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老工業基地勞模人物傳(吉林卷)
- 田鵬穎 樊麗明
- 2609字
- 2019-10-18 17:37:19
尤鳳太
尤鳳太(1922~),男,生于河北東光,中國共產黨黨員,1952年進入長春機械廠任鑄造工,歷任組長、工程師、廠工會主席,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任期間,刻苦鉆研技術,創造了一整套鑄造生產和管理的先進經驗,降低了鑄造廢品率,并在全國同行業中推廣應用。他于1961年開始參加技術協作活動,帶領職工為全市改造100多臺舊式鍋爐,傳播先進技術和操作經驗1000多項,1959年、1978年先后在全國“群英會”、全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和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尤鳳太是一名有著23年豐富經驗的老鑄工,而這一時期國家剛剛完成經濟恢復,即將進入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尤鳳太正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他從1952年進入長春機械廠后一直致力于產品的質量問題。1952~1959年為國家生產了七千多個鑄件,僅在1956年9月報廢了一個變速箱,除此之外,從1956年9月到1959年10月這36個月的時間里創造了不出廢品的優異成績,他所領導的機械五組也保證了生產質量。1952年車間實際廢品率14.6%,到1958年下降到2.43%,1959年的第一季度下降到1.36%,第二季度下降到1.09%,第三季度下降到0.16%,創造了全省廢品最低紀錄,豎起了保證鑄件質量的一面紅旗。因此,他從1952年至1959年一直被評為省市的勞動模范,1959年4月還被評為全省機械工業鑄造行業的紅旗標兵。
早在1956年,尤鳳太就提出要消滅廢品的倡議,他自己常說:“工人是國家的主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做出的鑄件不能用,往小的方面說糟蹋了材料,往大了說豈不是影響國家的工業化?”[27]因而他認為一定要保證鑄件的質量,而且必須從思想上重視。他在接受每項任務時都先要把圖紙反復看幾遍,找出并掌握哪些地方容易出廢品,使自己在操作中留意。一旦檢查出圖紙和木型有問題,就立刻拿到工藝員那里,設法改進,避免鑄件報廢。同時,他在操作的過程中遇到組內其他人出廢品,一定會及時幫助大家找出廢品的原因,幫助大家都提高技術。
只有思想上的重視,并不能完全達到不出廢品的要求,尤鳳太認為,要保證鑄件質量,關鍵問題是要做好砂型配比,必須認真掌握各種鑄件砂型的性能。因此他總結了他所掌握的各種性能,供大家參考。他認為,要掌握砂型的成型性、透氣性,首先要掌握黏土含量,應根據產品要求不同,在能保證足夠的強度下盡量少用黏土;在不影響透氣性的條件下用淡黃泥水或清水來處理砂子,增加強度。他根據濕法造型的實際操作,發現一般含水量為5%~7%,大件干型含水量為7%~10%,加水后必須放置一定時間,使水分充分發揮作用。關于掌握砂子粒度的均勻性,粒度越細,強度越大,但透氣性就越差,所以這一點他是根據鑄件的性能要求不同,分別配制砂型,這樣不但增加了砂型強度,還可以增加透氣性。他對砂型處理共分為以下幾個過程:加水、攪件、放置至松散、檢查、外形制作。即打箱后根據經驗,按之前的標準加清水或淡黃泥水,加完水后停5~7分鐘,進行攪拌。用篩子篩出砂子中的雜物,然后把新砂均勻地混在一起(每隔1~2星期加一次新砂)。將其放置至松散,使水分充分包圍黏土,30分鐘后開始造型。造型前憑自己經驗用手摸一把砂子,確定水分、粒度與強度是否合適,然后開始制作。外形制作方面,在砂型烤干后開設適當冒口。他生產的產品,大部分是非固定性的,造型方法一般也很復雜,關鍵問題就是加強砂型制作工作,并且自己檢查松緊、干濕程度,以及扎氣孔的情況;檢查起模后修型時是否用水過多,特別對濕型修完后要檢查砂型有沒有損壞,在高出箱體部分要插打子以增加其強度;檢查濕型是否打掃過,干型的鉛粉是否過厚或過薄;檢查是否有錯箱;修型時要檢查砂型松緊度、均勻度,在樣子元根、澆口根楞插釘子,防止沖砂;檢查冒口是否合乎規定,冒口要比澆口圈高出型體面積200~400毫米;除小件用濕型外,大件均用干型,烘窯內溫度應徐徐上升,不要忽高忽低,一般烘干溫度為200~800℃,時間為8~11小時。洗鑄時要掌握鐵水溫度,鐵水溫度一般要達到1300℃,采取高溫出爐,低溫澆鑄;澆鑄的速度不可過快過慢或中斷,必須頂流倒,再凈渣子、澆鑄。尤鳳太將自己的經驗告知眾人,提醒大家注意,共同提高質量。
尤鳳太小組建立了嚴格的三檢四好制度,三檢是:檢查木模與工具,檢查砂型,檢查鑄件質量。四好是:生產前操作方法研究好,生產工具準備好,芯子及操作過程檢查好,澆鑄前壓箱把箱檢查好。為了提高小組成員的技術水平,組里經常召開技術研討會,討論和研究計劃,學習和推廣經驗,找出原因及時改進,共同提高大家的技術。尤鳳太同志不僅能夠保證自己的工作質量,還毫不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別人,提升技術力量,幾年里他幫助工廠培養了不少徒工。1958年在“大躍進”的號召下,他認為之前的技術力量明顯不足,車間黨支部也對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提高自己技術力量的同時也為工廠培養了大量的優秀徒工。他培養徒工的特點之一是抓思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如1958年進廠的徒工不好好干活,怕臟怕累,認為手工勞動沒有前途,存在“學翻砂不如學車、刨、鉗好”的思想,嚴重影響學習技術的積極性,他就向徒工說明翻砂工種的發展方向,并向他們講述自己在舊社會當學徒時遭受的痛苦和現在當學徒的幸福,兩者做對比,使徒工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啟發和教育,認識到舊社會徒工學習技術的困難和新社會黨和國家對他們無限的關懷和珍惜。他培養徒工的另一個做法是在實際操作中進行指導和講解鑄工技術知識,有的徒工出了廢品,他就用此作為教育資料,證明廢品生產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使徒工在實際操作中改正和提高。因此,在生產中徒工也很積極地向師傅學習,夜以繼日地工作,不僅學到了技術,也學到了師傅身上的干勁,超額完成了任務。在尤鳳太的培養下,其徒工在幾年的時間里已經達到四級工的水平。
1960年3~4月制作排灌設備——柴油機篩件時,他創造了柴油機主要件“缸頭”芯鐵工具,提高工效6.6倍,突破了技術、人力、設備三關鍵。與此同時,他與小組工人共同研究,解決了高級泥芯的質量問題,榮獲了集體功一次。5月從兄弟廠學習泥型回來后,即在小組內推廣實現,提高生產效率1.5倍,在6月就節約焦炭15噸多。8月在試制3噸大銅錠模時,實現了技術革新11項,在短期內完成了試制任務,并為國家節約1432元。
老鑄工尤鳳太幾十年如一日地奮斗在生產的最前線,保證每一件鑄件的質量好,他重視產品質量的思想和他摸索出的一套技術操作經驗已被全車間工人所掌握,變成了每個鑄工的具體行動。他在國家工業化的進程中不斷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為國家的生產發展奉獻了自己的全部,這種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值得我們學習。
編輯:田鵬穎 李彥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