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與預警
- 鄒永廣
- 2734字
- 2019-10-11 17:07:03
2.2.1 旅游安全的相關基礎研究
旅游安全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事實,但學術界依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在國外,也尚未直接對旅游安全概念進行界定,學者主要研究戰爭、恐怖主義、犯罪和民眾騷亂對旅游的影響(Clift and Page,1996;Abraham Pizam and Yoel Mansfeld,2006)[10]。旅游安全的相關界定主要有如下。Pinhey and Iverson's(1994)認為旅游安全主要在于一些旅游活動的安全,當然,還包括旅游相關要素的安全,如餐飲、住宿、交通、景區(點)游覽。旅游安全風險是指旅游者從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間對旅游影響的各種可能風險因素,包括疾病、犯罪和交通事故等(Tsaur et al.,1997)[11]。世界旅游組織認為,旅游者、旅游東道主和旅游經營者的安全風險主要有四個來源:旅游業人員和制度環境的外部因素、旅游業和相關商業因素、個人風險、物理或環境風險(自然、氣候和流行病等)[12]。George(2003)認為旅游安全涉及旅游者的安全,不僅包括從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安全問題,而且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動空間中個人安全問題[13]。
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旅游安全的相關研究,對旅游安全的概念是進行旅游安全相關研究的基礎,國內學者對旅游安全概念的界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有如下一些。鄭向敏(2003)研究認為,“旅游安全指旅游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涉及旅游者等各相關主體的人身、財物安全現象的總稱”[14]。據許純玲、李志飛(2000)的觀點,“旅游安全是指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人身、財產和心理安全。具體講就是人身不受傷害,隨身物品保持完好無損,旅游者在整個旅游過程中始終處于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沒有受到外來的騷擾和威脅,也沒有發生有驚無險的情況(特殊旅游活動如登山、漂流、探險等除外)”[15]。李巧玲、彭淑貞(2006)認為,“旅游安全可以分為社會性的安全問題和自然性的安全問題。社會性的安全問題包括戰爭、恐怖主義活動、政治動蕩、旅游犯罪以及安全管理失誤等。自然性的安全問題,即所謂的自然災害,主要有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地貌災害;洪水、暴雨、沙塵暴、干旱和海嘯等氣象水文災害;病蟲害等生物災害”[16]。朱紅新(2007)對旅游安全的定義是,“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涉及旅游者人身、財物安全的事故”[17]。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動可以容忍的風險程度,是對旅游活動處于平衡、穩定、正常狀態的一種統稱,主要表現為旅游者、旅游企業和旅游資源等主體不受危險、不受外界因素干擾而免于承受身心壓力、傷害或財物損失的自然狀態”(中國旅游辭典,2011)[18]。
旅游安全表現形態和時空特征是旅游安全研究的基礎,是探索旅游安全本質規律的關鍵。張進福、鄭向敏(2001)以游者安全為出發點,總結出旅游安全的五種表現形態:犯罪、交通事故、火災與爆炸、疾病或中毒及其他意外事故,認為旅游安全具有隨旅游(項目)發展階段不同而變化、季節性差異、在旅游各環節表現不一三大特征[19]。
張進福、鄭向敏(2001)“首次對旅游安全研究內容進行了系統探索,嘗試性地提出了旅游安全研究的框架,從旅游安全的內涵,結合旅游本質和特征考察,旅游安全的研究內容應包括學科理論研究和行業實踐兩個層面”[20]。目前,國內旅游安全研究的首部專著《旅游安全學》(鄭向敏,2003),對旅游安全的內涵、時空規律、本質特征等內容進行了基礎研究[14]。
旅游安全事故成因分析是探索旅游安全事故發生成因機制的關鍵,也是旅游安全研究的重要內容。Mieczkowski(1995)研究認為自然環境因素引發的威脅和人為原因造成的事故災難是旅游和休閑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21]。Richard George(2003)通過對開普敦游客的隨機調查發現,雖然被調查游客認為在黑夜和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存在不安全感,但總體上安全感是積極正面的,同時游客安全認知受個人因素影響,如游客的國籍、之前經歷過犯罪事件危險等因素[22]。張西林(2003)運用“事故因果連鎖論”分析了旅游安全事故成因,發現旅游安全事故是在旅游者的不安全行為與旅游環境的不安全狀態交叉相遇的時空狀態下發生的,同時指出不安全的旅游環境、不安全的旅游行為和不安全的旅游環境和行為在同一時空交叉相遇時是旅游安全事故發生的“事故三要素”,且三要素缺一不可[23]。李洪波、鄭向敏(2004)指出旅游安全事故發生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機理,具體發生過程分7個部分:旅游行為的發生、客源地社會環境、目的地自然及社會環境、游客個人錯誤行為、不安全行為或狀況、發生事故、損失結果等[24]。
旅游安全管理體系是建構旅游安全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旅游安全研究的基礎。對于旅游安全管理體系的研究,國內文獻主要是從現狀結構和管理體系構建等方面著手的。張進福(2001)提出了“設立專門的旅游安全管理機構,由專人負責,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牽頭,由旅游地居民、旅游從業人員和旅游管理、治安管理、社區醫院、消防、保險、交通等多部門、多人員參與的社會聯動系統,形成共享資源、社會關注旅游安全的局面,保證各項安全管理工作的實施,有效控制安全問題”[25]。林香民等(2005)結合旅游業的特點,提出“利用ArcIMS技術系統構建旅游安全管理系統應該包括:災前的防范系統、災時的抗災系統以及災后的評估善后系統三大部分,具有功能健全、管理方便、系統成熟和安全可靠等優點”[26]。
旅游安全預警體系、旅游安全救援系統和旅游安全保障體系構建是增強旅游安全保障的基礎和核心,是維持目的地旅游安全穩定的基石。鄭向敏、盧昌崇(2003)“構建了包括旅游者安全保障、旅游從業人員安全保障、旅游資源安全保障三個層面內容的旅游安全保障體系。從旅游安全保障的系統功能角度看,旅游安全保障體系是由旅游安全政策法規系統、旅游安全控制系統、旅游安全預警系統、旅游安全施救系統和旅游安全保險體系五個子系統組成的一個開放性系統”[27]。張進福(2006)“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統,該系統包括核心機構、救援機構、外圍機構在內,由旅游接待單位、旅游救援中心、保險、醫療、公安、武警、消防、通訊、交通等多部門、多人員參與的社會聯動系統”[28]。謝朝武(2010)指出“我國應建立分區域、分層次且體系深入的旅游安全預警體系,其預警結構包括突發事件預警、環境污染預警、旅游容量預警和旅游業務預警等4個模塊”[29]。李東和、孟影等(2011)認為:“各級旅游管理部門應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聯合、協調有關部門,構建一個由旅游救援指揮中心,旅游安全監控系統、旅游求救與求援系統、救助與援助系統、旅游救援善后系統4個子系統組成的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統”[30]。
安全受到許多城市關注,不僅關注犯罪問題,而且重要的在于促進城市旅游發展。1996年,聯合國人居環境署提出了安全城市戰略,而該戰略對于遏制犯罪問題發生和促進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Aris-Anuar等(2011)通過分析馬來西亞的布特拉加亞實施的安全城市戰略,得出安全城市戰略是預防犯罪和提升旅游者安全感的重要途徑,同時在實施安全城市戰略過程中,旅游業和法律主管機構應聯合起來,共同防治犯罪[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