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歷史

第一節 上古簡史

一 坦桑尼亞——人類發祥地之一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早在1871年就提出,人類的誕生地在非洲。從1924年起,考古學家先后在非洲發現了7類南方古猿化石。經過研究和測定,南方古猿已被人類學家一致歸于人的系統。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普遍認為,人類起源于非洲。已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他們普遍認為,南方古猿起源于東非地區,坦桑尼亞是人類發祥地之一。

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坦桑尼亞北中部裂谷地區陸續發掘出一些早期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涵蓋了南方古猿進化為人的幾個重要階段。

1931年,英國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在坦桑北部奧杜瓦伊(Olduvai)峽谷發現了一個早期骨架,斷定是非洲最早的古代人類的骨架。1959年7月17日,經過近30年的艱苦發掘,他的夫人、英國古人類學家瑪麗·利基(Mary Leakey)終于在奧杜瓦伊峽谷發現了一個似人似猿、近乎完整的粗壯型南方古猿的頭骨和一根小腿骨,同時還發現了石器。這個南方古猿的頭骨相當大,因為有石器伴存,由此斷定他能制造工具,將他命名為“鮑氏東非人”,經測定確定“鮑氏東非人”生活在175萬年前。

1963年,利基的大兒子喬納森·利基(Jonathan Leakey)在發現“東非人”頭骨地點附近發現了另一類型人類的頭骨及其附有大部分牙齒的下頜骨。這種頭骨骨片較薄。研究結果表明,他是比“東非人”更為進步的人,他的腦容量比“東非人”幾乎多出50%,生存于178萬年前。1964年,利基得出結論:南方古猿的一個支系是人類的祖先,“新發現的這些化石標本就屬于這一支系”。他推測那個時代他們能制造工具,因此將他們確定為人類的第一批早期成員,并命名為“能人”(Homo habilis)。他說,只有“能人”才能最終進化為現代人。

1974年,瑪麗·利基的研究小組在奧杜瓦伊峽谷的萊托利(Laetoli)發現了12顆人的牙齒和頜骨,其年代測定為距今350萬~375萬年。最為重要的是,1976年他們在萊托利發現了一組和現代人特征十分相近的原始人的腳印。這些腳印印在火山灰沉積巖化石上。經放射性測定,這些腳印有340萬~380萬年的歷史。腳印共兩串,平行緊挨著分布,延伸了約27米。根據對足弓形態和步態的分析,認定這些腳印是人類直立行走時留下來的,因此這一腳印化石成為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的最早證據。

二 從早石器時期到晚石器時期的發展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人類的進化經歷了先從南方古猿演變成直立人,后從直立人進化為智人,再從智人進化為現代人的漫長過程。這一過程涵蓋了坦桑尼亞早石器、中石器和晚石器三個時期。

(一)早石器時期

在草原、林地或叢林中生活的南方古猿,從能直立行走以后開始制造石器,并逐漸進化為狩獵兼采集者。在奧杜瓦伊峽谷發現的石器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石器,其年代距今250萬~300萬年,屬非洲早石器時期。

石器出現以后,人類開始了能動地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直至改造自然的技術發展進程。這些狩獵兼采集者適應草原和林地生活,大體上經歷了約200萬年的漫長歷程。大約50萬年前,人類的體質和智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從“開始直立行走”發展到能完全直立行走,從“直立人”進化為“智人”。由于有了容量較大的大腦和較為靈巧的手,這時他們能夠制造更有效的石器,如“手斧”等。

人類進入直立人階段以后,行動比較自由,他們開始走出奧杜瓦伊峽谷,向周圍林地和草原遷移,逐漸遷移到坦桑尼亞大陸其他林地和草原地區,也遷移到非洲其他國家的一些林地和草原地區。[1]

坦桑尼亞歷史學家薩頓說:“在大約50萬年前的‘直立人’階段,人類已遠遠越過非洲邊界,擴散到歐洲、亞洲和遠東的廣大地區。”[2]

(二)中石器時期

有關專家認為,大約距今12.5萬年前非洲開始向中石器時期過渡,中石器時期距今2萬~5萬年。

在坦桑尼亞出現的兼狩獵和采集的原始人進化較快,在距今5萬~6萬年以前有了自己的語言,尤其是在距今4萬~5萬年以前,他們的智慧和技能都有了新的發展,[3]已經從智人進化為現代人,由于人口增加,他們占領了更多的草原和林地。

