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戴高樂第一任總統(1959年1月~1965年12月)

第一節 德勃雷政府和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解決

一 德勃雷政府及其特征

戴高樂總統從凱旋門回到愛麗舍宮的當天下午,立即召見了他的“忠誠的化身”、前屆政府的掌璽與司法部部長米歇爾·德勃雷,要求他組織政府并提出政府成員名單。戴高樂在第二次召見德勃雷時,正式任命他為總理,并審閱和批準了他所挑選的政府成員名單。1月9日,第五共和國第一屆政府宣布誕生。

在新政府中,德勃雷留任了相當數量的前屆政府成員。不過,有些政府成員的職務做了調動,如讓-馬里·貝圖安改任內政部部長,埃德蒙·米舍萊替代德勃雷任掌璽與司法部部長,蘇斯戴爾轉任總理府部長級代表。本屆政府實際上是上屆戴高樂政府的延伸。

在總共27名政府成員中,有18名是議會多數派成員。其中保衛新共和聯盟占8名,溫和派(獨立黨)5名,人民共和黨4名,激進黨1名。從多數派的組成來看,保衛新共和聯盟雖然居多數,但不占絕對優勢。可見,在第五共和國初期,在處理紛亂而又棘手的內外重大問題時,德勃雷政府還要像前屆政府那樣,繼續依靠多數政黨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黨因在經濟和財政問題上同戴高樂發生分歧沒有參加政府,摩勒也不再擔任國務部長。盡管在政府內還保留一名社會黨部長,但人們稱他為不代表政治派別的“技術性部長”,不過他也在1959年年底因學校問題同政府鬧翻而辭職。這就使戴高樂總統和他的政府失去了一個有相當分量的左翼政黨的支持,從而相對縮小了他的政治基礎。

在新政府成員中,有17名是議員出身。當然,他們按照憲法的規定在進入政府后都辭去議員的職務。另10名是非議員出身,其中7名原為高級公務員,如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吉約馬、貝爾納·舍諾、安德烈·布洛什、朱爾·讓納內、皮埃爾·敘德羅等。議會不再是政府成員的唯一來源,第五共和國政府的“非議員化”和“技術專家治國”的趨勢有所發展。

德勃雷政府運行了3年零3個月。在這期間,政府進行了接二連三的改組。最重要的幾次改組有:1960年1月初,免去同戴高樂在外交上意見相左、在經濟計劃上與他的同僚朱爾·讓納內經常頂牛的獨立黨人安托萬·比內的經濟和財政部部長職務。1960年2月,把在阿爾及利亞政策上與政府背道而馳的蘇斯戴爾、貝爾納·科爾尼-讓蒂勒驅逐出政府,同時,給在處理阿爾及利亞問題上不稱職的國防部部長吉約馬調換了職務。1961年8月的改組規模較大,如人民共和黨領袖、國務部長羅貝爾·勒古“由于與總理的政策及治理方式的看法經常不一致,因此與總理對立”而自動離職。農業部部長、掌璽與司法部部長也相繼易人。此外,還有幾次由于政府成員健康不佳或其他技術上的原因,而對某些政府成員的職務做了調整。

德勃雷政府成員的頻繁變動并不意味新政權不穩,盡管當時戴派地位還不夠穩固,反對派勢力有所增強,國內外施加的壓力接踵而來也沖擊著新政權。首先,政府成員雖然更迭頻繁,但掌握軍政大權的總統地位鞏固,不受任何影響;作為政府首腦的德勃雷也未交班,因此保證了政府政策的連續性,這同第四共和國政府總理像走馬燈似的更換造成政策多變以致政權不穩和民心浮動的情景截然不同。德勃雷在阿爾及利亞以及其他問題上有自己的見解,又愛抬杠,但身為總理,他總是作為總統的忠實助手,執行總統所決定的大政方針。正如政治評論家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撰文描述的那樣:“我從米歇爾·德勃雷身上(最后總是要指名道姓的)看到兩種對立的忠誠,這如同兩匹配不成對的馬,但卻由德勃雷在駕馭著,并把它們套在他的車上,而這兩匹馬還在互相撕咬。”[1]總理同總統的默契和恰到好處的配合,是第五共和國初期政府和政局穩定的重要因素。此外,政府改組和變動總的說來規模比較小,易人不多,如內政部、經濟和財政部、農業部、新聞部曾先后3次、國民教育部4次、國防部1次更換過部長。由此可見,德勃雷政府的數次調整不僅未引起政治風波,而且有利于克服政府內部的分歧,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

