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論叢(2018年第3輯/總第21輯)
- 付景川主編
- 14042字
- 2019-10-11 17:02:37
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使命與路徑[1]
河南理工大學太行發展研究院課題組[2]
【摘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評價機構的評價體系值得參照,但應深化符合中國國情的學術導向與實踐導向相協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雙一流”標準的研究。河南“雙一流”建設的路徑選擇可概括為:增量改革,以弱勝強,戰術疊加,跨越發展。有必要通過適當的高校合并實現資源重組和結構優化??萍几锩纳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需要新學科分支的誕生、不同學科的交叉互動、多學科的相互支撐、產學研的鏈接通融?!半p一流”建設中,在追求內涵式發展基點上,追求跨越發展是可能的,關鍵在于利用后發優勢,直接吸納高水平優秀師資。“雙一流”建設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國際排名,而是為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提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建議組織規劃編著一批高校優質教材,建立對高校教師的分類分級考評聘任制度。
【關鍵詞】雙一流 增量改革 內涵式發展 跨越發展 交叉學科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河南省作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對優質高教資源需求極大,必須抓住機遇、精心謀劃、乘勢而上、長遠打算、持續推進,力爭在國內的下一輪評估中有更好的表現。本項研究的目的,旨在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雙一流”建設方案的要求,落實省委、省政府相關文件精神和指示,為河南省“雙一流”建設的路徑選擇提供決策參考,為河南高教振興和中原崛起服務;對中西部弱勢省區亦有可復制、可借鑒意義。
一 “雙一流”的界定與權重分配
我們的目標是世界一流,但究竟什么是世界一流,其評價體系和權重分配應當怎樣確定?對于這個問題,國內學術界是有爭議的,相關評價機構設置的評價體系也有較大差異。因此,本課題首先著眼于目標確認:一流界定與權重分配。否則,我們對路徑的選擇,就可能偏離正確的目標和方向。
1.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界定
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是在歷史中逐步形成的,雖然并無統一的、明確的標準,但國內外約定俗成而形成了對一些基本標準的共識。學術界普遍認為: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體制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優秀的師資隊伍和高水平的教學質量,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社會貢獻,等等,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特征。這些大學凝聚了一批名人名師,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產出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國際社會有廣泛的影響和較好的聲譽,從而贏得了較高的評價。
若干評價機構的排名亦可形成參照:能夠在全球排前10名的,是頂尖大學;排在前100名的是一流大學;學科亦如此,排入前1‰的,當屬一流學科。中國的“雙一流”建設,就是要通過務實的努力,使本國在大學和學科排名中,進入前100名和前1‰。2017年,全球共有30000多所普通高校,能排入前300名的不足1%,因而排在前100名至300名之間,也被視為優秀或知名的大學。當然,關于排名,雖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參照價值,但關于評價機構和排名的依據、排名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爭議的。
2.幾家機構設置的評價體系
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國先后有四家評價機構對世界大學開展評價排名研究,并產生了較大影響。它們評價的目的、設置的指標和權重分配各不相同,排名的結果也有較大差異(見表1、表2、表3)。這種差異,反映了英、美評價體系與歐洲大陸評價體系的差別,實質上是學術導向與實踐導向的差別。英、美傳統評價體系“重科研、輕教學,重學術、輕實踐”的特點是比較明顯的,對于中國的高等教育來說,所產生的影響是需要加以分析的。例如,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CWUC)在四項一級指標中,對教師質量和研究成果各賦予了40%的權重,而對教育質量僅賦予了10%的權重。我們認為,這一權重配置,主要是鼓勵優質師資搞科研,顯然偏離了“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容易產生“重教師、輕學生”的后果。或者說,此種權重配置,更適合于研究型大學,對于應用型大學來說恐不適宜?!爸袊圃臁币蛑懈叨诉~進,大學教育就必須重視學術導向與實踐導向相協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表1 四家主要評價機構概況
