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陸地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研究
- 時雨晴
- 5字
- 2019-10-11 16:42:0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從國際環境看,在亞太地區國際旅游市場板塊中,中國與朝鮮、俄羅斯交界的圖們江地區,中國與老撾、緬甸、越南交界的湄公河地區及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中國新疆和周邊國家接壤地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從國內環境看,中國邊境地區因受自然、地理、歷史及國際政治、軍事等因素的影響,其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因此,關心并支持邊境地區的發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2011年6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興邊富民行動規劃(2011—2015年)》中明確提出:“大力培育開發具有邊境特色的重點旅游景區和線路,鼓勵發展邊境旅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生態旅游、探險旅游、農業旅游等特色旅游。”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邊疆地區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近年來,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日益表明,旅游業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加縣域居民收入、優化縣域產業結構、改善縣域人居環境和促進縣域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2],已逐漸成為中國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3]。邊境縣(市)作為中國邊境地區的基層單元行政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是邊境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構成了邊境旅游業有力的支撐體系。
中國陸地邊境東起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口,西至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的北部灣畔,總長度約2.2萬千米,有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云南、廣西9個省(自治區)的134個邊境縣(市)與朝鮮、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14個國家接壤,其中擁有口岸的邊境縣(市)有72個。邊境縣(市)總面積約為195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0%,總人口約為220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將近一半,有30多個民族與鄰國同一民族相鄰而居。中國陸地邊境縣(市)旅游發展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 邊境旅游在邊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首先,邊境旅游可以在傳統產業條件很差的邊境地區建立一種以旅游業為龍頭和核心的相關行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產業群體,并成為聯結國內旅游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紐帶和橋梁,是21世紀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亮點。[4]中國邊境旅游以1985年遼寧丹東開展中朝邊境旅游為肇始,目前已取得長足發展,初步確定了其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地位。根據各邊境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公報及相關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得出,邊境地區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9.24%上升至2011年的10.52%。其中,旅游收入占GDP 30%以上的邊境縣(市)由2006年的9個上升至2011年的14個;旅游收入占GDP 15%~30%的邊境縣(市)由2006年的6個上升至2011年的13個。總體上,邊境旅游在邊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其次,邊境地區旅游市場占全國旅游市場份額較小,未來邊境旅游業發展潛力較大。據統計,2006年中國邊境縣(市)旅游總人數為4622.58萬人,占全國旅游總人數的3.33%,旅游總收入為237.13億元,占全國旅游總收入的3.81%;2011年中國邊境縣(市)旅游總人數為10494.31萬人,占全國旅游總人數的3.98%,旅游總收入為719.24億元,占全國旅游總收入的3.73%;旅游人數年均增長率略高于全國水平,旅游收入年均增長率略低于全國水平。邊境旅游可以有效拓展旅游業的發展空間。
二 中國陸地邊境地區旅游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中國陸地邊境縣(市)旅游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其中,東北和西南邊境縣(市)旅游發展水平遠高于西部邊境。從不同邊境段落看,中朝、中緬、中老、中越、中俄邊境縣(市)旅游發展水平相對較高,2006~2011年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增長幅度較大;中蒙、中哈、中阿、中塔、中巴、中吉邊境旅游發展水平相對一般,2006~2011年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增長幅度較小;中不、中尼、中印邊境旅游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見圖1-1)。
圖1-1 2006年、2011年不同邊境段落旅游發展水平
三 各邊境地區旅游業競爭態勢日益明顯
隨著沿邊開放城市和邊境經濟合作區的設立、邊境口岸的相繼開放,邊境貿易逐漸興旺,與此同時,邊境旅游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已初步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邊境旅游產業競爭逐漸由景點競爭、線路競爭、邊境城市競爭進入邊境區域競爭的階段,逐漸形成五大邊境旅游合作圈:以滿洲里為核心的中俄旅游合作圈、以丹東為核心的中朝旅游合作圈、以新疆為核心的中亞旅游合作圈、以崇左為核心的中越旅游合作圈及以西雙版納為核心的中緬旅游合作圈。邊境地區旅游競爭格局的重塑促進了邊境地區內旅游產業要素的重組和結構變化,同時也使部分地區內旅游產業的優勢被削弱、競爭力喪失,各邊境地區旅游發展的差距逐漸拉大。另外,市場同質化、產品雷同、旅游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薄弱、區域競爭主體間良性秩序及國家層次的跨區域旅游合作機制的缺乏,進一步導致各邊境地區間旅游產業競爭加劇。
由此可見,邊境地區旅游競爭環境復雜多變,不同邊境地區旅游競爭水平差異較大,使邊境地區旅游競爭力亟待研究的問題增多。為保證各邊境地區在競爭中有效地獲取和保持競爭優勢,實現邊境旅游的持續發展,須全面、深入、系統地研究邊境地區旅游競爭力的相關問題,主要包括:
(1)哪些競爭力要素導致了邊境地區旅游發展水平的差異?這些競爭力要素的時空分布有何特點?
(2)邊境旅游競爭力要素之間有沒有相互關系?如果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3)不同旅游發展階段,不同邊境地區的旅游競爭力主導因素有沒有差異?又有何不同?
(4)邊境入境旅游競爭力受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邊境入境旅游競爭力?
(5)如何有效提升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
中國邊境地區遠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主要旅游市場,旅游特征不同于內陸腹地和沿海地區,在理論和實踐上均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因此,深入開展本項研究具有顯著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通過本項研究,科學、準確地對邊境旅游競爭力進行分析,以期為政府主管部門、旅游企業、旅游研究機構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為促進邊境旅游有序發展提供一定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