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文獻綜述與評價

(一)氣候變化影響研究

1.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研究

學者廣泛認為,氣候變化通常是指長時期內(月、季、年甚至數百年)氣候的平均值或離差值在統計意義上出現顯著變化(新華網,2009)。

目前,關于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研究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一是自然科學界運用動態數值模擬方法,重點研究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二是經濟學界在農作物產量方程中引入氣候因素、社會經濟因素,評估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王丹,2009)。

在自然科學界,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觀測實驗和模型模擬研究兩個方面(王丹,2009;朱紅根,2010;周文魁,2012)。

(1)觀測實驗研究主要以田間和溫室或人工氣候室實驗為主。包括利用溫室或人為控制濃度來研究對作物的影響(Chaudhuri et al.,1990;Finn et al.,1982;林而達、王京華,1997;李伏生等,2003)。由于人為控制實驗在氣候條件方面與自然條件有較大差異,實驗結果未必與自然條件下的響應完全相同(Bowes,1993),因而開放式富集(Free-air Enrichment)FACE方法研究開始得到普遍應用(Kim et al.,2001;Okada et al.,2001;黃建曄等,2002;羅衛紅等,2003;孫谷疇等,2003)。研究發現,隨著大氣濃度增加,糧食作物的生理活動和生化反應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糧食產量。

(2)由于氣候變化對農作物影響較為復雜,以實驗為主的方法難以滿足研究需要,因此,以動態模擬方法和經驗統計分析為主的方法逐漸發展起來。隨著對植物生長機理的理解深入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作物生長動態模擬模型的出現和發展(Duncan and Kumar,1967)。例如,美國開發的DSSAT系列模型,具有類似的模擬過程,已被廣泛用于不同氣候條件下作物產量的評估研究(Hoogenboom et al.,1999)。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開始這方面研究(金之慶等,1996)。其中以華南農業大學的計算機水稻模擬(RSM)、江西農業大學的水稻日歷模擬模型(RICAM)等影響較大(陳華等,2004)。統計方法基于大數定律和統計假設檢驗,根據生物量和氣候因素建立統計模型進行分析(王丹,2009)。這類研究的優點在于能夠簡單、方便地預測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Isik and Devadoss,2006;高素華等,1994;楊文坎、李湘閣,2004;張全武等,2003)。Lobell and Asner(2003)在研究氣候對美國農業產量影響時發現,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玉米和大豆產量下降17%;Peng 等(2004)利用IRRI農場氣象數據和試驗田的水稻產量數據,分析產量與夜晚氣溫的關系,結果表明,作物產量與夜晚氣溫存在顯著逆相關關系。

已有的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只是純自然的實驗方法,沒有考慮社會經濟因素影響,無法反映農戶在應對氣候變化條件下的各種調適行為(Kumar and Parikh,2001)。因此,丑潔明和葉篤正(2006)認為僅限于自然科學研究顯然會影響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難以充分分析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有些學者也得到了類似結論(Antle and Capalbo,2001)。為此,研究者開始利用經濟模型對氣候變化影響進行研究,但這類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王丹,2009;朱紅根,2010)。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以生產函數為基礎,構建包括生產要素、氣候變化因子、社會經濟因素等在內的生產函數經濟模型,分析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Iglesias and Minguez,1997;Mearns et al.,1996,1997)。Haim 等(2008)利用生產函數經濟模型,評估氣候變化對小麥、棉花產量影響,結果表明灌溉和增加施用化肥能夠減少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Kaufmann和Seto(2001)通過構建一個綜合自變量,不僅包括玉米關鍵生長期的氣候因素,而且還包括一系列社會經濟因素的混合模型,并利用多元回歸法分析氣候變化對美國玉米產量的影響。而這些研究氣候變化僅限于年均或年內氣候變量的分配,僅有少數學者考慮較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例如,You 等(2005)利用1979~2000年中國小麥主產省小麥產量與氣候因素的面板數據,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基礎上構建小麥產量模型,結果表明,氣溫每上升1℃使小麥產量下降0.3%。國內學者丑潔明和葉篤正(2006)提出在經濟模型C-D生產函數中添加氣候變化因子,建立經濟-氣候模型(C-D-C模型),作為連接氣候變化因素和經濟變化因素的橋梁,并對該模型性能及合理性進行初步模擬和驗證。