表2 四家評價機構設置的一級指標與權重分配
表3 三家評價機構最新前20名排名結果的明顯差異
續表
從上述三家機構的最新排名看,美國大學入圍前100名的(表中僅列各自所排的前20名),分別是31所、55所、41所。中國內地入圍前100名的分別是:6所、2所、2所。對其他各國(地區)的排名,相互間的差距也很明顯,甚至對前三名也看法不一。究竟哪家的排名更科學、更公平,或三家評價機構各有所長,也各有缺陷,這確實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和逐步完善的問題。
3.中國辦學導向的歷史演變
中國近代大學發展初期向西方學習,辦學模式主要效仿日本,晚清創辦的京師大學堂,采用了東京大學模式。而日本東京大學模式,又源于法國和德國,即歐洲大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實踐導向。民國時期,中國轉變為向美國學習,積極向學術導向轉變,其中蔡元培、胡適等人,都是學術導向的積極倡導者,特別強調學術(理)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在經濟體制和辦學模式上向蘇聯學習,加之國內建設急需應用型人才,辦學理念又轉入實踐導向,即歐洲大陸模式。改革開放后,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轉變,中國的辦學模式,又著重向美國學習,在辦學理念上也轉向學術導向。上海交通大學對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就是典型的盎格魯——北美模式,即學術導向體系。但中國畢竟有著“學以致用”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中國“985”高校中堅持以實踐為導向的高校,仍不在少數。
基于辦學理念和導向的不同,有些人用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術表現,指責內地“985”高?!捌接埂?。應當說這種指責是片面的,難以令人信服。若全面地看問題,香港科技大學人均在SCIE發表論文的數量雖多于內地“985”高校,但它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卻明顯遜色于內地的“985”高校[3]。
4.關于美國基本科學評價指標
對學科評價和排名問題,目前在國際上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科技信息所(簡稱ISI)于2001年推出的美國基本科學指標(簡稱ESI)。ESI評價指標包括四個方面:研究生產力、研究影響力、研究創新力、研究發展力。它以全球1.1萬多種期刊為依據,通過這四個方面,綜合分析評價一所高校或研究機構在國際上的整體水平和排名[4]。其中:研究生產力用一定年份內(近11年)發表論文的數量來衡量;研究影響力用一定年份內總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數來衡量;研究創新力用論文在近2個月被引頻次是否達到四分之一來衡量;研究發展力用被引論文占發表論文總數的比率來衡量。目前,這套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已得到國內學術界普遍認可。大家認為,進入ESI前1‰的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學科,因而也被中國教育部所重視。
我們認為,這樣的評價體系,對于研究性大學來說的確有比較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因為教師的水平、師資隊伍的質量的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科研對于教學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然而即使如此,也需要結合中國國情和現實需要做出權重分配的調整。對于應用型大學來說,則更需要側重于對學生質量或教學、實踐實際效果的考察評定。正因為如此,教育部等三部委在2017年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中明確指出:由政府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人員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將根據國務院《總體方案》的要求和本辦法,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要依據,參考國際相關評價因素,綜合高校辦學條件、學科水平、辦學質量、主要貢獻、國際影響力等情況,來論證和明確認定標準。
5.課題組設置的評價體系
我們認為,應當根據大學構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職能來設置大學評價指標體系,考察其分值表現。中國的“雙一流”建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堅持“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相統一”的原則,處理好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關系。二是堅持“學術導向與實踐導向相統一”的原則,處理好學術研究與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關系。三是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處理好教書育人與科研成果的關系。中國高校首先應立足本土,堅持問題和實踐導向,注重服務本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避免一切照搬國外而導致“名雖至而實不歸”。為正確處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河南省已出臺教師任職角色分為以教學為主、以科研為主及雙兼型的新政,實行互有不同的考核標準,得到了高校教師的普遍好評。另外,要考慮學校管理和社會貢獻對一流大學建設的作用,使一級指標的設置更為全面,使權重分配更為科學合理,以及易于評價?;诙喾矫娴目紤],課題組對一級指標設置了5項,二級指標設置了15項(見圖1)。
