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木老元鄉和擺榔鄉的調研
- 戴波
- 4543字
- 2019-10-11 16:33:18
三 貧困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和擺榔彝族布朗族鄉
(一)木老元鄉和擺榔鄉簡介
木老元鄉與擺榔鄉是施甸縣僅有的兩個民族鄉,是保山市35個扶貧攻堅鄉的重中之重,是布朗族與彝族聚居的自治鄉。布朗族和彝族都是“直過民族”,由于其所在地區生態環境差,區域經濟發展落后,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生產效率低下,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發展和脫貧遇到重重障礙。
木老元鄉地處施甸縣城的東部,東至枯柯河與昌寧縣相望,南與擺榔鄉大中村接壤,西與甸陽鎮大寨村相連,西北與仁和鎮叢桿村為界,北與昌寧卡斯鎮為鄰。總面積為76.6平方公里,境內多為崇山峻嶺,地形大致為三山兩凹,地勢西高東低,最高峰為大水河頭山,海拔2895.5米,最低點為龍潭村與擺榔鄉交界的枯柯河處,海拔860米,平均海拔1750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氣候是立體型氣候,亞熱帶、溫帶、寒溫帶3種氣候并存,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292.15毫米。森林覆蓋率為53%。鄉政府駐地距縣城37公里。“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懸崖更比土地多”是當地的真實寫照。
2015年布朗族、彝族聚居的木老元鄉與擺榔鄉分別有貧困人口1155人、1690人,貧困發生率分別是19.14%、22.92%。
全鄉下轄龍潭、哈寨、木老元、大地4個村民委員會,73個自然村,44個村民小組。2015年年末,全鄉人口總戶數1595戶、6036人,其中:農業戶1369戶、5671人,占總人口的93.9%;非農業戶226戶、365人,占總人口的6.1%。有布朗族、彝族、傣族、白族、回族、傈僳族、景頗族、壯族、布依族、蒙古族、滿族等11個少數民族2923人,占總人口的48.4%;其中,布朗族2625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9.8%,占總人口的43.5%;彝族234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占總人口的3.9%,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民族鄉。
布朗族和彝族世居的木老元鄉4個村均為貧困村,環境惡劣、封閉,發展空間受限;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特色支撐和龍頭產業;整體人口素質偏低,社會發育不足,農業科技人才缺乏。木老元鄉是整鄉連片貧困區、少數民族聚集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四位一體”,是典型的“貧困陷阱”區——處于貧困和環境相互依賴與相互強化的螺旋式下降中,一直飽受著貧困與生態環境退化惡性循環的困擾,是保山市和施甸縣重點扶貧攻堅鄉。2016年,該鄉厘清發展思路,大膽規劃發展,以“打造布朗風情旅游小鎮,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打造美麗鄉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發展山地特色種養業”為重點,展開整鄉脫貧攻堅工作。
擺榔彝族布朗族鄉位于施甸縣城東南角,距縣城26公里,北與木老元鄉相鄰。最低海拔750米,最高海拔2442米,有明顯的立體型氣候,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全鄉面積80.7平方公里,轄4個村民委員會、36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截至2015年年末,全鄉共有1954戶、7371人,其中少數民族5267人,占總人口的71%(彝族2815人,占總人口的38%;布朗族2378人,占總人口的32%)。全鄉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49戶、1690人,其中少數民族1216人(彝族514人,布朗族693人,其他民族9人)。
表1-2 木老元鄉和擺榔鄉貧困人口情況
表1-2 木老元鄉和擺榔鄉貧困人口情況-續表
建檔立卡戶是動態數據,變化很快,每月都有更新。我們的調研工作有時間段,有收集數據的時間點,因此前后數據會有不完全吻合的情況。有的數據來自鄉鎮的報告,有的來自云南省的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特此說明。
(二)人口較少民族——布朗族人口情況簡介
全國共有28個總人口在30萬以下人口較少民族,云南省就有8個。云南省的8個人口較少民族是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頗族。人口較少民族的特點是:人口數量較少,分布在邊境一帶,居住地域大分散小聚居,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落后。[9]2005年、2011年國家相繼制定并實施專項規劃,重點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6年年底,國務院制定了《“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可見黨和政府一直重視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指示精神,明確了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標。
