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主要結論與研究不足

一 主要研究內容與結論

第一,初步構建一個由外顯競爭力和內在競爭力2個層次11個模塊組成的邊境旅游競爭力研究模型(見圖1-2)。外顯競爭力是邊境旅游競爭力的最終表現,一般用旅游市場競爭力來衡量;內在競爭力是外顯競爭力的來源或決定因素,能夠更加具體地反映實際旅游競爭力的狀況。不同模塊競爭力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影響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的強弱。

圖1-2 技術路線

第二,揭示了中國陸地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的時空演變規律。從時間演變看,2006~2011年,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水平有所提高,但總體增長緩慢,競爭力水平仍普遍偏低。從空間差異看,中國陸地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空間差異顯著。東北東部邊境、西南邊境和中蒙邊境旅游具有較高的外顯競爭力;東北東部邊境具有區位交通和旅游資源優勢;西南邊境具有資源、口岸、集聚優勢;中蒙邊境具有社會經濟優勢。東北北部邊境旅游發展受到氣候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基礎比較薄弱,邊境地區的可進入性不高;新疆西部邊境雖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但旅游發展受到旅游資源、區位交通、社會經濟環境的制約;西藏邊境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實力薄弱,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制約著旅游業的發展。

第三,對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進行類型劃分,并對其特征進行分析。根據外顯競爭力指數及2006~2011年均增長率,將邊境旅游競爭力劃分為九類;根據內在競爭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組合關系的不同特點,以及各要素競爭力的排名,將邊境縣(市)劃分為五類,這是從地理學視角研究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的新成果。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邊境縣(市)旅游外顯競爭力與內在競爭要素的相關程度有所不同,且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2006~2011年,資源優勢型邊境縣(市)旅游競爭主要以旅游資源、區位交通、旅游服務設施的競爭為主,社會經濟是制約其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口岸優勢型邊境縣(市)旅游競爭逐漸由旅游資源、社會環境、旅游服務設施的競爭轉為邊境口岸、旅游集聚的競爭,旅游資源開發及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是制約其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區位優勢型邊境縣(市)旅游競爭逐漸由自然環境、旅游資源的競爭轉為服務設施、旅游集聚、邊境口岸的競爭,旅游服務設施及邊境縣(市)整體的建設是其旅游發展的重點;集聚優勢型邊境縣(市)旅游競爭逐漸由旅游服務設施的競爭轉為旅游資源的競爭,此外區位交通競爭要素也較為重要;相對均衡型邊境縣(市)旅游競爭一直以旅游集聚、旅游服務設施和旅游資源的競爭為主。

第四,揭示中國陸地邊境縣(市)入境旅游競爭力的現狀及發展機理。中國陸地邊境縣(市)入境旅游競爭力的時空差異也較為明顯。從邊境地區旅游業驅動因素看,中朝邊境旅游主要為觀光驅動型,旅游者出多進少;東北北部及西北邊境旅游的目的主要為貿易和購物,游客雙向流動數量較大,并逐漸向邊境兩國內地延伸;西南邊境旅游的主要目的為觀光和購物,邊境互市貿易活躍,出多進少,旅游線路中方向鄰國的延伸較遠。

在邊境縣(市)入境旅游發展初期,旅游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是地緣驅動,包括地域鄰近性、社會文化相似性、交通便捷性、旅游資源空間互補與差異性、邊境貿易等因素。在入境旅游發展中期,外部宏觀環境的調控成為邊境縣(市)入境旅游競爭力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邊境兩國的外交關系、對外政策、合作意愿、安全形勢等對邊境兩國的決策行為及旅游發展的深度與廣度起到重要作用。在邊境縣(市)入境旅游發展后期,逐步形成邊境地區跨國旅游協作體系,參與全球旅游一體化的發展。

