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第五共和國政治機構的誕生

一 第一屆國民議會

第五共和國第一屆國民議會選舉定于1958年11月下旬舉行。在此之前,首先要解決投票方式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新議會的結構,進而影響到政府的組成、政治力量的消長和政局穩定與否。所以,選舉法的選擇成為法國政界和輿論界極為關心的議題。

由于事關重大,憲法咨詢委員會希望提交公民投票解決。過渡政府內部也分裂為兩派,相持不下。為了穩定局面,戴高樂多次親自介入,進行干預,做出裁決。最后,過渡政府終于決定采用“單記名多數兩輪投票制”[51]

與多數西方國家始終忠于某種選舉法相反,法國自第三共和國以來,經常變換投票方式,在多數選舉制和比例代表制之間選擇。為什么戴高樂偏偏選中單記名多數兩輪投票制呢?

首先,他希望在未來的議會中擁有一個穩定的多數派[52]。第四共和國在相當長時期內采用比例代表制,參加競選的政黨按所得選票的比例瓜分席位,其結果在議會中出現了“群雄割據,競相逞威”的局面,無法組成一個穩定的多數派。多數選舉制能夠推動政黨尤其是戴派政黨結成選舉聯盟,壯大聲勢,戰勝對手,從而改變議會的政治結構,組成必要的多數有利于政府和政局的穩定。

其次,為了對付法共。由于法共擁有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力,它的選民和議席在第四共和國時期經常保持在總數的1/4左右。戴高樂處心積慮地要減少法共在未來議會中的席位和削弱它的政治影響,所以他一反過去堅決抵制多數選舉制的常態,熱心地主張這種投票方式。因為采取兩輪制,就可以減少法共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取勝的機會(獲得過半數才能當選,就比一輪制中獲得相對多數當選困難得多),以便在第二輪選舉中,戴派和其他政黨組成反對法共的聯盟,戰而勝之。又如,新選舉法重新劃分了法國本土的選區,相應地增加了右翼選民較為集中的農村和小市鎮議員的數量,減少了法共選民比較集中的大城市議員的數量。

最后,戴高樂寧愿放棄戴派支持名單投票制的傳統,滿足社會黨對單記名投票制的要求,打算通過拉攏摩勒和比內以組成新的多數派,分化左翼和孤立法共。

正是出于上述考慮,戴高樂政府決定并在10月上旬公布了新選舉法和新選區劃分法。法國各個政治黨派和團體環繞著立法選舉緊鑼密鼓地動員起來,重新分化組合,以新的面貌投入競選運動中去。

最引人注目的是戴派組織。自從法蘭西人民聯盟銷聲匿跡后,戴派分裂為許多小派別,從事“游擊式”的活動。現在,他們由于戴高樂的再度出山而得意揚揚,躊躇滿志。立法選舉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由戴派內具有名望的人物蘇斯戴爾出面,代表爭取法蘭西復興聯盟邀請戴派另外兩個組織社會共和黨和共和協會的領導人磋商,決定同其他戴派組織合并。由于戴高樂自詡為超黨派的,他禁止任何政黨在選舉運動中打著以他名字命名的旗號,“哪怕以形容詞”[53]也不行。因此,10月1日正式成立的戴派新黨命名為“保衛新共和聯盟”[54]。保衛新共和聯盟以戴高樂主義[55](戴高樂的政治理論和主張)為指導,團結了像沙邦-戴爾馬、蘇斯戴爾、羅歇·弗賴、德勃雷、萊昂·德爾貝克等戴高樂的忠實追隨者。保衛新共和聯盟的成立,給戴派增添了一支生力軍,使戴高樂的政治基礎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保衛新共和聯盟剛一成立,就全力以赴地投入競選運動。它迅速地在大部分選區建立了自己的基層組織,并立即同獨立黨、法蘭西基督教民主聯盟、激進黨的一些派別等右翼組織和中間派接觸,協商和簽訂了在選舉中實行的“不侵犯公約”,結成選舉聯盟。保衛新共和聯盟需要拉攏盡可能多的中右政黨甚至社會黨以及支持戴高樂的左翼派別,重點孤立和打擊法共;而中右政黨在“戴高樂主義普遍化”[56]的情況下,也樂于借用戴高樂這面旗幟來取悅選民。法國《國家政治科學基金手冊》對戴派同中右政黨的關系做了這樣的描寫:“戴高樂主義的潮流正好出現在傳統右翼勢力明顯進展的時候。前者甚至部分地與后者混淆在一起,以致選民們或者認為溫和派同保衛新共和聯盟的候選人同樣是戴高樂派,或者認為保衛新共和聯盟不過是傳統的保守主義的一種特殊的形式。”[57]