最后一次改組的德勃雷政府擁有28名政府成員。其中,議員出身僅有15名,比例進一步縮??;非議員出身13名,比例有所提高。在非議員出身的政府成員中,高級公務員出身的共10名,占政府成員總數的1/3以上。政府成員的結構進一步朝著“非議員化”和“技術專家治國”的方向發展。

二 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解決

第五共和國建立后,法國政界和輿論界都翹首以待,希望盡快地結束這場“阿爾及利亞悲劇”。戴高樂總統和德勃雷政府最終不負眾望,但還是用了近4年時間(從1958年6月算起)才從阿爾及利亞泥潭中擺脫出來。在這期間,戴高樂及其政府的阿爾及利亞政策在反復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軍事征服為主,綏靖和改革為輔(1958年6月~1959年9月)。早在1958午6月4日戴高樂就職總理的第二天,他就親自奔赴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爾、博納、君士坦丁、瓦赫蘭和莫斯塔加姆等城鎮連篇累牘地發表演說,宣稱“我理解你們”,贊揚了軍隊,宣傳了“阿爾及利亞全體居民都是不折不扣的法國人”和“阿爾及利亞將永遠留在法國”的觀點,高呼“法國的阿爾及利亞萬歲”等口號,以此來申訴法國政府的立場,安慰激動不安的法國殖民軍和“黑腳”[2]。法國極端殖民主義者和極右分子對戴高樂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他們扣留了陪同戴高樂前來訪問的撒哈拉事務部部長馬克斯·勒熱納和路易·雅基諾,逼迫其接受他們的要求。他們當著戴高樂的面叫嚷“一切權力歸軍隊!”“蘇斯戴爾萬歲!”等口號。6月10日,阿爾及利亞-撒哈拉公共安全委員會還通過了一項決議:解散一切政黨和團體組織;廢除阿爾及利亞組織法,把阿爾及利亞和撒哈拉并入法國;成立一個在戴高樂領導下的“真正公共安全的政府”。正是在他們的壓力下、在保衛新共和聯盟和政府內部主張“法國的阿爾及利亞”的一些要員的影響下、在“法國殖民帝國”思想的指導下,戴高樂及其政府在阿爾及利亞問題上采取了以軍事征服為主、綏靖和改革為輔的方針。

1958年,戴高樂5次到阿爾及利亞訪問,其主要目的是要重新部署兵力和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企圖一舉殲滅阿爾及利亞民族陣線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他從阿爾及利亞第一次巡查回來后,立即任命拉烏爾·薩朗將軍為阿爾及利亞法國殖民軍總司令和駐阿爾及利亞總代表,委任阿拉爾將軍為阿爾及利亞最高行政長官,雅克·馬敘將軍為阿爾及利亞分區行政長官,他們都以主張“法國的阿爾及利亞”的強硬政策而聞名。他們遵照戴高樂的旨意,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封鎖了阿爾及利亞邊境,堵死了對外的要道隘口,加緊對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的掃蕩,企圖奪回失去的地盤。這年年底,戴高樂總統在軍事行動進展不大的情況下,借口撤換了薩朗的一切軍政職務,提升了薩朗的副手莫里斯·沙勒將軍為阿爾及利亞法國殖民軍總司令。此人原為空軍將領,擅長于“分區控制的軍事行動”。他果然不負戴高樂的“厚望”,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掃蕩,占領和擴大了原有的孤立據點,為戴高樂贏得了某些政治資本。

