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教授地理學文選(一)
- 肖雄
- 3870字
- 2019-10-12 19:31:53
地理專題論文 經濟地理學研究
蘇聯之經濟資源
鮑覺民
一
蘇聯版圖兼跨歐、亞兩洲,就一九三八年言,面積共為二千一百余萬方公里,人口達一萬〖萬〗七千萬。故其國土之廣,世界各國,除英帝國外,罕有其匹;人口之眾,亦僅次于英帝國及中國。若就歐亞兩部份分別言之,則歐俄面積雖僅占全國四分之一,而人口則占全國四分之三;反之,則亞洲部份面積雖占全俄四分之三,但人口則僅占全國四分之一。
二
蘇聯為世界重要之農業區域。其農田面積,約占全世界五分之一,大于法、德、英、義四國農田面積之總和。近年雖努力工業化之運動,但農民人口,仍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谷物、木材至今仍為出口之大宗。其農業在全國經濟上之重要,于此益可想見。
其主要之農產物,當推食物原料之黑麥、大麥、小麥、燕麥、甜菜及馬鈴薯,及工業作物中之棉花與亞麻數者。計黑麥產量,占全世界二分之一以上;小麥、大麥、燕麥及馬鈴薯各占全世界產量四分之一左右;甜菜產量,占全世界五分之一。凡此數者,就產量言,悉居全世界之第一位。至如工業作物或衣服原料之棉花及絲麻,前者年產達全世界六分之一,僅次于美國及印度,居世界各國產量之第三倍[位];而后者產量,則高達全世界總產量三分之二以上,為世界最大產麻國家。
近年蘇聯農業之進步,不僅見之于各種農產物之增加,及其在世界上所占之重要地位,而尤在于農業社會化與機械化之推行。當一九二八年,蘇聯實行第一次五年計劃,其在農業方面,即極力推行集體農場,鼓勵小農參加,由政府籌與耕種機器,并給予各種便利;同時積極將富農被沒收之土地,辟為大規模之國家農場。此種農業社會化之運動,推行至速,成績極著。至今蘇聯就農田面積言,百分之九十九,均屬此種社會化之農場;私有農田,寥不可見。且在此類大規模之社會化農場中,機械之應用,極為普遍。實則蘇聯農業機械化之推行與農業社會化,乃為相輔并進。昔蘇聯農民耕作方法,本極落后,悉賴人力及獸力,自創始集體農場后,政府即在各地廣設農業機械站,供給農場所需之各種農業機械,并予農民以各種技術上之幫助。一九三〇年,蘇聯全國農業機械站,不過一百四十五處,一九三八年,增至六千三百余處;同時則農業拽引機之數目,亦自一九二九年之三萬五千架,增至一九三八年之四十七萬架,而為今日世界各國中應用農業拽引機之最發達者。
蘇聯之主要農業區域,固[因]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環境之限制,當以歐俄中南部之黑土帶,最為重要。尤以小麥、黑麥及甜菜之生產為多,稱為蘇聯之谷倉。近年蘇聯之農田面積,頗多推廣,如中央亞細亞及高加索北部各地棉田之擴展,可為顯著之例證。
三
近年蘇聯科學家,對于各種礦藏之調查與勘測,極為努力,成績斐然,但因新礦區之發現甚多,藏量估計,頗有出入。惟各種礦產,自兩次五年計劃完成后,突飛猛進,則為公認之事實。茲就蘇聯近年對于各種礦業資源之開發及利用情形,可大別之為四大點:(一)產量超過本國消費之礦產,為石油、黃金、白金、錳、磷數者,其中尤以石油一項,最為重要。(二)產量與本國消費量略等之礦產,亦即可以自給之礦產,為煤、鋅、鹽及黃鐵礦等。(三)產量不敷本國消費之礦產,為銅(百分之八十可以自給)、□(百分之六十可以自給)、汞、鎢、鋁等。(四)本國缺乏,全部或大部分有恃入口者,為錫、鎳、□及硫黃等礦產。