圖1 課題組關于一流大學的評價體系
中國提出建設“一流學科”,既是對一流大學建設的深化,也有利于各大學在優勢學科領域的公平競爭和差異化發展。為此,我們對一流學科的評價體系也做了思考,設置了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見圖2)。
圖2 課題組關于一流學科的評價體系
學科是按研究對象的不同門類劃分的,它既是一種知識體系,也是一種學術組織。某一學科發展的深度、廣度和創新,在實踐中依賴于該學科的學術組織,即師資的質量(學術水平與學術聲譽)、結構和契合度,并以相應的經費投入為基礎,我們稱之為學術生態。良好的學術生態,是教學質量、科研成果及社會貢獻的基礎,應將其納入學科評價一級指標。
上述評價體系的指標設置和權重分配,除貫徹應當注重的三個原則外,有幾點需要說明:一是在學校層面對管理運營設置了分值,強調了大學管理水平對建設一流大學的作用;二是在學科層面,設置了“學術生態”指標,強調了學術生態環境對建設一流學科的意義;三是在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上,將教學與科研置于同等的權重,但從實際工作來看,科研產出的難度要大于教學產出,這可以通過“被引加權”或“獲獎成果”增分;四是在大學和學科兩個層面都設置了“社會貢獻”指標,目的在于重視大學的人才培養職能和社會服務功能;五是學生(畢業生)聲譽與學校管理水平相對應,只占總分的5%,主要是學生畢業后的成長、成就如何,更多地取決于個人努力和社會崗位平臺。
二 路徑選擇與施策方法
當今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大多經歷了120~200年的長期歷史積淀,我們的“雙一流”建設,是一種追趕戰略,也是以弱追強。強勝弱易,弱追強難。正因如此,路徑的選擇不僅至關重要,而且也需要科學可行的方法。對標世界一流、立足本省實際,我們將河南“雙一流”建設的路徑選擇概括為四句話:增量改革,以弱勝強,戰術疊加,跨越發展。核心理念是:“戰術疊加,跨越發展?!爆F按以下兩個層面,依次論述。
(一)基礎工作 簡約方法
1.適當合校,凝聚力量
2017年,河南普通高校(與成人高校相區別)共134所,其中公辦高校97所,占72%。在公辦高校中,本科高校38所,占39%,??聘咝?9所,占61%。其總體特征是:學生規模大,教師比重?。粚W科門類多,優勢學科少;傳統專業重,新興專業輕;大學(含大專)數量多,學術實力比較弱。
為改變河南高?,F狀,提升綜合實力和優勢特色學科集中度,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適當合校。適當合校的好處有三個:一是從學校層面看,在無須投資和短時間內可實現大學規模的由小變大;二是從學科層面看,增加了力量,可實現學科結構的無障礙優化組合;三是從管理角度看,可縮小原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行政機構,節約管理成本。這件事辦得好,可實現“1+1>2”的辦學效果。舉例來說,吉林大學由原來的6所高校合并而成,盡管業界略有微詞(超過了適度規模,對學科互鑒和交叉未起到應有作用),但其利遠大于弊:學科門類全覆蓋,優勢學科翻一番,名人名師成倍增。不僅填補了原吉林大學人才流失的損失,而且使之在亞洲地區聲名鵲起。反觀河南大學,原來是中部地區最強的高校之一,超過中部省區的絕大多數大學,但由于過去的拆分和專業外遷,其失去了應有的歷史地位。
合并的目的是提高辦學質量和增強綜合實力,至于合并的方式,可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選擇。一種是同類合并,如將農牧類高校并入河南農業大學作為直屬校區或分校。另一種是就近合并,以地級市為界,如將新鄉醫學院等并入同在新鄉的河南師范大學。多校合一后,可使河南多數地市,都有一所綜合性較強、規模較大的高等學府(河南省高校在各地市的分布見圖3)。高校合并,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數字游戲,但本質上看是擰成一股繩,實現資源重組和提高對外綜合競爭力。由小變大,不等于由弱變強,但“大”畢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強,也更有利于向強的轉變。當然,合并的內涵并不簡單,合并的同時必須強調結構優化。
圖3 河南省高校在各地市的分布
2.增量師資,以弱勝強
在人類歷史上,無論是經濟領域的以弱追強,還是軍事領域的以弱勝強,都不乏經典案例可循,其內在規律對河南的“雙一流”建設均有值得借鑒之處。以弱勝強遵循兩種運行方式:一種是“以多弱對少強”,即俗話所說的“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另一種是“分割包圍,各個擊破”,這也是局部上的以多制少。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在戰略指導上成功地運用了這兩種方式,從而實現了人民軍隊的以弱勝強。
