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1 研究背景

(1)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多樣化安全風險愈演愈烈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于20世紀80年代對現代社會認識到:一股全球化的力量迅猛發展并不斷沖擊當下人們生活其間的世界,越來越多的事件和事實似乎表明:人類正在進入一個“風險社會”(risk society[1]。風險社會是“由于人與自然,特別是人與人(社會)之間關系不和諧導致的社會危機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的大規模失業、貧富分化以及生態風險等風險,風險社會在這個意義上是世界性的風險社會”[1]。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把風險區分為“外部風險”(external risk )與“被制造出來的風險”(manufactured risk[2],而且認為“被制造出來的風險”充斥著人為性,并逐步取代了“外部風險”,占據了主導地位[3];現代化風險(Modernization risks ),是一種人為制造的風險或不確定性(fabricated/manufactured risks/uncertainties ),且這種風險已然超出了人類的掌控[4]。處在歷史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社會,存在風險的特點是從“外部風險”逐漸向“人造風險”轉移[2],同時,在社會轉型的中國,還面臨著制度轉軌,一旦這種社會風險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社會風險就轉變成了社會危機,對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5]。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處在一個傳統與現代相互交織的時代,在這種社會時代里,歷時性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生活共時態地存在,從風險分析的角度看,表現為歷時性的風險類型共時態地存在,即所謂風險共生現象(鄭杭生,洪大用,2004)[6]。此現象的典型事實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災害、傳染性疾病等風險因素與現代化進程中的失業、刑事犯罪等社會風險因素并存。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性的凸顯,傳統與現代風險隱患將不斷加劇,愈演愈烈,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突變。

目的地旅游系統正是存在于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各種傳統與現代社會安全風險因素增多,旅游安全事件頻發,目的地旅游安全的不穩定性愈發凸顯。旅游目的地時常發生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威脅著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居民和游客的安全;旅游犯罪事件也時常見諸報端,影響了目的地旅游安全形象和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給旅游業帶來了損失。大眾化旅游時期,旅游已經成為老百姓一種常態化生活方式,旅游目的地成為居民與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間,但旅游目的地各種安全風險尚存,給旅游活動帶來干擾,旅游安全的確定性無法保證。因此,在旅游目的地充斥諸多安全風險的背景下,旅游安全評價和防范理應成為各界的共識和迫切的訴求,成為研究的主要議題。

(2)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的理論解釋

近年來,自然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已成為制約我國旅游業安全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引發的旅游安全問題也已受到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秶鴦赵喊踩a十二五規劃(2017)》提出:“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的理念,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事故預防為主攻方向,以規范生產為重要保障,以科技進步為重要支撐”[1],安全與風險預防被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專項規劃(2009)》提出構建旅游安全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實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具體內容:“全面實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以強化旅游企業安全主體責任以及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法規制度為基礎,以社會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為依托,以科技應用和手段創新為突破,以旅游安全風險防范為重點,以聯合建立旅游氣象服務示范區、指導建設地方專業性旅游應急救援基地為抓手,以完善旅游保險體系和旅游應急救援體系為保障,進一步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服務體系,為游客營造安全、放心的旅游環境?!?a id="w002">[2]

國家旅游主管部門就旅游法實施提出:“國家旅游局作為旅游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門,將積極推動實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具體內容:“積極推動實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以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法規制度和強化旅游安全責任為基礎,以社會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為依托,以科技應用和手段創新為突破,以旅游安全風險防范為重點,以完善旅游保險體系和旅游應急救援體系為保障,進一步加大旅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力度,切實保障廣大游客的生命財產安全”[3]。

實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是大勢所趨,是推動目的地旅游安全治理,提升目的地旅游安全水平的重要戰略考量。而實施該戰略,衡量目的地旅游安全成為首要任務。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重點在于探索目的地旅游系統安全的內涵、構成要素、運行機制、關鍵制約因素等。通過目的地旅游系統安全的基礎研究,為全面科學評價目的地旅游安全狀況奠定基礎,更是為實施旅游目的地安全治理提供直接的理論依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需要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為其服務。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必將成為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的衡量依據和重要標準。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的內容,是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的具體展開,為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提供理論支撐和理論解釋。

