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族譜敘事中的祖先定居史

在鄱陽湖地區,族譜的保存情況并不理想,目前發現最早的有清代康熙、雍正時期的族譜,以清末、民國和1949年之后新修的族譜為多。據當地的老人回憶,過去的老譜基本上都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燒毀。此外,當地修新譜、燒老譜的習俗,也是造成老譜消失的重要因素。所幸的是,在族譜之外,筆者還搜集到一些其他類型的民間史料,如墓志銘、漁課冊等,可以與族譜資料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互補。當然,本章并不能對查閱過的湖區族譜進行一一的詳細討論,只能選取其中若干個漁民家族的族譜進行重點分析,如鄱陽縣的蓮湖朱氏,都昌縣西源曹家和北山鄒氏,以及余干縣的袁、王二姓。這些漁民家族都生活在鄱陽湖沿岸,過去主要以捕魚為業,而且還保存有數量不等的明清漁民歷史文書。

(一)鄱陽蓮湖朱氏

蓮湖鄉位于鄱陽縣城西南隅,屬于濱湖圩區,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在明嘉靖《江西通志》“鄱陽縣”下載有“蓮荷山,在府城西彭蠡湖中,望之如荷葉浮在水上”。[6]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則載有“蓮荷山,南十余里曰表恩山,山濱彭蠡湖,每春水漲則山在湖中”。[7]此外,據《江西省波陽縣地名志》記載,唐代以前,宋氏曾在今蓮湖“宋山嘴”聚居,唐末村廢。[8]據當地人介紹,如今蓮湖鄉雖各姓雜處,但朱家人口最多,建村歷史最長。查閱《江西省波陽縣地名志》,1985年蓮湖朱家共有人口9620人,主要分布在蓮湖朱家、山背朱家、朱家大隊、箬潭朱家和大山五個自然村。[9]在1985年后,如以年均10‰的人口增長率計算,今天蓮湖朱氏的人口約在11738人。[10]從人口規模而言,蓮湖朱氏是當地的“大族”之一。

據明天啟四年(1624)《朱氏重修譜序》記載:“介公二世,禹二公,諱譽,由金陵烏衣巷遷饒之鄱陽蓮湖始祖也。”[11]由此可知,蓮湖朱氏尊奉“禹二公”為始祖,其世居地是金陵烏衣巷。[12]這是目前所見蓮湖朱氏自己最早的譜序,其他更早的譜序都是借自婺源的茶院《朱氏宗譜》。盡管“由唐以迄今,茲數百載,其間相繼修譜者,代不乏人”,然而“自天啟纂修以后,此舉曠然,時值大清康熙戊寅,朱子含章懼其世遠人遐,致罹蘇子三世不修譜之譏,于是概然以修譜為己任”。[13]這些表述提示,在明天啟之后,修譜之事暫被擱置多年,直到康熙戊寅年(1698),朱含章才重新提出纂修族譜的事宜。

在所有康熙年間的譜序中,都幾乎毫無例外地提到了朱含章。有意思的是,在確定朱氏始祖遷入蓮湖的時間問題上,朱含章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據朱閔汶反映,正是“因(含章)出系牒以示,余猶知徙居鄱者,蓋自唐仁和間朱公禹二始”。[14]至此,關于蓮湖朱氏始遷祖譽公的故事似乎已經逐漸清晰。此外,朱閔汶還透露了另一個信息,即纂修于明天啟四年(1624)的舊譜,是婺源茶院朱氏和饒州朱氏合在一起統修的譜。在此次的統譜過程中,徽、饒朱氏確定了祖先的共同起源問題,即“介公生子二,長禹一,家黃墩,為新安之祖。次禹二家蓮湖,為鄱陽之祖”。[15]至此,婺源朱氏和蓮湖朱氏同出于介公,而后分徙黃墩與蓮湖的表述沿用至今。值得注意的是,統譜自序稱:“余又按先牒與云帆先生世譜序,皆以介公為始祖,異日修譜者,當以此為式,然其間或有采摘之未備,世次之未明,后之來者,其遺缺則當刻心搜采而附益之,則子孫深有賴云。”[16]這顯示,《朱氏宗譜》有個不斷被添加和建構的過程。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蓮湖《朱氏源流》中,把禹二公的遷徙信息直接添加在上段引文之前,從而實現了禹二公亦同出于介公的譜系“嫁接”,也實現了蓮湖朱氏與婺源朱氏家族的關聯。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如涇縣的張香都朱氏也宣稱祖先出自婺源茶院朱氏。[17]