與此同時,戴高樂在10月23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呼吁通過調?;蛘勁衼韺崿F?;鸷汀绑w面的和平”。為了表示“和談的誠意”,法國政府在1959年1月特意釋放了大約7000名阿爾及利亞俘虜和緩期執行180名穆斯林的死刑;將被劫持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4名領導人本·貝拉等從巴黎陰森恐怖的桑泰牢房遷到條件較好的比斯開灣的??怂箥u。為了生靈免遭涂炭,1958年9月19日成立的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立即做出了積極的反應,重申了早已由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所表示的意向:愿意就政治和軍事問題同法國政府談判,但遭到片面追求停止軍事敵對活動的法國政府的斷然拒絕。由此可見,戴高樂及其政府的和談不過是一個煙幕,骨子里還是要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放下武器,舉手投降。

與軍事行動相配合,法國政府還加強了政治攻勢。戴高樂在1958~1959年視察阿爾及利亞期間,多次強調“阿爾及利亞各民族居民一律平等”“穆斯林與法國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根據戴高樂的指示,在第一屆國民議會選舉中,法國政府取消了過去在阿爾及利亞實行的種族歧視的選舉法,即劃分為法國人選舉團和穆斯林選舉團的投票法,改為單一選民團參加選舉,各政治團體可以提出競選綱領和候選人名單。但是,第一屆立法選舉猶如1959年春的市鎮選舉一樣,廣大的阿爾及利亞居民抱著觀望、懷疑甚至抵制的態度,即使選出的議員和地方議員仍然是歐洲人占據優勢。法國政府推行的政治改革沒有獲得阿爾及利亞居民的同情和支持。

戴高樂還于1958年10月3日在阿爾及利亞的君士坦丁宣布:在阿爾及利亞實現和平后,將實施一項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計劃要求在5年內,將使當地穆斯林的收入、生活和教育等方面逐步提高到接近法國人的水平。這就是著名的“君士坦丁計劃”,或叫“消滅貧困計劃”。它不過是為了誘使當地的穆斯林脫離民族解放運動,麻痹他們的斗志,孤立和打擊民族解放力量。因此,該計劃遭到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拒絕和當地穆斯林的抵制。“君士坦丁計劃”剛一出籠就夭折了。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在揭露法國當局和平騙局的同時,于1958年9月19日宣布阿爾及利亞共和國正式成立,并組成以阿巴斯為首的臨時政府,于9月28日就阿爾及利亞新憲法草案舉行公民投票,獲得了96.6%的贊成票。

第二階段提出民族自決的政策(1959年9月~1961年5月)。針對法國極端殖民主義者和極右分子歸并阿爾及利亞的企圖,參加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運動的各派政治力量于1958年12月14日在開羅集會,決定進一步動員群眾,加緊打擊法國殖民軍,解放阿爾及利亞和實現民族獨立。正是在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堅決斗爭下,法國政府意識到戰爭毫無希望,“以軍事征服為主、綏靖和改革為輔”的政策已破產。曠日持久的阿爾及利亞殖民戰爭使10多萬法國軍隊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它耗盡了國家的財力和物力,激起人民的不滿,要求結束戰爭和支持阿爾及利亞人民爭取獨立的運動日益高漲。法國全國大學生聯合會于1960年4月發表聲明,要求法國政府同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進行談判。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如讓-保羅·薩特等哲學家、作家、藝術家、教授共121人于1960年9月6日發表“121人宣言”,反對在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毋庸置疑,法國政府倒行逆施的做法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聯合國還通過決議要求法方?;鹫勁?。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聲譽受到損害,處境不妙?;谏鲜鲈?,戴高樂痛感需要改弦更張,放棄殖民帝國的思想,實行另一種政策,以便順應時代的潮流。

1959年9月16日,在聯合國召開大會討論阿爾及利亞問題的前夕,戴高樂終于鼓起勇氣,邁出了新的一步。他在這天的電視廣播中聲明:“考慮到阿爾及利亞國內和國際的各種情況,我認為有必要從今天起宣布采用自決的辦法。由于憲法賦予我向公民征求意見的權利,只要我還活著,只要人民聽我的話,我以法蘭西共和國的名義,一方面要求住在12個省里的阿爾及利亞人肯定地回答他們愿意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求法國人確認這一抉擇的結果?!?a id="w3">[3]他列舉了“自決”的三種選擇辦法:第一種是完全同法國分裂;第二種是“法蘭西化”,將阿爾及利亞并入法國;第三種是阿爾及利亞實行自治,但同法國保持密切的合作。11月10日,戴高樂在記者招待會上再次重申了自決的政策和要求同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談判停火的條件。

