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化與蘋果種植戶的適應
- 馮曉龍 陳宗興 霍學喜
- 2895字
- 2019-10-11 16:52:51
第一章 導論
一 研究背景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的平均狀態與離差的一個或兩個共同出現顯著變化,而關于氣候變化的成因可概括為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為因素影響的氣候波動兩大類(新華網,2009)。近些年來,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胡錦濤,2009)。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明確指出,氣候變化已成為安全威脅,如果不采取果斷措施,未來數十年內,氣候變化將超出許多地方的適應能力,這可能導致動蕩和暴力,從而對國家和國際安全產生危害(林小春、高麗,2007)。
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建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開始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近十多年世界范圍氣候異常給很多國家的糧食生產、水資源和能源帶來嚴重影響,引起各國政府及學術界關注。最近的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分別是近千年來最暖的10年和世紀(朱紅根,2010)。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就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未來1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0.7~4.8攝氏度(秦大河、Thomas Stocker,2014)。全球變暖的進一步加劇,將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嚴重威脅全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朱紅根,2010)。
(一)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嚴重影響
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重合的產業部門,是以農作物生長發育為基礎,光、熱、水、土壤等氣候與環境要素是決定農業生產的基本自然要素。氣候變化將直接導致輻射、光照、熱量、溫度、濕度、風速等氣候要素時空格局發生變化,從而對農業生產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影響。由于農業部門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因而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農業氣象災害、水資源短缺、農業病蟲害發生程度都呈加劇趨勢(鄭國光,2009)。
在過去25年間,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導致世界上一些主要糧食作物減產,而氣候變化給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影響差異明顯(O'Brien et al.,2006)。1981~2002年,由于氣溫升高,小麥、玉米、大麥的全球產量每年合計減少4000萬噸(潘根興等,2011)。在中國,近50年氣溫上升尤其明顯,這使得中國灌溉和雨養春小麥的產量將分別減少17.70%和31.4%(鄭國光,2009)。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未來20~50年內,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并嚴重影響中國長期的糧食安全。據估算,到2030年因全球變暖,中國種植業產量總體上可能會減少5.00%~10.00%,其中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作物均會減產(錢鳳魁等,2014)。已有研究表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增多、增強,旱災危害的程度、范圍呈加重、擴大態勢,對農業造成嚴重影響。有關資料顯示,中國每年因旱災平均損失糧食 300 億公斤(鄭國光,2009)。可以看出,氣候變化已使農業生產條件及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威脅中國甚至世界的糧食安全,而且增大了農民收入波動的幅度。
中國是世界蘋果生產第一大國。據統計2014年中國蘋果種植面積達231.20萬hm2,產量為3800.00萬噸,分別占世界蘋果栽培面積和產量的50.78%、55.60%,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國家蘋果產業經濟研究室,2014)。依據農業部發布的《蘋果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中國蘋果生產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灣優勢產區和黃土高原優勢產區,其中環渤海灣優勢區包括膠東半島、泰沂山區、遼南、燕山、太行山淺山丘陵區,黃土高原優勢區包括陜西渭北和陜北南部地區、山西晉南和晉中、河南三門峽地區和甘肅的隴東及隴南地區。可見,蘋果產業已逐漸成為中國北方地區農村的支柱產業,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及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2007)。
蘋果作為多年生、高價值農產品的典型代表,其種植過程對氣候條件極為敏感,氣溫、降水量等氣候條件的變化嚴重影響蘋果產量與質量,不利于蘋果種植戶增產增收。有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對中國蘋果產業已造成明顯影響(樊曉春等,2010,2013;馮曉龍等,2015;魏欽平等,2010)。氣候變化引起春季溫度升高,蘋果開花期提前,導致蘋果開花期遭受晚霜和凍害的機會增加。受氣候變化的影響,2000年以來蘋果開花期普遍比20世紀80年代提前5~7天,開花期提前明顯增加了遭遇低溫凍害的風險(魏欽平等,2010)。氣候變暖往往伴隨著干旱、風雹等災害。有關資料顯示,蘋果產區近些年的年降水量均呈下降趨勢,春秋季降水量減少,夏冬季降水量增加,造成自然降水與蘋果需水特性不協調,嚴重影響蘋果樹生長和果品品質提高。此外,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必然導致果樹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加大,影響果樹生長(段曉鳳等,2014;魏欽平等,2010)。
(二)適應性選擇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舉措
世界各地區都將受到氣候變化影響,但受沖擊最強烈的國家將是發展中國家,而適應將成為解決不可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暖的必經之路(IPCC,2007)。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厘行動計劃》將適應氣候變化與減緩氣候變化置于同樣重要的地位。針對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林業、水資源影響加劇問題,中國政府分別于2013年11月、2014年9月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同步推動的基本原則,推動全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積極適應氣候變化(國家發展改革委,2011)。由此可見,采取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已成為中國及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舉措。根據IPCC(2001)定義,“適應”是指自然或人類系統為應對實際的或預期的氣候影響而做出的減小脆弱性的倡議或措施,即自然或人類系統為應對現實的或預期的氣候刺激或其影響而做出的調整,這種調整能夠減輕損害或開發有利的機會。也就是說,應對氣候變化不僅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要采取主動的適應行動,通過適應性措施減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增強氣候恢復能力,該過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
蘋果種植戶作為蘋果產業的微觀經營主體,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成為政府與學者關注的焦點。根據實地調查數據,2011~2013年蘋果種植戶中有74.1%遭受蘋果膨大期持續高溫影響,67.1%遭受蘋果開花期低溫影響,這些氣候變化給蘋果種植戶蘋果生產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提升其收入波動性。面對氣候變化誘發的蘋果生產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蘋果種植戶采取了哪些適應性措施?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對諸如蘋果開花期低溫、蘋果膨大期持續高溫等氣候變化,種植戶大多數采用相應的適應性措施,其中蘋果種植戶采用熏煙、噴打防凍劑等措施應對蘋果開花期低溫;蘋果種植戶采用灌溉、覆膜、人工種草等措施應對蘋果膨大期持續高溫。這些適應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氣候變化對蘋果種植戶蘋果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穩定了其家庭收入。
綜上所述,氣候變化對蘋果產業發展和蘋果種植戶增收產生的影響較為明顯,適應已經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模式。因此,探討氣候變化對中國蘋果生產的影響及專業化蘋果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是研究氣候變化環境中改進中國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基于這種背景,本書擬研究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識別影響蘋果生產的關鍵氣候因素,評估氣候變化對區域蘋果種植戶蘋果收益的影響程度;分析蘋果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包括蘋果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特征、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影響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決策的關鍵因素及適應性行為選擇的效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