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寧汶上第一書記故事
- 馬平 王洪正
- 2312字
- 2019-10-11 16:07:11
代序
我出生在農村,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我曾經工作在基層,與農民有著不解之緣。在基層工作了25個年頭,其中10年任鄉鎮黨委書記,可以說,我的整個青春都是在鄉鎮度過的,都在與農民打交道。一路走來,我懷念農村,感恩農民。2017年3月,在濟南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工作的我,有幸被組織委以重任,掛職汶上縣委副書記、濟寧市駐汶上縣下派干部工作團團長。由此,從市里來到基層,從城市重回鄉村,讓我再一次近距離接觸農村,服務農民,有種故土重回的感覺,更充滿干好工作、服務群眾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強調“因村派人要精準”,說的就是要選準派強第一書記。2017年,濟寧市啟動干部駐村聯戶暨第一書記下派工作,通過層層推薦,擇優選派出14個市派駐村工作組、106個縣派駐村工作組共120名第一書記、301名駐村干部,奔赴15個鄉鎮(街道)和開發區的空殼村、薄弱村、落后村。駐村干部以村為家,以民為友,真蹲實駐,真幫實扶,用激情與赤誠踐行駐村諾言,用責任與擔當詮釋為民情懷,用拼搏與奉獻推動脫貧攻堅,讓一個個派駐村舊貌換新顏,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社會的認可。
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伊始,我們通過廣泛走訪調研,聽取意見建議,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期盼、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提出在汶上縣全縣第一書記派駐村率先完成貧困戶“脫帽”和空殼村“脫殼”的“雙脫”任務要求。在全市創新實施了“1534”工作法,即一條主線、五個圍繞、三個必須、四個環節。一條主線即抓黨建促脫貧。五個圍繞即圍繞摸實情,制定幫扶規劃;圍繞抓黨建,加強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圍繞辦實事,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圍繞強功能,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圍繞樹新風,打造文明和諧新農村。三個必須即必須全力爭取縣鄉黨委、政府支持,必須調動派出單位的積極性,必須嚴守駐村工作紀律。四個環節即注重發揮黨員群眾積極性,注重拓寬籌資渠道,注重關愛弱勢群體,注重典型引路。
兩年來,我們按照“當好黨的政策的宣傳隊、當好農村黨建的工作隊、當好精準脫貧的施工隊、當好為民辦事的服務隊”的要求,真心聯系群眾、真正解決問題、真情開展服務,落實到位各類幫扶資金8560萬元,硬化道路136公里,新建(修繕)排水溝66公里,新打巖芯井241眼,改造自來水管網88公里,安裝路燈1100余盞、健身器材920余件,新建(修繕)村辦公場所43處、文化廣場72個,新建(完善)農家書屋111處,栽植綠化苗木6.8萬余棵,慰問困難黨員家庭、貧困戶1.1萬余戶,送戲下鄉397場,健康體檢2.3萬余人次。同時,我們圍繞強班子、強黨員、強制度,抓學習、強素質,立制度、促規范,實施第一書記“黨建+扶貧+N”項目化管理,共申報實施黨建項目121個,扶貧項目130個,其他幫扶項目185個。實現村集體增收1110萬元,所有第一書記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過半數達到10萬元以上,通過差異化、精細化、滴灌式幫扶,實現120個包駐村2647戶貧困戶逐步脫貧、長效致富。
第一書記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作為團長,是第一書記的帶頭人,唯有身先士卒,示范引領,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一馬當先,勇挑重擔,才能向黨和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用準各種政策,找準致富路子,定準扶貧措施,先后協調資金460萬元,對包保村汶上街道路橋村實施安裝路燈、制作文化墻、提升文化廣場、修繕下水道等實事好事;對包保村郭倉鎮夏莊村實施“一樓、一路、一街、一廠”四個一工程。特別是“一廠”(交通設施配件制造),產品銷售到山東高速、齊魯交通等大型知名企業,為村集體增加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同時,發揮市國資委職能優勢,深化地企合作、促進共贏發展,實施了陽城電廠向汶上城區供熱和向汶上化工園區供汽工程。其中,供熱工程投資2.4億元,建設供熱管網25公里,利用陽城電廠余熱進行城區集中供暖,不僅降低了供熱成本,有效滿足了城區集中供熱需求,還減少了城區污染物排放,改善了生態環境。園區供汽項目總投資1.1億元,建設蒸汽管道15公里,可輸送蒸汽80噸/小時,降低企業用汽成本,又能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為化工園區爭創省級園區打下堅實基礎。
兩年來,駐村幫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讓干部贏得了民心。這得益于縣委的正確領導,縣委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駐村幫扶工作,與基層黨建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得益于市下派部門的傾心指導,這些指導讓我們在創新工作思路、豐富工作內涵、完善制度體系等方面深受啟發,有所作為。得益于所有派駐單位和第一書記的辛勤付出,派出單位與第一書記進行項目、資金、責任“三個捆綁”,合力破解難題,把派出單位的職能優勢、資源優勢化為“后援”。
如今,走進汶上縣,無論在廣袤的鄉村沃野,還是在潔凈的農家庭院,群眾看到最多的是第一書記忙碌的身影;無論在繁華的鬧市,還是在幽靜的鄉間,群眾談論最多的是第一書記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第一書記儼然成為群眾心中“最可愛的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始終專注做好一件件平凡甚至是瑣碎的民生“小事”;他們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卻以最精彩的故事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他們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將使命根植于鄉村,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扎根基層苦干實干的第一書記之歌……
青春有夢好揚帆,干事創業正當時。本書擷取128篇第一書記故事,匯編成冊,記錄駐村幫扶工作的點滴,以期借助講述故事,反映發展軌跡,鞭策教育更多的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基層、建功立業。本書的編撰得到了濟寧市下派干部管理工作辦公室、汶上縣作家協會以及各鄉鎮部門的大力支持。在此,謹代表中共汶上縣委、濟寧市派駐汶上縣下派干部工作團,向關心支持駐村幫扶工作的各級領導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是為序。
馬平
中共汶上縣委副書記
濟寧市駐汶上縣下派干部工作團團長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