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洛陽隋唐五代史
  • 郭紹林
  • 3043字
  • 2019-10-18 17:20:24

第三節 隋煬帝設立東都上林園翻經館

隋煬帝設立東都洛陽內道場,旨在就已經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進行研究、教學、傳播、弘揚。為了進一步拓展佛教領域,別開生面,還需要將那些沒有翻譯過來的重要佛教典籍翻譯成中文。于是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在東都上林園設立翻經館,“其中僧有學士之名”[31]。隋朝的譯經中心從長安轉移到了洛陽。

關于東都翻經館的具體情況,《大業雜記》說:“端門(皇城正南門)東有左掖門,……左掖門東二里有承福門,即東城南門。門南洛水有翊津橋,通翻經道場東街。其道場有婆羅門僧及身毒(天竺)僧十余人,新翻諸經。其所翻經本從外國來,用貝多樹葉書,書即今胡書體。貝多葉長一尺五六寸,闊五寸許,葉形似枇杷葉而厚大。橫作行書,隨經多少,縫綴其一邊怗怗然,今呼為‘梵夾’。”[32]翻經館中的中國僧人,最突出的是彥琮(557~610年),被安排擔任主事;最突出的外國僧人則是來華的南天竺僧達摩笈多。達摩笈多在開皇時期來長安,被安排在大興善寺翻譯佛經。上林園翻經館建立之際,隋煬帝立即征聘達摩笈多以及諸學士來這里從事翻譯,“致使譯人不墜其緒,成簡無替于時”。達摩笈多在這里工作了十四年,直到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去世,連同他在長安的工作,共翻譯經論七部,合三十二卷,“即《起世》《緣生》《藥師本愿》《攝大乘》《菩提資糧》等是也,并文義澄潔,華質顯暢”。彥琮和他共事,“偏承提誘”。彥琮詢問達摩笈多所游歷的國家和地區,多是前史不曾記載的,于是撰成《大隋西國傳》一書,共十篇:一方物,二時候,三居處,四國政,五學教,六禮儀,七飲食,八服章,九寶貨,十山河、國邑、人物,“斯即五天(東西南北中五天竺)之良史,亦乃三圣之宏圖”[33]

彥琮精通中文和梵文,其譯經活動起步于長安。隋文帝開皇年間,他即在長安奉詔翻譯佛經。仁壽二年(602年),他還奉詔撰成《眾經目錄》一書,對流行典籍,分作單譯、重翻、別生、疑惑、偽妄五類。該時期有天竺王舍城沙門前來拜見隋文帝,將還本國時,請《舍利瑞圖經》和國家《祥瑞錄》,隋文帝令彥琮把它們由中文譯成梵文,合成十卷,賜諸西域。洛陽上林園翻經館建立后,彥琮被委以重任。這時,隋朝平定了林邑(今越南中部),獲得南洋文字貝葉經五百六十四夾,合一千三百五十余部,隋煬帝下詔送入翻經館,交付彥琮披覽,編敘目錄,次第翻譯。他撰成五卷目錄,分為經、律、贊、論、方字、雜書等類,估計譯成中文,應有二千二百多卷。他前后譯經共二十三部一百來卷,卷首制序敘事。大業六年(610年)七月,他在翻經館中病逝,俗壽五十四歲。彥琮哥哥的兒子僧行矩,從小便追隨彥琮,請益佛經,參與長安、洛陽兩館的翻譯活動。翻經館還是一所外國語學校。彥琮在這里曾向達摩笈多學習梵文,行矩、智通等僧也在這里學習梵文。智通“往洛京翻經館學梵書并語,曉然明解”,入唐后參與翻譯佛經,“善其梵字,復究華言,敵對相翻,時皆推服”[34]

