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貧困理論的發展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究貧困問題的人。[1]他從人口規律出發,論證了貧困產生的原因,認為貧困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口增殖力無限大于土地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料的能力。[2]在馬爾薩斯看來,這種人口規律是自然規律,因而貧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社會改革都是徒勞的。可見,馬爾薩斯在解決貧困問題上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1943年,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羅森斯坦·羅丹在考察了東歐和東南歐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之后,寫了《東歐和東南歐國家工業化的若干問題》一文,提出了大推動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利用國內外資本,對國民經濟中相互補充的部門同時進行大規模投資,以促進這些部門的平均增長,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全面發展。同時,他還指出投資應集中于基礎工業和公共設施上,并強調了政府在大推動過程中的作用。[3]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亞非拉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陸續成為獨立國家,尋求自身的發展,在各自的工業化進程中,經歷了日益嚴重的貧困現象。發達國家的一些經濟學家也開始關注和探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各種發展理論相繼問世,到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一個新的獨立學科——發展經濟學。真正對貧困問題的大規模研究也開始于此。1950年,法國經濟學家郎索瓦·佩魯基于經濟規律和不發達地區資源稀缺狀況首次提出了增長極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強度出現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然后通過不同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4]

美國經濟學家納克斯在他于1953年發表的著作《不發達國家資本的形成》中探討了貧困的根源。他指出不發達國家人均收入低,儲蓄水平低,從而形成資本不足,生產規模難以擴大,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而形成低產出,進而造成低收入,即“低收入—低資本形成—低收入”的惡性循環。[5]他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貧困惡性循環理論。隨后,納爾遜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從人口增長率與人均國民收入的角度探討不發達國家的收入提高問題[6],認為發展中國家人口的過快增長是阻礙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須進行大規模投資,使投資和產出超過人口增長,實現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經濟增長。在他們的基礎上,萊賓斯坦提出了臨界最小努力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打破低收入與貧困之間的惡性循環,必須首先保證足夠高的投資率,以使國民收入的增長超過人口的增長,從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顯提高,這個投資率水平即“臨界最小努力”,沒有這個最小努力就難以使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擺脫貧困落后的困境。[7]上述三人都強調資本在貧困產生過程中的作用,他們的反貧困對策都強調資本形成。循環積累因果關系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制度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資本只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他主張通過權力關系、土地關系、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使收入平等,由此增加窮人的消費,提高人均收入,這樣就從低收入的循環積累中解脫,進入良性循環積累過程。他基于十余年對南亞貧困國家的具體考察得出結論:單一的反貧困戰略不可能消除貧困,只有從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重層次構建一套綜合的反貧困戰略才能消除貧困;發展中國家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事實上普遍存在的“三農”問題,貧困也不可能消除。[8]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力資本理論在西方得到迅速發展,對貧困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地集中于人力資本視角。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舒爾茨在其《論人力資本投資》一書中指出傳統的西方經濟學中資本僅指物質資本的概念過于狹窄,不符合實際,認為資本還應該包括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包括質和量兩個方面,質是指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技能、健康、勞動熟練程度等,量是指勞動力的數量。他認為在影響經濟發展的諸因素中,人的因素最關鍵。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人的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存量的多寡。[9]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印度學者阿瑪蒂亞·森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們構建了能力貧困理論。在森看來,貧困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低收入是導致貧困人口收入能力喪失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疾病、人力資本不足、社會保障系統的軟弱無力、社會歧視等都是造成人們收入能力喪失的不可忽視的因素。[10]森的能力貧困理論給出的反貧困對策在于重構和提高個人能力,他認為更好的基礎教育和衛生保健能夠直接提高生活的質量,而且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獲得收入的能力,使其免于收入貧困。[11]在此后的研究中,森逐漸地將社會排斥概念引入貧困分析中,這極大地擴展了貧困分析的視野。

普雷維什和薩米爾提出的依附論與以上理論截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雖然廣大亞非拉國家擺脫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殖民統治,先后擁有獨立主權,但是它們在經濟上依然依附于西方發達國家。依附論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將不發達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看成是由外部力量制約的,是其他較強大的國家在統治著不發達國家。

事實上,貧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消除貧困的對策也應該是多樣的,各國的扶貧實踐也證實了這一點。