在左翼方面,早在公民投票之前,獨立社會黨、激進黨的孟戴斯派[58]、抵抗運動社會與民主聯盟的密特朗派[59]、法國基督教勞動者聯合會等聯合組成民主力量聯盟,參加議會競選。其余的傳統政治力量,如社會黨、法共、激進黨、人民共和黨、溫和派等則獨立參加議會競選。

競選運動因反對派數量大大減少而呈現一邊倒的態勢,但是,11月23日法國本土的第一輪投票仍然是一個無結果的投票。首先,棄權率占登記選民的22.9%,上升到比公民投票的棄權率還高的水平;其次,在法國本土465個選區中,只有39名候選人當選,僅占總席位的9%。因此,絕大部分席位等待在第二輪投票中決出。這種情況正如戴高樂所期待的那樣,對戴派十分有利而對左翼政黨十分不利。法共在議會選舉中的得票率,在第四共和國時期通常保持在25%左右,而這次在第五共和國第一屆國民議會選舉中僅為19.2%,社會黨的得票率僅為15.7%。

11月30日舉行第二輪投票。在總共604個席位中,保衛新共和聯盟按比例代表制只能得82席,實得212席;法共按比例代表制可得87席,實得10席;社會黨按比例代表制可得72席,實得44席;溫和派按比例代表制只可得94席,實得118席;人民共和黨實得56席;激進黨實得33席;布熱德運動[60]52席;阿爾及利亞議員48席;無黨派人士31席。

第五共和國第一屆國民議會終于誕生了。從結構和成分看,新議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進行了大換班。在法國本土總數為465名議員中,重新當選的議員僅有131名。一些前總理、前內閣部長、前政黨領袖和許多老議員被淘汰,如孟戴斯-弗朗斯、約瑟夫·拉涅爾、莫里斯·布爾熱斯-莫努里、莫里斯·富爾、保羅·拉馬迪埃、加斯東·德費爾、密特朗、雅克·杜克洛等,而眾多的年青政治家紛紛當選,首次涌進波旁宮。議會的大換班和年輕化,給第五共和國立法機構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它的朝氣和活力,如當選為議長的沙邦-戴爾馬年僅43歲,體力充沛,聰慧干練,雄心勃勃。第二,政治力量發生了重大的變動。保衛新共和聯盟才成立幾星期,通過競選一躍成為國民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在法國政治舞臺上占據顯要的地位。法共和其他左翼政黨的選票明顯下降,當選的議員寥寥可數,它們在議會和法國政治舞臺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究其原因,法共的競選策略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客觀上受到戴高樂主義浪潮的沖擊,又受到選舉法的約束,導致其失去了相當多選票。社會黨在第四共和國期間推行殖民政策失去了民心,其組織內部鬧分裂也造成選票分散。激進黨、人民共和黨四分五裂,又對第四共和國的覆滅負有重大責任,因而逐漸被選民拋棄,開始走向衰落。第三,保衛新共和聯盟、溫和派和阿爾及利亞議員共有378名,約占總席位的70%,構成議會中支持戴高樂的多數派,占據絕對的優勢。社會黨、法共和激進黨議員僅87名,僅占總席位的14.4%,構成反對戴高樂的少數派[61],因而對戴派掌權和戴高樂推行內政外交十分有利。

