資規模不大,銀行負債不是很多,影響不是很大,也有的企業發展起來了。
1992年后,鄉鎮企業也慢慢地多起來了,根據省政府《關于大力推進我省鄉鎮企業大發展大提高的決定》,蕭山市委、市政府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推進鄉鎮集體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這個轉換經營機制的過程,蕭山當時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企業股份合作制試點改革。鎮辦、村辦企業都是集體企業,盡管過去實行“聯利計酬”,但還是要靠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集體觀強一點,用心一點,企業就會盈利。另外,確實有很多集體企業也辦不下去了,在尋求其他出路。當時每個地方都選擇當地最好的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讓企業的職工都來參股。但這樣搞了以后,對于企業,大家都有份,但大家都只有一點點份。
后來我們就提出了第二步,也就是讓鄉鎮企業資產的產權明晰化。蕭山人民當時的思想也是比較開放的,讓個人把企業的全部資產買下來,一般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錢。這樣對于有些集體企業資產比較大,錢又不夠的人,他可以先付大部分、欠集體小部分,這樣就加速了企業的轉換經營機制。1997年,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農業部《關于我國鄉鎮企業情況和今后改革與發展意見的報告》精神,蕭山提出“四改一提高”,即改革、改組、改造、改善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加快了企業轉制步伐。到1997年末,全市2 956家鄉鎮集體企業(含建筑業、商業等企業),實施轉制的有2 933家,轉制面達99.22%[2]。至2000年末,全市鄉鎮集體工業企業已經很少了[3],剩下的只有職工集體股的少數企業。
第三步是2001年后的企業職工集體股終極產權制度改革。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為解決鄉鎮集體企業職工集體資產的人格化,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促使企業健康發展,市政府辦公室于2001年3月20日轉發市鄉鎮企業局《關于進一步深化企業職工集體股終極產權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該意見規定,凡股份制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中設有的職工集體股,確定職工集體股的終極產權;尚未明晰產權的企業集體股和其他待定資產,按規定界定產權后,劃歸職工集體所有的那部分資產,視同職工集體股,確定職工集體資產的終極產權。職工集體股權益享受的對象主要是企業轉制至確定職工集體股的終極產權時,尚在冊的正式職工;轉制后進企業,對企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經營管理、技術骨干,經職工持股會同意也可享受。職工集體股終極產權制度改革,使鄉鎮集體企業中的職工集體資產人格化,鄉鎮集體企業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至2002年,除保留少數鄉鎮集體企業外,其余的鄉鎮集體企業均轉為私營等經濟類型企業。2012年4月,蕭山區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時,不再保留區鄉鎮企業局。
[1]蕭山鄉鎮企業是在20世紀50年代在農村手工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農村副業的形式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萌芽,附屬于農業社。1953年,各村設立專門負責副業生產的農村手工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生產隊或生產組,生產農民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1958年設立人民公社建制后,稱社隊企業,大辦工業,同時掀起大辦鋼鐵高潮。1964年、1965年“四清運動” 期間,因害怕沖擊“以糧為綱”和“犯方向路線錯誤”,沒有人敢抓社隊企業,全縣社隊工業企業只有兩家,許賢公社已無社隊企業。“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鄉知識青年利用親緣關系為創辦社隊企業牽線搭橋,社、隊又開始創辦企業,但發展緩慢。直到70年代,國務院倡導進一步發展社隊企業,蕭山社隊工業企業又發展起來。1976年,各公社成立工業辦公室,農村副業開始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轉為社隊工業,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一個綜合性產業,獨立于農業之外。這一年,全縣社辦工業企業的發展基本恢復到1958年(24家)的水平。
[2]蕭山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統計資料。
[3]全市鄉鎮工業企業9 783家,占全市工業企業的97.19%。其中,鄉鎮集體工業企業108家、私有9 675家,分別占全市鄉鎮工業企業的1.10%、98.90%。這一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現行價)4 942 887萬元,占全市工業的82.18%。全市規模以上鄉鎮工業企業(全部國有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496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76.43%。規模以上鄉鎮工業企業中:有限責任公司309家、股份合作制24家、股份有限公司3家、聯營企業1家、其他企業15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