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大軼事
- 李長青
- 3126字
- 2019-10-11 16:46:10
四 瓊籍華僑華人的教育情懷
海南被譽為僑鄉,目前在海外的瓊籍華人大約達300萬人,相當于海南全省人口的1/3,主要集中在東南亞,這些華人對家鄉的教育十分重視,幾乎將八九成的捐款都投入發展海南的教育事業中,海南歷史上一些重大的教育項目,都跟海外華人密切相關。比如1947年創立的私立海南大學,學校創辦的資金來源不是政府,而是瓊籍華僑加上內地各個領域的海南精英的捐款,1983年創立海大,第一批800多萬元的建校資金,也是來源于海外華僑捐款。
李昌邦說:“我回海南之后有個強烈的感受,就是散布在海南以外的海南人對家鄉的教育事業情有獨鐘,海大的創立和建設離不開華僑。”
泰堅樓之所以能建成,源于在1983年海大開學典禮上,來自香港的三位企業家——黃堅、吳多泰、周成泰,在大會上當場宣布捐獻300萬港幣給海南大學,學校就用這300萬港幣建立了黨政辦公室,并根據捐助者的名字命名為“泰堅樓”。
現在的行政樓后面的階梯教室,是泰國著名的華人企業家——吳多祿、吳多禎兩兄弟出資蓋的。
東門是臺胞企業家吳乾華捐60萬元建的,這是海大的第一個校門。吳乾華還捐了一部《四庫全書》,在當時那個年代是很珍貴的,因為當時沒有幾所大學的圖書館有這樣的《四庫全書》。
用于理工科學習研究的理工實驗大樓則是香港海南商會會長李運強出資2000萬元建成的。
邵逸夫學術交流中心作為海大接待外客的場所,是邵逸夫先后兩次捐款共400萬港幣建成的。
還有學生享受的一大批獎學金也是由華僑資助,其中最大的一個資助企業是印度尼西亞華人創辦的金光紙漿廠,連續五年每年100萬元,五年之后又繼續出資。
我們現在看到的圖書館,建舊館的時候是國家財政支撐的,當時的預算是3000萬元,結果工程只進行了一半。建筑搞好了卻沒錢購置設備。所以圖書館里的電子設備都是海外華僑出錢購置的,由主要僑領帶頭,首先在泰國打開口子,主要僑領每人50萬元,其他的10萬元、20萬元不等,捐款的總額達到700多萬元。每一個閱覽室的名字,都是以那些主要僑領的名字命名的,后面有一些小廳是香港同胞建的。從那之后,海大和海外華僑的關系就很密切。
因為捐款,海大和海外華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李昌邦等領導班子就向海南政府提議,建立一個理事會,它不隸屬海大,不是海大的機構,是海南省政府直接批準成立的,它的主要領導是由省里頭直接聘請的,所有理事的證書是由政府直接下發的,規格高,組成的人也很多,有海南商會的也有港澳臺的等,海外著名的教育家也可成為理事。這個理事會后來成為海大團結海外僑領、社會力量來支持海大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
第一屆理事會換屆,成立第二屆理事會時,請了龍永圖當理事長,當時他是博鰲論壇秘書長,因為他的影響很大,請他的過程是很不容易的,當時海大的校長親自到北京他的家里請他,非請到他不可。后來證明請他請對了,從第二屆理事會開始,每次開會他都來,理事會成立的時候因為有他,省委書記和省長都來參加。龍永圖的貢獻除了已捐的3000萬元(3000萬元是已經兌現了的,還專門為這3000萬元注冊了一個海大教育基金會,把錢都存在里面)之外,最大的貢獻是讓海南有一所高校進入“211工程”。
當時海南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時值“211”最后一批名額審批,弄不好海南高校就被邊緣化,與“211”不沾邊了,當時教育部的個別領導給李昌邦他們一個提示,說走并校的道路,所以就有了并校的方案。其中一個方案就是兩校或三校合并,合并的過程中,特別涉及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當時海大跟熱農大意見分歧很大,首先農業部不愿意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并過來,因為它也是個名牌,并校之后它就不存在了,農業部的領導都不愿并,海南省部分高層領導也不同意合并,最后路怎么走呢?龍永圖就想了個辦法,由理事會出面,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民營智庫,它的研究報告可以送到中央)這個權威的智庫機構組建一個課題組,提出一個權威的研究報告,而且由中改院的院長當組長,理事會之前的理事長符廳長當顧問,組成人員就是李昌邦等人與海大的教授、教育廳的領導、“熱作兩院”的教授。理事會撥課題費12萬元,支持撰寫關于在海南建立一個國家級高水平大學的研究報告。這個研究報告出來以后,理事會為了討論這個報告專門開了3天會,龍永圖主持,當時討論了兩個話題:一是要不要并校,二是并校之后校名叫什么。當時的僑人一致表示校名必須是海南大學,討論完后以理事會的名義給省政府寫報告,提出建議。因為這是一個權威的、有影響的、可以上會的研究報告,而且方案很具體,這樣才促使省政府做出采取兩校合并的方案的決定,合并了之后,教育部審批后同意海南大學進入“211工程”。