二 第一屆共和國總統

新國民議會建立后,第五共和國第一屆總統選舉就提上日程。由于未來的總統擁有極大的職權,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元首和國家權力中心,因此,遴選總統便成為第五共和國國家政治設施建立過程中的頭等事件。

實際上,在第五共和國憲法公布后,多數法國人對戴高樂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并當選總統深信不疑。而戴高樂從一開始就決心使自己當選。這不是像當時有些法國輿論所形容的那樣,戴高樂天生具有“權力欲”、有“一個獨裁者的靈魂”,而是戴高樂為了踐行他對“法國的一種看法”,實現法蘭西民族復興,欲圓他的“大國夢”“強國夢”,被高盧雄雞在世界上引頸高歌的“雄心大志”所驅動。

對戴高樂來說,入主愛麗舍宮的唯一障礙就是現任總統科蒂。科蒂作為第四共和國總統還有兩年任期,第五共和國宣布成立后,他的總統使命實際上也將結束。然而科蒂仍具有頗大的影響,如果他參加競選,那將對戴高樂構成某種威脅。但是,當戴高樂于11月底謁見總統進行摸底時,考慮到形勢的需要和戴高樂的個人威望,科蒂樂意退下來,當即表示支持戴高樂報名參加總統選舉,這才使心里七上八下的戴高樂松了一口氣。果然,12月2日,戴高樂宣布參加總統競選,而科蒂也通過政府公報正式宣布他無心繼續留在總統職位上,也不準備參加新總統的競選。盡管還有幾個左翼政黨提出了自己的總統候選人,但都不能同戴高樂抗衡。戴高樂通往總統道路上的障礙被清除了。

12月21日,根據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的間接選舉總統的辦法進行總統選舉,即由議會議員、省議會議員、海外領地議會議員以及市議會選出的代表組成的選舉團[62]選出。在8萬多張選票中,戴高樂獲得6.2萬張,占有效票總數的78.5%;法共的總統候選人喬治·馬拉納獲得1萬多張,占有效票總數的13.1%;左翼“民主力量聯盟”的總統候選人阿爾貝·沙特萊獲得7000多張,占有效票總數的8.4%。也就是說,在選票總數中,戴高樂獲得近4/5的選票,占絕對多數。戴高樂終于如愿以償,攀登到了夢寐以求的第五共和國權力的頂峰。

1959年1月8日,戴高樂前往愛麗舍宮拜訪了科蒂,前總統在臺階上迎著他說:“第一個法國人現在變成了法國第一人[63]。”[64]接著,他們肩并肩地乘車前往凱旋門,陪同前往的還有國民議會議長沙邦-戴爾馬、參議長加斯東·莫奈維爾、未來的政府總理德勃雷等人。在沿途人群的歡呼聲中,他們到達目的地,按照傳統習慣向“無名戰士”墓獻花致敬。儀式結束后,戴高樂總統在前總理府辦公廳主任、其密友喬治·蓬皮杜的陪伴下,驅車返回愛麗舍宮正式就職,開始了總統的生涯。

三 新參議院

參議院由國民議會議員和地方議員共同選舉產生。而新的市鎮議會要在1959年3月才能組成,第一屆國民議會也要在4月才開始工作,因此,第五共和國參議院要拖到很晚才能誕生。

1959年3月選出的市鎮議會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原有市鎮議會的成分,它們仍由那些對戴高樂和戴派保持一定距離的地方紳士和社會名流組成。換言之,參議員的選舉團對保衛新共和聯盟十分不利。另外,在7個人口最多的省份里,參議員選舉采用比例代表制,而這幾個省要選出占參議員總數1/5的參議員。這種選舉法也對戴派爭奪席位不利。

