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人民司法中的鄉村社會糾紛裁斷:以太行地區為中心
- 李文軍
- 3039字
- 2019-10-12 19:13:10
四 根據地離婚財產分割實踐的優缺點
在對太行地區1940年代的斷案材料進行梳理分析之后,筆者認為,當時的司法實踐盡管處于新型婚姻立法落實的初始階段,但仍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制度優點
1.法律既體現了進步精神,也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充分顧及
首先,不論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還是《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等邊區條例,都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為基本原則,并隨著前述基本原則的廣泛傳播,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其財產權益的保護也逐漸受到廣泛關注,這是離婚財產分割制度在該時期極為重要的進步與成就。
上述相關婚姻法律法規都以“保障女性權益”為主要內容,這一點在離婚財產分割制度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婚姻法》和邊區《條例》都規定了離婚后女方在無法維系基本生活的情況下應當得到男方的扶持和幫助直至能夠維系基本生活,這對于傳統的“休妻”制度來講是極大的進步,是對女性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的重要保護。同時女方可以在離婚時帶走其私人財產這一內容雖然沒有被具體規定在相關法律法規中,但作為一種傳統習慣,成為離婚案件判決時處理財產分割事務的規則淵源之一。
同時也可以看到,邊區婚姻條例在蘇維?;橐龇ǖ牧錾嫌兴笸恕_厖^的《婚姻暫行條例》中提到的女方可獲得的財產只有兩類,一類是男方支付給女方的用以維持女方基本生活的贍養費性質的財產,另一類是女性結婚時所有的嫁妝以及進入夫家后屬于其個人的基本財物。但是女方嫁入男方家后作為男方家庭生產關系的一部分,同樣要進行生產勞動,或從事田間作業,或從事家務勞動,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在為男方家庭的生產系統做貢獻。然而女性的這種貢獻沒有得到充分、應有的重視,抗戰時期邊區婚姻條例雖然重視女性權益保障,但沒有在其《婚姻暫行條例》中引入“共同財產”的概念,女性的付出依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若從“平等”的實質來說,依然存在權利和義務的不匹配。
與《條例》不同的是,作為其精神來源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中卻提出了“共同財產”概念,根據《婚姻法》第13條第2款的規定,結婚滿一年,男女共同經營所增加的財產,男女平分。但是根據相關案例和邊區的《婚姻暫行條例》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共同財產”理念并沒有被各邊區所采納??梢岳斫獾氖?,各根據地的居民以農民為主,在沒有任何“共同財產制度”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在傳統“男尊女卑”理念的影響下,突如其來的“共同財產”立法可能一時之間會讓民眾無法接受,給各邊區婚姻糾紛案件的處理帶來重重障礙。但是正如前文所論述的,邊區《婚姻暫行條例》中未引進共同財產制度的做法可能會對女性權益造成傷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對“男女平等”實質層面的思考。
2.離婚案件以調解為主,減緩了婦女面臨的社會困難
通過前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在處理離婚案件時是調解在先,一般是調解不成功才進行判決,這一做法契合離婚案件自身的屬性。離婚案件較一般案件更為特殊,因為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它的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處理離婚案件調解前置,有助于給夫妻雙方提供一個緩沖階段,通過第三方的干預和調解,緩解夫妻之間的矛盾,從而可能更容易打消夫妻雙方的離婚念頭,穩定家庭、和諧鄉里,創造更為穩定的社會氛圍??箲饡r期,隨著新婚姻法律的出臺,婚姻關系中的“平等”、“自由”等理念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政府在處理離婚案件時先進行調解,是對上述理念、原則進行廣泛傳播的極佳方式,以調解的方式將“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思想觀念傳播給男女雙方,使這種理念滲透到家庭內部,對社會風氣的改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經過對相關案件的梳理筆者發現,經過政府調解的離婚案件,最終女性得到的“補償”或者說“贍養費”要高于調解前男方同意的數額,由此可見,政府對離婚案件進行的調解對女性的權益保護也起到了明顯作用。
