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西亞段)概略
- 馬鑫 金忠杰 王瑛
- 5978字
- 2019-10-11 17:00:20
一 政治概況
(一)西亞政體與政黨
1.西亞國家的政體
西亞現行的政治格局形成于20世紀,依照西亞諸國經濟狀況、政治制度和社會發展的共性和差異性,西亞國家的政治體制大致可分為傳統威權主義(traditional Authoritarianism)國家與官僚威權主義(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國家(如圖1-1)。傳統威權主義國家實行君主制,官僚威權主義國家實行共和制。君主制可分為絕對君主制(沙特阿拉伯)和君主立憲制[約旦、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下簡稱阿聯酋)]兩種。共和制可分為議會共和制(以色列接近此類型)、總統制(伊拉克、敘利亞、也門、塞浦路斯、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國)和領袖制(伊朗等國)三種類型。[5]
圖1-1 西亞國家政體
(1)傳統威權主義政體
傳統威權主義政體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實行君主制(或稱埃米爾),最高政治權力由特定家族控制,王權世襲。君主制可分為絕對君主制(沙特阿拉伯)和君主立憲制(約旦、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等)兩種。二是政權和統治者的合法性主要來自宗教信仰,而不是基于世俗的政治意識形態。決策主要依賴原始的或者傳統的權威,比如特定部落、家族等,政局總體相對穩定。三是官僚體制缺乏現代性,進行的官僚化改革不夠完整和徹底。社會組織的基礎不是基于個人的志愿組織(包括壓力集團)或階級關系,個人利益取決于其出身和背景,包括特定的社會等級、地區、宗教派系或者族群等。
傳統威權主義政體的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和約旦。國王權力最高,是神賦予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分為兩類:議會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議會君主制國家的最高立法權力機構是議會,政府直接對議會負責,而君主作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行使禮節性的和形式上的權力。二元君主制則不同:形式上,君主的權力受到議會或憲法的限制,實際上君主掌握了國家的一切實權,甚至內閣成員、議會會員都由君主任命或指定。
沙特阿拉伯于1932年9月23日統一并建國,國王為世襲制。沙特國王是國家元首,手握行政、司法、武裝、外交等實權,既是國家內閣首相和三軍部隊總司令,也行使具體職權,包括任命國家高級行政官員、駐外使節、軍隊高級將領,與外國簽署條約和協議、批準或否決內閣會議決議案等。沙特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王室長老委員會,王室長老委員會由國王、王儲和國防大臣等人組成,長老委員會商議決定國家重大事務和決策,包括立、廢國王等國家大事。內閣會議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首相由國王本人兼任。與此同時,沙特國內還設有咨詢會議,國王兼任咨詢會議主席,沙特家族各分支是其主要成員,負責向國王進諫和傳達國王旨意。此外,沙特的法律依據是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和《圣訓》,法律的權威解釋權屬于國王。
約旦于1946年建國。國王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指揮官,有權任命上至首相下至大臣會議議員、組織大選、頒布法律、宣布戰爭及與外國締結和約等。與沙特不同的是,約旦國王不兼任首相。約旦王宮設宮廷總管、宮廷大臣、國王特別顧問、國王政治顧問、王宮首席發言人等,王室設王儲。王國還設立國民議會和大臣會議(內閣)。國民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共有40名,是眾議院人數的一半。參議員由國王任命,任期4年,年齡必須在40歲以上,而議長任期只有2年。眾議員人數共80人,通過普選直接產生,任期4年。眾議院是王國的立法權力機構,是參議院的基礎,如果眾議院宣布解散,那么參議院也必須停止常規會議。
(2)官僚威權主義政體