第五,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的提升應根據旅游發展的不同階段及邊境縣(市)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提升途徑。對于不同旅游發展等級的邊境縣(市):邊境一級旅游發展縣(市)應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邊境二級旅游發展縣(市)應配合邊境一級旅游發展縣(市)及周邊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發展,同時帶動旅游發展水平更低的邊境縣(市)發展;輻射帶動邊境縣(市)應充分挖掘其旅游資源,在周邊更高等級旅游發展城市的帶動下,逐步提升自身旅游競爭力。

對于不同類型的邊境縣(市):資源優勢型邊境縣(市)的旅游發展可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及政府的推動和引導;口岸優勢型邊境縣(市)的旅游發展一般由邊境貿易帶動,開展以邊境購物、邊關觀光、跨境旅游為特色的旅游活動;區位優勢型邊境縣(市)具備良好的區位交通條件,城市整體風貌、旅游節慶活動等是吸引游客的關鍵;集聚優勢型邊境縣(市)在整個區域旅游發展中起到龍頭帶動作用;高水平相對均衡型邊境縣(市)旅游發展較為成熟,應逐步帶動周邊縣(市)旅游發展,大多數低水平相對均衡型邊境縣(市)暫不具備旅游發展的條件。

此外,對于邊境縣(市)入境旅游,應從旅游目的地建設、游客通關便利性、邊境兩國之間旅游合作三方面進行提升;同時,還應加大邊境縣(市)旅游開發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改進邊境縣(市)旅游管理方式。

二 研究不足與研究展望

本書力圖通過定量化的方式對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進行研究,但由于數據和資料獲取的限制,在研究中僅考慮了自然環境、旅游資源、區位交通、社會環境、服務設施、邊境口岸、旅游集聚、旅游市場競爭力,而對邊境縣(市)旅游組織結構、技術與制度創新、旅游人才、旅游文化及鄰國邊境旅游的發展狀況等考慮較少,有待今后研究時加以考慮。在典型案例研究中,資料來源主要是當地旅游發展報告、政府文件等,分析時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今后,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的研究還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善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的研究及評價模型。中國陸地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多因素的復合影響增大了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研究模型構建的難度。在指標選取上,很多對旅游競爭力有重要影響的指標,如邊境鄰國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人才因素、文化因素等無法進行科學的量化;同時邊境地區發展的差異性增大,使研究模型的普適性受到影響,這是今后邊境地區旅游競爭力研究模型構建中應該完善的。

二是加強對鄰國邊境地區旅游發展狀況及中國與邊境鄰國旅游合作機制的研究。邊境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受地緣關系及鄰國邊境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影響較大,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盡可能地獲取邊境鄰國旅游業發展狀況、旅游合作意愿等方面的資料,并進行深入研究。

三是加強理論探索,進一步深化研究。中國陸地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研究內容具有復雜性和廣泛性,今后對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的發展機理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對理論的探索還有待加強。應進一步深入剖析不同類型邊境縣(市)旅游競爭力的發展機理,進行理論升華。


[1]石美玉:《聯合營銷: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邊境旅游發展的必然選擇》,《旅游學刊》2009年第7期。

[2]李瑞、吳殿廷、郭謙等:《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縣域旅游研究進展與展望》,《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2年第1期。

[3]趙磊、夏鑫、全華:《基于旅游產業鏈延伸視角的縣域旅游地演化研究》,《經濟地理》2011年第5期。

[4]陳桂秋:《論中國邊境旅游發展的戰略意義》,《華東經濟管理》2004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平定县| 苗栗县| 海丰县| 肇源县| 平原县| 密山市| 莲花县| 武汉市| 仙桃市| 博兴县| 梅河口市| 句容市| 满洲里市| 上饶市| 金门县| 南开区| 兴海县| 武汉市| 东乡| 静乐县| 会理县| 定南县| 宁乡县| 孝感市| 延川县| 内江市| 吕梁市| 湘乡市| 庄河市| 叶城县| 温州市| 昌乐县| 蒙阴县| 武威市| 辽阳市| 淄博市| 彭州市| 香格里拉县| 靖宇县|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