國民議會做出了積極的響應。它于10月15日以441票贊成、23票反對、28票棄權通過了對自決政策的信任案。在投票中,社會黨全體議員表示支持,但議會的多數派發生了分裂,有30~35名議員表示反對或棄權。保衛新共和聯盟中10多名議員因對自決政策持異議而退出該組織。

盡管法國政府的新政策和新建議未盡如人意,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還是做出了反應,委任本·貝拉等尚在關押中的5名領導人為談判代表,就阿爾及利亞的政治前途同法國當局對話。但是,戴高樂以本·貝拉等喪失戰斗力以及阿方的建議與法國政府的原意大相徑庭為借口,再度拒絕談判。這說明戴高樂及其政府在執行民族自決政策上還缺乏誠意。

戴高樂的自決政策引起了法國殖民軍和“黑腳”的惶恐不安?!榜R敘事件”[4]有如導火線,引爆了早已潛伏著的危機,一場騷亂開始了。1960年1月24日,極端殖民主義者和極右分子在阿爾及爾的議員皮埃爾·拉加亞爾德、咖啡店老板約瑟夫·奧爾蒂斯、農民羅貝爾·馬特爾和學生領袖讓-雅克·蘇西尼率領下,攻占了大學樓房,筑起街壘,狂呼“絞死戴高樂”等口號,企圖制造第二個“5·13”事件。

然而,目前的法國政局同一年半以前大不相同,戴高樂及其政府擁有穩固的地位,掌握了最高權力,能夠應付這種突如其來的動亂。1月29日,身著軍裝的戴高樂鎮定自若,在廣播和電視面前發表談話。他指出阿爾及利亞人的自決是“由共和國總統制定、政府決定、議會批準,并為法蘭西民族通過的政策”,用不著重新討論。他警告說:“在不得已的時候,必須用武力恢復公共秩序?!贝鞲邩风H鏘有力的談話、沉著冷靜的態度和鮮明的立場得到了廣大法國人的同情和支持。工會還組織罷工聲援。2月2日,國民議會以441票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對國家元首和德勃雷政府的信任,并授予政府為期一年的特別權力。5日,戴高樂改組了政府,清除了政府內部的極右分子如蘇斯戴爾部長等,拔掉了法國殖民軍和“黑腳”在中央權力機構中的代理人。暴亂者在強大的攻勢面前張皇失措,紛紛繳械投降,撤離據點。暴亂的頭頭奧爾蒂斯逃亡到西班牙,拉加亞爾德和蘇西尼被捕準備受審。暴亂迅速平息下來。戴高樂政權經受住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但是,法國政府在相當長時間內實際上是在為解決阿爾及利亞問題設置障礙。法國人民對此十分不滿,重又掀起工潮和學運。懾于人民的威力,戴高樂提出公民投票,就政府的阿爾及利亞自決政策“征求”法國本土和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意見。1961年1月8日的公民投票結果表明,在法國本土的有效票總數中,贊成票占75.3%,反對票只占24.7%;在阿爾及利亞的有效票總數中,贊成票占70%,反對票只占30%(主要是“黑腳”和歐洲人)??梢?,絕大多數選民贊同政府的自決政策。時至今日,戴高樂再不能在同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的談判上扭扭捏捏了。2月20日,法國總統特使蓬皮杜同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代表在瑞士進行了秘密接觸,從而為今后兩國正式談判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阿爾及利亞的極端殖民主義者和極右分子預感到末日的來臨,進行了最后的掙扎。由皮埃爾·拉加亞爾德為首在1960年年底成立“秘密軍隊組織”[5],從事破壞和暗殺活動。1961年4月22日,沙勒、埃德蒙·茹奧、安德烈·澤勒、薩朗四個將領在幾個陸軍上校的策動下,在阿爾及爾發動軍事政變。他們將正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政府運輸部長羅貝爾·比龍、政府總特派員讓·莫蘭等逮捕入獄。他們發表了四個將領簽名的關于“軍事法庭將逮捕和審判直接參與放棄阿爾及利亞和撒哈拉行動的人”的公告,把矛頭直接指向戴高樂及其政府。