將上述數論競爭博弈原理運用于“雙一流”建設,基本原則就是“以多弱勝少強”。近年來,大家都知道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需要一流的大師,故造成了“挖人大戰”和“雙聘院士”現象。這并不失為一策,但中國的院士、“大師”畢竟數量有限、精力有限,“拆東墻補西墻”的辦法并不能增強中國總體上的國際競爭力。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河南省還是應當面對現實,立足內功,以“弱者”思維求勝。這里的基本路徑,就是增量師資,適當提高教師在師生數量中的比重。具體辦法有三個:一是對資深教授、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增配專職助手,使之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這是國外許多名校一貫的做法,也有利于減少拉研究生為導師打工的現象;二是對高校中的重點和優勢學科,在教師編配名額上放寬,促其逐步發展壯大,以多梯隊筑塔方式,攻占學科高峰;三是適當延長高校教授退休的年齡,聘用身體健康、有能力、有水平、有意愿、已退休的省內外專家學者重返教學科研崗位,發揮余熱,增添本省高校動能(其實,在部分已退休教師中,不乏身體健康、博學多才、經驗豐富者)。這些具體辦法,可統稱為增量改革,這也是高校綜合改革中難度小、成本低、易操作的優選方式。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相比,河南省高校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學生數量多,教師比例?。ㄒ姳?)。世界頂尖級大學的平均師生比約為1∶6.5,國內985高校的平均師生比約為1∶13.3,河南排名前5的大學的平均師生比為1∶20,只占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平均師生比重的約50%。這說明,多年以來,河南的大多數高校,對于強弱辯證關系的思維是有問題的,它已成為河南高校難以在博弈中勝出的一大重要原因。只有實施高校師資增量改革(以1∶13~1∶15為宜),達到正常師生比,才有可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表4 河南相關高校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師生比例對照
續表
3.效率優先,支優扶強
世界著名高校都具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雄厚的辦學經費,這是我們與之的重要差距(見表5)。人才和經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經費必須與人才相結合。沒有經費支撐,人才是無米之炊;有經費缺人才,經費就是浪費,甚至花不出去。因此,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參與國際競爭,決定了河南高校的“雙一流”建設必須堅持“效率優先,支優扶強”的方針,走出一條“師資優秀、成果卓著、學科領先、聲譽顯赫”的發展道路。具體來說,就是評先獎優,在15年內實施河南省高?!半p一流”建設的“百千萬”工程計劃,即百個優勢特色學科、千名高級杰出教師、萬項重要科研成果,也可將此計劃稱為評選“三優”。
表5 世界部分著名高校2016年度經費使用和年度收錄折合分數師均學術表現統計
一是評選百名優秀學科帶頭人。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的基礎,其中學科帶頭人具有組織協調、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產出優質科研成果的領銜作用。評選優秀學科帶頭人是打造優秀學術團隊,促進學科加快發展的重要方法。為促進新興和交叉學科發展,優秀學科帶頭人可以與現有優勢學科不完全對等一致。二是評選千名優秀教師。優秀是相對的,但它是一種正確導向。優秀是嚴格的,必須令眾人敬服。其名稱可為河南省高校杰出教授,或為河南省高?!半p一流”建設杰出教師。三是評選萬項優秀科研成果。豐碩的科研成果,尤其在國內獲獎的重大成果,是大學地位和學術聲譽一項核心指標。河南高校的學科建設,必須把產出重大優質科研成果作為重要抓手。河南省應適當提高重大和重要科研立項的經費資助標準,經費資助標準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課題的科研價值,標準低便意味著價值低,就難以吸引高水平人才投標和提升成果質量?!叭齼灐敝g互有交叉聯系,又各有不同側重。其中,學科帶頭人側重學科團隊建設,杰出教師側重個人德才學識績的綜合表現,優秀成果只看教師中的單項成績?!叭齼灐痹u選的周期,可定為三年一次。
“評先勵優”的主要目的,是對標和追逐世界一流。任何國家和地區,教育經費都是有限的,評先和勵優的目的,是在全省高校的微觀支點(學科、師資、教學、科研)上精準施策,把經費用在關鍵之處,防止廣種薄收。這樣做,既有利于高水平大學建設,也體現了激勵先進、客觀公正。此外,應積極爭取優秀生源。生源優秀,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條件很高,要求嚴格,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率只有4.7%、5.2%、7.6%、7.8%。但生源是否優秀,則更多地取決于大學內在優勢和品牌價值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
(二)戰術疊加 跨越發展
1.主抓學科,聚焦創新
自近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以來,按研究對象不同而劃分的知識門類和學科,一直是大學存在的學術和技術基礎。因此,一流學科就構成了一流大學的基本內涵和支撐體系,一流學科多了,必成一流大學。所以,在中國高校管理體制涉及面較寬、情況比較復雜的情況下,直奔主題、主抓學科,是河南省高教工作的卓識之舉(見2015年12月8日《關于印發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