(2)以利潤最大化原理為理論基礎,構建經濟學模型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戶收益的影響,其中Ricardain模型應用受到重視。類似研究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以宏觀農業為研究對象探索氣候變化影響(Adams et al.,1999;Mendelsohn and Reinsborough,2007)。例如,Gbetibouo 和 Hassan(2005)運用Ricardain模型研究溫度和降水對南非300個地區農業凈收益影響,結果表明,溫度對農業凈收益呈正相關,而降水與農業凈收益呈負相關。與此研究結論類似,Fleischer 等(2007)利用同樣模型評估氣候變化對伊拉克農業凈收益影響,結果表明,在不考慮灌溉條件下,氣候變化對農業凈收益有正向促進作用;在考慮灌溉條件下,氣候的微小變化對農業凈收益有利,但劇烈的氣候波動在長期內對農業產生危害。Robert 和 Stephanie(2007)在研究氣候變化對瑞士農業影響時采用Ricardain模型回歸,結果發現氣候變化使得瑞士玉米產量增加。Chang(2002)也通過構建氣候-經濟因子模型,評估氣候變化對臺灣15個地區60種農作物的影響,結果發現,氣候變化對谷類作物有負向影響,而對蔬菜有正向影響。Liu 等(2004)同樣利用此模型,基于1275個農業大縣的橫截面數據分析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結果發現,高溫和降雨量增多會對農業產生正面影響,且影響大小隨不同季節和地區存在一定差異。二是以微觀農戶為研究對象探索其受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例如,Kurukulasuriya和Mendelsohn(2008)基于Ricardain模型,利用11縣9500個農戶調查數據評估氣候變化對非洲農民年凈收益的影響,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影響年凈收益,以干旱土地對氣候變化更為敏感。Reneth 和 Charles(2007)在研究氣候變化對津巴布韋小農戶農業凈收益的影響時,發現氣候因素顯著影響該地區農戶的農業凈收益。Passel 等(2012)利用37612個農戶調查數據評估氣候變化對歐洲農業的影響,結果表明,歐洲土地價值對氣候變化較為敏感。氣候變化特征因季節表現不同,且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同。為此,有學者開始關注不同季節性氣候變化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例如Kabubo 和 Karanja(2007)通過構建季節性Ricardain模型,利用肯尼亞816個農戶截面數據評估氣候變化對農戶每公頃農作物純收益的影響。結果表明,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溫度對農戶年純收益的影響最大;同時發現,溫度和降水與農戶年純收益成非線性關系。Wang 等(2009,2014)同樣采用Ricardian模型,研究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戶的糧食作物生產的影響時發現,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存在季度性差異。

2.氣候變化對蘋果生產的影響研究

氣候變化對不同農作物的影響可能存在明顯差異,這也是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的重要原因。其適宜種植區域、砧木(喬化、矮化)、果品產量及品質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鄭小華、劉曜武,2006;魏欽平等,2010),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更為敏感。近年來,關于氣候變化與蘋果產業發展的關系研究受到學術界高度關注,但主要集中在氣候變化對蘋果生產的影響環節。

(1)從自然科學視角研究氣候變化對蘋果生產的影響,是已有研究成果的重點。近些年來,氣候變化導致蘋果主產區氣候條件發生變化,嚴重影響蘋果生產,已受到學者廣泛關注(李美榮等,2009)。李星敏等(2011)采用時間序列分析和專家打分法分析近50年影響陜西蘋果產量和質量的主要氣象因子及氣候變化對蘋果生長的適宜性評分,結果發現溫度升高、降水減少是影響蘋果生長氣候適宜性的主要原因。魏欽平等(2010)認為氣候變化導致陜西蘋果主產區凍害發生頻繁,干旱問題加劇,病蟲害發生概率上升;李美榮等(2008)利用陜西蘋果主產縣氣象資料及6個蘋果物候氣象觀測資料,分析氣候變化背景下陜西蘋果北擴主要限制因素——花期凍害在陜西蘋果產區的發生風險,并以縣為單位將陜西蘋果開花期凍害風險分為4個區,即重度風險區、中度風險區、輕度風險區、基本無風險區,提出陜西蘋果產業北擴的建議。

