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國有企業“走出去”的幾點思考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為爭奪自然資源,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認識國有企業“走出去”,結合中國的大國特點,筆者進行了一些思考。

其一,國有企業“走出去”是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后,發揮大國優勢,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手段。從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當工業化推進到中后期,為開拓更廣泛的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占有更廣泛的資源,各國政府都曾積極推進資本輸出。例如美國、日本在歷史上都有大規模的資本輸出。1969年,美國跨國公司生產的商品總值就超過了除美國和蘇聯之外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日本的真實生產總值是其本土生產總值的2.58倍,即其海外生產總值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8倍。[30]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2010年世界經濟總量排名已經第二。在這個大背景下,推動“走出去”戰略也是有經濟發展共性的。但作為后發國家,中國的“走出去”戰略又與美國、日本等先發國家的資本輸出的環境有較大差距。由于與西方大國意識形態的不同、大國利益差異等因素,中國“走出去”不僅面臨激烈的經濟競爭,還面臨許多政治因素的干擾,情況更為復雜。經過戰略調整后的國有企業擁有雄厚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與更高的技術水平,并且獲得了政府強有力的支持,理應肩負中國經濟“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未來全球化進程中,國有企業應當繼續肩負與國際壟斷資本競爭的重要使命,在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國民經濟命脈戰略的關鍵領域與國際壟斷資本抗衡,充分發揮中國大國優勢,獲取競爭的制高點。

其二,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在“走出去”中形成大國的競爭優勢。借助規模經濟的優勢,國有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已經位居世界500強的第五、第六、第七位,成為世界性的企業巨頭。但從生產效率來看,依舊與西方巨頭公司存在較大的差距。與意大利電力公司相比,中國電力公司的營業收入是它的234%,資產是它的159%;但利潤僅是它的98%,人均利潤連5%都不到。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與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相比,營業收入是它的81%,資產是它的80%;但利潤僅是它的30%,人均利潤不到3%。2011年盈利和持平的非金融類境外企業占77.6%,虧損企業占22.4%。央企設立的近2000家境外企業中,盈利和持平的占72.7%,虧損的占27.3%,仍然低于平均水平。國有企業在“走出去”之后,要與世界巨頭公司長期激烈競爭,單純依靠規模優勢是難以持續的,亟須提高自身經營效率。進一步深化大型國有企業改革,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釋放改革紅利,對未來提高國有企業國際競爭力、形成大國競爭優勢有著至關重要作用。

其三,在“走出去”過程中,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應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混合制經濟,提升大國產業鏈的附加值。國有企業資本雄厚,具有規模優勢。但是從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500強比較來看,國有大型企業的經營效率與民營企業有著一定差距。國有企業500強的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平均研發強度等指標都遜于民營企業500強的水平(見表5)。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發展,中國民營經濟也積累了大量的資金、人力與技術。但是,一方面民營經濟更多以尋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的,維護國家安全、承擔大國崛起的戰略任務并不是它們的職責和目標;另一方面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國際壟斷資本不僅資本、技術力量雄厚,而且受到國家的支持,作為后發國家中的民營經濟單純依靠自身的力量難以和國際寡頭進行競爭。而且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蘊含著巨大的政治、經濟風險,民營企業更難以面對這些風險。未來更好地實現“走出去”,應當將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的優勢結合起來。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未來“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的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應當相互融合。通過發展混合制經濟,增強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建立更加靈活的機制,提高企業效率。在保持國有企業控制力的基礎之上,不僅集體經濟、民營經濟可以入股,合資企業、外資企業也可以入股,這樣更有利于中國企業規避政治風險,實施“走出去”戰略。

表5 2011年中國企業500強所有制經濟效益與效率

其四,國有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應當注重技術回流,促進中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我國雖然是一個制造大國,但遠不是制造強國。雖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但核心技術依舊控制在外國企業手中。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國家,亟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企業“走出去”,獲得技術回流,成為技術進步較快捷的方式。國有企業“走出去”更多集中在“資源尋求”和“市場尋求”上,更多通過資本優勢與國際壟斷資本競爭。從長期來看,要實現大國向強國的提升,技術進步是重要途徑。在“走出去”過程中,國有企業應當更加注重利用雄厚的資本在世界優勢地區建立研發中心和研發機構,整合全球優勢資源,分享研發的資源,并且通過人才引進等手段,提升創新能力。還應當注重通過子公司本土化傳導機制,通過在世界技術水平較高地區建立子公司或者進行企業收購,促進技術溢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通過雄厚的資本以創建海外研發中心等形式,形成海外資源共享與回流。從中國實踐來看,萬向集團、聯想集團等大型非公有制經濟在海外投資促進技術回流方面走在了前列。中國國有企業已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在“走出去”過程中更應當促進技術回流,提升中國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遠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31]在未來“走出去”過程中,中國應當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在國有企業參與下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混合制經濟,打破中國當前價值鏈低端的不利地位,推動中國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參考文獻