在一個姓氏“宗族化”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在于譜系源流的考訂和重建。上文表明,明末清初蓮湖朱氏正在經歷著迅速地“宗族化”過程。這個過程中,朱含章的作用尤為關鍵。經過清初朱含章等人的族譜纂修,蓮湖朱氏的始祖被定為“介公二世禹二公”,并與婺源黃墩茶院名人朱熹的始祖建立了親密關系。如此,蓮湖朱氏不僅構建了與名人朱熹同宗的敘事,且二者的祖先還是同出金陵烏衣巷的兄弟,一個蓮湖朱氏祖先由來的故事趨于完善。但是,“始遷祖”只是祖先定居歷史的開始,比“遷居”更為重要的是“置業”。只有在遷居地置辦了固定的產業,才可以真正稱得上“定居”,否則依然沒有完成定居的過程。因此,在多數族譜的歷史敘事文本中,“置業祖”甚至比“始遷祖”更為重要和關鍵。

在蓮湖朱氏的“置業”歷史中,朱烈四(又名朱仕隆)是一個最為關鍵的人物。民國《朱氏宗譜》收錄了明永樂十五年(1417)冬月朱烈四寫的一份自敘和兩紙分關書。

立分關人朱烈四,同弟烈五、烈八,夫分關之立何昉乎,蓋禮以定分,書以紀事,利后嗣也。故上有史冊之編,下有契劵之設,皆所以紀事定分,勢雖不同,其義一也。今予兄弟三人見及乎此,因請族尊、鄰右、公親,將承受祖父并自置田地、山塘、湖港、屋基、墳山、園塹各項產業,審度斟酌,品配均勻,至公無私,當面派定鬮分,以付二弟烈五、烈八管理。愧余涼德,乏嗣承祧,難堪鼎足,分析愿作二難……凡所在產業,土名、坐落、界址、疆理,下而價資,上而課稅,逐一詳志條號、來歷開后,貽我嗣親,庶鴻業悠遠而有據,燕謀盡善以無危,所謂紀事定分,俾各蒙業而安,以承天庥,世世子孫無相侵奪,是予之志也。[18]

這次分關發生在朱烈四與其兩個弟弟烈五、烈八之間,不同于一般家庭的父子分家。從“愧余涼德,乏嗣承祧,難堪鼎足”一句可知,朱烈四并無子嗣,難以繼承宗祧,于是邀集族尊、鄰右和公親人等,將承受祖父以及自置產業分給烈五、烈八管理。至明永樂年間,朱烈四繼承祖父或自置的產業就有田地、山塘、湖港、屋基、墳山和園塹等,且產業的土名、坐落、界址和疆理都有詳細的記載,并向政府登記和課稅。由此推測,起碼最遲在朱烈四祖父的手上,即在元末明初蓮湖朱氏已經有了自己的固定產業,完成了在蓮湖的定居。

(二)都昌北山鄒氏與西源曹家

都昌縣位于鄱陽湖的北岸,東界鄱陽縣,南界鄱陽、余干、南昌、新建四縣,隸屬于九江市管轄。鄒氏與曹家,分別位于今都昌縣北山鄉鄒家咀村和西源鄉沙塘墈上村。其中北山鄉位于都昌縣城邊上,西瀕鄱陽湖,南接都昌鎮。鄒家咀村,原名“馬船嘴”,坐落于磯山湖尾部的崗咀上,海拔僅17米,是北山鄉的最低點。[19]西源鄉則位于都昌縣的東南部,其東、南瀕臨鄱陽湖,西接周溪鎮。[20]沙塘墈上村以“沙塘湖”得名,地形上屬于湖墈。