官僚威權主義政體的基本特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行共和制,由較為穩定的精英階層(官僚)長期執掌政權,其政體的合法性建立在世俗政治意識形態的基礎上。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阿聯酋、也門和巴勒斯坦等均屬于此種類型政體。共和制可分為總統制(伊拉克、敘利亞、也門、塞浦路斯、黎巴嫩、巴勒斯坦等)、議會共和制(以色列、土耳其)和領袖制3種。二是共和制西亞國家元首一般稱總統或主席,可兼任國家武裝部隊總司令,一般由公民票選,可連選連任,任期6年。共和制國家一般都設議會和協商會議。三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都經歷過重大的社會裂變,包括革命、政變和戰爭等變革。
官僚威權主義總統制的典型代表國家是伊拉克和黎巴嫩。2003年以前,伊拉克總統由革命指揮委員會推舉產生,需通過委員會2/3成員的同意。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國家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可以任免副總統、任免各級部長和軍隊高級官員。伊拉克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和立法機構是革命指揮委員會,委員會擁有類似總統的權力,它有權頒布國家法律,做出與法律同等效力的決議,有權決定國家的戰爭或和平、對外簽署條約和協議,有權解散議會,有權批準國家預算和決算等國家重大決策。1980年3月,革命指揮委員會頒布了國民議會法,國民議會開始運作。國民議會由全民選舉產生,共有250名議員,每屆任期4年。1991年以前,伊拉克不設總理,但是保留副總理職務,內閣總理職權由總統代為行使。海灣戰爭后,重新設總理,總統不再行使政府首腦職權。2003年3月,美英發動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并對伊拉克政體進行改革,重新劃定了總統、總理、議長的職權范圍。黎巴嫩總統由國家議會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不能連選連任。早在黎巴嫩獨立以前,黎巴嫩各教派經過協商,并達成協議: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人士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人士擔任。如果議會不能如期選出總統,前總統可以任命一個臨時過渡性政府。黎巴嫩實行一院制,稱國民議會。議會設有108個議席,設議長和秘書長,內閣總理對總統和議會同時負責。至于內閣各部部長,也是按照議會中的教派比例進行分配的。黎巴嫩的政治制度在阿拉伯國家中是獨一無二的。
官僚威權主義議會共和制的代表性國家是土耳其和以色列。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準內閣成員的任命并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同時,公民擁有各式各樣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
官僚威權主義領袖制的代表性國家是伊朗。伊朗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神權高于一切,政體為共和制,宗教權大于世俗權。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任一屆。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有權任命數名副總統,可授權第一副總統掌管內閣日常工作,其他副總統協助總統主管專門事務。主要政黨有德黑蘭戰斗的宗教人士協會、伊斯蘭指導黨、伊朗拜火教協會、建設公仆黨和伊斯蘭伊朗團結黨。
2.西亞國家政黨制度
西亞各國依國情不同分別實行不同的政黨制度。目前,實行多黨開放政策的國家并不多,君主制國家大多禁止政黨活動。沙特阿拉伯政府和阿曼政府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巴林國家憲法規定禁止政黨活動,卡塔爾只有極少數組織在地下活動,科威特和阿聯酋只有官方承認的一些群眾組織,沒有政黨。薩達姆時期,伊拉克國家政黨法規定,在軍隊和國家安全機構內除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以外,禁止政黨和組織活動;任何政黨活動不得采用暴力,否則,國家予以取締。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后政黨制度發生變化。敘利亞允許政黨存在和活動。敘利亞國內主要政黨是1947年成立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其領導機構是民族領導機構和地區領導機構,前者是黨的總部,設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后者是分支機構,設在其他西亞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民族領導機構總書記和地區領導機構書記都是總統兼任。