中石器時期,這些狩獵兼采集者在適應草原和林地生活的過程中學會制造精致的石矛,再裝上木把,變得擅長獵取大型和中型野獸;林地的人群也開始制造帶柄的工具,特別是打獵或捕魚用的帶頭長矛。另外,他們逐漸避開了缺乏食物和水源的最干旱地區,也避開了不適于聚居的潮濕的林地和森林。這些狩獵者兼采集者已經用火取暖和烹煮食物。

目前,越來越多的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通過基因測試確認,曾經生活在奧杜瓦伊峽谷或東非的原始人是人類的祖先。他們普遍認為,從奧杜瓦伊峽谷遷移到非洲及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由于長期生活的區域、環境和氣候不同,他們在智人階段后期(距今約5萬年)大體上在體質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具有某些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色、發色和發型、身高、面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的人群。專家們把他們劃分為四大人種,即蒙古人(或稱黃種人)、高加索人(或白種人)、尼格羅人(或稱黑種人)和澳大利亞人(或稱棕種人),又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尼格羅人分為班圖人、蘇丹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

(三)晚石器時期

在距今1.2萬~2萬年的非洲晚石器(或新石器)時期,坦桑尼亞的原始人群進化速度很快。他們的石器制作技術進一步提高,有了石制刀片、鋸子和其他工具,用以加工食物、制作獸皮衣服或切割建筑材料,還會把刀片安裝在木制箭桿上作為箭頭或倒鉤。

在語言產生以后,不僅石器工具進一步發展,人口迅速增長,生產和生活有了進步,而且文化藝術也得到了發展。坦桑尼亞有許多中石器時期后期和晚石器時期的遺址,這些遺址大都有巨大的巖石做掩蔽,打獵的人群可以用來臨時宿營。這些巖石掩蔽地,有的既是作坊又是住處。

另外,在這些遺址中,有大量巖石壁畫。坦桑尼亞巖畫的年代應是非洲巖畫中最古老的。經測定,現已發現的巖畫創作時間距今1.9萬~2.6萬年,為中石器晚期或晚石器早期的藝術品。[4]

英國考古學家瑪麗·利基認為,那些最古老的壁畫的年代可能會更古遠。

三 班圖人遷徙迫使科伊桑人南下

從考古和古人類遺址的情況看,狩獵兼采集者在大約50萬年以前走出奧杜瓦伊峽谷,向附近林地和草原地區遷移,并逐漸遷移到非洲及世界各地。繼續留在本土(今日坦桑尼亞)的狩獵兼采集者,到智人階段后期(距今約5萬年前)進化為一種遺傳基因大體相同的人群,人類學家把他們劃定為非洲黑人中的“科伊桑人”。在這前后,一些狩獵兼采集者或科伊桑人從坦桑尼亞向外遷移到南部非洲的一些地區。有關研究表明,公元前幾世紀班圖人從西非向東非和南部非洲大遷徙之前,科伊桑人一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東非(主要在坦桑尼亞)和南部非洲的林地和草原地區,他們是東非和南部非洲的主人。

起源于西非乍得湖以南貝努埃河上游一帶的班圖人為農耕者,為尋找耕地,于公元前10世紀前開始南遷,到公元前幾個世紀開始進入東非大湖西部地區,進入坦桑尼亞,并從坦桑尼亞向南部非洲繼續遷移。在班圖人向東非和南部非洲遷徙的浪潮中,聚集在坦桑尼亞境內的科伊桑人,絕大部分被迫退出坦桑尼亞,向南部非洲退去,小部分被班圖人“征服”或同化,極少數則留居在不利于農耕的地區。坦桑尼亞歷史學家薩頓認為,現在坦桑尼亞境內的桑達維人(Sandawe)和哈扎人(Hadza)就是班圖人大遷徙時幸存的科伊桑人的后裔,是起源于奧杜瓦伊峽谷的狩獵兼采集者的后裔,是坦桑尼亞最古老的土著人。[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土默特左旗| 墨竹工卡县| 江达县| 马关县| 石泉县| 申扎县| 隆子县| 武川县| 射洪县| 镇平县| 房产| 日土县| 胶南市| 阿克| 和静县| 封丘县| 汉沽区| 正定县| 古丈县| 玛多县| 岳阳县| 阿拉尔市| 平昌县| 宜章县| 襄樊市| 响水县| 晋中市| 吉木乃县| 无为县| 淮南市| 长乐市| 文成县| 兴国县| 张北县| 宜章县| 沂源县| 万全县| 尼勒克县| 博兴县|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