雖然我國旅游主管部門已經提出,并將積極推動實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但從相關的文件和法律規定中難以尋找科學依據和理論解釋。倘若對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安全內涵尚未理清,戰略就難以全面實施。即使實施,也只是形式大于內容,未能對推動目的地旅游安全治理起到作用。所以,在實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戰略的時代背景下,目的地旅游安全評價研究將為目的地旅游安全衡量和戰略實施提供科學解釋和理論依據。

(3)旅游安全評價與預警研究:事后研究范式的轉移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旅游安全相關研究,歷經30余年,旅游安全研究更多的保持“事后”研究范式和思路。典型的一種是通過搜集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分門別類,尋找旅游安全事件發生的一般規律和本質特征;另一種是旅游安全事故發生后對旅游目的地、旅游企業、旅游產業的經濟影響研究,測算旅游安全事故對旅游經濟產生的損失和負面影響,該類研究在國內外引起學者極大興趣。毋庸置疑,上述的“事后”研究范式對探索旅游安全事故發生機理和影響,以及建構旅游安全理論體系發揮積極作用。但是“事后”研究范式擺脫不了或者容易陷入被旅游安全事故“牽著走”的情況,形成研究慣性。現代社會風險因素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隱患的多樣化,迫使研究范式從旅游安全事故“事后”研究向旅游安全風險評價與預警的“事前”研究轉移。

科學、全面地對目的地旅游安全狀況進行客觀評價,并據此發布安全信息,對具有一定威脅的、超出旅游安全閾限、影響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目的地進行安全預測、預警,在一定程度上為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購買決策和旅游行為選擇提供信息和幫助。同時,目的地旅游主管部門根據安全預警信息制定相應的安全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地排查旅游安全隱患,最大限度地規避或減少潛在旅游突發事件和風險因素對旅游安全造成的影響和沖擊,保障旅游業安全穩定。

在旅游實踐中,旅游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且制定了,并逐步推進旅游安全預警制度。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明確提出:“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預警制度,重點旅游地區要建立旅游專業氣象、地質災害、生態環境等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推動建立旅游緊急救援體系,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健全出境游客緊急救助機制,增強應急處置能力。搞好旅游保險服務,增加保險品種,擴大投保范圍,提高理賠效率?!?a id="w004">[4]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設置專章對旅游安全作出規定,有關旅游安全風險預警,如第七十七條:“國家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風險提示制度。旅游目的地安全風險提示的級別劃分和實施程序,由國務院旅游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旅游安全作為突發事件監測和評估的重要內容。”[5]

國家旅游局關于印發《2013年度旅游安全與保險工作要點》的通知強調:“繼續完善旅游目的地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制度,啟動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分級和登記備案制度的研究,健全分級預警制度。[6]

由此可見,在客觀評價基礎上做出的旅游安全預警,表征了目的地旅游安全狀況,指出了目的地旅游安全存在的問題,是目的地旅游主管部門進行旅游安全治理的科學依據。目的地旅游安全研究亟須向旅游安全評價與預警的“事前”研究范式轉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玛曲县| 南汇区| 和平县| 沁源县| 高尔夫| 德格县| 许昌市| 松原市| 彭州市| 封开县| 竹溪县| 通河县| 中西区| 观塘区| 汽车| 泽州县| 都昌县| 宜春市| 蓬安县| 南木林县| 新营市| 阜新| 上虞市| 额济纳旗| 姜堰市| 松滋市| 定边县| 朝阳区| 湘西| 海南省| 宣武区| 新闻| 浦江县| 科技| 繁昌县| 邳州市| 微山县| 绥化市| 甘孜|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