我們在思考學科建設問題時發現,大學的學科問題,其實也很復雜。自人類有文字的文明產生以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簡單整體到細分局部,然后又從深入的局部到復雜的整體,形成了螺旋式分與合的不斷演進過程。哲學是研究抽象的整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類社會,自然科學又分割研究其中某一分支。學科的劃分,從研究對象看是客觀的,從研究者來看又是主觀的。主觀是否符合客觀,或良性地作用于客觀,主要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人的利益和社會需求。人們對其認識的需求越大,越容易產生重大成果。這正如列寧曾說過的,實踐的迫切需要,比100所大學更能培養人才。二是研究對象的內涵或蘊藏。某一學科的研究對象內涵豐富,寶藏延綿不斷,該學科就會不斷有所產出,也會不斷擴大研究隊伍,使之成為顯學或高峰。這兩大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又是一致的,社會需求越大、寶藏越豐富,學科就越能成長和壯大,反之,這個學科就會萎縮。這說明,學科也有“衰退股”“藍籌股”“潛力股”的差別。世界頂尖級大學的歷任校長,在當時并不都是一流的專家,但他們具有運營大學的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能夠正確判斷哪些學科的礦藏豐富、品位較高,值得籌資投入,便以更高的價格招攬優秀的開采者。
學科是一種知識體系,也是一種認識工具。某些面臨衰退的夕陽學科,為了體現自己仍有存在價值并努力獲得新生,其學科組織的領銜者就必須壯士斷腕、自我革命,革學科利益集團抱殘守缺的命,這就是學科交叉和學科轉型。通過學科交叉,嫁接新的枝干,可以對接知識生產的新品種,形成理論出彩的新境界,開辟科技進步的新途徑。這種情況,已成為當代高校學科重組和學科變革的新動向。若留意學科發展史也不難發現,學科交叉在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就陸續發生了。例如,生物與化學交叉,產生了生物化學;經濟與數學結合,誕生了經濟數學;教育與經濟結合,出現了教育經濟學;更早的還有機械與電子的結合,形成了機電專業和機電產業。而推動這種交叉的學者,大多成為交叉學科的創始人或著名專家學者,成為全球高校中一流交叉學科的奠基人。
學科門類如同樹干分叉,有研究方向的分叉,也有交匯共融的新枝。一般來說,一級學科分叉產生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分叉產生三級學科。學科分叉是某一研究方向的開辟和深化,學科交叉是知識工具的要素重構或優勢互補,順應規律、科學合理的分叉造就領先、交叉帶來優勢??茖W技術的發展、科技革命的深化、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需要新學科分支的誕生、不同學科的交叉互動、多學科的相互支撐、產學研的連接通融。這就要求學科組織方式和宏觀管理的創新。中國在貧困和艱苦年代成功研制“兩彈一星”,就是極好的例證。否則,孤軍作戰、單打獨斗,很難登上學科建設的高地。
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歷史,必然包括積淀、傳承、傳播、整合、開拓、創新。既不能割斷歷史、忽視基礎,又不能抱殘守缺、因循守舊;既不能輕視分化改組,也不能忽略交叉融合。創新,既可能是替代性、變革性,亦可能是突破性、超越性,或可能是改組性、整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其“五大發展理念”中,把“創新發展”擺在了首位。創新發展,既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也是中國高校學科建設的根本指導方針。河南省的“雙一流”建設,必須依靠創新來驅動。我們應當對學科建設給予更多關注,資金要投向創新,光圈要聚焦創新,為能夠不斷創新的優勢學科加油,為能夠創新的專家學者加分,為管理和方法創新投票。
學科高峰的出現,除社會實踐的需要外,還有一種內在因素,即人類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世紀為探尋真理而遭受打擊迫害的若干重大事件,引發了西方知識界對學術自由的強烈呼吁,進而形成了大學自治制度和學術自由的傳統。從文獻檢索中看,國內不少學者仍在強調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我們認為,當今的世界和中國要打造學科高峰,已不僅僅是學術自由與否,更要切實解決利益機制和學術能力問題。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學科門類12個(不含軍事),一級學科(專業類)92個,二級學科(專業)506個。河南眾多高校的學科設置涵蓋了教育部學科目錄中一級學科的約五分之四,二級學科的約四分之三。河南省在學科建設上,應當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學科建設與產業結構的關系,既要使學科建設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又要引領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變;二是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的關系,既要維護和深化傳統學科,更要重視支持新興學科,使新興學科盡可能步入國內外前列;三是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關系,既要重視應用學科建設,適應學生就業需要,又要深化基礎理論研究,防止目光短視,力求在重大基礎理論研究上尋求突破;四是面對現實與面向未來的關系,既要面對現實培養社會需要、用得上的人才,又要高瞻遠矚,積極跟蹤世界一流學科前沿問題的研究,有與世界一流競爭的自信和勇氣,有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眼光和境界。
2.戰術疊加,跨越發展