戴高樂以沉著和冷靜自若的態度接受了自他上臺以來最嚴重的挑戰,他及時地切斷法國本土和阿爾及利亞空中和海上的交通,派內政部部長路易·若克斯和國防部秘書長讓·奧利耶到阿爾及利亞穩住陣腳。他還動用了憲法第16條,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4月23日,如同之前那樣,他再次身著將軍服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呼吁叛亂軍官繳械投降,“以法蘭西的名義,我命令:在各地使用一切手段,我說的是一切手段,來堵塞這些人的道路,以待降服他們”。[6]戴高樂的講話激起了巨大的反響,法國政黨,除獨立人士和農民全國中心外,紛紛表示支持政府的立場,法國工會于25日舉行聯合罷工聲援。叛亂將領和軍官色厲內荏,他們在國家權威和人民強大的力量面前膽怯了,退讓了,瓦解了。他們有的繳械投降,有的逃跑,有的轉入地下。戴高樂又一次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強有力的手腕制服了軍隊中的反對派,順利地渡過了驚濤駭浪。

第三階段舉行了埃維昂談判并達成了協議(1961年5月~1962年3月)。幾經周折,法國政府代表和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代表于1961年5月20日在埃維昂舉行了正式談判。但在會談中,法方代表又橫生枝節,拒絕交還撒哈拉,不承認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代表的權威性,致使談判又進入死胡同,不歡而散。

然而,戴高樂畢竟是一個注重現實講求實際的政治家。他看到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寸步不讓和針鋒相對的立場,感到人民開始對他失去耐心,秘密軍隊組織乘機制造事端,因此,他必須違背自己的初衷,采取主動來打破僵局。他于9月5日在記者招待會上放棄了對撒哈拉領土的要求,承認它是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他改組了警察局,加強了對秘密軍隊組織的斗爭;他在法國殖民軍中做了一系列人事調動,以便更好地控制軍隊;他還宣布將從阿爾及利亞撤回兩個師。所有這些措施都將有利于重開談判和最后達成協議。秘密軍隊組織感到末日的來臨,對戴高樂恨之入骨,決定動手暗殺。他們于1961年9月8日晚在總統車隊行進的19號國家公路上埋放炸藥,企圖消滅戴高樂,所幸戴高樂逃過此劫。此后,秘密軍隊成員還多次組織過類似的暗殺戴高樂的事件,均被戴高樂躲過。[7]

戴高樂在阿爾及利亞問題上的態度有所軟化,但對國內支持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阿爾及利亞穆斯林裔移民仍然采取強硬的立場,實施宵禁令,從而引起了北非裔移民的強烈不滿。1961年10月17日,約3萬阿爾及利亞穆斯林裔勞工在巴黎舉行和平游行示威,抗議這種具有針對性的宵禁令,支持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巴黎警察局招來警察進行血腥鎮壓,約有300人喪生。[8]當時,絕大多數法國人和法國媒體都對此事保持沉默。[9]

經過多次秘密接觸,法國政府代表和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代表于1962年3月7日在埃維昂恢復第二輪談判,并于18日達成協定。根據協議,法國政府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領土完整和自決權;雙方在協議生效后立即停火,就自決舉行公民投票;法國軍隊可留駐3年;暫時保持法國在撒哈拉的軍事基地;確定了“黑腳”的地位,兩國在技術、財政、文化等方面進行合作。歷時7年多的阿爾及利亞殖民戰爭終于宣告結束。

4月8日,就批準和授權政府實施《埃維昂協議》在法國本土舉行公民投票。多數政黨在投票中起了促進作用:保衛新共和聯盟、法共、社會黨、人民共和黨、激進黨都號召自己的選民投贊成票,唯有極右政黨堅決反對,獨立黨讓選民自己選擇。投票結果表明,贊成票占有效票總數的90%,反對票則只占9.3%。7月1日在阿爾及利亞舉行的公民投票中,贊成票占有效票總數的99.72%。《埃維昂協議》獲得法國本土和阿爾及利亞絕大多數公民的批準。7月3日,法國政府正式承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阿爾及利亞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粉碎了法國殖民主義的枷鎖,獲得了新生。