鄒家咀村鄒氏現今保存有四個不同版本的《鄒氏宗譜》,依時間先后分別為清康熙末期、[21]民國丙寅年(1926)、民國丙戌年(1946)和2008年。其中兩本民國版的宗譜內容基本類似,內容主要為“縣市西街南鄒馬船嘴望仙派伯一公世系”,時間則相隔二十年。據說,鄒氏譜牒的修纂,“始修于大宋之天福公,繼修于大元之明鑒公,續修于大明之東武公,又接修于國朝之祥甫公”。[22]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宋季遼金兵災,衍派失諱,無怪其然,但推其世數以接明時之傳,舊譜所載固有明征”。[23]在宋代遼金兵災的混亂時期,鄒氏族人的“衍派失諱”,以致后來只能用推測世代的方法把宋明譜系勾連起來。但是,纂修者又怕人們不相信這一說法,于是用“舊譜所載固有明征”以表明“世數”的推測并非沒有根據。

在《鄒氏大成宗譜》的多個譜序中,都有這樣一段類似文字來描述鄒氏的由來:

鄒氏始遷于東魯萊州,繼徙于南陵,復擢洪州都督,薦公之胤職饒州刺史者,肇基于湖口都村。迨至宋季之時,有曰德新公者,生子四人。長曰文甫,次曰文博,三曰文康,四曰文美,號東、南、西、北之房,由是而有四鄒名焉。然甫、康之裔居湖口,博、美之裔居星、都,雖彼此異地,實同一體分遷。[24]

這個故事提供了三點信息,其一是鄒氏來自東魯萊州,幾經遷徙才在湖口都村安定下來;其二是到了宋代,有個德新公,生子四,曰文甫、文博、文康、文美;其三是甫、康的后裔多居湖口,而博、美的后裔則分遷到了星子、都昌,但雖分居各地,實屬一家。在世系中,雖然文博公及其二子的生卒年不詳,但仍保留有簡短的說明。“文博,乃南鄒始祖,塟劍山西源”,其長子孝行“由湖口蓮花寺遷居都昌五都荷塘,又分七都塹頭”,其幼子孝宣“字世昌,乃都昌一都縣市西街、馬船嘴、望仙、南康、星子等處之始祖也”。[25]這告訴我們,文博是南鄒的始祖,其幼子孝宣則是縣市西街、馬船嘴、望仙等地鄒氏的始祖。

然而,在鄒氏宗派分遷總圖錄中,又存在另外一套“遷徙”表述。由湖口蓮花寺南遷都昌五都荷塘的卻是孝行的長子之純,孝宣的長孫若定始由五都荷塘遷居一都赤石莊,[26]而后釗公再從一都赤石莊遷縣市西街。[27]很明顯,世系中的信息與分遷總圖的表述存在沖突,這種錯亂很可能是在統譜過程中發生的,即需要把各支派關于自己祖先的故事整合為一個邏輯連貫且統一的宗族表述,但是這種后世的譜系重構不免有前后沖突甚至矛盾的地方。從宗譜本身看,鄒家咀鄒氏出自文博、孝宣這一支派,似乎是眾多矛盾表述中的唯一共識。

然而,在鄒家咀進行田野的過程中,筆者問及鄒氏祖先問題,村里的老人一致提到了“道三公”。問題是,村民口中的“道三公”是誰?為何會被現今的鄒氏奉為最為重要的祖先?在民國版《鄒氏宗譜》中,“縣市西街南鄒馬船嘴望仙派伯一公世系”屬于其中的卷七。雖然該譜的“譜頭”和“譜序”缺失,但“世系”依然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前文提及的康熙末期族譜,內容主要是文甫公派下族人信息,其中并無“道三”的任何記載。但是,在民國版《鄒氏宗譜》卷七的第一頁,即有關于“道三”的詳細記載。茲摘錄如下:

道三,(淑)五之長子,即祥三,字仲祥,號南明,生于洪武年間,人材舉人,任湖廣靖州之州事,事詳縣志……我祖祥公宦楚時,居官廉直,不憚權勢,因愛民遭人謗歸里,于洪武三十二年閘辦磯池一所,連內湖、洲汊共登課米,板籍所載,買者賣者漸,永遠不許遺易,歷數百年。至近祖明週、明進、明遡、明迪、明千公,為小洲地與豪宦爭構,亦不得而侵奪之。迨及元末屢經變亂,清朝定鼎,又經丈量查核,照舊納課,是贊、孟等得以上沭皇恩,叩籍祖德,以諸昆弟守成之也。嗟我祖業艱難,因志之以示,后來可弗慎與。(裔孫德贊、德孟同拜撰)[28]