“雙一流”建設實質上是人才建設,這就需要愚公精神和思想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弘揚愚公精神。愚公精神是攻堅克難、以弱勝強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它應當成為我們“雙一流”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是各種要素的綜合作用,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雙一流”建設,不僅需要加大經費投入、積極吸引人才,更需要思想引領和精神支撐。這主要包括:教師的為人師表和敬業精神,科研的攻堅克難和團隊協作精神,學生的尊師愛校和勤學自律精神,機關工作的科學管理和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以及對廣大師生的服務意識。在“雙一流”建設中,缺乏經費投入和物質待遇不行,只講經費和個人待遇也不行。我們必須在“雙一流”建設中充分體現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高校的思想建設和精神動力,必須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加強針對性、提高有效性、堅持常態化,使之成為我們“雙一流”建設的中國特色和獨具優勢。
大致地說,若將國內各省區高校平均質量和水平劃分為七個等級,河南高校處于中等偏下的第四等級。因此,應當采取以弱勝強戰術,優選路徑、綜合施策、跨越發展。路徑選擇的設計見圖4。
圖4 路徑選擇:“增量改革、以弱勝強、戰術疊加、跨越發展”示意
上圖橫軸代表高校建設的歷史、時長,縱軸代表高校發展的高度、水平,C線表示水平與時長的關系。追求高度、水平,除受到時間的約束外,還受到競爭對象發展進度的約束,D線表示國內國際競爭力水平。戰術之四中的“國際合作辦學沖刺”可以在地處鄭州的優勢高校和領先學科率先展開。因此,“增量改革、以弱勝強”是必然要求,“戰術疊加、跨越發展”是基本謀略。高校建設還受到一定程度的經費投入大小的影響,這取決于河南財政投入形成的彈性值。經費的某種約束,又確定了我們不能“普渡眾生”,而需要“突出重點,支優扶強”。本模型的優點是比較直觀,但并非動態模型。若要設計動態模型可在電腦中模擬競技性動態演示,但必須輸入河南高?!皟瀯輰W科、師資數質量、財政投入”等要素,以便與當代國際一流高校的若干基本要素進行對比。這個問題,不是本課題短時間可完成的。但我們堅信,本模型的“戰術疊加”和“同時動工”,可以極大地縮短追趕時間。
3.國際案例,可資借鑒
為研究歷史積淀與發展水平的相互關系,我們對世界各國(地區)有影響的高校做了梳理。從中發現,歷史的長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能夠“直建高臺、后來居上”的也不乏其例。例如,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后的一批高校中,一部分在21世紀初已經后來居上、聲名鵲起,有11所進入世界前100名,占一流大學總數的11%。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始建于1991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始建于1981年,兩者在21世紀初便成為東南亞地區的著名高校,歷時只有10~20年。瑞士的洛桑聯邦理工大學成立于1969年,竟在QS的排名中位于第6(見表6)。這說明,歷史積淀和時長,是可以縮短和跨越的。
表6 歷史較短、跨越發展進入前100名的一流高校
續表
當然,不同國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國情,其中的某些情況很可能難以復制。為此,本項研究設計的“戰術疊加、跨越發展”的寶塔式模型,充分考慮了河南的實際情況,四種戰術可以疊加并用,使寶塔各層可以同時動工,以便極大地壓縮歷史積淀的時長。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競技博弈的特點和規律,對中國中西部省區具有可復制、可參照意義。
上述情況充分說明,在高校質量的國際競爭中,縮短時差、跨越發展,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現實的;也不僅是個別的、偶然的,而是成批的、可學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有兩條:一是起點較高,不走彎路,利用了后發優勢;二是定位一流,直接吸納高水平優秀師資,積極吸收優質生源。這對河南省實施戰術疊加、跨越發展,極具借鑒意義。
三 基本結論與幾點建議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偟膩砜?,專題研究“路徑”的文獻資料很少,但涉及的問題則有相應的參考價值。其中,比較普遍的看法是,要推進“雙一流”建設,核心問題是“經費投入與師資質量”,沒有捷徑可走。有的強調“體制改革”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也有的注重學校所處的人文地理區位。這些重要看法,不僅要求決策者重視經費投入和人才優選,而且促進了課題組努力探求多重資源(有限經費、師資質量、地域環境)約束下內涵式、跨越式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1.基本結論
結論之一:差距很大,必須奮進。從幾家排名機構綜合來看,無論其評價體系如何設置、權重分配怎樣導向,河南高校都未能入圍,而且差距甚大(見表7),不僅未入圍前100名、前300名,而且入圍前1000名的也只有2家。但是只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優勢,堅持黨的領導和民主集中制,領導重視、思路對頭、方法得當,尚屬可為,也必有所為。更為重要的是,“雙一流”建設并不是單純為了國際排名,而是為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提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雙一流”建設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我們必須堅決貫徹,積極行動,有所作為。
表7 河南兩所優勢高校在全球的排名比較