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解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使國家財政負擔大大減輕,人民可以休養生息,政局也趨向穩定,從而使第五共和國政治生活走上了正常軌道。它使極端殖民主義者和極右分子失去了賴以滋生的土壤,它們的組織成員因此大大減少,活動頻率明顯下降,從而使人民比較安居樂業,社會生活趨向正常。它使戴高樂大展宏圖,實現他的雄心大志,實現“大國夢”“強國夢”,從而改善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形象,提高它的國際地位。

三 第五共和國政治體制的發展

第五共和國政治體制剛剛建立就在阿爾及利亞危機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事實證明,它不僅經受住了考驗,在解決阿爾及利亞問題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如通過公民投票批準了政府對阿爾及利亞推行的自決政策、動用緊急狀態法粉碎了極端殖民主義者的暴動和軍事政變,而且自身也得到了發展。

1.國家重要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總統手中

戴高樂之所以能夠在阿爾及利亞事件中力挽狂瀾,苦撐危局,最后終于制服了政治上和軍隊中的反對派,擺脫了阿爾及利亞羈絆,主要是依靠了第五共和國憲法及其政治體制,充分運用了總統的地位、權力以及個人的威望。他明確指出:“領導法國的責任屬于法國所委任的人,因此這個責任主要是屬于我。我在這里毫不含糊地說明這一點。”[10]戴高樂不僅強調總統的權力和作用,而且在解決阿爾及利亞危機的過程中逐步地建立了總統“保留的職權范圍”[11],占有憲法解釋權、多次實施緊急狀態法和動用公民投票權,進一步把國家主要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第五共和國建國初期,等待總統處理的問題堆積如山紛亂如麻。既有第四共和國遺留下來的老問題,又有第五共和國成立后出現的新問題。戴高樂根據客觀形勢的需要和事情的輕重緩急,選擇了阿爾及利亞、外交和國防作為總統專門處理的問題,他人不得過問和染指,故被稱為總統的“保留的職權范圍”[12]或總統的“特權范圍”[13]。1960年1月阿爾及爾的暴動波及法國本土,不僅輿論惴惴不安,就連議會和政府內部一些人也驚慌失措。在這種形勢下,戴高樂感到有必要把大權集中在手中,以便在非常時期能夠迅速、有效地做出決斷。

1960年3月,在全國農業經營者公會聯合會的壓力下,287名國民議會議員要求召開特別會議來專門討論農業政策以滿足農民的要求。根據憲法第29條規定,過半數議員提出要求就可以召開。但戴高樂不愿意農業利益集團左右政府的農業政策,他于3月18日致函議會做了這樣的解釋:“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召開議會會議的要求,事實上是與我要求大家遵守的制度精神不相符的,也是與依照人民的意愿和憲法的條款規定、由我承擔的確保國家權力機構正常行使職權的任務不相容的。”[14]他以妨礙國家權力機構行使職權為借口拒絕了多數議員的要求,從而在議員中掀起了軒然大波。社會黨和激進黨議員以函件強詞奪理和侵犯憲法為理由對德勃雷政府提出彈劾案,以表示對總統侵權行為的憤慨。1961年8月31日,戴高樂再次致函國民議會,就召開特別會議提出這樣的看法:“和憲法的規定相反,我堅持認為議會宣布的會議,必須有立法的結果。”[15]他實際上為國民議會召開特別會議規定了一個標準和原則。僅此一例足以說明,在處理阿爾及利亞問題的非常時期,戴高樂逐漸掌握了憲法的解釋權。