蘇聯石油之儲藏及產量,均僅次于美國,居世界之第二位。其主要油區,乃在黑海與里海中間之高加索一帶,而以巴庫附近為中心產區。近年來,烏拉山之南部,又有新油田之發現,而遠東方面,亦有庫頁島之油田。蘇聯煤藏,在已往之世界統計上,地位甚低,惟近年來頗多新發見,據稱其總儲量,僅次于美國,與加拿大不相上下,居世界之重要地位。其近年煤之生產,增加甚速,亦僅次于美、英、德三國,居世界之第四位。其主要煤區,為歐俄南部之多納資附近,產額常占歐俄百分之八十左右,且其煤藏,亦極豐富;其次則為莫斯科以南之都拉附近,產煤亦多;又在烏拉山之東部,西伯利亞之西部,以及貝加爾湖附近,煤田之分布亦廣。蘇聯鐵藏,按已往估計,西部較東部為多,近經全國經濟地理學家之勘測調查,已發現之新礦區不少,以烏拉山及西伯利亞一帶為多。惟目前蘇聯主要之鐵礦生產,乃在歐俄多納資煤田以西約三百公里之地,因附近煤、鐵富源,蘊藏既豐,且亦毗連相接,尤為今日蘇聯最重要之工業區域。近年蘇聯因重工業發展之迅速,生鐵及鋼之產量,均僅次于美國及德國,居世界之第三位。
四
蘇聯兩次五年計劃之主要成績,尤在工業之發展,十年生聚,使蘇聯自工業落后之國家,一躍而為世界最重要工業國之一,而與西歐之英、德等高度工業化國家,直可并駕齊驅;其中且有幾種重要工業,頃已超越英、德,而與美國相頡頏矣。如就蘇聯與德國近十年來一般工業制造品產量進步之情形,比較言之,假定一九二九年之指數為一百,則一九三八年蘇聯之產量為四一三,較十年前增加四倍有余[1],而同年德國則僅達一二六,不過增加四分之一。當一九一三年,俄國煤產僅及德國六分之一,鐵礦砂之生產僅及德國三分之一,而純鋼產量亦僅為德國五分之一;及一九三八年,則蘇聯煤及純鋼之產量,已一躍而達德國三分之二以上,而鐵礦砂之產量,則遠在德國之上。其進步之迅速,洵足驚人。
蘇聯已[曾]經幾無重工業之可言,自兩次五年計劃完成后,礦工業之發展,已有驚人之表現,其勇往奮發之精神,殊足為吾人之矜式。其最為舉世矚目之偉大成績,當為其電氣事業之進步。當一九一三年帝俄時代,全國電廠之總容量,約為一百萬,其中大半為蒸汽電,且電廠設備,破舊不堪,用于工業用途者甚微。及革命成功后,當局深感原動力之供給,為新工業建設之先決條件,致力于水電事業之發展,其第一次五年計劃中之尼伯河上水電廠,不啻為其中心之建設,于一九三二年如期完成,總設計容量為八十一萬匹馬力,僅此一處所發生之電力,即較諸一九一三年帝俄時全國所有電站之總發電量為多。就一九三七年之統計,蘇聯全國電氣容量,達九百五十萬,較之一九一三年,約增十倍。
蘇聯近年工業之發展,不僅見之鋼鐵及電氣等產量之增加,其機器制造業進步之迅速,尤足驚人。如以一九二九〖年〗之機器制造業產品總值之指數為一百,則一九三八年增至九二六,十年期間,增加約達十倍,遠非其他國家所可及。此種機器制造業之產品,應用之于各種生產事業,如采掘煤田,提煉石油,耕種收割,采伐森林及沿海漁業等各方面,其勞動機械化之發展,與三十年前帝俄時代之大半依賴人力與獸力者,迥異者[其]趣。一面由于機械之普遍應用,一面由于技術之日益進步,每一工人之勞動生產力,大為增高,就一九三八年蘇聯大工業中每一工人之勞動生產力,較之一九一三年,增高約為四倍。