彥琮通過長期的翻譯實踐,產生了深切的體會,于是寫成《辯正論》,提出系統的翻譯理論,“以垂翻譯之式”。

《辯正論》指出,十六國時期的釋道安說過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指翻譯佛教典籍,有五種走樣現象。其一,“胡言盡倒,而使從秦”。這是說中文和外文遣詞造句的順序顛倒,將佛經譯成中文,只能遵循漢語的規范,將其前后倒置過來。其二,“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這是說佛經原文樸實無華,而漢人講究文采,要符合漢人的閱讀習慣,佛經才傳得開,譯文必須文彩斑斕。其三,“胡經委悉,至于嘆詠,丁寧反復,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這是說原文內容重復繁瑣,反復叮嚀,用散文說說,又用韻文說說,譯文須加以精簡剪裁。其四,“胡有義說,正似亂詞,尋檢向語,文無以異,或一千或五百,今并刈而不存”。這是說佛經結束語,用很大的篇幅歸納該典籍的大意,與前文的字句沒有什么兩樣,翻譯時皆須刪除。其五,“事以合成,將更旁及,反騰前詞,已乃后說而悉除”。這是說原文結束一個意思,過渡到另一層意思時,又把前面說過的話再倒騰出來說說,譯文必須全部刪掉。“三不易”指翻譯佛教典籍有三方面的艱難情況。其一,“然《智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智經》即《般若經》,“三達”“覆面”指釋迦牟尼佛。佛教所說解脫境界,在羅漢為“三明”,在佛為“三達”。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天眼明知未來世生死因果,宿命明知過去世生死因果,漏盡明知現在世煩惱并予以根絕。佛對三明窮盡了達,故稱三達。佛有三十二相,其中之一為廣長舌相,舌頭廣長柔軟細薄,伸出來能覆蓋面部。這幾句話雖然特指《般若經》,但實際上舉一反三,說佛經是釋迦牟尼佛在遙遠年代針對當時的情況所做的教誨,時代推移,情況變化,譯文要刪除一部分往古的內容,才能讓今天的讀者接受,斟酌起來,頗費周折。其二,“愚智天隔,圣人叵階,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這是說圣賢和凡夫俗子差別很大,要把遠古圣賢的微言大義,譯得使今天的蕓蕓眾生都能讀懂,實在太艱辛了。其三,“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平平若是,豈將不以知法者猛乎?”這是說當年那些杰出的大弟子們,經佛陀耳提面命,尚且對佛經的含義反復推敲,才能求得正解。而今過了千余年,僧眾的水平又遠遠低于那些大弟子,要譯得符合原意,真是難乎其難。

彥琮針對道安指出的這些情況,提出兩方面意見。一方面,他主張學習梵文直接讀佛教典籍原本,以避免譯文走樣帶來的理解偏差。他說:“則應五天正語,充布閻浮(中國所在的大陸,代指中國),三轉妙音,普流震旦(支那斯坦,即中國;但《翻譯名義集》卷三《諸國篇第二十八》卻說: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名),人人共解,省翻譯之勞,代代咸明,除疑網之失。……直餐梵響,何待譯言!”但佛經既有梵文本,又有其余文字的胡本,中國人有幾個能做到直接讀原本?因而這個建議不具備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他對翻譯提出“十條八備”說。“十條”指“字聲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九,異本十”,說的是翻譯技術問題和文體分類。“八備”指的是譯者的整體素質。其一,“誠心愛法,志愿益人,不憚久時”。這是說譯者對待佛教,信仰要虔誠,要發愿解救眾生,不要害怕耗費時日。其二,“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這是說譯者應以戒律規范自己的言行,道德品質高尚,有好名聲。其三,“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闇滯”。這是說譯者應精通所有佛教著作。其四,“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這是說譯者應通曉各種世俗學問,擅長寫作。其五,“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這是說譯者應氣度軒昂,沒有意必固我的壞毛病。其六,“耽于道術,澹于名利,不欲高衒”。這是說譯者應淡泊名利,潛心鉆研佛教。其七,“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這是說譯者應具有梵文修養,懂得怎樣譯成中文。其八,“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這是說譯者應經常閱讀《三蒼》《爾雅》之類的語言文字書籍,懂得真草隸篆各種字體,能熟練駕馭語言文字。這八點,包括宗教態度、職業道德、知識結構、學品學風、翻譯能力等方面。他認為:“八者備矣,方是得人。”[35]這些說法,應該是翻譯工作的不刊之論。但道安擺出的那些問題,彥琮的提案并不能加以解決,比如中外文的語序問題,兩者的繁簡、質文問題,這是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字、學風文風和審美取向的問題,只要差異存在,就不能強求照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县| 永平县| 崇信县| 沙河市| 高平市| 石狮市| 昌邑市| 九台市| 新龙县| 南充市| 连平县| 吴忠市| 潜山县| 巴彦县| 大埔县| 昭通市| 彰武县| 嘉定区| 澜沧| 习水县| 五原县| 灵川县| 海晏县| 博罗县| 那坡县| 兴隆县| 隆回县| 山丹县| 延庆县| 鲁山县| 同心县| 南阳市| 南投市| 金阳县| 海淀区| 波密县| 泾源县| 富锦市| 司法| 理塘县|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