這段陳述提供了以下三點關鍵信息:其一,道三又名祥三,生于洪武年間,以人材舉仕湖廣靖州知州;其二,洪武三十二年,祥三因“遭人謗歸里”,“閘辦”了“磯池”一所,連同其中的內湖、洲汊一同入冊登課,雖經朝代變更,照舊納課;其三,到了近祖明週、明進、明遡等公時,鄒氏曾因小洲地與豪宦發生過爭訟,從而阻止了草洲被他姓侵占。同治《都昌縣志》記載:“鄒祥三,明洪武四年辛亥,以人材征,擢知靖州。”[29]寥寥幾字,似乎可以與《鄒氏宗譜》中的內容匹配,而且還提供了鄒祥三出任靖州知州的時間,即洪武四年(1371)。同年的《南康府志》亦載:“鄒祥三,都昌人,以人才舉仕靖州知州。”[30]這些敘事顯示,鄒祥三應該出生于元代后期,而主要生活在明初,并“閘辦”了湖池課業。

在更早的《都昌縣志》或《南康府志》中,都沒有“鄒祥三”的記載。這就說明,“鄒祥三”是在清代同治年間才吸納到地方志系統。但是,關于鄒家咀重要祖先“鄒祥三”的故事,在清初就已被德贊、德孟所寫的“道三公傳”記述清楚。據族譜記載,上引“道三公傳”中的“近祖”明週、明進、明遡、明迪、明千公都生在明嘉靖、隆慶年間,是道三的第六代孫。其中明進、明迪、明千出自祥三長孫永濟派下,明週、明遡則出自祥三次孫永洙派下。值得提及的是,撰寫道三公傳的德贊、德孟分別生于萬歷癸丑年(1613)和萬歷丙辰年(1616),主要生活在明末清初。除了“道三公傳”之外,這兩個人曾于清順治甲午年(1654)共同撰寫了《南鄒縣市派下續修宗譜溯源序》。[31]這些對此后鄒氏家族的祖先敘事影響深遠。

與鄒家咀鄒氏不同的是,西源沙塘曹家比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雍正以來的族譜。目前筆者所能見到的有雍正八年(1730)、道光五年(1825)、咸豐九年(1859)、光緒五年(1879)和民國二十八年(1939)五個老版本,以及1989年和2009年重修的《曹氏沙塘宗譜》。值得慶幸的是,與鄒氏一樣,曹家也留存了大量的明清契約和訴訟文書,涉及曹家與周邊各族之間湖池、草洲的交易、流轉和糾紛問題。通過上述資料,配合《嘉靖二十一年都昌縣漁米課冊》的記載,嘗試對曹氏家族的定居歷史和“入湖權”由來問題展開討論。

在清康熙六年(1667)的兩份譜序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及曹氏祖先由來和湖產登課的內容。在祖先由來問題上,兩份譜序內容基本一致,認為丙一公是周溪、沙塘等地曹氏的始遷祖。第一份譜序稱:“我祖丙一公,系長房恩公之后,上舍郎曹畿四世之下孝愷之孫,千十五公之子,自中堡長平徙居周溪,傳至曾孫榮三公,避元兵進遷沙塘,適當先朝草昧,抄報湖課二百石,以遺子孫,迄今世享其利。”[32]簡言之,丙一公從中堡長平遷居到周溪,為了躲避元代兵亂,其曾孫榮三繼而遷居到沙塘。

對于清康熙的序而言,“先朝草昧”指的是明朝開創之初,榮三就抄報了湖課二百石。然而,在另一篇康熙六年的譜序中,又有“登課四百石”之說。當然,我們尚不清楚“湖課二百石”或“登課四百石”意味著多大范圍的湖產,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份湖產是允許曹氏子孫繼承,并從中世代獲利。在道光五年(1825)《曹氏宗譜》中,對于沙塘曹氏的世系有如下表述:

距都昌治東南六都,去龜山八十里,安居周溪之東,虬門之北,強山之西南,界鄱湖。始祖薦公十四世孫丙一公,由中堡長平坂徙居周溪,越一傳而為三八公(諱靖),二傳而為允一公(諱平),秩至三傳而為榮三公(諱萬),復徙居沙塘,抄報湖產,承納課米四百石,厥后十世繁衍,苗裔永昌,遷居各處,俱由此分。[33]

沙塘曹氏的始遷祖是丙一公,開基祖則是榮三公。遷徙的路徑是中堡長平坂—周溪—沙塘。但是,最近新修的宗譜,關于祖先由來的敘述,與先前的表述有些差異,丙一公開始由中堡長平坂直接遷居六都沙塘,而不是先徙居周溪,而后再轉遷沙塘。這可能與曹氏族內各支派的勢力消長有關,即周溪曹氏逐漸失去了族譜修纂的主導力,而沙塘墈上曹家的勢力不斷壯大。實際上,2009年的宗譜就是在沙塘墈上曹氏主導下重修的。這表明宗譜文本的形成背后有著特定人群的推動,由此在不同時期關于祖先的表述也會發生變化。

(三)余干縣康山袁、王二姓

余干縣位于鄱陽湖的南部,隸屬于上饒市管轄。在1966年以前,康郎山原是縣北鄱陽湖中的一個小島,而后隨著康山大堤的建成,康郎山始與陸地相連。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于鄱陽湖,其中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康郎山。下文討論的袁、王二姓就是康郎山上的大姓,也即今天的“康山鄉”。其中袁姓居住在康郎山的東北部,臨近鄱陽湖,是今鄉政府、村委會的駐地,稱“袁家村”。而王姓居住于康郎山的中部,離袁家不遠,稱“王家村”。據《江西省余干縣地名志》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袁姓從豐城縣遷此”,[34]而王姓則于“元至正年間,王云章由九龍瓜畬王家遷此”。[35]然而,正如上文已經指出的那樣,《地名志》中存在很多的矛盾之處。于是,我們有必要對袁、王二姓的宗譜進行更為細致的討論。

康山鄉政府附近有一塊不大的空地,除了幾株稀疏的古樟樹之外,還有一座1988年袁氏子孫新修的袁氏始祖墓,墓碑上寫有“明故始遷祖考妣之墓”字樣。這告訴我們,與《地名志》編纂者一樣,袁氏子孫也把祖先始遷康山的時間定在明代,依據則來自《袁氏族譜》。但是,袁氏家族內部對此亦有不同看法,甚至導致有些族人為此拒絕參與宗譜的事務。嘉慶九年(1804)的一份譜序,對于康山袁氏的由來和遷居時間,有著如下的記載:

吾族之源流始自進仲,公生居豐邑之荷塘,迨傳德遠公,有四方之志,由荷塘遷居本邑之管櫪,然佑啟后人之心彌深且摯,又偕其子友明復徙康山而家焉,此德遠公實為吾族肇基之祖也。今歷四百余年,得以人煙接壤,生齒繁盛。[36]

按此記述,康山袁氏的肇基之祖是“德遠公”,因“攜子友明來游余干,喜邑北康山山水之勝”,[37]先從豐城荷塘遷居到余干管櫪,而后復遷居康山。另外,從“今歷四百余年”可以推斷,袁氏遷居康山的時間當在明初。然而,時隔二十六年之后的道光九年(1829),袁氏再次重修族譜,對于德遠遷居康山的時間,已精確到了“迄今四百二十有六年”,[38]以此推算在明永樂二年(1404)。這一說法被后世族譜纂修者一直沿用至今。

在“文革”和“破四舊”中,袁氏家譜遭到了破壞,僅有一部分老譜殘存下來,成為2005年新修族譜的依據。[39]上文提到,康山袁氏的肇基祖是“德遠公”。然而,“德遠,字犬卿,行八四,由荷塘遷居余干管櫪袁家壟,娶王氏,歿俱葬金釵股,生子一,友明”。經查袁氏世系,賢—鼐—志高—進仲—德遠,其中賢被視為豐城荷塘袁氏的始祖,而德遠則是賢的第四代孫。經過譜系世代的推測,德遠擕子友明遷居康山的時間大概在南宋后期。