結論之二:中原大勢,助推跨越。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聚焦效應,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及其轉移,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和因果關系。第一、第二次產業革命起源于英國和歐洲,但美國后來居上,并成為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先驅和世界經濟的重心。因此,一流大學首先在英國形成和發展,到20世紀二戰后,一流大學在美國批量形成。俄羅斯高校國際地位的下降,與綜合國力下降、人才外流密切相關。可見,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是高校或學科群體躍升的強大后盾和時代背景。河南在“十二五”期間發展迅猛,經濟總量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這必將為河南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極為有利的財政支持和社會條件。
我們在2015年一項研究(《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系研究》初稿)中表明:河南省米字形高鐵交通、地級市公共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經濟增長蓄勢待發、科技創新潛力較大、政策紅利尚未盡用。在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預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是可以期待的。就“雙一流”建設來說,人們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呼聲普遍,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切,都將為河南省高等教育加速發展,提供十分有利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
結論之三:既增經費,也重方法。路徑問題,包括實現既定目標的優選思路和策略方法,也包括要素約束條件下的資源重組。它不是超越規律的偷工減料式“捷徑”,而是智慧的充分運用和競爭博弈方法的優化。歐洲的德國、法國,亞洲的日本、韓國等,都就大學建設問題提出了“發展規劃”或“卓越計劃”。但就指導思想、主要措施來看,均不及中國中央政府、教育部的“實施方案”更全面、更系統、更具推進力度。因此,河南省社科規劃中立項路徑研究,注重“具體化、可操作、可預期”等問題的深入分析,對實力較弱的省區高等教育來說,不僅很有必要,甚至更為重要。實現“雙一流”,是經費投入、要素驅動、路徑創新的系統工程,“戰術疊加、跨越發展”的寶塔模型設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參考價值。河南省在全國“雙一流”建設中,實現三次跨越,具有較大的現實可能性。一是投資和人力增量需求不大,本省具有相應條件和承載能力。二是路徑清晰,易于實施,加快推進的效果顯著。三是改革的成本較低,可以得到利益相關方和廣大民眾的共同支持。
2.幾點建議
建議之一:開展對“雙一流”評價體系的科學研究和發布。在世界上幾家主要排名機構中,頂尖級中均未出現中國大學的身影。在進入前100名的范圍內,各家在排序上差異也很大。例如,QS將清華、北大排名為第25位、第38位;THE將北大、清華倒過來,分別排第29位、第35位。QS在排名的前100位中,中國內地有6家入圍;CWUR和THE這一排名中,中國內地則僅有2家入圍。開展評價體系的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一是有利于排名更科學、更客觀、更公正,提升中國在高校評價研究和科學排名中的國際影響力、引導力。二是有利于堅持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統一,更好地推進中國的“雙一流”建設。三是有利于樹立河南在這一領域的良好形象,提高河南在“雙一流”建設中的話語權和國際知名度。這件事可委托省內擅長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和量化測評研究的高校來做,首先在本省高校中開展評價和3年一次的周期性跟蹤發布。
建議之二:在全省組織規劃編著一批高校優質教材。教學之本在教材,沒有一流的教材,很難有一流的教學水平。國內各學科的教材很多,但除國家規劃的統編教材外,大多質量不高,有的缺乏深入的學理研究,有的邏輯結構和文字表達較差,有的內容陳舊,這種狀況成為影響大學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與某些高?!爸卣撐?、輕教材”有關。河南省高教系統應當依托自己的優勢學科和知名學者,根據學科建設實際需要,組織招標編著一批高水平教材,用國內一流的優質教材,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奠基鋪路。
建議之三:建立對高校教師的分類分級考評聘任制度。一是將教師崗位分為教學崗、科研崗、雙兼崗。教學崗以教學為主,科研崗以科研為主,對不同類別的崗位,設置不同類別工作數量和質量要求。這有利于發揮不同類型教師的個人特長和作用,避免因教師都忙于寫論文而降低教學質量。這種做法是河南省教育廳2017年出臺的新政,很值得肯定和推廣。二是對教師職稱實行不同層級的評審制度。副教授及以下由高校自行評定,教授由全省統一評定,這有利于保證正高級職稱的師資質量。三是實行每5年聘任一次,對達不到相應數質量要求的教師,保留原已審定的資格,但降一職任用,使專業技術職務能上能下,并與工資待遇掛鉤。實行這些方法的根本目的,是嚴格執行正高職比較評價標準,建立科學和公平的利益滾動前行機制,體現“精英路線”。
