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書是“改革開放研究叢書”之一,主要圍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軌跡和取得的成就展開。改革開放即將走過四十載春秋,隨著十九大的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將開啟建設交通強國新征程。“總結歷史正當時,繼往開來續輝煌”正是本書寫作的初衷。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交通運輸整個行業總體上基礎非常薄弱,基礎設施規模小、密度低,運輸裝備數量不足、技術落后,整體發展水平低下。由于這一時期的經濟基礎和實力弱,各行各業都亟須發展,交通運輸又被歸屬于非物質生產部門,投資嚴重不足,至20世紀70年代末,肩挑背扛、畜力車運輸仍為普遍現象,相當多的人沒出過遠門,沒見過火車、汽車和飛機。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一次偉大轉折。改革開放使生產力得到解放,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交通運輸業投資建設規模不斷擴大,路網布局趨于完善,運輸能力顯著增強,技術裝備水平躋身國際一流,交通運輸業面貌煥然一新。

改革開放40年來,在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完善、對外開放深度發展、國家政策強有力支持下,我國交通運輸業不僅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運營質量、技術裝備等方面,而且在發展理念轉變、交通體制創新、交通法規完善、運輸市場化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根據交通部發布的《2016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截至2016年底,全國運輸線路運營總里程已達到505.6萬公里,其中鐵路12.4萬公里(含高鐵2.2萬公里)、公路469.6萬公里(含高速公路13.1萬公里)、內河航道12.7萬公里、油氣管道10.9萬公里,全國公共交通運行線路總長66.96萬公里。民航運輸機場218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30388個(沿河港口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2317個)。同時,各種交通方式基本形成了“點、線、面”相銜接,干支層次清晰、分工明確、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

本書共分為十二章,由林曉言教授策劃和主持編寫、審校,劉秀英參與了本書內容框架設計,以及全部章節的修改修訂、審校工作。第一章“總論:中國綜合交通運輸”由王萌主筆,全面梳理了中國綜合交通運輸40年的發展與成就、理論與政策、經驗與教訓以及未來的發展對策。第二章“中國鐵路”由姜明宜主筆,介紹了鐵路行業的基礎設施、技術創新、企業發展及“走出去”的成就等內容。第三章“中國公路”由穆子龍主筆,介紹了公路行業的主要發展成就,尤其是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的建設以及公路運輸服務發展情況等。第四章“中國民航”由梁瀟藝主筆,介紹了民航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移動載運工具、民航運輸市場和管理體制的發展情況。第五章“中國海運”由陳培瑤主筆,介紹了海運行業40年的發展變遷,基礎設施、船舶、制度及管理機構發展情況。第六章“中國內河水運”由張愛萍主筆,介紹了內河水運行業的基礎設施、載運工具、水運政策、水運市場的發展情況。第七章“中國管道運輸”由崔卓然主筆,介紹了管道運輸40年發展概況,重點介紹了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道的建設情況,并與國外發展情況進行對比。第八章“中國高速鐵路”由羅燊主筆,介紹了中國高鐵的起源、技術創新、建設規模、“走出去”成就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第九章“中國地鐵”由張澤華主筆,介紹了地鐵發展概況及發展歷程、案例及PPP建設模式等。第十章“中國物流”由李宜航主筆,介紹了物流市場、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第三方物流及物流政策等發展情況。第十一章“中國旅游交通”由王梓利主筆,介紹了旅游交通概況、發展進程、各運輸方式旅游交通發展及綜合協調機制。第十二章“中國煤炭運輸”由劉秀英主筆,介紹了我國能源狀況及煤炭分布與調運情況、基礎設施建設及煤炭運輸的創新發展。

本書為北京市哲社重點研究基地北京交通發展研究基地年度資助成果,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高鐵經濟理論解析框架及演化路徑研究”(17ZDA084)階段性成果。本書可以作為大學生的閱讀參考資料,也可作為交通運輸行業從業者、政策研究人員及對交通運輸業感興趣的讀者的參考用書。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錯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林曉言

2018年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东丽区| 济源市| 清镇市| 名山县| 调兵山市| 平山县| 会昌县| 郎溪县| 大荔县| 宁波市| 津市市| 海淀区| 镇原县| 罗定市| 濉溪县| 曲阜市| 抚宁县| 咸阳市| 德兴市| 呈贡县| 阜平县| 东乡族自治县| 萨迦县| 鲁山县| 永兴县| 信丰县| 东平县| 赤城县| 南华县| 襄汾县| 屯门区| 阳东县| 晴隆县| 赤峰市| 霍州市| 满洲里市| 晋城| 昌黎县| 隆安县| 南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