表1-3 云南省8個人口較少民族人口數
布朗族是中國人口特少民族之一,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還沒有布朗族數據,從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4萬人到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96萬人,雖然布朗族總人口數增加了2倍,但總人口數在全國來說仍然很少(見表1-4)。布朗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絕大多數集中聚居在云南省,是云南省世居民族。
表1-4 全國布朗族人口普查數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居住在云南省的布朗族人口數占全國布朗族總人口數的99.37%(見表1-5)。在云南省內,布朗族集中在西雙版納、臨滄、普洱和保山4個州市,這4個州市的布朗族人口占云南省布朗族總人口的99.10%。在保山市內,布朗族主要居住在施甸縣,占保山市布朗族總人口的84.10%。可見,布朗族總體上是集中聚居模式。
表1-5 云南省1990年布朗族人口普查數
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居住在云南省的布朗族人口數占全國布朗族總人口數的98.37%(見表1-6),但僅占云南省總人口的0.21%。在云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和保山4個州市中,布朗族人口占云南省布朗族總人口的98.6%。保山市施甸縣的布朗族占保山市布朗族總人口的80.25%。相對1990年,布朗族在全國和云南省內有了些許流動。總體上,人口流動性還是不夠。布朗族人口在其他地區均不足300人。
表1-6 云南省2000年布朗族人口普查數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居住在云南省的布朗族人口數占全國布朗族總人口數的97.44%(見表1-7)。在云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和保山4個州市中,布朗族人口占云南省布朗族總人口的97.22%。保山市施甸縣的布朗族人口占保山市布朗族總人口的77.30%。相對2000年,布朗族在全國層面和云南省內流動性仍然很小。總體上,布朗族人口流動性很保守。
表1-7 云南省2010年布朗族人口普查數
從歷次人口普查數據看,布朗族的人口性別比較為穩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人口學特征基本正常。
布朗族是從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他們大部分居住在高山峽谷中,是云南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弱勢的群體,居住在最貧困地區。由于歷史、社會及地理條件等多重原因,人口較少民族與“直過民族”群眾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1990年,布朗族的文盲和半文盲率占總人口的59.8%;2000年文盲人口比例為23.43%;到2010年,布朗族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才4.34年,凈文盲率為16.01%。而云南省2010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6年,凈文盲率為6.03%。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76年,漢族為8.84年。從文化教育角度,布朗族確實落后很多,也是造成其貧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選擇人口較少民族也是研究的側重點之一。人口較少民族整鄉幫扶和脫貧模式的調研和解讀,有助于全國不同地區、不同少數民族借鑒以及在全國扶貧攻堅的示范。人口較少民族的生存狀況的改善是國家政治文明的一種展示,是政府執行力的展示。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的兩個鄉——木老元鄉和擺榔鄉,同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一樣,由于歷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發展方面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特殊困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滯后,資源環境約束大,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不高,人口整體素質偏低。2016年年底,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在“十三五”時期,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對于補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短板,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提升各族人民福祉,增進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10]
