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與預警
- 鄒永廣
- 1573字
- 2019-10-11 17:07:04
2.3.1 旅游地安全的客觀評價研究
旅游地安全客觀評價研究的重點在于構建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由于旅游地的尺度有大小,既包括宏觀區域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微觀區域的旅游景區(點)。從總體上看,學者們選擇了不同尺度的旅游地對旅游安全進行評價研究。較多學者從宏觀的區域尺度對旅游地安全評價進行了研究,成果較多。
旅游地安全評價是開展旅游地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學者基于不同研究需要,提出紛繁蕪雜的旅游地安全評價模型與評價指標體系。如王麗華(2010)等提出“以游客供求關系為核心系統的城市旅游安全系統(簡稱為UTSS)模型,它由核心子系統、輔助子系統和支撐子系統三部分組成,并以此構建旅游安全評價指標體系”[39]。葉欣梁(2011)研究旅游地災害風險形成機理,以旅游地的致災因子、暴露與脆弱性為基礎,對旅游地自然災害風險進行評價研究[40]。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從“以人為本”的考慮出發,建立了一套評估旅游安全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從中外政治關系、宗教和文化、安全形勢、交通狀況和自然災害(包括醫療衛生條件)五個方面對一國的旅游安全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徐進,2006)[41]。席建超等(2007)構建了旅游地安全風險評估的指標體系,涵蓋交通、治安、衛生、住宿、氣候、旅游線路、醫療救援7個層面,共有14個評估指標[42]。馬曉路(2009)等通過在災后旅游地的從業人員和旅游者中進行訪問、調查,最終確定了能綜合反映災后旅游地安全風險且沒有重復內容的5個一級評價指標(自然環境風險、社會環境風險、責任人風險、個人行為風險和旅游活動意外風險)和18個二級指標[43]。
目前,學者對旅游生態安全評價研究,多以生態安全理論為基礎,采用“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響應(Response)”模型,構建了旅游地生態評價的指標體系。“旅游地生態安全可以表征為旅游地可持續發展依賴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處于一種不受威脅、沒有風險的健康、平衡的狀態和趨勢,在這種狀態和發展趨勢下,旅游業的發展不會造成旅游地生態系統不可逆的變化而導致其質量的降低,不存在退化和崩潰的危險,旅游地生態系統能夠持續存在并發展。”(董雪旺,2003)[44]而郭小鴻(2010)則應用生態發生學、生態結構學理論與方法,系統剖析了自然保護區的結構與服務功能,研究了由生態資源、環境保護、自然保護區管理等三大系統構成的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指標體系框架[45]。趙新偉(2007)建立了一個由旅游生態環境壓力預警子系統、旅游生態環境質量預警子系統、旅游生態保護與整治能力預警子系統等構成的區域旅游生態安全復合預警系統[46]。
作為微觀區域尺度的旅游景區安全評價也是重要研究內容。旅游景區是旅游者活動的載體,是重要的集散中心。旅游景區安全是指保障旅游者在旅游景區內活動的各方面安全和維持旅游景區的正常運營。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旅游景區進行了安全評價。如鄒永廣等(2011)提出旅游景區安全系統由核心、輔助和保障3個子系統組成,并以此構建了旅游景區安全評價體系[47]。崔秀娟(2005)有針對性地建立了旅游區安全評估指標體系,體系包括綜合安全管理、設施設備安全、旅游環境安全三個方面[48]。李新娟(2010)采用山地景區旅游安全隱患檢查表分析法,窮舉了山地景區旅游安全隱患,應用山地景區旅游安全風險指數定量評價方法,提供了直觀全面的安全風險分析信息[49]。周麗君(2012)從山地景區系統考慮,選取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機制中所涉及的危險性、脆弱性、暴露性、防災減災能力四個要素構建旅游安全風險概念模型[38]。羅振軍(2008)等認為:“對于旅游者而言,景區安全容量是衡量旅游景區安全的一個重要指標,并提出景區的安全容量(Safety Capacity)是指在不破壞景區環境及基礎設施,不危害公共安全,滿足游客最低游覽要求(如心理感應氣氛),并保持景區運營秩序和保障人員安全時,所能容納的人員量,并把反映事故風險管控效果的景區內在特征、服務管理質量和景區外部環境因素三大核心指標視為評價旅游景區事故風險管控能力的指標”[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