在極端殖民主義者發動暴亂和軍事政變時,議會批準總統動用憲法第16條,對戴高樂寄予充分的信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戴高樂獲得了許多特殊的權力,并利用這些特權發布了很多法令,并采取了諸多措施。例如,在第二次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時,戴高樂一個人就連續采取了18項決定,其中包括暫時取消對文武官員的擔保、中止某些自由、實行特別審判權、不具拘留票的逮捕、延長行政拘留期限、設置專門對暴亂者和軍事政變分子進行審判的高級軍事法庭和若干個軍事法庭等。有些決定和措施在全國緊急狀態結束后作為普通法律沿用下來。實際上,戴高樂采取的決定和措施,都是為了恢復和保證公共秩序,都是為了無情地鎮壓極端殖民主義者的叛亂,都是為了制服軍隊中的反對派。

在阿爾及利亞危機中,戴高樂兩次動用公民投票來決定政府對阿爾及利亞的政策,超出了憲法第11條規定的公民投票范圍。換言之,戴高樂通過公民投票采取了應屬議會權限內的措施,從而奪去了議會的某些立法權和監督權。

戴高樂之所以能夠進一步集中和運用國家權力,主要是由于:第一,他利用了第五共和國憲法在總統和議會之間權力分配的模糊之處,也利用了憲法的靈活性,在國家緊急時刻,避免權力機構因相互扯皮延誤時間,并及時做出決斷,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化解了危機,促進了國內的安定和政局的穩定。第二,他在愛麗舍宮成立了阿爾及利亞事務委員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國防事務委員會以及其他各種專門委員會。每個委員會都有相應的部長、總統府高級官員、專家和顧問參加。委員會就各自的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向總統提供資料、意見和建議,并監督有關部長和部門政策的具體實施。戴高樂則根據委員會的意見和建議做出最后斷決,并直接領導和指揮阿爾及利亞、外交和防務“三大戰役”。戴高樂把國家權力集中在總統手中,并非使第五共和國走向個人專制和獨裁,而是在處理重大、關鍵和緊迫問題上避免了大權旁落,保持了總統的國家權力中心的地位。第三,每當出臺重大政策和決定時,戴高樂親自在電視臺和廣播電臺中宣讀,或者通過記者招待會宣布,或者到全國巡視時發表,從而增加了國家和政府的方針及政策的透明度,讓法國人享有知情權。

2.政府的地位和權力有所加強

在阿爾及利亞危機中,戴高樂建立的“保留的職權范圍”意味著除了阿爾及利亞、外交和國防統一由總統掌管外,其他事務則由德勃雷總理處理。這不僅明確了總統和總理的分工,也使政府在它所承擔的事務中有職有權,能夠起著應有的作用。此外,國民議會于1960年2月4日通過一項提案,授予政府為防止阿爾及利亞再次發生暴亂制定為期一年法令的權力。這就意味著政府有權以法令的形式制定法律,無須再經過議會討論和批準。政府的地位和權力由此進一步加強。

3.議會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

在阿爾及利亞危機中,總統和政府權力的加強也就意味著議會地位和作用的下降。首先,議會很少對重大的政治問題進行討論和表決,如在阿爾及爾發生軍事政變不久,議會只舉行了一刻鐘會議來聽取總統的咨文,未經辯論就散會。又如反對派于1959年11月27日關于退伍軍人預算問題,1960年5月5日關于召開特別會議問題,1960年10月、11月和12月關于核打擊力量問題,1961年12月15日關于動機不明確問題等多次提出彈劾案,但均告失敗。議會的政治監督作用下降,其監督手段失去效力。其次,議會的部分立法權轉移到總統和政府手中,也說明議會的地位有所下降。

總之,在德勃雷政府期間,通過阿爾及利亞事件,第五共和國總統、政府和議會的權力再次做了調整,使三者原來不平衡的權力問題更加嚴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庆安县| 辽阳县| 尖扎县| 临澧县| 华坪县| 遵义县| 桂平市| 云阳县| 当涂县| 无棣县| 三门县| 盱眙县| 齐河县| 泸西县| 绥滨县| 黄浦区| 长白| 玉山县| 辽阳县| 红河县| 突泉县| 高青县| 安庆市| 九龙坡区| 宁乡县| 厦门市| 贵溪市| 茂名市| 龙南县| 聂拉木县| 浦江县| 通道| 宁安市| 吴江市| 康马县| 苏尼特左旗| 商丘市| 五大连池市| 东阳市|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