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有一屆是在海大召開的,現在的思源學堂以及聯誼館和海外華僑是有一定關系的。聯誼館建立起來后開的第一個會就是第三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所以它就叫聯誼館,2000多人參加會議。
當時確定要在海南開會的時候,海南海口市沒有一個可以容納2000人開會的地方,所以必須建一個可以開會的地方。當時海南省只能找一塊地來建,但那樣開支太大,于是李昌邦他們就和海外僑領商量,說不要在外面找了,海大有地,可以在海大建一個館,什么費用都不要,整個會議的主持、承辦、接待由海南大學的學生承擔。海外僑領支持這個方案,而且以后不開會場館還可以用作海大的體育館,這個館花了4000萬元。開完會后,僑領們在學校食堂吃了一頓飯,現在的第一第二學生食堂全部改裝,弄自助餐。這頓自助餐包含諸多海南的名菜,由各個市縣供應。海外僑人對海大做了很重要的貢獻,很多海大開展的對外交流活動都是由理事會牽線,當時海大年輕,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著名大學實力不對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有一批海南籍的教授,甚至其校長都是海南人,這些合作、贊助都是由他們牽線,泰國的華僑就捐了500多萬元。
思源學堂的建成,來源于在海大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當時定了兩個目標,其中之一是幫助海大進入“211工程”,為海大籌資3000萬元資金;為了幫助海大解決沒有博士點的問題,籌資1000萬元設立五個重點學科,一個學科給200萬元,使之能申報博士點。理事會籌備錢時,在一次機會下,李昌邦向邢李說了這件事,他一聽,覺得建立博士點是一件好事,就決定1000萬元他一個人出了,理事會制定了嚴格的用錢方案,錢不能亂花,重點要引進學科代表。當時理事會想出了一個辦法,將籌到的錢買了幾套房子給教授,但是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有教授將學科帶進博士點,才能把所有權給他。而結果1000萬元只花了300萬元,這300萬元實質上用于開會、出書等日常開支。因為海南沒有一所高校有資格進入“211”,當時面臨最后一批“211”入選,所以想出了并校的主意,理事會怕并校之后海大沒有錢,會把700萬元亂花掉,于是便凍結了700萬元。那怎樣才能使用這700萬元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邢李
提了四個方案。其中一個方案就是建思源學堂,當時建的是海南大學生課外活動中心,4000多平方米,為各種活動提供場地,之前的理事長教育廳符廳長和李昌邦兩個人在文華酒店中餐廳和邢李
一起見面議論這個方案,結果不到半個小時,邢李
便問要多少錢,那時候李昌邦不好意思開口,說1500萬元,不夠的話學校配套,現在已有700萬元,再捐800萬元。邢李
馬上說沒問題,答應做這個項目,當場交代符廳長作為他的代表,監督這個項目的實施,邢李
只管捐錢,其他方面不管。學校對這個項目非常重視,成立了個項目領導小組,由當時的書記擔任領導小組的組長,副校長負責具體實施,設計招標搞施工都由學校全部負責,最后完成項目總共花了將近4000萬元,不夠的錢都由學校配套。這個思源學堂現對校內校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海大的發展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海外華僑等社會力量對海大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海大的發展證明特區大學不能忽視華僑的力量,海大人當年建設海大的初心和歷史使命對海大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