由于不同地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氣候變化對蘋果生產影響的程度也不一致,已有大量學者以某一特定蘋果主產區為背景,研究氣候變化對蘋果生產的影響。楊尚英等(2010)以渭北旱塬地區蘋果為研究對象,分析近48年來氣候變化對蘋果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該地區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降水量有所減少,嚴重影響蘋果生產;馬延慶等(2011)研究咸陽蘋果產區的氣候變化特征,發現溫度升高、降水減少是制約蘋果生產的主要氣候因素,并給出相應對策建議。殷淑燕等(2011)在研究氣候變化對洛川蘋果物候期的影響時得到相反結論,即氣溫變化會導致幼果出現早成熟現象,對果實存儲有機質有利,有助于提高蘋果品質。也有學者基于蘋果生長的重要階段分析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認為4~5月氣溫變化導致蘋果減產,7月氣溫變化嚴重影響蘋果品質(姚曉紅等,2006)。還有學者認為研究氣候條件對蘋果生產的區域劃分較為重要。鄭小華和劉曜武(2006)應用模糊綜合評判理論和方法,探索運用GIS技術進行氣候資源評價及蘋果氣候區劃,得到渭北黃土高原是陜西優質蘋果生產氣候生態區的結論。張旭陽(2010)也通過GIS技術按不同時段對陜西蘋果進行氣候適宜性區劃。

(2)從社會經濟視角運用經濟計量模型研究氣候變化對蘋果生產的影響,而這類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劉天軍等(2012)基于陜西6個蘋果生產縣農戶調查數據,構建包括氣候因素的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用于分析氣候變化對蘋果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溫度升高和降雨量減少均正向影響蘋果生長。氣候變化也會造成中國蘋果產業分布的變動,已有研究表明,氣溫上升使中國蘋果生產布局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西移北擴”現象(白秀廣等,2015a)。此外,氣候變化與蘋果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也得到學者關注,他們認為氣溫和降水量對蘋果單產的影響方向相反,其中氣溫上升正向影響蘋果單產,而降水量減少則負向影響蘋果單產。兩者對蘋果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地區不同而不同,其中對環渤海灣地區的貢獻率分別為-81.7%、-16.73%,對黃土高原優勢區的貢獻率分別為7.51%、-24.29%(白秀廣等,2015b)。

(二)氣候變化適應性研究

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及措施可以減緩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因而探討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成為國際學術界活躍的研究領域(朱紅根,2010)。

1.氣候變化適應性及其研究特征

關于氣候變化適應性,不同學者依據不同側重點及知識背景等給出了相應的定義(Burton et al.,1978;IPCC,2001;Smith et al.,1996),但學術界認可度高的氣候變化適應性定義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要素:適應對策、適應性行為、適應者(如蘋果種植戶)、適應效果評價。該定義圍繞四個方面的基本要素,界定氣候變化適應性概念,形成組成氣候變化適應性分析框架(Smit et al.,2000),具體見圖1-1。200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適應政策指南中提出適應性評價的四個基本步驟:界定當前及未來面臨的氣候風險及脆弱性;甄別各種可能的適應對策;評估并選擇可行的適應性措施;評估“成功”的適應行動(Bruin et al.,2009)。

圖1-1 氣候變化適應性概念框架

根據氣候變化適應性的定義,本書主要從四個方面梳理已有文獻及研究成果,并進行比較分析:一是農業氣候變化適應對策研究;二是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研究;三是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研究,四是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的有效性研究。