[1]徐崇溫:《當代資本主義處于什么發展階段》,《紅旗文稿》2005年第9期。

[2]郭飛:《馬克思列寧的資本輸出理論與當代國際投資》,《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6期。

[3]程恩富、胡樂明:《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開放策論(下)》,《當代經濟研究》2011年第5期。

[4]周懷峰:《OFDI怎樣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年第11期。

[5]Wells,L.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3).

[6]Lall,S.,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New York:Wiley,1983).

[7]Dunning,J.H.,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Multinationals of the South(London:Francis Porter,1986).

武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曾經參加和主持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院重點項目。主要學術成果:編輯多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主要代表作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主編)、《意氣風發——1956年的中國》(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事輯要》(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一卷(合著)、《解決“三農”問題之路——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政策史》(主編)、《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合著)、《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獨著)、《從蘇南模式到科學發展——江蘇無錫玉祁鎮調查報告》(主編);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重點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簡史》。

肖翔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經濟增長理論。曾發表論文多篇,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57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6頁。

[3]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26頁。

[4] Wells,L.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IT Press,1983).

[5] Lall,S.,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New York:Wiley,1983).

[6] Dunning,J.H.,The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Multinationals of the South(London:Francis Porter,1986).

[7] 李平:《“走出去”戰略:制度形成與改革展望》,《國際經濟合作》2008年第5期;張燕生:《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國際貿易》2011年第8期。

[8] 李卓:《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國際化戰略選擇:針對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模型分析》,《世界經濟》2006年第11期;黃速建:《中國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1期;江小涓:《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經濟》,《經濟研究》2006年第3期;張建紅:《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制度障礙研究》,《經濟研究》2010年第6期。

[9] 李杰:《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國際化戰略選擇:針對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模型分析》,《經濟研究》2010年第5期;顧露露:《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失敗了嗎?》,《經濟研究》2011年第7期。

[10] 裴長洪:《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特定優勢》,《中國工業經濟》2010年第7期;裴長洪:《國家特定優勢:國際投資理論的補充解釋》,《經濟研究》2011年第11期。

[11] 江小涓:《大國雙引擎增長模式——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內需和外需》,《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12] 卓越、張珉:《全球價值鏈中的收益分配與“悲慘增長”——基于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7期。

[13] 趙增耀:《產業競爭力、企業技術能力與外資的溢出效應》,《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14] 馬振崗、甄炳禧主編《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第2頁。

[15] 李桂芳:《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報告(2010)》,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第41頁。

[16] 金碚:《資源與環境約束下的中國工業發展》,《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4期。

[17] 章迪誠:《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編年史》,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第555~556頁。

[18] 章迪誠:《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編年史》,第604頁。

[19] 白天亮:《風帆正舉看國企》,《人民日報》2007年12月19日。

[20] 李桂芳:《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報告(2010)》,第125頁。

[21] 李桂芳:《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報告(2010)》,第131頁。

[22] 丁友剛主編《中國企業重組案例》(中央企業專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第24頁。

[23] 馮雷、楊圣明等:《關于“走出去”戰略的文獻綜述》,《經濟研究參考》2011年第60期。

[24] 張紀剛、張金鑫主編《中央企業并購重組報告(2010)》,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第74頁。

[25] 李桂芳:《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報告(2010)》,第211頁。

[26] 李桂芳:《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報告(2010)》,第168~169頁。

[27] 李桂芳:《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報告(2010)》,第270~271頁。

[28] 《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塵埃落定”“過關”具有標志意義》,新華網,http://news.hexun.com/2012-12-09/148832517.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7年11月5日。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1)》,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0] 邢厚媛、李志鵬:《“走出去”營造新優勢》,中國商務出版社,2011,第1頁。

[3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12,第2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达日县| 长顺县| 南昌市| 平远县| 凌源市| 扎兰屯市| 冀州市| 美姑县| 门头沟区| 永安市| 南平市| 耒阳市| 渑池县| 长沙县| 河东区| 沭阳县| 久治县| 神农架林区| 洪湖市| 平安县| 牟定县| 隆化县| 十堰市| 宜丰县| 江孜县| 抚州市| 万山特区| 武安市| 呈贡县| 洱源县| 湖口县| 苏尼特右旗| 新龙县| 嘉祥县| 东源县| 永和县| 黎川县| 兰考县| 惠州市|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