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老工業基地勞模人物傳(吉林卷)
- 田鵬穎 樊麗明
- 2697字
- 2019-10-18 17:37:18
王德澤
王德澤(1921~1984),男,出生于河北省交河縣,曾是吉林省長春市動力機械廠八級車工,曾任長春精密鑄造廠廠長等職,195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王德澤來自一個農民家庭,由于家庭條件比較差,他小學沒畢業便輟學了。1937年,他跟隨父母闖關東來到吉林省長春,迫于生計,隨即進入工廠當了一名學徒工。1951年,王德澤在長春市鐵北一路北大機械廠(私營企業)當了一名車工,1956年,公私合營后,他一門心思搞生產,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同年5月,王德澤成為中共黨員。
王德澤始終把精力用在提高生產效率上。1957年冬至1958年春,為了支援生產,在工廠原有規模的前提下,長春市動力機械廠要求生產鍋駝機的任務由年產200臺增加至800臺。當時工廠的設備比較陳舊,基本上都是30年前的舊機床。有些零部件還需要拿到其他工廠進行加工,常常因為不能及時供應螺絲、絲對等部件,不能如期完成生產任務,生產成本較高。面對這種情況,只有提高技術水平,完成對機器設備的改進和創新,才能提高生產效率。于是,王德澤計劃制造一臺生產螺絲的機床,他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所在黨支部的支持。在一番鼓勵之下,他立刻投入到新機床的研制過程中,不分晝夜畫好圖紙,三天三夜連軸轉,終于把一臺舊車床改造成一臺自動板牙套絲車床。但是,在第一次投入試生產的過程中失敗了。試驗的失敗并沒有使王德澤退縮,他總結經驗,咬緊牙關,繼續前進。王德澤的舉止深深地打動了黨組織和職工們,黨組織派來一名工程師幫助他解決技術上的難題,提出改進的方案和措施。終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自動板牙套絲車床研制成功并投入生產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時,僅用一臺自動板牙套絲車床生產出來的螺絲就能滿足全廠生產的需要,生產進度有了質的飛躍。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力,王德澤致力于把手工攻絲改為機械攻絲,發明了搖臂式攻絲機[23],推動了生產的機械化進程。除了“活板牙套絲床”“搖臂式攻絲機”,王德澤還帶領大家用一些廢機器零件創造出了“六角套絲床”等九種先進工具,提高生產效率3~10倍,從1957年8月到1958年5月順利完成了八年的工作量。
1958年春,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顯得尤為迫切。此時,長春市動力機械廠接受了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了扶持我國農業的發展,需要生產一批用于農業灌溉的大型吸水管。吸水管不僅體積大,而且重量很大,每根管重600多公斤,運輸非常不便,并且這次生產的要求和標準遠遠高于以往生產的許多產品,這就給王德澤及其他工人帶來了新的挑戰。起初,廠里安排2個小組、4臺車床和200多名5級以上的高級工匠分成3個小組,加班加點地生產這種大型吸水管,但是收效甚微,僅完成了預定工作量的10%。鑒于這種情況,廠里貼出告示,鼓勵大家集思廣益,踴躍提出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強的方案或措施。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王德澤積極組織小組成員交流討論,鼓勵小組工人們為攻克生產難關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終于,在小組集體智慧的推動下,王德澤想出了改用“地下車床”[24]的辦法,為了減少浪費,節約資金,他們找來一臺破舊的機床埋在地下,要求機床操作面和地面平齊,保證生產操作的順利進行。經過反復試驗,地下車床開始投入生產使用,不僅省工省時,而且便捷高效,提高工作效率14倍,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生產大型吸水管的艱巨任務。
王德澤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一次,他接受了一項特別的任務,要求制作一批形狀不規則的生產零部件。對王德澤小組來說,這個任務既令人驚奇,又充滿挑戰性,完全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產品特征的生產要求。秉持提高生產效率、改進工藝、創造效益的決心,王德澤刻苦鉆研,憑著一股韌勁兒創造出了功能齊全的凸凹銑床,成功破解了生產形狀各異零部件的難題,在技術水平上實現了新的突破。1959年,在生產競賽中,王德澤研制出了鋸床,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推動了技術運用向自動化發展的進程。
王德澤不斷革新舊工具,改進技術,累計“改制了20余臺機床,發明與改進的大小工具、胎具40多種,創造價值達1.7萬元”[25]。他不僅致力于把廢機床變成活機床,而且已經成功研究出多刀盤切削法,使生產效率提高12倍。他改進了六刀平面銑床,解決了開閉器大身平面關鍵問題。不僅如此,他還革新了作水泵架的工具,改刨為車,提高效率9倍。把王德澤研制出的曲軸多活胎等先進工具投入生產使用后,既省時又高效,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憑借著一股鉆勁兒,他甚至把一臺沒有牙輪和絲杠的廢床子改造成為一臺靠模挑扣床子,實現了生產技術的新突破,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使用這種改進的設備進行生產,僅需要一名徒工就能按時完成生產任務,甚至是超額完成既定工作量,生產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1958年4月27日,《長春日報》報道了王德澤同志技術革新的先進事跡,號召大家學習他勇于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王德澤從不吝嗇去分享自己在技術革新方面的經驗和想法,主動幫助在技術革新方面有困難的同志。一次,楊啟生師傅在關于車連桿革新的過程中陷入了瓶頸,面對這種情況,王德澤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改進的措施,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同時,他非常注重技術的協作和傳承,成為長春市職工科技協會組織的發起人之一。
王德澤同志愛廠如愛家,他始終將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創造自動板牙時,為了減少設備運行中的摩擦,王德澤毫不猶豫地把家里的食用豆油拿來做實驗,從無怨言,體現出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959年,他被選為吉林省農機協會理事,吉林省科技協會常委。同年,他榮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并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62年,他任長春市技術協會副主任,同時任長春動力機械廠副廠長。1972年,他任長春精密鑄造廠廠長、黨總支副書記。1974年,他帶領技術人員試驗成功了14種36個規格的機加道具,使全廠提前40天完成了生產任務。1979年任廠黨總支書記?!?a id="w026">[26]盡管職位發生了變化,他仍然堅持在生產第一線勞動和研究。日夜的操勞,終日的奔忙,染白了他的頭發,拖垮了他的身體,1984年10月26日,王德澤同志因病在長春逝世。但是,王德澤這個名字讓世人所銘記,激勵工人階級學習他的執著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王德澤同志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堅持在實踐中發展,不斷開展技術革新,發明創造,可以稱得上是“技術革新的能手”。盡管王德澤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工作環境都非常普通,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他身上所體現出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一心為公的奉獻精神。王德澤同志將畢生心血都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表現出崇高的共產主義風格。他的先進事跡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贊揚,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富的物質財富,值得大家學習。
編輯:田鵬穎 豆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