2.農業氣候變化適應性研究

關于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國內外學者已有大量研究。Goodman 等 (1987)認為,基因技術可以為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更多可能;Theu 等(1996)認為,選育優良品種是減少氣候變化對農作物不利影響的重要適應性措施。李紅(1998)在分析氣候變暖對中國農業影響的基礎上,給出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有效辦法包括:一是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良品種;二是改變土地利用模式,調整作物和畜牧制度及農時;三是通過調整管理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防止病蟲害;四是改造農業基礎設施,大力發展和利用先進技術。USDA(2012)發布的美國農業適應氣候變化報告指出,發展耐旱、抗病性強的農作物和牲畜品種,調整農作物輪作制度,改善土壤質量及采取與可持續農業相關的措施,是提高農業適應能力的主要方式。肖風勁等(2006)認為,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也是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重要措施。與此研究結論類似,Venkateswarlu 和 Shanker(2009)完成類似研究,認為發展農業技術、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氣候變化引起農業生產的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要提高農業適應能力,就需要深入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生產的水熱資源條件、土壤肥力等變化規律,揭示病蟲害暴發特征和氣象災害發生機理,以此提高農業適應能力(覃志豪等,2013)。錢鳳魁等(2014)認為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應當對氣候變化造成的農業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減少不確定性,進而提高農業適應能力。

近年來,針對蘋果產業遭受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有學者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魏欽平等(2010)提出蘋果產業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加強學科間合作研究,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機制;二是加強培育適應氣候變化的新品種;三是加強蘋果栽培技術管理;四是進一步開展蘋果園自然災害防御裝備的研發。與此研究結論相類似,孫尚文和宗鋒(2012)也認為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也有學者從不同地區角度分析蘋果種植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例如姚曉紅等(2006)分析氣候變化對天水蘋果產業的影響時認為應當加強水肥管理、引進先進的農技管理技術及引進矮化優質品種等適應性措施。馮紅利(2010)在分析延安蘋果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基礎上,認為蘋果產業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有增加施用有機肥、果園保墑技術、精細修剪及建立相應的低溫趨勢預報模式等。馬延慶等(2011)對咸陽地區蘋果生產的氣候條件分析之后,認為應當優化蘋果品種和種植結構、積極采用綜合抗旱節水措施及加強防雹增雨技術體系建設等措施適應氣候變化。還有學者分析氣候變化對隴東黃土高原典型地區蘋果生長的影響,發現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旱少雨、凍災頻發是影響蘋果生長的主要氣象因素,應當采取灌水、施肥、熏煙等方法減輕或避免災害影響(魏欽平等,2010)。此外,馮曉龍等(2015,2016)認為在蘋果生長不同階段蘋果種植戶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存在差異,在蘋果開花期,種植戶主要采用熏煙、噴打防凍劑及灌溉的方式適應花期低溫,而在蘋果膨大期,種植戶主要采用灌溉、覆黑地膜、人工種草或鋪秸稈等方式適應持續高溫與降水量減少,并建議應當根據作物生長不同階段研究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

3.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研究

農戶作為農產品生產的微觀主體,在適應氣候變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探討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成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在現有農戶層次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研究中,學者主要以不同適應性措施為研究對象,利用描述性統計方法與計量經濟模型,分析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影響因素(Aemro et al.,2012; Kurukulasuriya and Mendelsohn,2006;Nhemachena and Hassan,2007;Seo and Mendelson,2007;Warnera et al.,2015;譚靈芝、馬長發,2014;姚升、王光宇,2014)。

綜述文獻,關于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戶的適應性行為選擇類型,重點聚焦于識別不同類型農戶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所采取的應對手段。Smit 和 Skinner(2002)認為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行為包括改變生產實踐與改變生產性金融管理兩大類,其中前者包括多樣化作物品種、改變農業生產時間及改變灌溉方式等;后者包括多樣化收入來源、購買農業保險等。與此研究結論類似,Deressa 等(2009)發現埃塞俄比亞尼羅河流域農民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包括種植不同種類作物、植樹、水土保持、調整種植時間、灌溉等。農戶適應氣候變化的行為具有目的性(Smit et a1.,1999),呂亞榮和陳淑芬(2010)將其劃分為主動適應性行為和被動適應性行為,其中前者包括調整作物品種、修建基礎設施、采用新技術等,而被動適應性行為則包括調整農時、增加化肥農藥投入、增加灌溉等。也有學者根據農戶采用適應性行為與干旱發生先后次序將農戶適應性行為劃分為事前預防性行為(覆膜)和事后補救性行為(增加灌溉量、增加施用農家肥、增加施用化肥等)(馮曉龍等,2015,2016a)。