蘇聯之主要工業區,原為歐俄之烏克蘭及莫斯科附近兩區,良以地位適中,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并接近煤區及各種食料與原料之生產區域,故除鋼鐵、機器及電氣等重工業外,莫斯科附近之紡織業及其他各種輕工業,亦甚發達。近年則因各種新礦之開發,新工業區域之建立,有逐漸東移趨勢,其中尤以烏拉山一帶為嚴重處。
五
近年蘇聯經濟之進步,其于農、工、礦業之發展,略如上述,至于交通之開發,亦有足稱述者。實則一國經濟,欲有平衡發展,非有縱橫交通之工具為之貫穿不可。蘇聯地形,無論歐俄及西利伯亞之大部,均屬平原坦蕩,河流甚多。其在西伯利亞方面之重要河流,冬季半年,氣候嚴寒,長久封凍,且流向自南而北,注入北冰洋,航運之利,至為有限。至于歐俄平原之諸大河流,均發源于中央較高之洼地,分流波羅的海、白海、黑海及里海,因地形大致平坦,故河流頗長,而坡度極小,諸河流入之海雖異,惟其上流則相距甚近,極易利用運河加以聯絡,加之蘇聯陸路交通不甚發達,因此水上運輸,益見重要,所惜氣候嚴寒,冰期久長,且一部份河流注入里海(如有名之伏爾加河),不能通達外洋,河流之功用,不免因之減色耳。近年蘇聯對于歐俄各河之整治,詳擬計劃,并已進行開鑿運河,一面聯絡境內各河,一面貫通波羅的海、白海、黑海及里海等四海之航運,目前業已部分的完成運航,全部工程之告成,為期則尚有待。至今蘇聯境內不少貨運,如木材及農產物等較為笨重之貨物,仍賴于水運者為多。
蘇聯鐵道里程之長度,雖有八萬五千余公里,但以面積遼闊,仍覺不敷應用,且當初鐵道于建筑時,多寓軍事目的,對于產業之開發,殊未能充分發揮其效用。至如公路情形,依最近統計,蘇聯境內,計有各種公路,共達二百萬公里,但其中鋪有路面,堪以駛行汽車者,不過十萬公里,其余均已敗壞,急待修理。蘇聯近年交通發展之速度,未能步武工業,實為其最大缺點;在平時已感于交通工具之供不應求,戰時尤為軍事上之一大弱點。不過蘇聯鐵道及公路建筑之進展,雖較遲緩,但因重工業之發達,載重汽車及火車頭等之制造,增加甚速。如一九三八年,蘇聯汽車之數目,達五十萬輛以上,其中載重汽車約四十五〖萬〗輛,為可以注目之事。
六
蘇聯以地跨歐、亞兩洲,地廣人稀,資源豐饒,但在帝俄時代,□歐人民,一向以“亞洲式之歐洲國家”稱之,譏其雖在歐洲,而具有亞洲進步遲緩之情形。近則蘇聯自實行兩次五年計劃后,其經濟發展,一日千里,雖西歐國家,亦有望塵莫及之勢;且近在烏拉山以東及中央亞細亞與西伯利亞,著意經營,工業中心有逐漸東移趨勢,可知其國家利益,實為東西并重,其對于遠東大局之重視,亦不亞對于西疆之注意。至其近年農、工、礦業諸方面之突飛猛進,舉世矚目,其于革命后抗戰建國,排除萬難,艱苦奮斗,經巨大之犧牲,終能奠定建國大業,成效炳然,實為世界近代史上所罕見,而足為吾人效法者也。
《當代評論》第1卷第2期,1941年7月14日
[1]應為三倍有余。以下還有多處類似的計算錯誤,不再一一標注。——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