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木老元鄉和擺榔鄉的調研
- 戴波
- 2716字
- 2019-10-11 16:33:17
第一章 緒論
一 貧困之殤
貧困問題在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貧困線是國家為救濟社會成員維持其基本生活而制定的社會救濟標準。貧困線設定有國際規范,首先,確定一種營養標準,然后測定出滿足這一營養標準所需的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價格計算出相應的貨幣價值。貧困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劃定的標準不同。
世界銀行的絕對貧困線標準是:每人每天攝取2150千卡熱量。目前,按此標準,世界銀行每年公布的貧困人口表述為“饑餓人口”(Hunger Population)或者是“營養不良人口”(Under-nourished Population),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食不果腹、營養不良的人口2016年有8.15億,占全球人口的11%。其中,亞洲有5.2億人,非洲有2.43億人。從人口比例來看,非洲問題最為嚴重,有20%的饑餓人口,東非甚至高達33.9%。[1]
另外一種貧困線標準,是世界銀行按照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計算的。1990年,世界銀行將國際貧困標準定為每天1美元(按照1985年購買力平價計算),國際通用赤貧標準為0.75美元/天(用于比較各國的極端貧困狀況),2008年提高到1.25美元/天(按照2005年購買力平價計算)。2015年10月又將國際貧困標準提高到1.9美元/天(按照2011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現值相當于人民幣約4646元/年)。1996年世界糧食首腦會議和2000年的聯合國千年峰會確立了在2015年之前將世界饑餓人口減半的目標,2013年世界銀行提出了世界2030年終結貧困的歷史性目標。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2],1970年,全球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達9.6億;1990年為10.11億,占全球總人口的19%;2000年為8億,占全球總人口的13%;21世紀以來,全球饑餓人口仍有增無減,2005年為9.05億,2007年為9.23億,2009年為10.23億(比2008年增加了11%),占全球總人口的14.9%,貧困人口14億,占全球總人口的20.4%。
由于人口的非均衡增長造成了糧食分配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世界饑餓人口的98%分布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太平洋和南部非洲地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10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2010年全球饑餓人口為9.26億,在所有發展中地區均有所下降,但亞太地區依然是饑餓人口最多的地區,饑餓人口約為5.78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饑餓人口約為2.39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饑餓人口約為5300萬;近東和北非地區饑餓人口約為3700萬;發達國家饑餓人口約為1900萬。此外,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饑餓人口的比例最高,約為30%。全球饑餓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6%。
2014年全球有8.52億人處于饑餓狀態,每年有500多萬個兒童因饑餓和營養不良而夭折。2015年全球有營養不良人口7.77億,2016年有8.15億人,占全球人口的11%,比2015年多3800萬人。
饑餓與貧困問題長期、大范圍存在,無論是在極度貧困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發展中國家如印度,還是在發達國家如美國,都有需要幫助的貧困人群,因此,反貧困是人類共同的目標。
中國目前的貧困線是2011年確定的,農村(人均純收入)貧困標準為2300元,這比2010年1274元的貧困標準提高了80%。按2011年提高后的貧困標準(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年),中國還有貧困人口8200萬,占農村總人口的12.2%,占全國總人口約6%。經過此次大幅上調,中國國家扶貧標準線與世界銀行的名義國際貧困標準線的距離為史上最近。
按2008年標準(1196元),2010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2688萬,貧困發生率為2.8%。按2011年標準(2300元),2011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12238萬,貧困發生率為12.7%;2012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9899萬,貧困發生率為10.2%;2013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8249萬,貧困發生率為8.5%;2014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017萬,貧困發生率為7.2%;2015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5575萬,貧困發生率為5.7%。[3]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超過18%的縣有110個,貧困發生率超過20%的村有16000多個。
中國的貧困標準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改善不斷變化的。1978年的貧困標準是人均年收入100元,1984年是人均年收入206元,2010年提高到人均純收入1274元/年,現行標準是2011年定的人均純收入2300元/年(按2011年不變價,2017年為2952元/年)。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農村貧困監測調查顯示,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比上年減少1386萬人,貧困發生率1.7%,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
貧困是相對于富足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即貧困是缺乏個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物品和服務,是缺乏獲得這些物品和服務的經濟資源或經濟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狀況。反貧困也是全球所有國家都在積極進行的工作,無論政府、社會組織還是企業或公司都在嘗試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各國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反貧困和扶貧的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
1992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將10月17日設為“國際消除貧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旨在加強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減貧意識。我國于2014年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是響應聯合國決議的具體行動,主要目的是引導社會各界關注貧困問題,關愛貧困人口,關心扶貧工作,核心內容是學習身邊榜樣、宣傳凡人善舉、動員廣泛參與、培育良好風尚。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和政府新時期的重要歷史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實施和推進了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但是,受歷史、自然、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貧困狀況依然十分嚴峻。中國的貧困人口大多數分布在生態環境惡劣、自然資源貧乏、地理位置偏遠的地區,脫貧的難度大,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全面發展的瓶頸。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不斷開創扶貧開發事業新局面。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大做出了莊嚴承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要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確保到2020年在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經濟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截至2017年,在過去的5年,中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853萬,平均每年減貧超過1300萬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4]
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切實解決好思想認識不到位、體制機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實等突出問題,不辱使命、勇于擔當,只爭朝夕、真抓實干,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這塊突出的短板,絕不讓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掉隊,實現中央確定的脫貧攻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