(2)研究農戶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采用適應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其特點是不區分農戶的不同適應性措施,僅僅關注影響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與否的因素。例如劉華民等(2013)研究農牧民氣候變化適應性時認為農戶收入與農戶基本特征是影響農戶適應的主要因素;張紫云等(2014a)認為凍災發生下農戶是否采取適應性措施受到政策環境、農戶特征、村莊特征及氣候變量的影響。認知是行為的基礎,已有研究表明農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與其適應性行為選擇密切相關(Ole et al.,2009;趙雪雁,2014)。例如Grothmann 和 Patt(2005)以贊比亞農民為研究對象,驗證風險認知對農民應對干旱風險的適應性行為具有顯著影響。與研究結論相類似,呂亞榮和陳淑芬(2010)認為影響山東德州農民采取適應性行為的主要因素是農戶對氣候變化認知和性別。有學者認為個體的認知水平在地區間存在差異,農業生產經驗豐富地區的農民比較關注氣候變化,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就較高(Michlik and Espaldon,2008)。而Maddison(2006)則認為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存在兩步過程,首先是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才是農戶對氣候變化采取適應性行為過程。為此,朱紅根和周曙東(2011)利用 Heckman Probit 選擇模型分析中國南方稻區農戶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影響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的因素包括農戶個體特征、社會資本、信息可獲性及外部氣候環境。與此研究結論相類似,Deressa 等(2009)在研究埃塞俄比亞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行為時,認為溫度和降水量對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有顯著影響。有學者認為農戶采用適應性行為是復雜的心理過程,個體適應要經過3個相互關聯的階段,即觀察、感知和行動,且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基礎(Bohensky et al.,2012)。Dang 等(2014)認為農戶采用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是一種心理決策過程,農戶氣候變化風險認知、氣候變化信念、主觀規范、適應性措施有效性認知、適應激勵等因素影響其采用的適應性行為。與此研究結論一致,Truelove 等(2015)發現農戶對適應性措施有效性認知、干旱風險感知及社會因素是影響其采用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的關鍵因素。除此之外,有學者從氣候變化適應性決策選擇與適應性措施采用強度(適應強度)兩個方面,考察影響農戶行為選擇的限制因素,結果發現合作組織參與、家庭勞動力人數、技術培訓參與頻率、政府信息披露對促進農戶適應性決策選擇,而戶主年齡、蘋果樹齡抑制農戶決策;合作社組織參與、蘋果種植面積及收入正向影響農戶適應性措施的采用強度,而果園基礎條件負向影響采用強度(馮曉龍等,2016c)。