國外學者從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多角度研究貧困問題,主要集中在貧困形成機理與識別及反貧困戰略方面。具代表性的有:繆爾達爾的“積累因果關系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循環積累的結果。他主張應進行結構性或制度性的改革,通過權力關系、土地關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收入平等。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中存在若干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惡性循環系列”,其中主要是“貧困惡性循環”起重要作用。資本形成是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關鍵,應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同時作用,進入良性循環;促進資本形成必須大規模增加儲蓄,擴大投資,各行業產生相互需求,擴大市場容量。羅丹的“大推動理論”提出,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對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同時進行大規模投資,以促進這些部門的平均增長,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全面發展。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是通過對增長極的重點投資和“極化效應”產生外部經濟,帶動整個地區所有產業的發展,使貧困地區受益,從而走出貧困。舒爾茨的促進人力資本形成的反貧困戰略模型,使人們對貧困的認識從外部環境轉移到人的自身上去找原因,認為必須從建立適當的制度、供求兩個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條件和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阿瑪蒂亞·森則認為貧困是對基本能力的剝奪,是缺少各種經濟機會以及交換權利的結果。速水佑次郎則將文化、制度、技術因素引入了貧困的范疇,提出誘致變革模式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還有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多馬的經濟增長模型、納爾遜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赫希曼的依附理論等。

關于扶貧途徑方面的研究很多,Mendola認為要重視農業技術在扶貧政策中的作用。關鍵不僅僅是技術本身,還要將貧困問題納入農業研究的優先事項。Gounder等研究發現不同收入的家庭都能通過正規教育習得的額外技能獲益,初等教育是使人們脫貧的首要階段,教育還有助于人們獲得健康保障和好的住宅環境。Herman等認為提高持續職業培訓的參與度有助于勞動力質的轉變,使勞動力能適應新的需求。政府應完善職業培訓和規劃的相關信息的傳播機制。Boukhatem的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對于消減貧困有直接的作用。金融的發展為窮人獲得各種資金來源拓寬途徑,使交易更便利,為積累資產和平緩消費提供可能。

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重點是農村貧困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政府開始實施全面的大規模扶貧計劃,研究著重對貧困形成的原因、機理、貧困地區的類型、貧困與經濟增長、貧困與收入分配、扶貧政策、貧困標準的識別和劃分、扶貧的治理結構等進行了探討。理論上,代表性的觀點有“區域性貧困陷阱理論”與“階層性貧困陷阱理論”、“富饒的貧困理論”、“貧困與經濟增長理論”、“知識貧困理論”;方法上,有“市場化路徑選擇”“制度創新”“制度固化與技術停滯”等。扶貧模式方面,有救濟式扶貧、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開發式扶貧、參與式扶貧、國際合作扶貧等。近期的創新性扶貧模式有整村推進模式、產業化扶貧模式、勞動力轉移模式、科技扶貧模式、文化扶貧模式、鄉村旅游扶貧模式等相關研究。還有對扶貧成效的研究,扶貧模式的績效評估以及評估原則、標準和體系的研究。最新的“六個精準,五個一批,五個堅持”精準扶貧理論,內涵更豐富,操作性更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共同富裕,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

關于少數民族貧困與反貧困研究,與總體相關研究差別不大,也大多在貧困致因、扶貧成效以及減貧對策等方面,有的從收入和消費來判斷,有的從貧困地區的區域環境制約、生產力落后、資源開發不合理、市場發育不全、人口素質低下等方面來分析。關于反貧困模式,有的傾向于采取救濟式扶貧模式,認為常年救濟能使貧困人口享有一種起碼的、有尊嚴的生活水平。有的學者傾向于以項目為主的開發式扶貧,重點探討項目的選擇、項目資金的分配、資源的開發利用、貧困人口對于項目的參與性以及區域性貧困與貧困人口的關系等。而在經濟領域以外對于貧困與反貧困的研究則比較少,有學者關注到了制度因素、人口素質等。深度貧困和民族散雜居地區的精準脫貧實證研究還未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把現實問題一件件解決,探索可復制的經驗。”總書記為中國的扶貧攻堅指出了非常具體的方向和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沂源县| 铜鼓县| 江西省| 洛南县| 泽州县| 光山县| 信宜市| 静宁县| 论坛| 临西县| 凤台县| 百色市| 梅州市| 崇州市| 达日县| 灵寿县| 香港 | 华容县| 金山区| 东辽县| 门源| 伊吾县| 禹城市| 江阴市| 大姚县| 峡江县| 邢台市| 麻江县| 江源县| 松滋市| 若尔盖县| 于都县| 昌都县| 湾仔区| 蚌埠市| 雅安市| 满城县| 兴安县| 且末县|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