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北京與文化書寫:北京題材影視劇研究(1978~2018)
- 張慧瑜
- 961字
- 2019-10-11 17:15:08
導論 城市空間與文化主體
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北京日益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化大都市。近40年來,北京已經從社會主義革命之都、工業之都,發展、轉型為后工業時代的消費之都、文化之都。1980年代以來,以電影、電視劇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成為塑造北京文化形象的重要媒介。關于北京的文化符號主要有三種表現形態:一是老北京,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北京歷史與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間;二是革命北京、紅色北京,主要是1950至1970年代與社會主義北京有關的歷史記憶和城市空間,如大雜院、家屬樓、頑主的大院;三是現代北京、國際之都,也就是與紐約、東京、香港等相并列的國際化大都市,如流光溢彩的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圍繞著這樣三種古老北京、革命北京和現代北京的文化符號,出現了大量的影視劇作品,這些不同的歷史敘述空間塑造出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而這些北京形象在不同時代的流行也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心理。老北京“重現”于1980年代,“城南舊事”這一懷舊和審美的空間被追溯為北京的前史和文化北京的代表;紅色北京開始于1990年代,在消費主義、市場化的氛圍中,青春與北京成為“激情燃燒的歲月”;而新北京則浮現于21世紀以來的青春劇和青春片中,成長在市場環境下的都市白領在北京這一欲望之都上演著職場奮斗劇和后宮式的腹黑劇。除此之外,還有兩種突出的北京形象,一種是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文化社會轉型中,曾經在現代文學中形成的平民北京的故事又重新回歸,這不只體現在1980年代初期老舍等現代文學經典搬上銀幕,更表現為大雜院、四合院、皇城根兒普通北京百姓的酸甜苦辣,如1980年代的都市喜劇片“二子開店”系列、1990年代第五代女導演寧瀛的“北京三部曲”以及馮小剛早期賀歲喜劇片都帶有平民北京的底色。第二種是從1990年代中期出現延續到21世紀的清宮劇(帝王劇)、商戰劇,如《雍正王朝》(1997年)所開啟的帝王劇模式、《大宅門》(2001年)所開啟的家族商戰劇模式等。與這些北京形象相匹配,近些年的北京都市空間也呈現為這樣三重性:一是以前門為代表的城南北京,二是以首都鋼鐵廠遺址公園、798當代藝術創意區為代表的工業北京、生產北京的形象,三是以鳥巢、水立方為代表的新型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反思新時期以來關于北京的城市文化符號建構的過程,整合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為北京題材影視劇的創作提供歷史和文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