(三)木老元鄉和擺榔鄉建檔立卡戶情況簡介
根據云南省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查詢的兩鄉貧困戶網絡數據,截至2017年8月,木老元鄉總貧困戶為304戶,擺榔鄉總貧困戶數為325戶。[11]兩鄉農戶年收入水平略有不同。就毛收入而言,在22000元以上戶數中,木老元鄉只有12戶,而擺榔鄉則有38戶,分別占兩鄉農戶比例的12%、38%。兩鄉占比最高的集中在10000~14000元,其中木老元鄉有121戶、擺榔鄉有81戶,木老元鄉占比為40%,擺榔鄉占比接近25%。
表1-8 2017年兩鄉農戶毛收入狀況
兩鄉農戶的年純收入的情況,在8000~11000元區間內,兩鄉占比都是最高的,木老元鄉有110戶,擺榔鄉有106戶,占比分別為36.42%、32.62%。而在5000元以下的區間內,擺榔鄉農戶占比遠高于木老元鄉。在11000~14000元及14000~17000元區間內,木老元鄉農戶占比高于擺榔鄉。高于17000元的,兩鄉農戶占比大體一致(見表1-9)。
表1-9 2017年兩鄉農戶年純收入狀況
兩鄉農戶人均純收入占比最高的區間集中在2500~3000元,木老元鄉占到了70%,而擺榔鄉只占到46%。人均純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2000~2500元與3500元以上的農戶占比,擺榔鄉遠高于木老元鄉,這反映出木老元鄉農戶的人均收入比擺榔鄉更平均一些。
表1-10 2017年兩鄉農戶人均純收入狀況
兩鄉的工資性收入狀況截然相反。木老元鄉農戶占比較高的收入區間是7000元以上,占比為35.10%,而擺榔鄉則在1000元以下,占比為38.46%。兩鄉差別較大的占比在區間5000~7000元,木老元鄉占比為18.87%,而擺榔鄉占比則為9.54%。
表1-11 2017年兩鄉農戶工資性收入狀況
生產經營性收入,木老元鄉在8000元以上區間內的占比為最高,為28.81%,擺榔鄉農戶的生產經營性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區間內占比最高,為35%。在4000~6000元的區間內,木老元鄉農戶占比在27.81%,而擺榔鄉僅為15.38%。擺榔鄉占比排在第二位的是8000元以上的,在23.08%。
表1-12 2017年兩鄉農戶生產經營性收入狀況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木老元與擺榔兩鄉在收入的各種類型上有著不盡相同的特點,在某些收入類型上木老元鄉要高于擺榔鄉,而在某些類型上則相反,但總體上,兩鄉差異并不大。
下面對兩鄉貧困戶近年的家庭收支情況做匯總。
表1-13 木老元鄉貧困戶家庭平均收支狀況
表1-14 擺榔鄉貧困戶家庭平均收支狀況
表1-15 2017年兩鄉農戶各項收入平均數
表1-15反映的是木老元鄉和擺榔鄉各項收入的平均數情況,從該表可以看出兩鄉的五類收入在平均數方面各有差異。在年純收入、毛收入及生產經營性收入方面,擺榔鄉均要高于木老元鄉,分別高189.76元、647.01元、367.94元。而在年人均純收入上,木老元鄉的情況與擺榔鄉相差無幾,工資性收入上,木老元鄉比擺榔鄉高1679.53元。
相比較而言,木老元鄉的貧困家庭平均經濟情況稍好,但是增長緩慢,擺榔鄉的貧困家庭平均經濟情況稍差,但是增長速度較快。
[1] 《聯合國報告稱全球饑餓人口增加8億人仍挨餓》,中國新聞網,2017年9月16日,http://news.sina.com.cn/o/2017-09-16/doc-ifykyfwq7720966.shtml。
[2] FAOSTAT:http://www.fao.org/faostat/en/#home.
[3] 《中國統計年鑒2016》,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4] 劉永富:《用一年時間解決扶貧領域突出問題》,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h/2018-03/15/c-129830231.htm。
[5] 直過民族,是指從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屬綜合型整體性貧困,脫貧難度大。
[6] 陳豪:《云南省貧困人口已下降到363萬 年均減少110萬》,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427/c164113-29240409.html。
[7] 《到2020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中國新聞網,http://chinanews.com/gn/2018/04-08/8485194.shtml。
[8] 云南省施甸縣志編纂委員會:《施甸縣志》,新華出版社,1997。
[9] 王鐵志:《人口較少民族研究的意義》,《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年第5期,第52頁。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24/content_5162950.htm,2017年1月24日。
[11] 數據是動態的,經常更新。收入區間的劃分是前開后閉的,即區間下限是不包含在內的,而區間上限則是包含在內的,如毛收入區間中的6000~10000元,應解讀為大于6000元且小于等于10000元。另外,占比這一指標的計算方法是,該區間內的戶數占總戶數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