建議之四:設立專項研究課題,對在洛陽市新建一所高起點、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開展調研論證。洛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無形資產巨大,現代化程度較高,是中國絕大多數三線城市不可比擬的。但一直以來,洛陽都沒有一所高水平大學(軍隊的洛陽外院除外),這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洛陽新建一所高起點、高水平大學,規??稍?萬~5萬人(國內外學者中關于大學“適度規模為4000~10000人”的說法,是缺乏科學測算依據的)??梢蚤_展國際合作、股份制籌資、全球化招生。其多個學科的內涵設置、師資招聘,可以直接比肩國內“985”高校,對標世界一流大學??梢耘c省內其他高校“雙一流”建設同時并舉,成為另一種實現跨越發展的新路徑。此舉對提升洛陽在國內外現代科學文化名城中的地位,帶動豫西發展,確保河南經濟持續良性發展,意義重大。世界上新建高水平高校能夠高速發展的成功案例說明,既可改造提升年久“老城”,也可重塑一座“新城”,其意義和價值遠遠超過創辦一所大學本身。
The Mission and Path of Constructing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Top-class Discipline
Research Group of Taihang Development Institute,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Dream.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is worthy of reference,but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double first-class” standards which are adapt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academic guida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and the unific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Henan “double first-class” can be summarized as:incremental reform,the weak overcame the strong,tactical superposition,and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reorgan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merg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epen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arrival of big data times need the birth of new branches of science,cross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mutual support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and linking & accommodation of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it is possible to pursue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in the pursuit of implicit development,and the key is to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latecomer and directly absorb the excellent teachers of high level. The basic purpos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not simply for the sake of international ranking,but for the implicit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suggested to organize and compile a batch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material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classified and graded evaluation and appointment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Double First-class;Incremental Reform;Connotative Development;Leapfrogging Development;Interaction Disciplines
[1]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17JC50)。
[2]課題組組長夏保成,成員為王保慶、王艷紅、吳曉濤、張紅濤、張曉輝、范超。
[3]據各評價機構綜合排名中各項指標綜合分析。
[4]張偉、徐廣宇、繆南:《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內涵、潛力與對策》,《現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