4月底第五共和國舉行了參議院選舉。在總共307個席位中,溫和派獲得94席,獨占鰲頭;激進黨獲得64席,居第2位;社會黨獲得51席,居第3位;保衛新共和聯盟僅獲得44席,居第4位;人民共和黨獲得34席;法共獲得14席;無黨派獲得6席。新參議院的陣容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盧森堡宮的多數派同波旁宮的多數派有很大不同。在盧森堡宮里,保衛新共和聯盟的參議員在參議員總數中僅占1/7,未能像在波旁宮里那樣構成多數派的核心,而反對派力量由于左翼政黨參議員數量的增加得到加強。第二,那些在國民議會選舉中被擊敗的前總理、前部長、政黨領袖,如富爾、密特朗、德費爾、杜克洛等又重新當選,紛紛涌進盧森堡宮。第三,自1947年以來一直主持參議院的激進黨人加斯東·莫奈維爾以絕對多數票再度當選參議長,而未能像國民議會那樣改由戴高樂派擔任。

新參議院的成分、多數派結構和參議長人選都出乎戴高樂和戴派的預料,參議院不僅不能成為總統和政府在必要時用來抗衡國民議會的工具,而且反過來還可能成為絆腳石。

憲法委員會、經濟與社會委員會等政治機構設施,也在參議院選舉前后相繼建立起來。

新憲法的公布以及第五共和國重要政治機構設施的設置,標志著第五共和國的誕生。自此,戰后法國政治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1] 雅克·夏普薩爾、阿蘭·朗斯洛:《1940年以來的法國政治生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第297頁。

[2] 1894年法國軍方誣陷猶太身份的阿爾弗雷德·德雷富斯上尉是德國間諜,并判刑流放。當真相逐漸顯露出來時,引發全法國大爭論,從而形成了反德雷富斯和為德雷富斯辯護的兩大營壘。戴高樂參與了這場爭論,并主張為德雷富斯冤案平反。

[3]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1卷)(1940~1942)(上),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1頁。

[4]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2卷)(1942~1944)(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517頁。

[5]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3卷)(1944~1946)(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430~431頁。

[6]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2卷)(1942~1944)(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517頁。

[7] 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法國人》,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第9頁。

[8]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1卷)(1940~1942)(上),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1頁。

[9]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1卷)(1940~1942)(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519頁。

[10] 國際關系研究所編譯《戴高樂言論集(1958~1964)》,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第173頁。

[11] 史稱“6·18召喚”。

[12] 1943年6月,領導海外抵抗運動的戴高樂組織了“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吸收法國國內抵抗運動的代表參加。1944年6月,該委員會改稱為法國臨時政府。它作為法國最高權力機構,領導海內外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

[13]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2卷)(1942~1944)(上),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323頁。

[14] 法國共產黨法文為“le Parti communiste fran?ais(PCF)”。

[15] 社會黨法文為“le Parti socialiste(PS)”。

[16] 激進黨法文為“le Parti radical(PR)”。

[17] 人民共和黨(或稱人民共和運動)法文為“le Mouvement républicain populaire(MRP)”。

[18] 社會共和黨法文為“le Parti républicain socialiste(PRS)”。

[19] 戴高樂派(簡稱戴派)法文為“les gaullistes”。

[20] 獨立人士和農民全國中心法文為“le Centre national des indépendants et paysans(CNIP)”。

[21] 獨立黨法文為“les Indépendants”。

[22] 溫和派法文為“les Modérés”。

[23] 抵抗運動民主與社會聯盟法文為“l’Union démocratique et socialiste de la résistance(UDSR)”。

[24] 法蘭西人民聯盟法文為“le Rassemblement du peuple fran?ais(RPF)”。

[25]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3卷)(1944~1946)(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637頁。

[26]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3卷)(1944~1946)(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638頁。

[27]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3卷)(1944~1946)(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637頁。