(3)農戶適應性行為選擇受外部約束條件影響存在差異。為了尋找這種差異,學術界以不同適應性措施為對象,研究農戶采用不同適應性措施的影響因素,構成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研究第三個方面。例如Deressa 等(2009)認為埃塞俄比亞尼羅河流域農民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包括使用不同種類作物、植樹、水土保持、調整種植時間及灌溉,且多元Logit模型結果顯示,影響農戶選擇各類適應性措施的關鍵因素有戶主個體特征、信貸行為、氣候變化信息來源、社會資本及環境因素等。與此研究方法相類似,Tazeze 等(2012)同樣運用Mogit模型分析影響埃塞俄比亞農民適應氣候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農戶基本特征、信貸行為、市場距離及農民交流方式等。也有學者根據適應目的將適應性行為進行歸類,并研究農戶采用的影響因素。例如,呂亞榮和陳淑芬(2010)分析山東德州農戶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時,將其分為主動與被動適應性行為兩類,并運用Mogit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農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其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的關鍵因素。馮曉龍等(2015)在關注蘋果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時,根據農戶適應時機將其劃分為事前預防性與事后補救性行為,研究發現,種植戶的事前預防性行為選擇受到村莊層次的鄉鎮距離、蘋果種植面積占比、氣象服務、農戶的文化程度、社會經歷、蘋果種植面積、果園灌溉條件及氣候變量的縣年平均溫度等因素影響,而種植戶事后補救性行為選擇受到村莊蘋果種植面積占比、機井個數、技術人員擁有情況、農戶的風險類型、氣象災害程度認知、立地類型、果園灌溉條件及氣候變量的縣年平均溫度等因素影響。不同氣象災害導致適應性措施不同,為此,有學者研究不同氣象災害條件下農戶的適應性行為。例如,張紫云等(2014b)在綜述政策支持和農戶適應性措施的基礎上,將適應性措施歸為工程和非工程類兩大類,并運用Mogit模型研究農戶采用這兩種措施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政府在農戶采用工程類措施中起主導作用。馮曉龍等(2016a)關注干旱條件下農戶的適應性行為,發現合作社參與、農戶認知等對預防性適應性行為的采取有正向作用;農戶認知、果園灌溉情況、信息可獲性、便利地域位置、村莊有技術員等對種植戶采取補救性適應性行為有正向作用。Wang等(2014)在分析極端氣候事件下農戶適應性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時,認為家庭與社區資產是促進農戶適應性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

4.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研究

在氣候變化適應性研究過程中,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研究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農戶適應能力是指農戶應用自身資產應對外部風險沖擊的能力(Ellis,2000;Nelson et al.,2007a),其驅動要素、決定因子是影響農戶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方一平等,2009)。但如何正確測度農戶適應能力是這類研究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許多學者認為可持續生計分析法提供了一個研究農村家庭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視角(Ellis,2000;Hammill et al.,2005;Nelson et al.,2007b,2010),該方法也成為現階段學者研究農戶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Brown 等(2010)利用可持續生計方法分析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農村社區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認為該方法能夠有效測度家庭的適應能力,且有其應用推廣價值。與此研究方法類似,Park 等(2012)利用該方法研究太平洋區域各個國家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發現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及自然資本是影響農戶適應能力的重要方面。國內學者也開始利用可持續生計方法研究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例如胡元凡等(2012)以寧夏鹽池縣GT村為例,利用生計資本分析影響農戶適應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及物質資本缺乏是限制農戶適應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田素妍和陳嘉燁(2014)基于生計資本理論,實證檢驗養殖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與適應性決策之間的關系,發現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不同程度上影響養殖戶氣候變化適應性決策。與此研究方法類似,趙立娟(2014)同樣利用可持續生計框架論證干旱條件下農戶適應能力,研究結果發現,儲蓄類資產、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增加提高農戶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也有學者認為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與農戶氣候變化脆弱性是相互影響的(Gentle and Maraseni,2012)。例如Hahn 等(2009)指出農戶的適應能力大小反映其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并開發出基于生計資本的農戶生計脆弱性指標。除了關注農戶的氣候變化適應能力之外,有些學者開始關注農戶的自然災害適應能力。例如,Moench 和 Dixit(2004)、Rawadee 和 Areeya(2011)在考察南亞、泰國農戶針對洪澇災害的適應能力時,認為農戶家庭的適應能力應當包括基礎設施指標、經濟指標、技術指標、社會資本、技能和知識等五個方面,并發現農戶社會資本、金融約束及技能和知識等方面的缺乏限制家庭的適應性決策。與此研究內容類似,Daramola 等(2016)同樣利用這五個方面指標描述尼日利亞農戶家庭的自然災害適應能力,結果顯示,適應能力缺乏會增加自然災害對農戶家庭產生的影響。

以上研究充分說明,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研究已成為農戶適應性行為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但僅關于氣候變化背景下個體適應能力對適應性行為決策的影響研究關注甚少。其中Grothmann 和Patt (2005)通過構建微觀個體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認知理論框架,利用德國和津巴布韋農戶調查數據,論證個體適應能力是影響其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因素,而很多研究忽略適應能力的作用。