康山鄉當地有個中學教師叫王茂平,是康山王家村人。他對袁氏于“明永樂二年”遷居康山的說法也存有疑問,于是就開始搜羅資料進行考證,并親自跑到康山袁氏的祖籍地——豐城荷塘,找到了《荷塘袁氏十修宗譜》,且把復印件帶回了康山。該譜保存了元明時期的譜序,并且有荷塘袁氏早期的世系,上引康山袁氏新修族譜的世系內容就是據此修成的。在《荷塘袁氏十修宗譜》中,德遠有兩個妻子,其子友明是第一任妻子李氏所生,遷居康山后復娶了王氏為妻。這似乎說明,德遠遷居康山的時候,王氏就已在康山生活了。

相比袁氏,康山王家現已無族譜可尋。有村民反映,王氏本來還有一箱子老族譜存放在一個村民家中,然而該村民多年來一直聲稱這批族譜在“文革”中被毀,拒絕把族譜拿出來示人,甚至連王氏族人也無法查閱。于是,王茂平等人只得借用鄱陽樂亭、三廟前和雙港等地王姓宗譜的譜頭,打算重新嫁接、編纂康山王氏族譜。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在王茂平家中,收藏了在當地出土的多塊墓碑,其中就有康山王氏始遷祖“王正之”的壙記。在前文,筆者通過對壙記撰寫者和壙記主人生卒年的分析,斷定這是一塊南宋末期的墓志。

茲將《宋故王公正之壙記》摘錄如下:

公姓王,諱大中,字正之,大父旻,考珪,世為饒州余干福應人。公遷于洪崖,今為洪崖康山人。公凝狀端凝,辭色溫粹,疇昔聞公自謂,幼侍伯兄,從明遠徐先生游,始來洪崖,見一鄉善士,必尊敬之,惟其逮事前輩尊宿,耳目習熟故家典刑,故動與理暗合也。公始遷地以棠梨名,俄有睥睨其傍者,公委而去之,如棄敝屣,人咸稱其見義而作。康山榷酤,額隸于官,比年授之匪人,名存實泯,有司曾不識一錢,貳令采之與議,下文冊以畀公,公即其地而居焉,極(機)為經畫,額解以時,居康山自此始也……公生于開禧丙寅九月甲辰,卒于景定甲子四月壬申,享年五十有八。[40]

上述資料提供了三點重要信息:其一,王正之原為余干福應人,因跟隨明遠徐先生游歷,才來到洪崖,開始住在棠梨,而后因作康山“榷酤”,[41]于是就地而居成為康山王氏的始居祖;其二,王正之遷居康山的時間應該在開禧丙寅年至景定甲子年之間,即1206~1264年,也就是南宋后期。盡管王氏沒有族譜資料可資參考,但這塊墓志碑文卻為我們的分析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甚至比之族譜更為直接和可靠。

綜上所述,這五個家族的譜牒無一不是宣稱自己的祖先在唐宋時期幾經遷徙,然后才在鄱陽湖沿岸居住下來。然而,大量明末清初的“譜序”似乎表明,每個家族關于祖先定居歷史都在那時經歷了一次“重塑”,由此大體奠定了各族祖先由來故事的固定表述。雖然從族譜文本看,五個家族都將自己的祖先始遷鄱陽湖居住的時間追溯至唐宋時期,但是接下來的分析將表明他們真正的“置業”定居則大都出現在明初,才有了田地、湖港等的置辦與納稅記錄。在實地調查中,每當問及漁民“入湖權”的由來時,人們都會提到“自己的祖先比其他人的來得更早”,所以才有入湖捕魚的權利,而其他后面遷來湖邊居住的人就沒有入湖取魚的權利,但人們能拿出的關鍵憑證之一就是這類族譜中記錄的祖先由來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姜堰市| 隆昌县| 永和县| 仁布县| 清丰县| 彭泽县| 隆德县| 梧州市| 广宗县| 四川省| 公主岭市| 昂仁县| 宁德市| 峨眉山市| 海伦市| 商洛市| 辉南县| 阿坝县| 烟台市| 灌阳县| 大足县| 武川县| 五大连池市| 吉林省| 友谊县| 洞口县| 杂多县| 肥乡县| 卓资县| 平潭县| 安图县| 金坛市| 东乌珠穆沁旗| 元江| 密云县| 定州市| 城步| 公安县| 石门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