1972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成立了全國進步陣線,吸納其他組織和政黨參加,敘利亞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阿拉伯社會黨、敘利亞共產黨、社會主義統一分子運動等先后加入這個陣線。敘利亞的政黨一方面具有獨立性,另一方面也受全國進步陣線的統一領導。黎巴嫩是政黨與組織活動較為活躍的國家,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宗教性的,一些宗教性的政黨和組織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阿邁勒”運動和真主黨都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中的重要政黨。此外,基督教的各主要政黨和聯盟結成了自己的政治和軍事聯盟——黎巴嫩陣線,其中的黎巴嫩長槍黨又稱弗朗基黨,它是黎巴嫩基督教馬龍派政黨,是黎巴嫩較為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一直活躍在黎巴嫩的政治舞臺。伊斯蘭教的主要黨派組織在1987年和1989年先后成立了自己的聯合陣線——黎巴嫩聯合解放陣線和民族陣線,前者有13個穆斯林組織參加,后者有18個穆斯林組織和黎巴嫩左派組織組成。黎巴嫩在西亞阿拉伯世界中是政黨較多的國家之一。
總體而言,西亞共和制國家中一部分是允許政黨存在的,少數國家還實行了多黨制,但是,允許政黨存在的國家對政黨提出了必須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基礎上進行活動的要求。西亞君主制國家大多數則禁止政黨活動。
(二)西亞政治發展總體特征
西亞北非地區局勢動蕩,權力爭奪與大國博弈相互疊加,地區政治生態在多種力量博弈中復雜演進。各國仍在艱難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和平穩定、發展轉型之路漫長而曲折。除了政權性質和資源稟賦外,國家或社會的歷史經驗、記憶、信仰與文化,特別是利益集團、核心價值取向、人口構成、經濟狀況和國際政治環境等,在決定國家政治社會變遷方面可能起著更重要的作用。以此角度為出發點,西亞國家的政治發展充斥著阿拉伯民族主義、伊斯蘭主義、全球化、民主自由化的成分,其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石油繁榮與政治動蕩期(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這一時期西亞各國鞏固與政治獨立,阿拉伯民族主義與伊斯蘭主義“交替”出現,主要發展特征為:一是西亞各國從政治獨立走向政治自決,新生國家權力進一步鞏固,巨額石油美元流入,尤其是海灣富油國成為高收入高福利國家;二是西亞地區政局總體較為動蕩,戰爭、革命和沖突影響深遠,如巴以沖突外溢導致以黎戰爭和黎巴嫩內戰、伊朗伊斯蘭革命促發伊斯蘭復興主義、兩伊戰爭爆發等;三是隨著當代伊斯蘭復興主義的興起,阿拉伯民族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泛阿拉伯主義熱情降低,國家民族主義升溫,阿拉伯世界出現分裂。
第二階段:和平進程和民主化改革期(蘇聯解體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蘇聯解體和海灣戰爭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西亞地區影響力增強,西亞部分國家進行了民主化改革嘗試。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義、1989年蘇聯解體和1991年海灣戰爭等三大事件是西亞政治發展的分水嶺——西亞的政治環境由此發生根本改變,相關國家的政治發展方向和動力也隨之變化。具體而言:一是巴勒斯坦大起義以后,在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的共同努力下,西亞和平進程開始啟動,阿以矛盾范圍縮小,突出表現為巴以沖突;二是蘇聯解體后,敘利亞、南也門和伊拉克等國家在資金和軍事方面驟然無所歸依,敘利亞實行政治改革,南北也門統一,而中亞穆斯林共和國的獨立和興起,則給沙特阿拉伯、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國提供了新的國際合作空間;三是海灣戰爭暴露了西亞地緣政治特別是國家邊界的脆弱性,海灣國家的安全憂慮增加,泛阿拉伯主義意識形態讓位于國家利益。美國得到駐軍海灣的機會,對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增強。西亞阿拉伯世界民主化改革進程一波三折,伊斯蘭主義思想和運動發展壯大。