5.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有效性研究

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微觀個體,為了降低氣候變化給農業產出帶來的不利影響,采用一系列適應性措施。在這個過程中,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包括適應性措施對農戶農業產出的影響及有效性問題。目前,針對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對其產出的影響及其有效性,學術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由于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的目的是實現氣候變化風險下家庭收益最大化,因此,這類研究主要從農戶適應性行為選擇對其農業產出水平及其產出風險兩個維度展開討論。

(1)農戶適應性決策對其產出的影響研究。例如,Falco 等(2011)、Yesuf 等(2008)以埃塞俄比亞農戶為研究對象,利用內生轉換模型分析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決策對其農業產出的影響,結果表明適應性決策能夠增加農戶農業產出。與此研究結論類似,Wang 等(2014)以中國廣東、陜西及青海三省農戶為研究對象,分析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的農戶適應性行為時,發現農戶適應性行為的采用能夠有效提高農戶的農業產出。不同適應性措施對農戶產出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為此,Foudi 和 Erdlenbruch(2012)以法國農民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灌溉措施在農戶農業生產中應對干旱風險的作用,研究發現,灌溉農戶比未灌溉農戶平均產出水平高。Shiferaw 等(2014)以埃塞俄比亞農戶為研究對象,分析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戶小麥品種改良對家庭食品安全性的影響,結果發現,農戶小麥品種改良能夠提高家庭食品安全性。與此研究內容類似,Khonje 等(2015)以贊比亞東部地區農戶為研究對象,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戶玉米品種多樣化的影響時,認為玉米品種多樣化能夠提高農戶農業收入與食品安全性。中國學者田素妍和陳嘉燁(2014)以養殖戶為研究對象,分析氣候變化應對策略與利潤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養殖戶不同應對策略對利潤的影響方向不一致。

(2)探討農戶適應性決策對其農業產出風險的影響。例如,Falco等(2011)基于埃塞俄比亞的尼羅河流域微觀農戶數據,首先采用矩方法估計農戶產出下行風險,在此基礎上利用內生轉換模型分析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對農業產出下行風險暴露度的影響,發現農戶的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能夠有效降低產出下行風險暴露度。與此研究結論類似,Huang等(2014)同樣利用矩估計法評估極端天氣影響下農戶的農業產出風險與下行風險,并利用內生轉換模型分析農戶適應性決策對農業產出、產出風險及下行風險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戶的極端天氣適應性決策不僅能夠增加農業產出,而且能夠有效降低農業產出的風險和下行風險。不同適應性措施對農戶產出風險的影響差異較為明顯,這在已有研究中有所體現。例如,Falco 和 Chavas(2009)以埃塞俄比亞農戶為研究對象,采用矩估計方法估計農戶產出下行風險,并分析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戶農作物多樣化與風險暴露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農戶多樣化農作物品種能夠降低產出下行風險水平。與此研究結論類似,Foudi 和Erdlenbruch (2012)以法國農民為研究對象,分析灌溉措施在農戶農業生產過程中應對干旱風險的作用,研究發現,灌溉農戶的收益方差低于未灌溉農戶的收益方差。此外,有學者關注了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與收入、效率之間的關系,例如,馮曉龍等(2016b)利用空間Durbin模型分析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對其收入的影響,發現適應性行為選擇及其空間溢出效應對生產性收入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宋春曉等(2014)通過構建Translog前沿生產函數模型推導出灌溉效率,并建立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對灌溉效率影響的模型,實證結果表明灌溉水源和設施、家庭生產收入、耕地規模和氣候變化等均顯著影響農戶的灌溉效率。

