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與預警
- 鄒永廣
- 1195字
- 2019-10-11 17:07:02
1.3.1 研究內容
本書圍繞上述三個主要研究目標,通過深入的系統分析,界定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概念;確定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內容;應用生態系統健康理論、社會脆弱性理論等,從客觀視角構建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評價模型;應用期望差異理論,從游客主觀視角構建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評價模型。使用系統動力學,探索目的地旅游安全運行機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搜集數據,分別對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游客安全感評價模型進行擬合驗證檢驗,并對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結果進行分析,進而對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結果做出預警。本書的主要內容具體如下。
(1)詮釋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內涵
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對傳統旅游目的地和安全概念重新審視,提出基于系統論和社會學范疇的目的地旅游安全概念,并闡釋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內涵與外延、構成要素、主要特征。通過對目的地旅游安全的理論內涵分析,概括目的地旅游安全的關鍵影響因素;探索目的地旅游系統安全運行特征和機制。
(2)構建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的理論架構
依據目的地旅游安全概念及理論內涵,建構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以客觀和主觀雙重視角,構建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的理論分析框架。
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既體現了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客觀狀態,也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行為主體的主觀安全需求。目的地旅游安全是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統一體。其具體包括:一個是目的地旅游安全風險入侵度—安全抵抗力的客觀狀態,即目的地旅游系統客觀安全;另一個是目的地旅游行為主體的游客安全感評價,即目的地旅游系統主體的主觀安全。因此,本書從客觀和主觀雙重視角構建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的分析框架。
(3)從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視角進行客觀評價研究
借鑒和應用生態系統健康理論、社會脆弱性理論,從客觀視角,應用系統動力學的建模原理,闡釋目的地旅游系統安全運行的動力機制,研究目的地旅游系統安全的入侵度、抵抗力兩個子系統動力過程和因果關系模型,依此甄選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觀評價的關鍵變量和指標,進而設計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評價模型。選取重點城市目的地,對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觀評價模型進行檢驗和修正,同時應用評價模型測算目的地旅游系統安全指數,依此進行評價和預警分析。
(4)從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視角進行主觀評價研究
應用期望差異理論模型,從游客主觀視角,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原理,構建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期望—感知評價理論模型,提出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評價的研究假設,選取和調研重點旅游城市,獲取研究樣本數據,并對目的地旅游安全主觀評價模型進行擬合檢驗和修正。應用評價模型,測算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數,依此進行評價和預警分析。
(5)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研究結論與討論
在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觀和主觀評價研究的基礎上,繼而對評價研究結論進行總結和歸納,并對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和目的地旅游安全的科學內涵、內在作用要素,以及相互間的作用關系和內在機理做進一步的理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