第三階段:西亞發展觀及其對全球化的回應期(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球政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政治伊斯蘭意識形態與民主自由等話語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加復雜。無論是作為核心價值觀基石還是作為政治文化環境,伊斯蘭思想對于西亞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進程和方向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現代以來,在西方現代性的沖擊下,西亞阿拉伯社會歷史經歷了重大的斷裂,表現為現代化進程同傳統之間的復雜關系、傳統穆斯林對這種關系的解讀,同時也表現為阿拉伯社會內部尖銳的分歧。西亞阿拉伯世界對“全球化”總體上有三種回應:參與、融入和抵制。不少國家政府和人民歡迎全球化,主張積極參與全球化,認為伊斯蘭教是一個普世性宗教,應該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會來傳播其教義、擴大其影響;融入派認為,全球化既帶來挑戰也蘊涵著機遇,伊斯蘭國家和民眾應該積極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世界向更具合作性、公正性的方向前進,以東西方共享的價值觀為基礎,建立一個平等和公正的世界秩序,建立一個更加平等的國際安全體制和貿易體制,呼吁終結一個霸權主導全世界的局面,推進世界多極化;抵制派認為全球化會對伊斯蘭教造成沖擊,對國家利益擔憂。
(三)西亞政局熱點事件
西亞地緣政治地位重要,各國勢力犬牙交錯,矛盾和動蕩由來已有。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和地區經濟因素的觸動,在自媒體的助推下,2010和2011年之交,爆發了“阿拉伯之春”,席卷北非西亞地區眾多國家。突尼斯、也門、阿爾及利亞、巴林、利比亞、約旦和敘利亞最早發生了大規模示威、游行;毛里塔尼亞、沙特阿拉伯、阿曼、蘇丹、摩洛哥、吉布提、索馬里、科威特、黎巴嫩、西撒哈拉、卡塔爾、尼日利亞出現了小規模示威事件。“阿拉伯之春”的發生有深層次的政治因素(政治專制、缺乏民主、統治腐敗等)、經濟因素(產業結構單一帶來就業機會減少、民生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不均衡)、民族宗教因素(不同信仰、派別、民族的差異和紛爭)、“次貸危機”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催化以及世界大國不同程度的干預。
“阿拉伯之春”對西亞地緣政治環境影響巨大,進一步分化了西亞阿拉伯世界,而土耳其的地區影響急劇上升,伊朗的周邊環境日趨復雜化,西亞地區熱點問題進一步升溫。同時,西亞地區的政治民主化訴求、宗教世俗化趨勢在增強。西亞政治呈現出短期局部的新情況,比較有影響力的事件如下。
1.沙特阿拉伯與伊朗斷交危機
2016年1月2日,沙特阿拉伯(以下簡稱沙特)以“恐怖主義”罪名處決了知名什葉派教士尼米爾等46人,伊朗憤怒的示威者隨后襲擊了沙特駐伊朗大使館,沙特外交大臣隨即宣布斷絕沙特同伊朗的外交關系。在什葉派占主導的伊朗和遜尼派占主導的沙特各自想尋求擴大區域影響力的背景下,2015年伊核協議簽署后,力爭成為地區大國的沙特明顯感到地緣政治壓力。解除制裁后,伊朗石油重返國際市場,也使石油價格暴跌形勢下的沙特倍感經濟壓力。近年來,沙特和伊朗在敘利亞、伊拉克、也門等國也圍繞支持遜尼派還是什葉派主導政府發生過一系列沖突。沙特與伊朗斷交,勢必降低OPEC就調整產量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對地區局勢影響巨大。
2.敘利亞危機中的俄土關系
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F16戰斗機在敘利亞與土耳其邊境,擊落一架執行打擊IS任務的俄羅斯蘇24戰斗轟炸機。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武裝部隊總參謀部部分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土耳其政府在挫敗政變后感謝俄羅斯提供的情報支持。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發生后,敘利亞也出現危機,遜尼派反對派及其背后的美歐勢力試圖推翻巴沙爾政府。俄羅斯于2013年9月介入敘利亞化武危機,2015年9月軍事介入敘利亞反恐。土耳其素有復興“大突厥帝國”的情結,支持敘利亞境內的反對派,與IS組織進行石油貿易等,擊落俄羅斯戰機也是保護在敘利亞的土耳其利益。在指責美國對政變支持的同時,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系迅速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