(三)已有研究評價

綜合已有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術界在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機制與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研究兩個方面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關于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與農業氣候變化適應對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一年生農作物為系統方面,例如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這類研究主要基于生產函數理論、利潤最大化理論分析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程度,分析農業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程度。由于蘋果種植戶作為理性經濟人,其在氣候變化背景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不變,因而基于利潤最大化理論分析氣候變化對蘋果生產的影響是適用的,這也為本書研究氣候變化對蘋果產業影響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從研究方法來看,超越對數模型、Ricardain模型及GIS技術為設計氣候變化對蘋果產業影響模型提供重要參考,而歸納法為總結蘋果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提供重要方法參考。

(2)關于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研究,主要關注以種植一年生農作物為主的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適應對策、適應能力、適應性行為選擇的有效性評估。這類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為本研究提供借鑒:從理論體系方面看,大多數研究者將利潤最大化理論、技術選擇理論及期望效用理論引入農戶適應性行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中,具有客觀性、規律性和可重復性。這些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對研究蘋果種植戶適應性行為的動機、特征、效果等具有重要理論參考價值。從實證方法方面看,離散選擇模型、多元回歸模型、熵權法、內生轉換模型等,對本書設計蘋果種植戶適應能力、適應性行為決策及適應有效性評估的定量模型具有重要應用參考價值。

與糧食作物相比,蘋果屬于多年生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高的高價值農產品,其生產經營過程具有市場化、專業化特征。同時,蘋果生產過程凝結更多科學技術,生產較為復雜,專用性投資水平較高,對氣候變化也更為敏感,這使得蘋果種植戶對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的需求更為迫切。從已有的氣候變化適應性理論研究領域來看,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理論體系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理論上就氣候變化對農業產業的影響及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的認識還不夠系統。已有研究對象主要為糧食作物或畜產品,分析氣候變化對這類農作物的影響及以種植這類農作物為生的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而就氣候變化對多年生農產品影響程度及其微觀農戶適應性決策方面的基礎研究和定量研究關注甚少(周潔紅等,2015)。與一年生農作物相比,蘋果作為多年生、高價值農產品,在種植過程中形成以果樹及其配套設施為主的專用性資產,這意味著蘋果種植戶很難再將這些專用資產轉移從事其他農業生產活動,導致蘋果種植戶對氣候變化風險更加敏感與脆弱,使得蘋果種植戶適應氣候變化的行為選擇更為迫切,也更為關鍵。在此過程中,氣候變化對蘋果生產的經濟學影響以及以種植蘋果為生的農戶在自身家庭稟賦、資源、環境、市場等條件約束下的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動機、行為傾向,理論界尚無系統性研究。

第二,理論體系不健全。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包括決策、采用及其效果評估,這是既密切相關又互有差別的環節,每個環節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也同樣需要相應的理論加以指導。國內外已有研究更注重關注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采用階段的研究,而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與適應性行為選擇之間的影響機理及農戶適應性行為選擇的有效性評估與成本收益分析理論需補充完善。此外,由于氣候變化的季節性特征差異明顯,使得農戶適應性行為特征、行為動機及其有效性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加以區分。已有研究更傾向于關注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缺乏對因氣候變化季節性特征導致的農戶適應性行為及其有效性差異的系統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本書以蘋果種植戶為研究基本單元,以蘋果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為研究對象,以新古典經濟學、農戶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圍繞促進蘋果產業與專業化農戶收益可持續的問題,采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構建氣候變化對區域蘋果種植戶蘋果凈收益影響的理論模型,探索應對不同蘋果生長階段氣候變化特征的適應性措施,揭示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識別影響專業化蘋果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機制,評估種植戶適應性行為有效性,研究政府公共政策切入點和政策干預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宁化县| 高清| 陕西省| 淳化县| 南漳县| 镇沅| 清丰县| 内乡县| 临高县| 南澳县| 曲沃县| 湖口县| 民乐县| 岱山县| 海门市| 梁山县| 桦川县| 万盛区| 乐清市| 蚌埠市| 贵溪市| 兴隆县| 渭源县| 固始县| 平湖市| 稻城县| 沛县| 呈贡县| 克什克腾旗| 乾安县| 若尔盖县| 报价| 沈阳市| 连州市| 岳池县| 山阴县| 万载县| 双柏县| 工布江达县|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