[28] 戴高樂:《戰爭回憶錄》(第3卷)(1944~1946)(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第637頁。

[29] 雅克·夏普薩爾、阿蘭·朗斯洛:《1940年以來的法國政治生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第114頁。

[30] 戴高樂:《希望回憶錄》(第1卷)(1958~1962),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第30頁。

[31] 國際關系研究所編譯《戴高樂言論集(1958~1964)》,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第38頁。

[32] 爭取法蘭西復興聯盟法文為“l’Union pour le renouveau fran?ais(URF)”。

[33] 爭取第五共和國聯盟法文為“l’Union pour la Ve république(UVeR)”。

[34] 共和改良中心法文為“le Centre de la réforme républicaine(CRR)”。

[35] 獨立社會黨法文為“le Parti socialiste autonome(PSA)”。

[36] 法蘭西基督教民主聯盟法文為“l’Union de la démocratie chrétienne de France(UDCF)”。

[37] 社會主義左翼聯盟法文為“l’Union de la gauche socialiste(UGS)”。

[38] 民主力量聯盟法文為“l’Union des forces démocratiques(UFD)”。

[39] 國際關系研究所編譯《戴高樂言論集(1958~1964)》,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第40頁。

[40] 《世界各國憲法》編輯委員會編譯《世界各國憲法》(歐洲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第267~282頁。

[41] 讓-雅克·貝克爾:《1945年以來法國政治史》(第10版),阿爾芒·科蘭出版社,2011,第96頁。

[42] 眾議院法文為“la Chambre des députés”。

[43] 上議院法文為“le Sénat”。

[44] 國民議會法文為“l’Assemblée nationale”。

[45] 參議院法文為“le Conseil de la République”。

[46] 指議會于1958年6月2日通過的制憲五項原則。

[47] 雅克·夏普薩爾、阿蘭·朗斯洛:《1940年以來的法國政治生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第114頁。

[48] 讓-雅克·貝克爾:《1945年以來法國政治史》(第10版),阿爾芒·科蘭出版社,2011,第98頁。

[49] 國際關系研究所編譯《戴高樂言論集(1958~1964)》,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第61頁。

[50] 國際關系研究所編譯《戴高樂言論集(1958~1964)》,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第481頁。

[51] 單記名多數兩輪投票制法文為“le Scrutin uninominal majoritaire à deux tours”。

[52] 多數派法文為“la majorité”。

[53] 讓-雅克·貝克爾:《1945年以來法國政治史》(第10版),阿爾芒·科蘭出版社,2011,第98頁。

[54] 保衛新共和聯盟法文為“l’Union pour la nouvelle république(UNR)”。

[55] 戴高樂主義法文為“le gaullisme”。

[56] 雅克·夏普薩爾、阿蘭·朗斯洛:《1940年以來的法國政治生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第354頁。

[57] 《國家政治科學基金手冊》(Cahier de la 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第109期,第376頁。

[58] 孟戴斯派法文為“les mendésistes”。

[59] 密特朗派法文為“les mitterrandistes”。

[60] 布熱德運動法文為“le Mouvement poujadiste”。

[61] 少數派法文為“la minorité”。

[62] 選舉團法文為“le Collège électoral”。

[63] 按歐美習慣,稱總統為國家第一人。

[64] 戴高樂:《希望回憶錄》(第1卷)(1958~1962),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第3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安县| 平塘县| 承德县| 旬邑县| 焉耆| 林周县| 龙井市| 宁乡县| 镇原县| 宜城市| 河东区| 正阳县| 廊坊市| 武胜县| 邢台市| 峨边| 江油市| 色达县| 万载县| 平阳县| 沅陵县| 婺源县| 灵石县| 山丹县| 巴东县| 曲麻莱县| 岳阳县| 黑山县| 宁强县| 平和县| 永嘉县| 临夏县| 通化县| 灵武市| 酉阳| 红河县| 忻州市| 吴江市| 九寨沟县| 松原市|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