3.合理定義“彩禮”性質,兼顧了男方的合理訴求
“彩禮”作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婚禮傳統,其數額一般不會太少,對于很多家庭來講可能是其原有財產的一大部分,在婚姻關系終止時,一旦支付彩禮所獲得的“對價”消失,就會出現被形容為“人財兩空”的現象,給一些家庭造成較為沉重的負擔,大部分家庭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因此,在司法實踐中,邊區政府對“彩禮”的定性近似于“附條件的贈與”,當婚姻關系消失,贈與的條件即不再成就,贈與的財產就可以被贈予方即男方家庭收回。這種司法實踐符合一般民眾的思想認知,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當前司法實務界也普遍將彩禮定義為“附條件的贈與”,可見這種做法符合我國的社會現實,在抗戰時期是具有先進性、科學性的司法實踐。
(二)司法困境
1.離婚案件主要由婦救會處理,程序合理性存疑
由于抗戰時期邊區法制機構不健全,法律的執行主體尚未完全明確,婚姻糾紛等民事案件多由基層政權機關處理,真正訴至專門司法機關處理的僅為少數,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家庭糾紛一般會尋求村干部予以解決或者直接向區公所申訴。[14]此外,在有婦救會的村莊,婚姻糾紛多找婦救會解決,例如晉察冀雁北區,婦救會一年中協助政府解決婚姻案件462件[15],同時我們可以通過1942年晉冀魯豫邊區婦救總會關于解決婚姻問題機構(組織)的統計來探討這個問題。
表2-2 1942年晉冀魯豫邊區婦救會關于解決婚姻問題機構(組織)統計
表2-2 1942年晉冀魯豫邊區婦救會關于解決婚姻問題機構(組織)統計-續表
從表2-2的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婚姻案件由婦救會進行處理。作為一種群眾組織,婦救會并不是權力機構,沒有法律賦予的權力去審理婚姻案件,同時其機構、組織也不具備處理婚姻案件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在抗戰時期,由于局勢所限,婦救會承擔起了與其能力不相符的處理離婚糾紛案件的責任。筆者之所以認為婦救會沒有承擔處理離婚糾紛案件的能力是因為以下原因。
首先,婦救會作為一個群眾組織,并沒有被賦予處理婚姻糾紛的權力,從某種程度上講,婦救會參與婚姻案件的處理是一種“越俎代庖”的行為;其次,婦救會即“婦女救國會”,抗戰時期以“天下興亡,匹婦有責”為口號,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團結廣大婦女,奔走呼號、支援抗戰。作為這樣一個由婦女組成的組織,在處理離婚案件時有極大的可能會偏向婦女群體,希望女性能夠獨立自主、參與生產,但是離婚糾紛作為一種人身屬性極強的案件,并不能一味為了響應“婦女參與生產”、“婦女為前線做貢獻”等口號而簡單地、具有偏向性地處理,這樣的處理對男方、對婚姻關系都可能存在不公;最后,婦救會的成員大多是沒有接受過相關法律培訓的人員,其對離婚糾紛中財產的處理并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因此其對離婚財產分割的處理可能不能滿足公平、合理等基本原則,因此大多數婚姻糾紛案件由婦救會處理解決這一實踐現狀,可能會使抗戰時期邊區離婚財產分割形成一定的偏差。
2.部分條款單方面加重男性負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和《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都對女性在離婚后可能遇到的經濟困難做了相應的考慮,規定離婚后女子如未再行結婚,并缺乏勞動力,或沒有固定職業,因而不能維持生活者,男子須幫助女子耕種土地,或維持其生活(《婚姻法》第15條)。還規定妻子無過失因判決離婚而生活陷于困難者,夫方縱無過失,亦應給予相當贍養費(《條例》第20條)。通過這些規定,因離婚引起的撫養義務、生活責任等都被自然轉移給了男方進行負擔,注重保護女性的理念無可厚非,但需要考慮的實際情況是,戰時邊區家庭生活都較為艱辛,這種艱辛不分男女,因此這些規定雖然保障了女性的權益,但同時卻加重了男子的負擔,需要在個案中具體加以衡量,否則可能有失公允。